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企的“出海潮”将临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5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月,百济神州与诺华就PD-1抗体的授权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前者将得到6.5亿美元的首付金额与22亿美元的总交易金额。这笔交易,拉开了2021年中国药企海外授权(License-out)的序幕。
  8月8日,荣昌生物宣布与西雅图基因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后者将开发和商业化ADC新药维迪西妥单抗。荣昌生物获得的潜在收入总额将高达26亿美元,包括2亿美元首付款和最高可达2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交易数额刷新了中国制药企业单品种license-out交易的最高纪录。
  据《财经·大健康》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底,中国药企共发生22起License-out交易,交易额超过35亿美元。项目许可引进License-in交易,共有82起。
  授权合作(License),是通过向产品授权方支付一定首付款,并约定一定金额的里程碑付款及未来的销售提成,从而获得产品在某些国家地区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商业化权益。
  引进项目的License-in,曾经助力一批生物科技企业上市。如今License-out背后,是中国本土创新企业展现的创新能力,被国外市场与合作方认可。
  10月14日,由同寫意特别策划的首届中国(苏州)太湖医药创新大会上,与会的资本、行业、政策端人士的共识是“出海潮”将成为趋势,License-out项目会越来越多。
  面对多变的支付环境、融资与资本退出渠道,如何在专注国内市场与国际化间抉择、布局国际化战略,如何决定商务拓展(BD)项目、选择合作伙伴等,是中国创新药企业需要进一步摸索的。

什么是好的商务拓展项目?


  “内卷与国际化,这两个关键词我反复听到。”海思科医药集团国际合作部总监周峰,在参加了太湖医药创新大会两天的会程后感慨。
  最先“卷”起来的是抗癌药物的靶点。抗癌药CAR-T细胞疗法中,CD19、CD20、CD22等都是热门靶点,仅CD19临床试验,在国内占比就超过40%。
  另一个抗癌新药PD-1上,药企扎堆、同质化程度不输CAR-T。7月5日,乐普生物PD-1普特利单抗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这是国内第11款申报上市的抗PD-1单抗。国内已经批准七款PD-1单抗,均获批多项适应症,而且都有新适应症处于上市申请阶段。
  西南证券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全球有154个PD-1产品在研,其中85个由中国企业研发或合作开发,占比达55%。
  海外交易也“卷”起来了,需用更多的钱去砸一个项目。不少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聚集的微信群里,常常会出现一名成员发出一则新闻,显示某公司签了引进项目的大单,随之而来的是整齐划一的恭喜,然后是签单的公司负责人发红包感谢。
  “引进项目就像买东西,同样一个手机,原本6000元能买到,为什么要花1万元买下来,而且还骄傲地说拿下大单。”某业内人士说,用钱压竞争对手为了License-in,“这个风气不太好”。
  在他看来,有些公司可能出于战略考虑,引进项目后更能吸引投资,“对于真正想做事情的公司,无形中交易成本整体提高了,造成内卷,恶性循环”。
  商务拓展项目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周峰认为,首先要看项目是否有好的市场价值,其次要看能否落地、进临床,第三一定是买对的而不是买贵的。
  购买、引进项目,是选择将自己核心竞争力较强的领域,与合作方强强联合。
  广州领晟医药创始人宋燕,帮助不少企业完成过海外交易,她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好的License-in项目应该是对自身成熟产品、自研管线的补充,“要么你是为了实现技术上的领先,要么希望拿到某一项独特技术的授权,要么扩大自身适应症独特的适应能力”。
  如何成功地将项目License-out出去?第一步要看的,仍是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底气。
  宋燕的经验是,首先要看项目本身是否基于最好的靶点,尤其是跨国药企、大公司正在做的,而且进度比较接近的;还要看临床试验是在哪里做的,能否经得起核查,数据的国际化程度如何,甚至是找哪家公司做的临床试验。

