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之表现手法浅析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sky_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的处女作,这部电影一反常态,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来叙述一个特殊年代——“文革”里发生的一些故事,本文着重从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来分析其与众不同之处以及充斥整部片子的人性光芒。
  关键词:表现手法;重构;人性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导演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的,这部影响深远的影片无论是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思想感情上,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重新叙述了那个被定义为黑暗时代的记忆里的那些鲜为人知的一面,影片中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一看到这个片名——《阳光灿烂的日子》不禁让人产生喜悦、充满希望的感觉,让人愿意去回忆去幻想那个时代的日子,但当映入眼帘的是蔚蓝的天空下的人们身着绿军装、高唱着革命歌曲和那些充满着年代气息的事物,我们的思路立刻被卷入了70年代,那个时代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且在人们一致看来是黑暗的、不堪回首的日子,為什么在这里会是充满阳光的呢?从片名我们便可感知到导演的独具匠心,也能隐约的感觉到导演对于那个时代的年轻一代的没心没肺的玩闹和无忧无虑的日子的怀念。在这里,姜文导演从一开始便运用了反讽的手法,但在反讽里,却又在时刻提醒着人们,要不断的去反思历史,不断的去寻找在那些“黑暗日子”背后的人性。
  “文革”留给绝大多数人的记忆是混乱、黑白颠倒、伤痕、暴力与恐怖。因此,在后文革时代,我们对于那段历史时代的书写方式也及其整齐划一,控诉与反思,这本是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历史是多元而丰富的,当我们一味的从主流的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段历史时,难免会使我们生发一些极其简单和片面的理解和评价,而忽略了历史的多元和丰富性。而在这部片子里,导演姜文正是从这一非主流的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带着我们重新认识历史,重新领悟“文革”背后的那段带点羞涩却又单纯美好的青春年华。
  一、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原著《动物凶猛》的关系
  姜文导演根据王朔的《动物凶猛》改编成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两者从题目上看,似乎没有任何一点关系,然而细看原著,字里行间确实闪烁着阳光,而且是强烈的,容易使人兴奋和浮躁的。在人这种高级动物的本质里确实隐含着一种无法抹灭和控制的本性,然而这种本性无论是在哪个年代里,无论是在多么美好灿烂的日子里,始终无法被改变,无论是电影还是作品,无论这段日子里发生的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我们能看到的是人们对于美好青春的怀念和纯真情感的向往,对比现实,对比现在的日子,对比影片和作品里的现在和过去的日子,人们追寻的都是那段阳光灿烂的无忧无虑的日子。
  二、结构主义等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符号的设置
  1.政治符号的若隐若现
  影片一开头,蔚蓝的天空下便是挥着大手的毛主席的雕像;马小军、刘忆苦等打群架时的背景音乐《国际歌》;马小军在学校里,涂着红脸蛋、带着大红花欢迎外国来宾的到访;随处可见的政治标语和不时从广播里播出的政治歌曲和抗美援朝的有关消息等等,这些都是较为严肃和庄重的主题,但导演不时的分裂和夸张的手法使之失去了肃穆的气息,那种强烈的对比冲突下表现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不时的显露出导演的政治讽喻。
  2.欲望符号的设置
  整部片子中的主角是马小军,马小军在这部片子里的欲望的表现也是塑造的重点,那么,马小军在片子里的欲望表现又是从这些特定的符号中表现出来的。首先是他不停的照镜子的动作,这一行为,直观的揭示了他丰富的心里活动。当他打开爸爸的柜子带上他的勋章对着镜子走正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渴望长大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心里。第二次照镜子,是他被抓受到训斥回到家后,对着镜子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情绪时,从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他对政治暴力和强权的不满,同时也表现出他以暴易暴的心里以及受斥后的心里阴影。第三次照镜子,是他看米兰洗头发时对着镜子“做鬼脸”的动作,这一看似不明显的动作却形象的表现出马小军千方百计寻找机会让米兰注意自己的心里,而从更深层面来说,这正是青春期的少年渴望走向成熟的心里表现。
