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描绘了教育改革的蓝图。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需要,教育改革要系统、深入、务实,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力,破解教育难题。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风起云涌。门头沟教委着眼未来、依托科技、立足需要、服务应用,全面、深入推动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近日,本刊采访了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李永生,采访过程中,李永生主任就门头沟教育系统改革,如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尽阐释。
记 者:门头沟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区域教育改革如何与社会改革全面协调发展?
李主任:门头沟区山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8.5%,从南到北跨越100余公里。学校布局分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青年教师较多,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
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建设,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高中生每8人一台计算机,中小学生每10人一台计算机;教学班每班一套多媒体;大多数教学班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并保证了相应设备的及时更新。完全小学以上所有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实现了千兆光纤到校园,百兆到桌面的教育网;50%以上的学校实现了无线覆盖。网内所有终端都分配了固定的公网IP地址,配备了正版的杀毒软件。
我区教育改革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在技术环境下教的改变还不够深入。部分教师更多地是从工具和技术的角度看待信息化,缺乏学科融合的系统思考。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还不够,在技术环境下教的方式还有待改变。校际间、区域内的教师协同还不够深入。
(2)学生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还不够深入。学生更多地是从技术角度学习信息技术,但在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还不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待培养。学习资源,特别是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资源还不够丰富。
(3)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电教教师、网管教师)负担重、兼职现象突出;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有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复合型教师匮乏,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向应用融合与深化提高方面提升。
(4)优质资源共享和辐射的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借助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数据的记录、积累,特别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从而使优质资源再生、应用迁移有待加强。
针对区域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区域教育改革应该与社会改革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北京市的纯山区,门头沟区学校布局分散,如何让山区学生与城区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门头沟区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门头沟区教委针对区域特点采取多种手段,特别是信息化手段,寻求突破口,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门头沟区教委结合国家和北京市教育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整体建设趋势,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经过多轮论证和研讨,制订《门头沟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以基于虚拟化的教育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搭建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推进区域性的网络教研与区域性的信息化教学,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促进教育管理方式的改变(扁平化管理)、促进研修方式的改变;通过信息化队伍建设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数字校园工程、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等重点工程带动,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记 者:门头沟有着独特的地理特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城区与山区教育均衡发展?
李主任:针对门头沟区的地理特点,广袤山区,学校分散,开展教研活动、观摩活动,教师路上花费时间长。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区教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教学评估系统、协同备课系统和远程互动系统打造立体化的网络教研体系。
(1)教学评估系统。各校在统一规范下分别建设校级平台和在教室内安装声音、视频等采集设备。在教育系统内任何一点可以根据授权登录平台,实时观摩某一教学班的授课内容。系统的视频数据通过统一的视频存储与网络协同备课系统共用,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点播。利用校内教学观摩,校际听评课,既在网络上实现深度教研,也对教研时空进行有效延伸,实现网络教研和教学资源共享。
同时,山区学生也可以利用系统点播本校或其他学校乃至城区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协同备课系统。针对门头沟区青年教师较多,教学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共同备课的特点,建设网上协同备课系统。通过协同编辑功能,实现教师间知识协同建构,通过讨论、资源分享等活动,支持多形态教研活动开展。通过微批注、用户评论与学习笔记,促进教师间深度交流和评估,支持教师自我学习、积累。
通过协同备课平台,教师可以自主结合、动态选择、互教互学,把自己的学习内容、时间、对象、方向建立在自己的意愿和需要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和导师引领,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用教学评估系统进行跨校听评课、教学观摩,用协同备课系统进行资源共享和深度交流,用远程互动平台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三个平台各具特点,又相互融合,扩展了研修的模式,形成了立体的网络研修体系。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山区教师在网上协同备课、教学观摩和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网络,山区学生随时观摩和点播城区教学实况,使山区学生与城区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记 者:教育改革说到底是提高教育质量,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课堂发生了变化?
李主任:加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力度,通过各应用系统实现在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开展,将信息技术融入本学科的教学之中;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录制和查看,可以进行观摩、点评和反思;进行校内和校际间的网上协同备课、网络教研,并将教研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上传到资源平台进行存储和再利用;开设本学科网站或个人网站,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对工作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思维品质、协作意识与能力、自我扩充知识结构的意识与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实现网络条件下的自主学习;电子图书的借阅和使用;学籍、成长档案、综合评价等数据的记录;网上学案导学。
在课堂上,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互动反馈技术设备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实现交互课堂。对课堂反馈数据进行及时记录,并对各类生成性数据进行积累和深入挖掘,再作用于学生的日常学习。
结合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让学习无处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方方面面的深层次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记 者:针对门头沟教育云服务平台,从区域层面进行了哪些统筹规划?当前的建设任务是什么?预期将达到怎样的目标?
