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是全社会的事业,只靠水利部门是难以完成的。因此要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必须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从组织保障、技术保障和资金投入保障入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水利建设;现状;常见问题;建议
1、农田水利现状
1.1 工程现状
县级农田水利工程一直是以农民投资投劳建设为主,国家或部门补助投资为辅,工程投资严重不足,设计标准低。由于受经费限制,支渠以下主要渠道工程老化严重,部分未能按设计标准建设完成,是灌区渠系网络中的薄弱环节。末级渠系因年久失修、老化,毁坏严重,导致渠道输水缓慢,渗漏严重,田间工程老损率已经超过40%。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5,灌区灌溉保证率不足65%。
2.2 运行管理现状
县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制度以田间漫灌为主,全部为轮灌形式,一般以主干渠道为经,所在乡镇行政村为纬进行灌溉调度,位于灌区上游用水条件较好,可以保证灌溉,下游缺水严重地区靠补给站提水补充。金沙县支渠以上渠系(不含支渠)及渠系建筑物、其他地区主要控制性建筑物、大中型灌排泵站、小(1)型以上水库均属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支渠以下渠系及相关建筑物由所在乡镇、村管理使用。农田水利工程基本上是群众自主管理使用,只有个别小型提水站由个人建设经营或承包经营。
水费征收由水利部门直收到农户,乡、镇村给予必要的配合,所收水费全部用于工程管理人员工资支出,远不能满足运行管理实际费用支出的需要。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a.水量损失严重。支斗农毛渠渠道不规则,土方工程不到位,土渠输水,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全,存在严重渗漏和跑水现象,水量损失大,总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0.50。
b.工程老化严重。灌区初建时受、建设投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工程质量先天不足。建筑物普遍老化,年久失修,老损严重。
c.基本没有田间工程。田间渠道多是土渠土口运行,没有任何建筑物,已不能适应现代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要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地区经济的发展、用水方便及管理方面的需要,必须配套大量的田间工程。
d.工程建设标准低。灌区建成几十年,区内变化较大,受耕地面积增加,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影响,造成渠道灌溉用水量的变化,部分渠系及建筑物的标准已不能满足农作物及时灌溉要求。
e.水资源量不足。由于灌区灌溉用水量不断增加,但水资源量有限,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灌溉水资源量严重不足。
2.3.2 工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a.管理手段落后。目前,灌区输水、配水无控制设施,量水设施缺乏,管理设施和管理手段落后,控制运用无法操作,计划难以落实,上游水量浪费较多,下游则无水灌溉,加上沿渠两岸群众自扒、自建小型放水涵口,造成不必要的水量浪费。
b.管理体制不完善。受行政区域限制,灌区条块分割、责任不明,难以统一管理调度。
c.灌区运行困难、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水费征收标准低,实收到位率低,灌区无法循环发展。
3、几点建议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些面广量大的基础设施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快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是全面解决县域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的先决条件,在目前分散性经营生产的条件下,要达到灌排自如,方便管理,用户参与,保护环境,节水节能的目标,必须全面加快小型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协调各方的利益和问题,减少水利工程运行和使用的矛盾,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3.1 理顺管理体制
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排灌条件,做到节水增效还在于如何使用和管理好已建成的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产权归属所在乡镇或由其成立的用水者协会,管理主体为用水者协会,没有用水者协会的地区则为所在乡镇。管理模式采用专管与群管相结合,专业技术由水利部门统一负责,运行管理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用水者协会共同确立管理各种措施,建立和健全各项管护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大中型骨干工程由县水务局、各水务分局及所辖水利站段管理。建议灌区按渠系、行政区域或是独立灌排区域成立用水者协会,具体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技术上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指导,由用水者协会具体落实并实施。
3.2 运行机制
为切实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必须落实管理经费,建立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强化政策支持、促进节约用水。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成立用水者协会。实行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民主决策、市场化运作的运行管理方式。协会接受县水务局的业务指导。二是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制度。水管单位指导用水者协会建立规范的以主渠道为经,以控制灌溉区域内的农毛渠系为纬,实行可控制的运行管理制度及办法。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建立“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多方监督”的监督制约机制。四是强化节约用水措施。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促进农民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自觉节约用水。
3.3 加大服务体系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管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管理水平落后,人为破坏严重,大大降低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此,在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的同时,应建立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实行专业管理和社会化民主管理相结合,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便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各经济实体可根据不同的经营特点,在县水务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实行政府指导价,自主经营,全面服务,引入竞争,降低服务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农户受益。
按“精简、高效、灵活”的原则,精简机构,优化劳动组织和劳动组合,提高服务质量。按照企业运作方式精简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合理确定机构职责和人员编制,推行和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管理人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人事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择优聘用,以需设岗、按岗聘位、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实行按劳分配,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全方位的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
3.4 完善资金筹措渠道