  (二)独特的叙事方式
  影片的开头,随着一个沧桑感十足的声音出现在耳畔時,我们已被带入距离现在几十年的历史回忆里,“北京变得这么快……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们。”虽然画面还没有为我们展示任何信息,可情绪性十足的嗓音一下子就拉开了几十年的历史纵深感,从 “本文时间”进入“本事时间”,轻易地将人们带入了所要讲述的那个时代。片子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他的虚构和现实混杂在一起的叙事方式了。片子的开头说到:“20年工夫, 北京已成为现代化城市, 我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 这里的讲述者失落中有点遗憾, 遗憾之后又带点想要倾诉的兴奋,表达失而复得的内心感受。虽然影片以表现主人公陷入内心的挣扎来结束回忆中的故事, 但充斥于讲述过程的主要还是人物对坦荡炽烈的情感、自我构造的美丽幻像的迷恋和陶醉。随着故事的推移节奏的加快,叙述者于沉醉其中几近于迷乱, 在影片的一半,刚刚用中年马小军的独白和少年马小军的视角把观众带入剧情,讲述者语气却突然一转,开始彻底否定了之前的叙述。“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绞在了一起。”在“老莫”餐厅,与刘忆苦争锋相对的场面突然定格,中年马小军用戏谑的语气说到,“哈哈哈,千万别相信这个。我从来就没有这么勇敢过这么壮烈过。”“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第一次相识就是伪造的。”“难道下雨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是不真实的吗?”就这样,情不自禁地的以真诚的意愿开始讲故事, 经过巨大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却变成了谎言。又如在马小军看着熟睡的米兰时,脑海中呈现的似真非真的景象时,独白又说到“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又出现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起,可能她根本就没当着我的面睡过觉,可能她根本就没有凝视过我,那么,她那锥子般锐利的目光和熟睡的样子又是怎么跑到我的脑海中来的呢?”在这里,一边在不断的怀疑否定自己的想法时,一边那些记忆中的画面又在不断的上演着。导演这里采用了复调的手法,把互不相容的各种独立的意识放在了一起,把那些映象里的和现实的东西全部放在舞台上,让人们欣赏,而这两种情况又都是可能发生的,让人分不清,这样的一种“多声部”的复调叙事手法[1],不断的在虚构与现实中跳动着,转换着,让叙事主人公内心复杂的活动在这虚与幻的延伸中很好的表现出来,同时也让观众的思维不断的随之跳动,很好的调动了观众的思想,把他们置于导演的主观意向之外,让观众有更多的空间去进行自我思考和判断,这对于当时的电影制作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三)深層的内在表达
  正如这部片子的名字一样,“阳光灿烂的日子”,在70年代里,人们是否会有这样的感觉,生活是充满阳光并且是幸福的。当一群孩子处于完全无政府的状态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无疑是人性最真实的一面。而导演越是着力表现这些小人物的真实,越是与那个大的时代背景形成巨大的反差。那时的人们思想被禁锢,行为被约束,毫无自由可言,更别说自主创造的空间,那么这部片子里的阳光越是灿烂,表现出的那个时代的一面就越是黑暗。马小军及其同伴在一个混沌动荡的年代里象野草一样恣意的生长。伴随马小军成长历程的是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 父亲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拆除美国炸弹的壮举让他津津乐道, 他迷恋上了用自制的钥匙未经邀请去别人家开锁, 当锁舌“当”地一声跳开, 内心的喜悦大概只有二战中攻克柏林的苏联红军战士能体会到。在和欺侮傻子的东四六条的同龄人群殴时, 马小军左冲右突, 手段残忍, 最后用板砖的致命一击险些酿成芦沟桥下大规模的械斗。为了在米兰面前展示身手, 爬上高高的烟筒找死玩命。青春期经历大面积过剩, 个人英雄主义误入歧途。这种英雄情结植根于关于革命战争的并不遥远的回忆和父辈们的现身说法,植根于反映前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卫国战争的影片, 植根于“文革”中打、砸、抢的现場教育。这些用非正式的手段表现出来的隐含在事实背后的故事,不时的勾起了人们的回忆,让人们时刻谨记那个时代带来的教训。除了我们用肉眼看到的隐含着深层意蕴的事实外,这部片子里语言的“陌生化”[2]的使用也不得不让人赞叹。马小军在送米兰去上班的路上,说到“这个夏天里,我经常闻到烧荒草的味道”说到那个他们打群架时的所谓的老大的手时,说“他的手很柔软,像女人的。”这些让人看起来不禁觉得陌生的话语里处处都隐藏着令人深思的道理。燥热的夏天加上荒草燃烧,是不是会让躁动不安的心变得更加躁动?一个干过许多胆大手黑的“老大”的手,却像女人的,是柔软的,这里,我们看到的就仅仅是手吗?