李主任:搭建虚拟服务器平台,配置大容量存储设备,用来作为虚拟化服务器集群中心的集中存储空间,为各教育单位提供虚拟服务器设备。门户网站群、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区域安保系统等应用平台都将建设在教育云上,逐步将CMIS和校级资源等迁移到云平台上。
学校除特殊需求项目外,不再新增服务器和存储等设备,新建平台都要考虑到与教育云整合。从而节约设备采购资金和运行维护经费,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通过在教育云上运行的各系统为我区教育管理服务,构建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主要有教学评估系统、网络教研系统、考试分析系统、智能安保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
加快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目录和交换中心,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积累、融合、共享和服务,形成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主要有学科资源网群、资源采集(录播)系统、知网数字资源库等。
利用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有效地管理基础设施;通过云计算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基础数据的存储、流通和深层挖掘。
记 者: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教育现代化?有何保障措施?对门头沟教育改革有何期许?
李主任:通过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1.制度建设
(1)顺畅和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强化组织管理保障。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协调工作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
(2)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价表彰制度,强化机制保障。完善信息化评估机制,加大督导力度,对于信息化在学校中的应用,特别是教与学方面的应用开展督导评价,对于信息化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实施专项奖惩;建立评选表彰制度,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资源供给等方面开展专项评选表彰,实施典型激励和示范。
(3)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强化合力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由业务部门领导主抓信息化工作,应用部门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区校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开展平台、资源的建设、维护、更新和使用,推进各类资源整合利用。
2.队伍建设
坚持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开展教师、信息化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能力素养培训,以培训建队伍。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以课题为引领,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形成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科研建队伍。
(1)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培训,提升领导干部特别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科学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推进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2)技术人员专业支撑力建设。信息技术教师、电教教师和网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专业人员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教育教学的能力。稳定现有人员,健全岗位设置。优化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3)研修人员综合应用力建设。研修人员是学科教科研和培训的引领者和指导者,需要加强培训,提升研修人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培养既具有丰富学科教学经验又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的研修人员队伍,进而指导培养出一支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高度融合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3.资金保障
(1)保障信息化资金投入,强化经费保障。保障信息化经费投入,依据《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采取项目立项、论证、审批的方式,科学、全面、合理、高效编制信息化建设经费预算。加强经费监督,提高使用效率。各基层单位要确保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
(2)开展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所有信息化项目进行项目预算申请的可行性论证,对项目管理实行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面向未来,我们期许:数字无处不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校际间、区域内的教师协同备课、协同教研,促进教师在技术环境下教的方式改变;推进区域特色数字资源的形成和共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一支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有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构建“便捷高效、互动智慧、互联开放”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优质、开放。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风起云涌。门头沟教委着眼未来、依托科技、立足需要、服务应用,全面、深入推动教育改革,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近日,本刊采访了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李永生,采访过程中,李永生主任就门头沟教育系统改革,如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尽阐释。
记 者:门头沟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区域教育改革如何与社会改革全面协调发展?
李主任:门头沟区山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8.5%,从南到北跨越100余公里。学校布局分散,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青年教师较多,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
教育信息化经过多年建设,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一台计算机;高中生每8人一台计算机,中小学生每10人一台计算机;教学班每班一套多媒体;大多数教学班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并保证了相应设备的及时更新。完全小学以上所有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实现了千兆光纤到校园,百兆到桌面的教育网;50%以上的学校实现了无线覆盖。网内所有终端都分配了固定的公网IP地址,配备了正版的杀毒软件。
我区教育改革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在技术环境下教的改变还不够深入。部分教师更多地是从工具和技术的角度看待信息化,缺乏学科融合的系统思考。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还不够,在技术环境下教的方式还有待改变。校际间、区域内的教师协同还不够深入。
(2)学生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的改变还不够深入。学生更多地是从技术角度学习信息技术,但在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还不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待培养。学习资源,特别是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资源还不够丰富。
(3)教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电教教师、网管教师)负担重、兼职现象突出;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有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复合型教师匮乏,阻碍了教育信息化向应用融合与深化提高方面提升。
(4)优质资源共享和辐射的力度和深度有待加强。借助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数据的记录、积累,特别是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从而使优质资源再生、应用迁移有待加强。
针对区域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区域教育改革应该与社会改革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北京市的纯山区,门头沟区学校布局分散,如何让山区学生与城区的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门头沟区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门头沟区教委针对区域特点采取多种手段,特别是信息化手段,寻求突破口,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门头沟区教委结合国家和北京市教育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整体建设趋势,进行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经过多轮论证和研讨,制订《门头沟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以基于虚拟化的教育云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搭建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推进区域性的网络教研与区域性的信息化教学,促进师生教与学方式的改变、促进教育管理方式的改变(扁平化管理)、促进研修方式的改变;通过信息化队伍建设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数字校园工程、教育资源共享工程等重点工程带动,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记 者:门头沟有着独特的地理特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城区与山区教育均衡发展?
