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城中第一泉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well_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7年,面对汹涌的反华势力,中央决定建立新的航天发射基地,任瑞成光荣地成为第一批组建者。组建工作筹备时,任瑞成想过很多困难,物资缺乏、人才缺乏、交通不便……可他万万想到水竟然成了前进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来到晋西北的第一天,口干舌燥的任瑞成看到老乡端出了一碗水,兴奋不已,可接过一看,水竟是浅黄色的,还不时地散发出一股酸酸的味道,一口下去,任瑞成咽了一半,就再也喝不下去,跑到门口哇哇地吐了……
  在与乡亲们的聊天中,任瑞成才知道,晋西北高原水资源奇缺,当地的乡亲们都靠老天爷下雨,用大水坑积水生活。人畜共饮,水不但浑浊,里面还有寄生虫,可就这样的水,也不能充足的保证。
  水,百姓生活需要水,大批即将来到场区的官兵需要水,后续的工程施工更需要水,怎么办?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水源,成为任瑞成必须完成的任务。
  任瑞成有沙漠戈壁找水的经验,他深知一支专业的打井队伍是成功的关键,可找到一支专业队伍却显得是那样的奢侈。为了寻找打井队伍,任瑞成将太原、呼和浩特、包头、大同等地跑了一个遍。最终在包头找到了一支钻井队。
  好不容易找到了钻井队,可时间已是1月份,晋西北的严冬天气异常寒冷,土也冻得像铁板,很不适宜寻找水源和打井。不少人劝任瑞成等来年开了春再干,可任瑞成知道,工程进度很紧,部队没有等的时间,一旦工程全面展开,因为水源影响了工程进度,后果不堪设想。
  工作协调会上任瑞成坚定地说:“我们等不了,也等不起,3个月内必須打出水。要拿出宁可少活20年,也要解决用水难的精神。”
  1月的晋西北银装素裹,零下20多摄氏度的气温和呼啸的寒风,让出门成了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任瑞成顾不了这么多,带着钻井队,踏上了找水的路程。
  荒凉的晋西北高原的土路,坑洼不平,当地的乡亲们称之为“搓板路”,吉普车在上面跑起来一蹦三跳,就是仅仅握着扶手,不小心磕着头、碰着脸也是常有的事,不适应的人不到10分钟准保头晕目眩。
  任瑞成有多年的腰伤,车上一旦坐久了,腰就有点不听使唤。一次去芦芽山中的一个小村庄勘察水源,车子走了不久,任瑞成就感到钻心的疼,他强忍着疼痛不吭声,可豆大的汗珠却已挂在脸上。
  “你怎么了?”随行的技术人员看到任瑞成脸色泛黄,汗流不止,关切地问。
  “没事,腰上的老毛病。”
  “咱们休息一下再走吧!”司机小刘立刻将车停了下来。
  “不用休息,快点赶路,今天必须拿下三个勘察点。”
  “可你的腰!”
  “废什么话,走!”任瑞成的语气严厉了起来。跟随任瑞成多年的司机知道他的脾气,只能作罢。
  吉普车又一次在山间的小道跳跃起来,任瑞成忍着剧痛一声不吭地坚持着。实在不行了,就翻过身,在后排的座位上趴一会……就这样,任瑞成硬是带着钻井队一天走了200多公里的山路,完成了3个水源点的勘察。
  土路车难行,山路却只能靠步行。为了到深山处勘察水源,任瑞成带领小分队一走就是几十里的山路。冰天雪地中,一步三滑,摔了多少跤大家早已记不清楚。
  张前进是勘察队的队长,是一个有着20多年经验的老勘察队员,每次进山勘察,他都和向导走到最前面,为的就是把路探出来,让后面的同志走起来更安全。一次在去黑峪村勘察的路上,大雪已经封山,根本看不清山间的小路,只能是用小木棍试探着一点点地向前摸索前进。在一个转弯的地方,张队长突然脚下一滑,整个人向山沟滚了下去……
  当大家跑下山沟见到张队长时,满身是伤的他,却艰难地向任瑞成说:“快找人看看设备摔坏了没有。”
  当得知设备安然无恙时,张前进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被送到医院检查后,大家才知道张前进的胳膊和小腿都已经骨折。
  为了节约时间,勘察小组吃饭都是在路上进行,零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下,干粮冻得像石块,水也早已成了冰。大家开玩笑说,吃多少东西不取决于肚子,要看牙齿。因为常常是肚子还很饿,牙却受不了。
  ……
  就这样,任瑞成带领小分队爬深山、跨高原,硬是在20天内在牛尾巴村找到了水源。部队要在牛尾巴村打井取水的消息,让驻地的乡亲们非常兴奋。出水的那天,一大早乡亲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牛尾巴村等着。
  当一股股清澈的泉水流向储水池时,大家激动地相互握手、拥抱,乡亲们自己准备的鞭炮立刻响彻小山村。
  在大漠戈壁有多年找水经验的他知道,水打出来了是不是能喝还不一定,他不能让大家冒这个险,要自己先去试一下。任瑞成拿起了早已准备好的搪瓷缸子,舀了满满一缸子,当甘甜的泉水浸润喉咙时。任瑞成激动地向大家喊出:“乡亲们,是甜水,大家可以放心地喝了!”
