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教学内容实现碎片化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ie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15年以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逐步替代了旧有的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资源的建设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各类教学资源中“微视频”被广泛关注和认可,它适应了当前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因此课程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成为了录制微视频的关键。
  关键词:教学组织;分层;碎片化;知识层级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257-02
  在“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通过私课、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开放教育资源、开放课件[1]等各种形式展现,其中以微课最为流行。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教学资源的一次教学活动。微视频应用于教学中时,主要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微视频”的引入同时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一两个“微视频”无法满足一个教学周期的需要,因此需要录制一系列的微视频。这些“微视频”资源既要微小又要对知识点讲述完整,这是一个新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需要从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上着手,将知识点碎化为一个个最小单位,同时还要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这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既涵盖教学内容,又满足“微小”化的需要。
  一、逻辑分层的方法
  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内容,实现碎片化,本文采用了逻辑分层的组织方法,由上至下分为课程层级、项目层级、概念层级和操作层级四个层级。
  1.课程层级。课程层级是一门课程的总领,在课程层级需要设置必要的教学资源。课程层级建议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标准、授课计划、考核标准、教学日志、教学指南(微视频)等(见图1)。
  2.项目层级。项目层级由实训模块来实现,实训模块整合具有时序性或相关性的概念(第3层级),它可以实现知识的二次迭代学习。通过实训模块环节,使课程中的概念(第3层级)和操作(第4层级)逐步积累并内化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项目层级的每个实训模块建议配置的教学资源包括每个实训的指导书和参考答案(见图2)。
  3.概念层级。概念层级由一個个“学习单元”来实现,每一个学习单元讲述一个具体概念,如图3。
  大的概念可以包含若干个小的概念,在层级关系中可以进一步分层,但在逻辑上他们都隶属于第3层,因此概念层是一个可能包含多个物理层级的逻辑层,如图4。
  概念层级的每个教学单元中建议配置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指南、微视频、电子书、讲义PPT、课后作业、习题等。
  4.操作层级。操作层级也由一个个“学习单元”来实现,每一个学习单元讲述一个具体操作。它以“操作”为学习要素,强调“操作技能”的掌握,主要是指对第3层中某一概念需要掌握的操作。第3层中的某一概念涉及的操作有几项,在第4层中就分化为几个分支,见图5。
  操作层级的每个教学单元中建议配置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指南、微视频、电子书、讲义PPT、课堂练习、习题等。
  二、以《数据库管理与开发SQL Server》为例
  《数据库管理与开发SQL Server》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重实践又包含理论,学习有难度,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难点课程。如何化繁为简是笔者一直致力研究的问题,将一项大的任务分化瓦解成若干子项不失为一个良好的解决方案。通过上述分四层的方法对知识点碎化后得到的局部知识层级图,见图6。
  图6: 括号中的数字为建议学时。
  三、教学内容碎片化的优势
  将课程的教学内容碎化为一个个不可再分但又功能独立的学习单元,满足了当前学生碎片化阅读的偏爱。因此,对教学内容重新组织以实现碎片化将是近期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赵国栋.互联网 时代的教学:微课、翻课与慕课设计技术[EB/OL].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6-04-09.
  [2]毕新.网络时代:教育如何面对“数字原住民”[N].中国教育报,2016-11-03(005).
其他文献
从衔接课的要义出发,构建了以回顾、整合、提升和展望为要素的基本构架,围绕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以函数为中心,从常量系数到参数,从直
我不是学者和医生,只是弗老先生的一个粉丝。与20年前读《梦的释义》相比,感到释梦需要更多考虑现代人生存的独特压力。  一个朋友跟我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老板发火,说这么长时间了怎么项目还完不成?他很急,就想去厕所,站了半天,就是尿不出,身边一个一个同事来了,办完事又离开,最后一个跟他平时不对付的同事跑到跟前说,老板让马上开会了。可是,还是尿不出。    我对他说,这种梦没什么好分析的,用弗洛伊德
瓷器的成功出现与烧制,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工艺美术上最突出的成就。1616年,日本瓷器出现,与中国瓷器的出现时间(东汉末年)相差一千七百多年。虽然日本瓷器的产生与起步相对较晚,但它擅于吸收他国的经验,并结合本民族的特色,兼容并进,在200余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200多年的发展,竟抵得上中国几千年瓷器的发展,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本文将详细的描述这两百多年里日本内外所发生的变化,从
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为了迅速征服中国,在中国组建了多个细菌战部队或细菌生产中心,并多次实施细菌战,使广大中国军民深受其害,其中1943年的鲁西霍乱细菌战就是日本对华细菌战的一个典型战例。1943年,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捷报频传以及抗日战争形势已经开始向有利于中国方面转变的背景下,通过常规作战难以改变战局的日军决定通过细菌战摧毁战略位置重要的鲁西抗日根据地,扭转颓势。在1943年1月,日军就开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