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较大,需采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方案,争取国家投资50%,省级投资20%,县财政投入20%,群众自筹资金10%,来解决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群众自筹资金主要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办法筹资筹劳,按照每年筹资不超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标准,确保每年自筹的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关键词:水利建设;现状;常见问题;建议
1、农田水利现状
1.1 工程现状
县级农田水利工程一直是以农民投资投劳建设为主,国家或部门补助投资为辅,工程投资严重不足,设计标准低。由于受经费限制,支渠以下主要渠道工程老化严重,部分未能按设计标准建设完成,是灌区渠系网络中的薄弱环节。末级渠系因年久失修、老化,毁坏严重,导致渠道输水缓慢,渗漏严重,田间工程老损率已经超过40%。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足0.5,灌区灌溉保证率不足65%。
2.2 运行管理现状
县农田水利工程灌溉制度以田间漫灌为主,全部为轮灌形式,一般以主干渠道为经,所在乡镇行政村为纬进行灌溉调度,位于灌区上游用水条件较好,可以保证灌溉,下游缺水严重地区靠补给站提水补充。金沙县支渠以上渠系(不含支渠)及渠系建筑物、其他地区主要控制性建筑物、大中型灌排泵站、小(1)型以上水库均属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支渠以下渠系及相关建筑物由所在乡镇、村管理使用。农田水利工程基本上是群众自主管理使用,只有个别小型提水站由个人建设经营或承包经营。
水费征收由水利部门直收到农户,乡、镇村给予必要的配合,所收水费全部用于工程管理人员工资支出,远不能满足运行管理实际费用支出的需要。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a.水量损失严重。支斗农毛渠渠道不规则,土方工程不到位,土渠输水,渠系建筑物配套不全,存在严重渗漏和跑水现象,水量损失大,总的渠系水利用系数不足0.50。
b.工程老化严重。灌区初建时受、建设投资、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工程质量先天不足。建筑物普遍老化,年久失修,老损严重。
c.基本没有田间工程。田间渠道多是土渠土口运行,没有任何建筑物,已不能适应现代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要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地区经济的发展、用水方便及管理方面的需要,必须配套大量的田间工程。
d.工程建设标准低。灌区建成几十年,区内变化较大,受耕地面积增加,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影响,造成渠道灌溉用水量的变化,部分渠系及建筑物的标准已不能满足农作物及时灌溉要求。
e.水资源量不足。由于灌区灌溉用水量不断增加,但水资源量有限,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灌溉水资源量严重不足。
2.3.2 工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a.管理手段落后。目前,灌区输水、配水无控制设施,量水设施缺乏,管理设施和管理手段落后,控制运用无法操作,计划难以落实,上游水量浪费较多,下游则无水灌溉,加上沿渠两岸群众自扒、自建小型放水涵口,造成不必要的水量浪费。
b.管理体制不完善。受行政区域限制,灌区条块分割、责任不明,难以统一管理调度。
c.灌区运行困难、效益不能充分发挥。水费征收标准低,实收到位率低,灌区无法循环发展。
3、几点建议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这些面广量大的基础设施在抗御水旱灾害、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加快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是全面解决县域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的先决条件,在目前分散性经营生产的条件下,要达到灌排自如,方便管理,用户参与,保护环境,节水节能的目标,必须全面加快小型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协调各方的利益和问题,减少水利工程运行和使用的矛盾,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3.1 理顺管理体制
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排灌条件,做到节水增效还在于如何使用和管理好已建成的工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完成后,产权归属所在乡镇或由其成立的用水者协会,管理主体为用水者协会,没有用水者协会的地区则为所在乡镇。管理模式采用专管与群管相结合,专业技术由水利部门统一负责,运行管理由农民用水者协会负责。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用水者协会共同确立管理各种措施,建立和健全各项管护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大中型骨干工程由县水务局、各水务分局及所辖水利站段管理。建议灌区按渠系、行政区域或是独立灌排区域成立用水者协会,具体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使用,技术上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指导,由用水者协会具体落实并实施。
3.2 运行机制
为切实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建后管理,必须落实管理经费,建立高效的运行管理制度,强化政策支持、促进节约用水。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成立用水者协会。实行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民主决策、市场化运作的运行管理方式。协会接受县水务局的业务指导。二是建立高效运行的管理制度。水管单位指导用水者协会建立规范的以主渠道为经,以控制灌溉区域内的农毛渠系为纬,实行可控制的运行管理制度及办法。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建立“水量公开、水价公开、水费公开、多方监督”的监督制约机制。四是强化节约用水措施。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促进农民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自觉节约用水。
3.3 加大服务体系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管理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管理水平落后,人为破坏严重,大大降低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此,在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的同时,应建立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实行专业管理和社会化民主管理相结合,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便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各经济实体可根据不同的经营特点,在县水务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下,实行政府指导价,自主经营,全面服务,引入竞争,降低服务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农户受益。
按“精简、高效、灵活”的原则,精简机构,优化劳动组织和劳动组合,提高服务质量。按照企业运作方式精简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合理确定机构职责和人员编制,推行和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管理人员劳动合同制,实行人事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择优聘用,以需设岗、按岗聘位、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实行按劳分配,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完善全方位的现代化社会服务体系。
3.4 完善资金筹措渠道
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较大,需采用多渠道筹集资金方案,争取国家投资50%,省级投资20%,县财政投入20%,群众自筹资金10%,来解决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问题。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群众自筹资金主要通过村民“一事一议”办法筹资筹劳,按照每年筹资不超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标准,确保每年自筹的配套资金足额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