李主任:针对门头沟区的地理特点,广袤山区,学校分散,开展教研活动、观摩活动,教师路上花费时间长。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区教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教学评估系统、协同备课系统和远程互动系统打造立体化的网络教研体系。
(1)教学评估系统。各校在统一规范下分别建设校级平台和在教室内安装声音、视频等采集设备。在教育系统内任何一点可以根据授权登录平台,实时观摩某一教学班的授课内容。系统的视频数据通过统一的视频存储与网络协同备课系统共用,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点播。利用校内教学观摩,校际听评课,既在网络上实现深度教研,也对教研时空进行有效延伸,实现网络教研和教学资源共享。
同时,山区学生也可以利用系统点播本校或其他学校乃至城区学校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协同备课系统。针对门头沟区青年教师较多,教学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共同备课的特点,建设网上协同备课系统。通过协同编辑功能,实现教师间知识协同建构,通过讨论、资源分享等活动,支持多形态教研活动开展。通过微批注、用户评论与学习笔记,促进教师间深度交流和评估,支持教师自我学习、积累。
通过协同备课平台,教师可以自主结合、动态选择、互教互学,把自己的学习内容、时间、对象、方向建立在自己的意愿和需要上,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同伴互助和导师引领,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求。
用教学评估系统进行跨校听评课、教学观摩,用协同备课系统进行资源共享和深度交流,用远程互动平台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三个平台各具特点,又相互融合,扩展了研修的模式,形成了立体的网络研修体系。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让山区教师在网上协同备课、教学观摩和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通过网络,山区学生随时观摩和点播城区教学实况,使山区学生与城区学生一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记 者:教育改革说到底是提高教育质量,哪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课堂发生了变化?
李主任:加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和考核力度,通过各应用系统实现在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开展,将信息技术融入本学科的教学之中;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录制和查看,可以进行观摩、点评和反思;进行校内和校际间的网上协同备课、网络教研,并将教研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上传到资源平台进行存储和再利用;开设本学科网站或个人网站,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对工作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思维品质、协作意识与能力、自我扩充知识结构的意识与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实现网络条件下的自主学习;电子图书的借阅和使用;学籍、成长档案、综合评价等数据的记录;网上学案导学。
在课堂上,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互动反馈技术设备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实现交互课堂。对课堂反馈数据进行及时记录,并对各类生成性数据进行积累和深入挖掘,再作用于学生的日常学习。
结合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普及,让学习无处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方方面面的深层次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记 者:针对门头沟教育云服务平台,从区域层面进行了哪些统筹规划?当前的建设任务是什么?预期将达到怎样的目标?
李主任:搭建虚拟服务器平台,配置大容量存储设备,用来作为虚拟化服务器集群中心的集中存储空间,为各教育单位提供虚拟服务器设备。门户网站群、教育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区域安保系统等应用平台都将建设在教育云上,逐步将CMIS和校级资源等迁移到云平台上。
学校除特殊需求项目外,不再新增服务器和存储等设备,新建平台都要考虑到与教育云整合。从而节约设备采购资金和运行维护经费,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
通过在教育云上运行的各系统为我区教育管理服务,构建教育管理服务平台。主要有教学评估系统、网络教研系统、考试分析系统、智能安保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
加快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目录和交换中心,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积累、融合、共享和服务,形成数字资源服务平台。主要有学科资源网群、资源采集(录播)系统、知网数字资源库等。
利用虚拟化和云计算技术有效地管理基础设施;通过云计算平台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实现基础数据的存储、流通和深层挖掘。
记 者: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教育现代化?有何保障措施?对门头沟教育改革有何期许?
李主任:通过教育信息化助力教育的现代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1.制度建设
(1)顺畅和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强化组织管理保障。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协调工作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
(2)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价表彰制度,强化机制保障。完善信息化评估机制,加大督导力度,对于信息化在学校中的应用,特别是教与学方面的应用开展督导评价,对于信息化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实施专项奖惩;建立评选表彰制度,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资源供给等方面开展专项评选表彰,实施典型激励和示范。
(3)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强化合力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由业务部门领导主抓信息化工作,应用部门参与信息化项目建设。建立区校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开展平台、资源的建设、维护、更新和使用,推进各类资源整合利用。
2.队伍建设
坚持全面提高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开展教师、信息化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信息能力素养培训,以培训建队伍。深入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以课题为引领,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常态化,形成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科研建队伍。
(1)管理人员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加强领导干部培训,提升领导干部特别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科学规划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推进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2)技术人员专业支撑力建设。信息技术教师、电教教师和网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专业人员培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教育教学的能力。稳定现有人员,健全岗位设置。优化队伍结构,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3)研修人员综合应用力建设。研修人员是学科教科研和培训的引领者和指导者,需要加强培训,提升研修人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能力,培养既具有丰富学科教学经验又具有较高信息技术素养的研修人员队伍,进而指导培养出一支技术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高度融合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3.资金保障
(1)保障信息化资金投入,强化经费保障。保障信息化经费投入,依据《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采取项目立项、论证、审批的方式,科学、全面、合理、高效编制信息化建设经费预算。加强经费监督,提高使用效率。各基层单位要确保一定比例的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
(2)开展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对所有信息化项目进行项目预算申请的可行性论证,对项目管理实行绩效考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面向未来,我们期许:数字无处不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校际间、区域内的教师协同备课、协同教研,促进教师在技术环境下教的方式改变;推进区域特色数字资源的形成和共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一支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又具有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复合型教师队伍;构建“便捷高效、互动智慧、互联开放”的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公平、均衡、优质、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