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建立新概念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y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引导学生有效建立新概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对教学活动提出的一项重要建议。本文以“实数”的两轮教学为载体,以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如何建立无理数、实数概念为主要手段,分析在课堂中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表现与教师预期之间的差距及造成差距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述教学中影响新概念建立的因素及改进策略.
  关键词:课例研究;概念教学;思维障碍
  一、选题的缘由
  《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中概念的建立提出了要求“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因此,概念的建立不是单纯的记忆和模仿,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结果。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课堂引入和探究的手段方式虽丰富多样,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但课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却很模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不够扎实。所以我想通过课例研究达到提高建立新概念有效性的目的。
  二、专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诊断数学教学中影响建立新的概念的因素以及探索提高建立新概念有效性的方法。
  三、研究的过程与发现
  (一)教材选择
  为了提高建立新的概念的有效性,我选择了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3.2实数”为载体进行研究。
  (二)教学目标
  经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了解实数的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理解相反数、绝对值、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同样适用于实数。
  (三)顾此失彼——第一次教学实践
  1.教学场景
  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2×2的方格纸,几组练习题,要求学生准备好计算器、圆规、铅笔、尺。采用了引入——探究——建立概念部分的教学流程。
  步骤一:出示方格纸,设每一方格的边长为1个单位。
  师:图中有几种面积不同的正方形?面积和边长分别为多少?
  生1:两种,面积分别为12 ,22边长分别为1,2。
  师:你能在方格内利用格点作出正方形吗?如果能,面积、边长是多少?
  (学生在回答面积为2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时出现了冷场,陷入困惑)
  师:比较以上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由面积大小能确定其边长的大小吗?为什么?
  生2:能比较边长大小,因为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面积越大,边长就越大,
  所以1<√2<2.(教师板书:12 <2<22,1<√2<2;)
  步骤二:利用计算器来探索√2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数位上的值.
  师:现在请大家合作探索,完成下列“问题清单”:
  ①由1<√2<2,确定√2=1.…,能否利用上述方法来确定十分位上的数呢?请计算1.12,1.22,…,1.92,,填空( )2 <2<( )2,( )<√2<( );
  ②根据以上得:√2=1.4,能否再精确到百分位呢?应该计算哪些数的平方?
  ③能否再精确到千分位、万分位呢?
  ④以上得到的1.4,1.41等仅是√2的近似值, √2究竟是多少呢?
  (最后教师多媒体显示:√2=1.414213562…)
  步骤三:通过比较,总结√2的特征,建立无理数、实数的概念。
  师:有何特征?它是整数吗?是分数吗?是有理数吗?为什么?
  (问到√2是否是分数时,学生都认为是,因为小学阶段分数与小数可以互化,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再举例说明分数只能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教师板书:
  [1.42 <2<1.52\&1.4<√2<1.5\&1.412 <2<1.422\&1.41<√2<1.42\&1.4142 <2<1.4152\&1.414<√2<1.415\&1.41422 <2<1.41432\&1.4142<√2<1.4143\&…\&…\&]
  师:你能举出一些无理数吗?
  (学生举出无理数,一起将无理数分类,巩固练习)
  步骤四:数形结合,构建平台深化概念,通过深化实现对概念更有效地建立。
  多媒体出示:把下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用“<”号连接)。
  -1.4, 3.3, 1.5, √2, -√2, ∏
  师:哪些数你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哪些不会?
  生3:-1.4,3.3,1.5能表示,√2,-√2,∏不会表示。
  师:无理数能否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呢?
  (学生有些说能,有些说不能,形成了争论)
  师:实物投影步骤一中2×2方格纸,图中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为√2,只要取数轴的单位长度为图中小正方形的边长,那就可以在数轴上表示√2或-√2.
  (教师演示,要求学生完成,说明∏可以表示在数轴上,但很麻烦,可取近似值.)