  水池旁一下成了欢乐的海洋,大家又一次相互拥抱,钻井队的同志们早已热泪盈眶。当任瑞成把第一泉的水送到张前进的病床前时,这位西北大汉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从此乡亲们再也不用为喝水发愁,大家亲切地把这个地方称为——第一泉。
其他文献
藏在军装里的秘密  有人说,一个人做一项工作,若能连续做上十年,他一定是一名专家了。  如果按这样的理论,我在部队工作了四十年,早就应该是一名军事专家了。可我从没觉得自己是一名军事专家,因为我对军事理论的研究远不如我对军事文学的研究,所以充其量只能算是军旅作家,其实说是一名老兵更为贴切。军事家是一个时期、一个时代军事思想的奠定者和实践者,而衡量一名老兵是否够老,从一个方面就可以有效验证,就是看他穿
期刊
那是1972年。我因患慢性病健康不佳,只好脱离工作岗位随军疗养。在雨雾蒙蒙的六月,来到气候宜人的云南,在距春城百里之遥的深山僻地的一所部队医院休养。在这里,我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我常常怀着凄苦的、感慨万端然而却是幸福的心情,回想起那些奇异的岁月。  初去两年的部队没有营房,部队的百十户住家就散居在方圆五六个村庄的老百姓家中。医院占据了一个公社的所在地——是当地一座有名的大地主的庄园。这里是一
期刊
我喜欢春天的滋味,  万紫千红,鸟语花香,  杨柳吐翠,蝴蝶翩翩飞扬。  蓝蓝天空彩云朵朵,风吹草动鸟儿翱翔,  春天就这样迈起开年的脚步,  更新着人间万象。  我喜欢春天的滋味,  它蓬勃成长奋发向上,不知不觉的滋润,  渗入心肺,像偷袭的侦察兵,  把心虏走,驱赶冬天的风霜。  万事万物伸开臂膀,  迎来春天的无限风光。  我喜歡春天的滋味,  那春意无比的激情,一株株赏春的绿草,  编织起
期刊
一  攀岩过伏牛山的山峦,  穿上宇宙飞船的鞋靴,  去寻找我的恋人。  思念的痛苦星宿垂泪,  分离的折磨月箭穿心。  我不是牛郎,  却赶着集束的牛群在奔腾。  我不是织女,  却在织着卫星的太阳帆板。  一缕折光,  折现出了反弹琵琶的蛾眉。  一个三角形的日月星辰辐射,  飞舞起了袅娜的光速飘带。  一座中转的驿站,  沿着鹊桥的天梯绕月飞行。  脉冲的电波,中继的网络,  迎来了月神的座
期刊
一  罗教成刚看几页书,就生出迷蒙的睡意,顺势关了台灯躺下。  半个小时过去了,罗教成仍扭来扭去睡不着。他在心里把这一切的原因归结于身体没有安置妥当,于是抬起身子,把枕头往左边扯了扯,侧了脑袋继续睡。不管用,他仍是不舒适,就再往右边扯了扯,却还是没有带来哪怕一丁点的触觉改观。罗教成不甘心,又开始折腾顺条摆在床上的身子:往里面翻转,贴住了打着轻鼾睡得正香的刘静歌,被“肉挨肉九十度”蒸出汗来,无法忍受
期刊
以“文学”为专业日久,便越怕回答人这样一些问题——文学现如今有什么用?什么才是好作品?还有,为什么现在还有人写诗?这些问题当然并非只困扰我一人,亦非只困扰这一时一地,但即使被再多的困惑和再纷杂的现实所环绕,时至今日,的确还有人选择在“文学”或者“诗歌”这条路上走着,哪怕只是步履轻缓、试探着走,或者自娱自乐、随性地走,哪怕只是经过,只是千百样人生姿态中的某一样,也依然会在这条眼下看来面目不清的道路上
期刊
新年伊始,火箭的轰鸣震撼大地,2019年1月11日凌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中星2D”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圆满实现了2019年我国航天发射的开门红。这次发射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98次飞行,也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2个月内连续实施的第18次成功发射。截至目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完成了120余次航天发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从第一次发射到第100次发射历经32年漫长岁月
期刊
鲜花在哪里?  鲜花在姑娘的怀抱里。  姑娘在哪里?  姑娘在小伙的怀抱里。  小伙在哪里?  小伙在战争的怀抱里。  战争在哪里?  战争在坟墓的怀抱里。  坟墓在哪里?  坟墓在鲜花的怀抱里。  ——题记  最起先,丁一知道爆了,但是没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的眼前一片模糊,远山啊,石头啊,脚下的草啊,还有身边的战友啊,通通五颜六色,一丝一毫都看不清。他使劲拨浪了两下脑袋,脸上明明甩掉了一层
期刊
卫星返回技术是载人航天飞行的先驱。我国是继美国、苏联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1975年10月16日,产品专列到达东风场区。这次发射任务是在国防科委领导下,由13人组成的试验临时党委现场指挥。全体参试人员在试验临时党委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团结战斗,抱着一定要把卫星送上天、收回来的决心,深入细致地工作,各个环节都从难从严,对发现的上百个问题,都认真分析,严格按科学规律处理,从始至
期刊
1999年11月20日早晨6点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11月21日凌晨3点41分,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凝结着民族智慧与光荣的宇宙飞船,在浩瀚太空中铭刻下了中国人的印记。然而,这承载着中国航天人梦想与光荣的神舟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太空飞行的21个小时,却经历着惊心动魄的47秒……  当神舟一号飞行至第14圈时,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飞船发出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