  (四)二元对立的巧妙配合
  影片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到处充满暖色的阳光,让人从一而终的感到温暖。影片中光线和色彩的使用极有表现意义和指示内涵。颇为经典的设置是,片尾成年的马小军们气派地坐在加长林肯环绕北京时,画面是黑白的,而物质极为贫乏的少年时期却是彩色画面,这不能不说是编导者明显的心理写照。相比物质充足的成年,肆无忌惮的少年时期才是色彩鲜明的。影片对于光线的运用也极为讲究,童年马小军偷看女孩跳芭蕾时,整个教室就透着朦朦的白光,每次拍到米兰的房间都会有强光从窗外射进来,送米兰去农场时俩人头顶上也几乎一直有阳光射下来,这种几乎使画面曝光的强烈光线营造出曼妙虚幻的记忆空间和躁动的青春心理,也正好符合题目《阳光灿烂的日子》。再看另外一个较为鲜明的变化,便是马小军的妈妈,妈妈原本是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但由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妈妈和爸爸的结合是不被允许的,因此妈妈失去了她原来的教师工作,成了从军家属,从此,他的脾气变得暴躁,变得野蛮,甚至动手打人,而这些变化,又岂止是发生在马小军的妈妈身上呢,那个年代,由于这些特殊的政治原因而扭曲人性的事例,比比皆是。最后再看原本一表人才的刘忆苦,青春年少的他身上带点土生土长的痞子气,虽然这样,但他却是个及其聪明并且讲义气的人。但当他从军之后,受了伤,从此变成了傻子,这样巨大的反差里不正是在向我们透漏着战争的残酷吗?再看在整部电影里面不是主角却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傻子。每次遇到傻子,影片里的那群好哥们总会用“古伦木”来和傻子打招呼,而傻子也会用“欧巴”来回答,似乎在傻子的世界里,除了苏联红军的这个对接暗号外,再无任何其他东西,但在许多年后,在街上重新看到傻子,他却不再记得原来填满了他整个脑海的暗号,随口而出的是现代的一句流行口语,当初纯真的傻子也已被现代化,被流行化。
  (五)精神分析法的独特运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是无意识理论,无意识理论展示了人的心理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影片里,马小军复杂的心理活动也被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马小军常会陷入现实与虚幻的边缘境界里,他会分不清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自己虚构的,是存在于自己的无意识里的还是现实存在的。影片中的这些处于现实与虚幻的精神境界往往成为了马小军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这些正是人性最本真的表现,最真实的存在。姜文导演把人的精神境界用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而这也不难看出其对原著精神的肯定,原著《动物凶猛》表现的正是对人的本性的一种揭露,而在这种本性的表面又围绕着许多美好的,使得人的凶猛的本质时起时伏的事物,这种复杂的内心,被姜文导演形象的表现出来,让观看者常常也跟随着这种复杂的心理陷入沉思。
  三、随处可见的人性光芒
  青春是一场华丽的追逐,你追逐着我,我又追逐着他。心上人米兰是马小军最美好的憧憬,而米兰却被他的玩伴刘忆苦所吸引。当马小军以直觉反应到自己和米兰的关系出现危机,他英勇而奋不顾身的跳下了烟囱。“劫后余生”的黑色脸庞,突兀的挤进镜头,是那样特别,却也那样令人心酸。也许,憧憬是距离理解最遥远的一种情感,从那一刻起,马小军真正失去了米兰,而那沉凝的黑似乎未曾彻底抹去,为以后的他笼罩上一层淡淡的阴影。而到了最后,马小军站在高高的跳水台上,决定与过去作别。白云蓝天是最庄严的见证,鲜红的泳裤是他从一而终的激情。激情陡然下降,马小军跳入泳池,碧蓝的水接纳了他的激情,随即冷却,他蜕变了,在走过那阳光灿烂的日子后。有评论者认为, 马小军经历了由拒绝庸俗的性到追求美丽的性再到美丽破灭再拒绝庸俗以致最终彻底绝望的过程。他秘密潜入米兰的闺房, 极其偶然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这个鲜艳夺目、明朗妩媚、神秘亲切的少女惊艳相遇, 从此结成一种富有暗示的诱惑,但又单纯清白的亲密关系, 这种关系令他无比欢悦, 使他体验到了人生中最初的巨大幸福与迷乱的情感, 成为他记忆中最宝贵最不愿丢失的部分。[3]姜文导演在利用这个大的“文革”时代背景来拍摄这部电影,但影片中的人物却没有了那个年代身上的那些沉重的、呆板的气息,换之的是具有朝气的,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那么一群人,虽然他们放纵,吸烟、逃课、打架,但哪个青春期的人不叛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正是年少向成熟的过渡,不正是人性的最真实的一面。而从这些人性里面,我们从人的意识里看到了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碰撞,一些青春的冲动支配的有反常理的行为,一些出现在脑海里的意向和画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告诉我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所表现出来的,分别是爱情和攻击力[4],那么爱情延伸开来便是人的性本能。片子中的马小军的对米兰的那些行为,正是人的性本能的表现,除了真实的,还有脑海里幻想的,还有不知道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在意识里存在的,而让人发出攻击性行为的,正是当人的生本能不能得到满足,或是受到威胁时所做出的一种反映。马小军对米兰的不敬的行为,正是攻击力的表现。
  四、走出重围,重构历史
