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新课改背景下,轻负高效已成为共识,初中思想品德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对九年级的国情教育从如何做到生活化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 国情教育 有效性 生活化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轻负高效”的路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轻负高效”的具体表现,高效课堂意味着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和提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每个老师追求的目标,它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同时,高效课堂也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希望。
国情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通过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国情、把握国策,从而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那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构建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九年级思品老师探索的课题。
1 我的困惑
1.1 国情教育这一模块理论性、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模糊、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学生好像已经知道了,其实并不真正懂。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国情,更好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当代中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他们所看到、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面的东西,有时比老师还多,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有些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偏激,觉得“思品书上写的是一套,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又是另一套,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不可信。”如何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明辨是非,扬善抑恶?……
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九年级社会、思品课的教学,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我认为要想把“高”而“深”的教学内容简单化,让学生理解、接受,就要做到国情教育生活化。
2 我的尝试:基于生活的国情教育
2.1 贴近生活、挖掘生活——素材选用生活化。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所以要倡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平等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这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载体。
思想品德课有些“高”、“深”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概念又比较的抽象,跟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地靠教师的讲解或者选用没有针对性的事例展开,学生根本就没法对教学产生共鸣,那思品课也就成为了一个躯壳。
获我省优质课一等奖的程波老师在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时,并不是直接引导学生到书本中去找,而是选用了“水稻”这一生活化的素材,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水稻的生产需要哪些基本要素?如何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这些能力的提高背后都需要什么来支持?通过借用这一生活化的资源,程波老师将高深的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学生动了,课堂活了。
2.2 感性认识、理性思考——教学设计生活化。教学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高深话题因为它的抽象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尤为困难,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更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
金华兰溪市游埠初中的郑燕老师,她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基于生活的教学设计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
郑燕老师在上《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课时,她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网络交流平台——博客为主线,用动感影集、留言板、老师的日志三个板块进行呈现和连接,以老师参加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都属于哪一方面的生活?哪些人有资格当人大代表?当人大代表要具备哪些素质?现在同学们最关心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同学们有哪些好的建议?这说明我们在行使哪些政治权利?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来行使政治权利?等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为契合点,从感性认识提炼到理性思考,即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尊重了学生思维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在无痕中落实了各教学目标的达成,生态的、高效的课堂跃然眼前,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2.3 明确目标、课堂生成——课堂活动生活化。新课改后的思品教材有一大亮点,就是增加相当比例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也多样,有辩论、小品表演、听证会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希望教师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能力。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很少能按照新课程目标设计课堂活动,特别是九年级的思品教学,更为普遍。我觉得要想提高九年级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尝试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还课堂与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比如,我在上《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课时,我并不是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与我们学校团委进行联系,组织学生去附近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通过帮忙老人整理内务,陪他们聊天,打扫卫生……增强同学们的爱心及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如上《资源出现短缺》这一课,我选用擂台赛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一天所用到的自然资源”展开活动,在交代了活动要求、比赛规则后,让学生分组准备,并把自然资源的名称写在黑板上。通过学生这一自主活动,不仅调动他们学生的积极性,还很好地落实知识目标;还比如上《重建我们的家园》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活动:请你为建设美丽校园设计宣传标语,并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要求:以小记者的身份去学校有关部门去采访,写成书面材料)……这些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课堂活动方式,即实现了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要求,又达到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目的,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3 我的反思
为了构建轻负高效的思品课堂教学,基于生活的国情教育有效性的更好达成,我觉得今后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将自己形成一棵知识树,把握好知识体系,掌握初中阶段知识传授的深度,以精湛的教学专业给学生深刻的启迪。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吃不准的知识点的时候,我们较多的是采取回避的做法,很少用专业的态度去审读课标、教材。如九年级《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课,对公民行使的政治权利这一内容,我一直是简单的处理,都没有专业地研读过,在听了省优课后,我到网上查了相关的资料,才搞明白了这些权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2 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现阶段接受能力,对什么样的活动感兴趣,善待、理解学生,用敏锐眼神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有张扬。
3.3 要智慧地读懂课堂。驾驭好课堂,调动一切因素,活跃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学会等待,关注过程,聚焦思维,引人入胜,创建学生喜欢的社会课堂,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展现自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对话交流中,或许会有许多新的故事发生,或许会有意外的惊喜,或许会有想不到的困惑……教师要智慧地读懂这些课堂的动态生成,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善于把握和利用,善于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度,真正演绎精彩课堂,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真正的有机统一。
总之,生活是个大课堂,只有融于生活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也才能保持时代特色。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在实施新课程的大潮中,应积极思考,学会反思,我们的课堂怎么才能吸引学生?我们的教学怎样才更有实效?同时,要善于留心身边之事,关心国家与家乡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真实、扎实、平实、丰实。