意将上市的公司,需慎重考虑海外交易


  一单关键的海外项目交易,往往会成为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通过监管机构审评、进入市场的机会显著增加。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统计显示,通过商务拓展项目得到上市申请药物,通过的成功率更高,基本超过50%。
  上市公司的商务拓展项目交易,对于二级市场无疑是利好消息。荣昌生物8月8日公布与西雅图基因的License-out交易,8月10日股价达到每股119.6港元,比前一个交易日上涨22.35%,盘中一度达到每股145.5港元的高价。
  出价过高的License-in项目,最终也难逃市场规律。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炽认为,随着国内医保政策的变化,交易价格过高的License-in项目,会很难在中国市场得到预期的回报,“会从股价和其他层面上体现出来”。
  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9月,至少九家制药公司的科创板IPO被否,上市被拒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其中不乏陷入License-in模式争议的企业,比如亿腾景昂、天士力等。
  一些业内人士的观察是,注重自主研发能力的科创板,不欢迎License-in。
  在太湖医药创新大会上,上交所的参会人员面对企业的疑问表示:科创板不喜欢纯License-in模式,对于有License-in项目的公司,要看其在共同开发项目中的参与程度。
  除了IPO难关,在海外交易的实战中,生物科技公司们还要与诸多大药企“直球对决”。当面临同一个具有潜力的创新药项目,小公司与大药企都想要引进时,资金、人才,甚至谈判话术、对项目的感情都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   过往十年,中国医药产业成立了1500多家大大小小的生物科技公司。不少生物科技公司的商务拓展负责人的疑问是:公司规模小、海外项目经验有限,甚至资金也只够一个项目的交易,如何拿到心仪的项目?
  “有大公司介入时,你要小心一点了。”宋燕说,小公司要展现自己能力,“要表现出在这个赛道你对这款药爱的一塌糊涂”。此外,技术团队的沟通要对等,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证明自己在中国市场知道的最多,解决问题能力最强。
  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医药首席分析师徐佳熹则对生物制药企业提出四个标准:研发管线中要有一款至少10亿元国内销售的品种,以200万元养一名销售来算,要有一个500人以上的销售部门;要有足够的临床人员数量、药政能力、市场准入经验;创始人要兼具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素质;要有持续进入品种的商务拓展能力。
  尽管困难重重,宋燕还是认为,“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国内地市场,更要向国际进军。”

