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微课;导入;重难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62—01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新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新方法。微课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教学情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突破重难点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微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分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微课,让学生乐于学习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与能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还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也密切相关,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生年龄小,感官能力逐渐增强,且很容易受到外形、颜色、味道、声音等方面的刺激,他们基本上是运用形象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且对新奇的事物感觉比较好奇,但是他们却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且还极易出现喜新厌旧的情况。而微课形式多、时间短、色彩比较丰富,刚好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特征等相吻合。因此,假若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微课教学,将教学内容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延长他们学习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这篇文章时,课文描述的内容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也无法感受到开国大典的雄伟气势、激昂情绪以及盛大场面,同时教材上简单的插图也无法让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与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教师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可以图像、视频作为媒介,再结合教师的同步解说,生动形象地还原了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萌发出骄傲与自豪感,并且对文章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学生乐学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微课拓宽教材外延,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阅历尚浅,再加上部分教材内容设计并不完善,因此学生也无法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课堂知识掌握得不够。微课运用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长处,并且其具有科学合理、具体形象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材的缺陷,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微课还可以结合文字、声音、图片等,动与静相结合,抽象与理性相结合,为学生建立一个生动且又有深度的语文课堂。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学生对周总理的了解比较少,因此无法深刻体会周总理高大的形象,在课堂上就算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给学生分析,学生也不能充分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更多与周总理有关的生活事迹片段、生活照片等,让学生对周总理的工作状态有直接的了解,从而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之后再进入到文章的學习,学生就能充分体会到周总理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再结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片段,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
三、运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易于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完整地呈现教学内容,很难为学生解答学习中存在的疑惑,一定程度上也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拦路虎从而产生退缩的情绪。教师将微课运用到课堂重难点中,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并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重难点,从而实现知识内化。如,教师在教学《白杨》这篇文章时,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若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也会使得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并掌握这节课内容,也不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而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将白杨树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更易于学习。
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为学生解惑。一方面是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掌握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另一方面是利用微课解决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如此,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时就能将本节课重点内容给学生讲透,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微课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于学生或者是教师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假若教师在课堂上滥用微课,那么就会或是喧宾夺主,或是画蛇添足,只会降低教学效果,不利于发挥微课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其作用,找到运用微课的切入点,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
编辑:张慧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62—01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不仅是教师教学的新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新方法。微课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教学情境,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突破重难点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微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分析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运用微课,让学生乐于学习
课堂导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与能否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还与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也密切相关,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小学生年龄小,感官能力逐渐增强,且很容易受到外形、颜色、味道、声音等方面的刺激,他们基本上是运用形象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且对新奇的事物感觉比较好奇,但是他们却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且还极易出现喜新厌旧的情况。而微课形式多、时间短、色彩比较丰富,刚好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特征等相吻合。因此,假若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运用微课教学,将教学内容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延长他们学习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如,在教学《开国大典》这篇文章时,课文描述的内容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距离比较远,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也无法感受到开国大典的雄伟气势、激昂情绪以及盛大场面,同时教材上简单的插图也无法让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与深刻的感受。基于此,教师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可以图像、视频作为媒介,再结合教师的同步解说,生动形象地还原了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学生也会不由自主地萌发出骄傲与自豪感,并且对文章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学生乐学的教学目标。
二、运用微课拓宽教材外延,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阅历尚浅,再加上部分教材内容设计并不完善,因此学生也无法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对课堂知识掌握得不够。微课运用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长处,并且其具有科学合理、具体形象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材的缺陷,让学生能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微课还可以结合文字、声音、图片等,动与静相结合,抽象与理性相结合,为学生建立一个生动且又有深度的语文课堂。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学生对周总理的了解比较少,因此无法深刻体会周总理高大的形象,在课堂上就算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给学生分析,学生也不能充分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更多与周总理有关的生活事迹片段、生活照片等,让学生对周总理的工作状态有直接的了解,从而加深对周总理的印象。之后再进入到文章的學习,学生就能充分体会到周总理废寝忘食的工作精神,再结合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片段,让学生深刻地体会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
三、运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易于学习
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完整地呈现教学内容,很难为学生解答学习中存在的疑惑,一定程度上也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拦路虎从而产生退缩的情绪。教师将微课运用到课堂重难点中,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并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重难点,从而实现知识内化。如,教师在教学《白杨》这篇文章时,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若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也会使得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并掌握这节课内容,也不利于教师实现教学目标。而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将白杨树的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更易于学习。
此外,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为学生解惑。一方面是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掌握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难点内容;另一方面是利用微课解决学生课堂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如此,教师在运用微课教学时就能将本节课重点内容给学生讲透,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微课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对于学生或者是教师而言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假若教师在课堂上滥用微课,那么就会或是喧宾夺主,或是画蛇添足,只会降低教学效果,不利于发挥微课的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其作用,找到运用微课的切入点,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