参考文献
1 严先元.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2 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
3 井国寿.国情教育在思想政治中的渗透.青海教育
4 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
【关键词】 国情教育 有效性 生活化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轻负高效”的路子,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轻负高效”的具体表现,高效课堂意味着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和提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追求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是每个老师追求的目标,它是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完美配合的结晶。同时,高效课堂也是学校、家长、社会的希望。
国情教育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通过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国情、把握国策,从而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那么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构建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成为九年级思品老师探索的课题。
1 我的困惑
1.1 国情教育这一模块理论性、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学生对我国的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模糊、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学生好像已经知道了,其实并不真正懂。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国情,更好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当代中学生所获得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都比过去多,他们所看到、听到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一些社会消极面的东西,有时比老师还多,但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有些学生的思想认识较偏激,觉得“思品书上写的是一套,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又是另一套,理想与现实有差距,不可信。”如何引导学生正视现实,明辨是非,扬善抑恶?……
这几年来我一直从事九年级社会、思品课的教学,在自己的课堂中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尝试,我认为要想把“高”而“深”的教学内容简单化,让学生理解、接受,就要做到国情教育生活化。
2 我的尝试:基于生活的国情教育
2.1 贴近生活、挖掘生活——素材选用生活化。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所以要倡导让每一个孩子都平等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这是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的载体。
思想品德课有些“高”、“深”的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概念又比较的抽象,跟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教学过程中如果单一地靠教师的讲解或者选用没有针对性的事例展开,学生根本就没法对教学产生共鸣,那思品课也就成为了一个躯壳。
获我省优质课一等奖的程波老师在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时,并不是直接引导学生到书本中去找,而是选用了“水稻”这一生活化的素材,设计三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水稻的生产需要哪些基本要素?如何才能提高水稻的产量?这些能力的提高背后都需要什么来支持?通过借用这一生活化的资源,程波老师将高深的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学生动了,课堂活了。
2.2 感性认识、理性思考——教学设计生活化。教学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高深话题因为它的抽象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尤为困难,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标更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
金华兰溪市游埠初中的郑燕老师,她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基于生活的教学设计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
郑燕老师在上《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课时,她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网络交流平台——博客为主线,用动感影集、留言板、老师的日志三个板块进行呈现和连接,以老师参加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都属于哪一方面的生活?哪些人有资格当人大代表?当人大代表要具备哪些素质?现在同学们最关心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同学们有哪些好的建议?这说明我们在行使哪些政治权利?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来行使政治权利?等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为契合点,从感性认识提炼到理性思考,即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尊重了学生思维特点、知识能力水平,在无痕中落实了各教学目标的达成,生态的、高效的课堂跃然眼前,让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
2.3 明确目标、课堂生成——课堂活动生活化。新课改后的思品教材有一大亮点,就是增加相当比例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也多样,有辩论、小品表演、听证会等。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希望教师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能力。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很少能按照新课程目标设计课堂活动,特别是九年级的思品教学,更为普遍。我觉得要想提高九年级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尝试采用一些生活化的活动方式,还课堂与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比如,我在上《承担社会责任》这一课时,我并不是进行简单的说教,而是与我们学校团委进行联系,组织学生去附近的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通过帮忙老人整理内务,陪他们聊天,打扫卫生……增强同学们的爱心及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如上《资源出现短缺》这一课,我选用擂台赛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一天所用到的自然资源”展开活动,在交代了活动要求、比赛规则后,让学生分组准备,并把自然资源的名称写在黑板上。通过学生这一自主活动,不仅调动他们学生的积极性,还很好地落实知识目标;还比如上《重建我们的家园》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活动:请你为建设美丽校园设计宣传标语,并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要求:以小记者的身份去学校有关部门去采访,写成书面材料)……这些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课堂活动方式,即实现了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要求,又达到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目的,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3 我的反思
为了构建轻负高效的思品课堂教学,基于生活的国情教育有效性的更好达成,我觉得今后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将自己形成一棵知识树,把握好知识体系,掌握初中阶段知识传授的深度,以精湛的教学专业给学生深刻的启迪。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吃不准的知识点的时候,我们较多的是采取回避的做法,很少用专业的态度去审读课标、教材。如九年级《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课,对公民行使的政治权利这一内容,我一直是简单的处理,都没有专业地研读过,在听了省优课后,我到网上查了相关的资料,才搞明白了这些权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2 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现阶段接受能力,对什么样的活动感兴趣,善待、理解学生,用敏锐眼神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都有张扬。
3.3 要智慧地读懂课堂。驾驭好课堂,调动一切因素,活跃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学会等待,关注过程,聚焦思维,引人入胜,创建学生喜欢的社会课堂,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展现自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课堂中、师生对话交流中,或许会有许多新的故事发生,或许会有意外的惊喜,或许会有想不到的困惑……教师要智慧地读懂这些课堂的动态生成,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善于把握和利用,善于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度,真正演绎精彩课堂,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真正的有机统一。
总之,生活是个大课堂,只有融于生活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也才能保持时代特色。作为思想品德老师,在实施新课程的大潮中,应积极思考,学会反思,我们的课堂怎么才能吸引学生?我们的教学怎样才更有实效?同时,要善于留心身边之事,关心国家与家乡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真实、扎实、平实、丰实。
参考文献
1 严先元.走向有效的课堂教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2 王家瑾.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研究
3 井国寿.国情教育在思想政治中的渗透.青海教育
4 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