国际化布局要趁早


  荣昌生物创始人兼CEO房健民在梳理自己公司十多年的演化进程后,认为“犯了很多错误”。
  “早期,没有那么大的雄心壮志,只是说这个药能够在中国上市就不错了,来自资本市场的钱也很少。”房健民回忆2008年创建公司之初,从公司战略到布局,到临床试验,一开始没有按照国际的标准来做,“前几年,我们还在考虑国际化对创新公司的意义”。
  随着国内数据的积累,房健民团队觉得适合在美国报临床,开始和美国FDA沟通。“又返回头做一些工作,比如补一些数据来支持美国的临床申报,这是比较浪费的,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021年3月,荣昌生物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新药泰它西普在国内获批上市;4月,美国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
  凭借泰它西普上市、与跨国药企海外交易后,10月14日房健民公开宣布,“2亿美元的首付款,我们已经收到了。”
  房健民提醒“后来人”为避免日后的麻烦,做创新药,一开始就要把国际化作为主要的内容,不管要不要在美国申报,CMC(药学研究)的工作都要满足美国FDA和EMA(欧洲药品管理局)的要求。
  随着国内研发成本的急剧上升、同靶点候选药物竞争白热化、医保谈判降价压力,新药上市后在国内的回报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医保谈判让药企心惊肉跳,过了这一关,进医院又是一个难题,医院总在说总量需要控制,创新药进来意味着将其他药挤出去。”一名药企负责人感慨,“以前认为拿到国内百分之几都是很大的市场,现在发现不够可观。”
  国际化不再只是药企、生物科技公司的高目標、高追求,已然成为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医改基本政策导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对创新药的定价一定不是欧美式的定价政策,在能让企业发展的情况下,一定是要利于患者的。”某证券公司医药分析师表示,“企业需要国际化的视野和行动力。”
  “中国市场很大,但是14亿人的市场再怎么样,也比不上70亿大。BD市场商业化,一定从国际上来看,这样才会诞生伟大的公司。”徐佳熹说。
其他文献
“每次有病友走,就有一种无力感,恨不得自己掏钱去做科研。”淋巴管肌瘤病(LAM)患者隆琳所在的病友群里,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听到有人“不行了”,最近去世的那一位才刚刚30岁出头。  隆琳的身体其实也不咋样,虽然看似生活还算正常,医学指标却显示,她是一名重症患者。“我其实认真考虑过肺移植”,隆琳患的LAM,是一种国内登记在册患者不足千人的罕见病,最致命的症状是气胸和胸腔积液,通俗地理解就是,患者可能会喘
期刊
2021年10月13日,济南市公布即将免费为在校适龄女孩儿接种宫颈癌(HPV病毒)疫苗。  “目前有六七个直辖市下辖区、地级市政府,也在筹备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宫颈癌疫苗。”一位生物医药行业人士向《财经·大健康》透露。此前,已有厦门、鄂尔多斯以及四川省阿坝州的汶川县和马尔康市公布过适龄女孩免费接种计划。  宫颈癌是世界上唯一可用疫苗破解的癌症,99.7%的宫颈癌都源于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201
期刊
(资料图片)梁万年。图/视觉中国  “以后家人看病,就得去最好的大医院找最好的医生。”为了一个子宫肌瘤切除手术,在半年内跑了四家公立医院后,一位30岁的北京患者得出这一结论 。  这也是绝大多数患者最真实的想法,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患者都从四面八方涌向自己心中最好的大医院。  全国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在2019年达到87.2亿人次,比2018年增加4.1亿人次,其中医院增加了2.6亿人次,而守在患
期刊
医生集团这一业态经常受到外界的质疑,倒闭、“僵尸”医生集团等事件也相继出现。图/视觉中国  医生是不是总要在一家医院才能叫“医生”?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血管外科原主任张强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他放弃公立三甲医院科主任的职位,在2014年建立中国首家医生集团——张强医生集团,定位静脉病专科,现在上海、北京、广州等13个城市布下静脉病中心网点。  继他之后,《2021中国医生集团发展报告》显示,截至
期刊
图/IC  120万元一针。  这就是中国首个获批的CAR-T药物——阿基仑赛注射液的售价。  “120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开出CAR-T处方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主任医师许彭鹏,很谨慎地和患者陈女士及家属做沟通。  CAR-T细胞治疗产品,是通过基因修饰,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中T细胞的识别能力,让T细胞准确发现癌细胞,启动自身免疫来“清除”癌细胞。2021年6月,复星凯特拿到了阿
期刊
图/视觉中国  公立医院能不能逐利?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国医改很多年。  2016年6月,广东省中山市拿出的一套公立医院薪酬改革方案,在内部征求意见时,院长和医生们的反对意见很大,原因就是,新方案给医生设定了收入的天花板,上限太低。  这次改革的关键是,给医生合理涨薪。按广东省既有规则框架给公立医院设定的收入上限,中山市三甲医院的人均年收入可涨2.6万元,二甲医院及以下能涨1万元。  这样,中山市有些
期刊
如何遏制过度医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2011年起,一场新的支付方式改革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次采用的方式是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在应用的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方式。  201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到了新的高度。随后,国家医保局选择部分地区开展改革试点,DRG付费改革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2020年,浙江在全省域推
期刊
一些年轻医生要每天早上5点多从郊区出发,7点前赶到位于中心城区的医院参与查房。图/视觉中国  晚上6点,这位三甲公立医院的科室主任出现在咖啡厅时,穿着蓝色手术服,即便是在医院内也颇为抢眼。刚刚结束今天的第二台大手术,吃口简餐,匆匆赶来,就为聊聊医生薪酬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我这辈子挣钱最多的不是工作收入,是在北京来回买房子,装修房子的钱还是靠周末去外地‘飞刀’做手术挣的,那年一个周末都没休。
期刊
在精选层挂牌的企业当中,有多家药械企业涵盖医疗器械、创新药、中成药、兽用生物制品等多领域。图/中新  北交所开市进入倒计时。  最近一个月,三元基因董事长程永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忙碌,他先后参加了多场有关北京证劵交易所(下称“北交所”)的主题活动。  自2021年9月2日宣布设立北交所以来,其相关配套业务规则及制度、系统测试等工作正加速推进。11月2日晚间,北交所正式发布交易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及3
期刊
多项政策指向了医药领域的不正之风,对医疗领域的灰色交易关系网打击力度呈现加大趋势。图/IC  2021年前三季度,已有至少19名卫健系统的官员、60名医院院长因腐败问题受到查处。其中,近六成涉嫌受贿、权钱权色交易,32人的腐败与医药、医疗设备采购有关。  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最高人民法院等六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意见》,将医疗和食品药品列为查处重点。  《财经》记者梳理公开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