  2.自我评价
  学生在完成步骤一第二问中:“你能在方格内利用格点作出正方形吗?”这一操作时无从下手,或与教师需要的图形不一致;同样是步骤一第二问:“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因为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开的尽方的数开平方,当遇到开不尽的情况时,学生不知道怎样表示正方形的边长,遭遇了冷场;步骤二利用计算器探索√2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数位上的值,怕学生不会估算,一直和学生探索到万分位,花费了大量时间,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在回答步骤三:“√2=1.414213562是分数吗?”这一问题时,都认为是分数,因为小学学过分数和小数可以互化,又用了很多时间举例讲解分数只能化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这堂课在讨论完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就下课了,因此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3.课后教研组讨论
  教研组长主持了讨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①这节课从数学本身的内在需要引入概念,但对学生当时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没有认真考虑,造成引入过程中新旧知识无法顺利衔接(如√2的引出),学生由主动变被动,更谈不上产生兴趣了。
  ②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最主要的是思维过程的参与,所以概念的形成应该充分展示思维过程.但这节课学生在概念的学习中存在着很多思维障碍(如在数轴上表示√2和-√2等),这就要求教师降低思维起点,减小思维垮度,创设思维情境,为学生的参与,进行知识的“再创造”打下基础。
  ③有效的数学学习必须围绕数学本质进行,不能喧宾夺主,只图表面热闹.比如步骤二,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无理数的概念,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利用计算器的探索上显然有些“过”了。
  4.根据以上观点,笔者做了如下改进
  ①舍去无谓的操作:如步骤一第二问,教师就直接在2×2方格纸上画出边长为√2的正方形,让学生确定其面积和边长,这样可以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无理数的探究上.②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在要求学生回答“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这一问题前,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使学生更容易想到2的平方根为±√2;③为学生建立脚手架,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几何作图这一教学难点.④提高计算器探索过程的有效性:如用计算器探索√2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数位上的值,只让学生探索到了百分位,了解其探索方法即可。
  (四)行云流水——第二次教学实践
  1.教学场景
  第二轮的教学实践我重点针对导入——探究——建立概念中教学环节的不流畅及时间过长做了重点调整。
  步骤一:出示方格纸,如图:设每一方格的边长为1个单位。
  师:图中有几种面积不同的正方形?面积和边长为多少?
  生4:两个,面积分别为12 ,22边长分别为1、2。
  师:将四边中点连接,所成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5:面积为2。
  师: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记作…?(学生齐答:±√a);那么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2,这个数就叫做2的平方根,记作…?(学生齐答:±√2);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还是-√2呢?(学生答:+√2)
  师:比较以上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由面积大小能确定其边长的大小吗?为什么?
  生6:能,因为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面积越大,边长就越大,所以1<√2<2。
  (在步骤一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整理成板书::12 <2<22,1<√2<2;)
  步骤二:利用计算器来探索√2的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等数位上的值。
  师:由1<√2<2,确定√2=1.…,能否确定十分位上的数呢?
  (学生有些说能,有些说不能,有些则沉默。)
  师:那我们就猜一个吧!假如说是3,那√2比1.3大,比1.4要小,即1.3<√2<1.4,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教师整理板书:1.3<√2<1.4,学生纷纷利用计算器探索,很快得到结论:1.3<√2<1.4是错误的,因为1.32 <2<1.42,应该是1.4<√2<1.5,因为:1.42 <2<1.52.)
  师:根据以上得:√2=1.4,能不能再精确到百分位呢?
  (整理板书: 1.412<2<1.422 1.41<√2<1.42;)
  师:以上得到的1.4,1.41等仅是√2的近似值, √2究竟是多少呢?
  步骤三:通过比较,总结√2的特征,建立无理数、实数的概念。
  (辨别√2是否是分数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可化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步骤四:数形结合,构建平台深化概念,通过深化实现对概念更有效地建立。
  多媒体出示:把下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用“<”号连接)。
  -1.4, 3.3, 1.5, √2, -√2, ∏
  生7:怎样在数轴上表示√2和-√2?
  ①借助辅助图形,为学生建立脚手架
  师:实物投影步骤一中2×2方格纸,如果我在图上画一条数轴,以小正方形的边长为一个单位长,(如图1)那么中间这一正方形的边长为√2个单位长,能否将√2个单位长表示在数轴上呢?
  (学生恍然大悟,都认为√2可以表示在数轴上,有一些认为用尺测量线段的长度。)
  师:用尺测量可以,但总有误差,还有其他方法吗?(圆规,学生马上想到。)
  师:我们以O为圆心,√2为半径画圆,与数轴相交于两点,这两点表示多少呢?
  (在教师的演示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认识到左边一点为-√2,右边为√2,如图1.)