  且抛开这部片子的表现手法来说,中国社会的转型的一个基本障碍是“人的障碍”,但目前,“人”的隐没、解体以及当面化趋势,甚至使这一转型过程本身的价值指向也变得暧昧不清了。[5]在这一潮流大事横行的社会中,姜文导演果断的用了重塑历史,找寻人性的思想来导演这部片子。当社会上不断的在用主流的意识来批判和反思这段沉痛的历史时,一声巨响划破了天际,那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走出重重包围的正常的路线,重新引导人们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待这个时期的事物。人,可以活出自己的本性,在满是黑暗的日子后,一缕阳光正慢慢的折射进来。一个人的“重新发生”问题,正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向每一个过往者索取独立的答案。[6]一段历史的重新审视问题,不也正在催促着我们,重新去看待。《青春无悔》中说:“成长是憧憬与怀念的天平,当它倾斜得颓然倒下时,那些失去了目光的夜晚该用怎样的声音去安慰。”我们都有过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在那时学会爱与被爱,又不经意地伤害与被伤害———且让它随时光流逝慢慢的模糊吧,模糊成一片淡远而深切的怀念。我想这也许正是本片想要传达的讯息。而面对历史,我们也可以用那些带着羞涩而腼腆的心态去对待,或许,在那段历史的背后,除了马小军一类人物的轰烈的青春年华外,还有许多更加美好的事情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欣赏。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61.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3.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2.
  [4]曲春景,耿占春.叙事与价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214.
其他文献
当今时代是高科技呼啸奔驰的时代,技术和知识远远的跑到了生活前头。树立赶路意识,把自己变成一只先进的中央处理器,在创造中学习,唤醒自己的潜能,是时代赋予我们一带教育者
深秋的夜使尘世又暖又痛  在我们彻底老去之前  在栾树落光最后一片叶子之前  隐匿于夜晚的伤口经受不住深秋的气息  我知道的那片森林有了些许的凉意  我向他们深情地问候,鞠躬  并坐在他们之间,焦虑而颤栗  我差不多要成为一种幻影  一只渴望呜咽的嘴唇变得越来越沉重  我又可以借来谁的时间,曼德尔施塔姆?  没有一个词能恰当的诠释这秘密又危险的秋夜  十三朝古都也无法改变一壁江山的宿命  没有谁能
【摘要】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师生之间未能建立起一种心理上的互动。在新课程背景下,老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潮。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构建一种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重视文学对学生情感教育,唤醒他们的情感意识;一方面我们应该发展自我,打造热情洋溢的语文老师,让感性的阳光洒满语文课堂。  【关键词】感性 民主和谐 教学氛围 情感体验 热情
期刊
《他人的脸》发表于1964年.作为安部公房《失踪三部曲》(《砂女》,《他人的脸》,《燃尽的地图》)中的第二部作品,《他人的脸》无论是在记述的方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其独特之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将语文课上成了知识点的条缕分析课。新课改更加重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要为学生营造开放而活跃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在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得到情感的提高,性情的陶冶,促进学生审美、情感等的全面发展。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所创设的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动或场景来展开学生,将无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要:企业工会主席对维护企业职工权益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企业工会主席因合法履行职务而受到企业不公平待遇的情况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工会主席的产生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工会地位,使得工会主席摆脱维权难的困境。  关键词:工会主席;权利保障;工会地位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资纠纷日渐增多,工会作为职工权益的维护者,作用不可小觑,而与此同时却出现基层工会主席因维护企业
故障现象 :诊断床球管点片不工作 ,但透视正常 ,床上球管旋转阳极工作正常。分析与检修 :把机盖打开 ,拆下高压初级 P1 P2 ,对机器进行点片空载试验 ,可听到点片和透视切换继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的特点是局部皮质分层紊乱,出现异常神经元和胶质细胞.FCD是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常见原因.随着MRI技术的发展,FCD的发现率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