  ②通过观察,让学生撤去不需要的脚手架. 师:在这一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图形是多余的?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撤去脚手架,确定了只要画出1×1的方格,连接其对角线就能表示√2个单位长,如图2.) 2.教研组评价
  ①导入——探究——建立概念部分时间过长、低效是上一轮课最大的缺点,第二轮上课对这一环节的时间和问题做了调整,整个过程自然顺畅。见下表,其中表1为时间统计表, 表2为建立概念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情况统计表:
  三阶段
  轮次\&
  第一次建立概念时间(时间为22分钟)\&
  第二次建立概念时间
  (时间为12分钟)\&导入\&6分钟\&4分钟\&合作探究\&10分钟\&6分钟\&建立概念 \&6分钟\&3分钟\&]   [ 统计
  回答\&第一次建立概念\&第二次建立概念\&频次\&百分比\&频次\&百分比\&1、无回答\&2\&11﹪\&0\&0﹪↓\&2、机械判断是否\&8\& 44﹪\&4\&25﹪↓\&3、认知记忆性回答\& 3\&17﹪\&6\&38﹪↑\&4、推理性回答\& 5\&28﹪\&5\&31﹪↑\&5、创造评价性回答\& 0\&0﹪\&1\&6﹪↑\&]
  ②无理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涉及到几何作图,是教学的难点。为降低思维起点,减小思维跨度,教师利用“现成的脚手架”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了√2和-√2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然后再由学生拆除脚手架。整个过程衔接自然,实现了知识的“再创造”。
  四、对建立新概念的有效性的思考——第三次教学实践
  (一)注重概念引入的有效性
  在概念引入过程中,要分析不同类型的数学概念的逻辑结构、概念的背景和发展情况,分析学生当时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考虑学生在建立概念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引进“正负数”概念时,可通过温度与海拔高度这两个小学接触过的实例,指出为了区别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海平面以上高度与海平面以下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正负数的概念。
  (二)注重概念建立过程中思维的有效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载体,数学概念的形成是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再创造”的过程,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参差不齐,在概念建立的过程中,无论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还是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都会遇到很多思维障碍.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或者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课,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创设思维情境,降低思维起点,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思维过程中来,再通过设计梯度问题减小思维跨度,由浅入深,从而逐渐接近概念的本质。
  (三)注重教学手段的有效性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各有优点和不足,所以应当使传统教学手段的精华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既要守住“传统”,又要用好“现代”,例如在这堂课中,我除了充分运用课件、实物投影外,还注重了板书的处理:
  在整个概念建立过程中,教师将学生整个思维活动的轨迹记录下来,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所以板书的过程,就是学生对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它和多媒体结合使用,对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形成起到了1+1>2的效果。
  综上所述,为有效地建立新概念,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概念形成过程,尊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合理运用教学方式和手段,遇山开山,遇河搭桥,让学生快速、高效地行驶在知识之坦途上。
  参考文献:
  [1] 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M].七年级上册教科书.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雷明生.谈谈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策略[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2007,(5):8-9.
其他文献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本文就是从魏晋南北朝的阅读教学方法中试图找到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阅读教学方法;自主阅读能力  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也
期刊
摘要:本文摒弃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根据功能单元要求,揉合多种教学法——沟通式教学法、创新教学法和自然学习法,采用现代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手段,通过精心设计的场境、多功能的听力和生动的英语对话和表演,达到音形结合、人景结合、情理结合、物事结合,产生整体效应,激活学生潜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  关键词:创设情景;专业特色;活用教材  中职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学生
期刊
摘要:杖刑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刑罚方法,其源远流长。本文通过对杖刑历史沿革的大致梳理,从而引出两个活泼而又严肃的话题,即杖刑的行刑工具和杖刑的打击部位。在整个杖刑演变史上,其行刑工具的规格多有变化,同时,其打击的部位却基本没变——都是以打击受刑者的臀部。  关键词:杖刑;行刑工具;臀部  杖刑是中国封建制五刑之一,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行刑方式是用荆条或者是大竹板打击人的臀部。关于中国
期刊
摘要: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一种“文艺大众化”,他的风格所体现的农民艺术性给解放区下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赵树理方向。本文以赵树理的代表小说《小二黑结婚》为例,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  关键词:赵树理;农民形象  在农民话语权利严重丧失的今天,我们要怎么样写才能写出农民愿意接受的作品,才能让农民的意识进入到主流意识领域被知识阶层所承认并参与流通呢,农民占了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跨越式转型,以山西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基地在为全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约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难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难题,国家将山西省确定为“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从而赋予了山西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和新内涵。朔州市作为山西省唯一获得“中国经济转型示范城市”殊荣的新兴城市,其全新的发展思路也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了宝贵实践经验。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期刊
摘要:随着电子工业、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电子线路设计主要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完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在电子线路设计的各个领域,本文主要介绍利用protel 99SE进行电路原理图绘制、印制电路板的设计时一些实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电路原理图;protel 99SE;印制电路板  一块设计精良且方便安装的印制电路板,不但可以反映出设计者的水平,还为将来的使用以及维修带来很大的方便。
期刊
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集中在课堂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激情导入---学文明理---辨析导行”的小学品德教学模式也由于存在固有的缺陷,无法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课堂上说得头头是道,课外表现又是老一套”。“教师在台前指手划脚,学生在台下无可奈何”,“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能成正比”,“思想品德课教学收效甚微” 。  《品德与生活课
期刊
摘 要:通过一堂改进后的初一社会公开课,及后续教学,结合新课标探讨初中社会课教学中自主性学习的不利因素,以及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从而真正在自己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取得较佳学习效果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 压力 兴趣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性质中,第三条明确提实践性:本课程强调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
期刊
迎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春风,我参与了我县“自疑自探,步步提升”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与研究,六环节教学模式也被人们所熟悉,它包括: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指导点拨、总结归纳、检测提升六步。实施初始老师们都有过一些顾虑,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改实践,很多老师都转变了观念,积极参与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令人瞩目。我自己更是有切身体会,新一轮课改,改变了课堂,更是带来了学生
期刊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实地探访等方式,围绕目前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的现状分析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策略以及自己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困惑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让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真正回归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教学资源 语文素养  从余杭区实行新课程改革至今,我区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研究已历时八年。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