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完成了一个轮回,它以更新的理念、更新架构呈现在我们面前。比如高中语文,整个架构更突显出了“生本观念”,但我们还是有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因为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不够,而在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改革存在种种误解。
对传统教法的误解
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所谓“破旧立新”是一个新事物的建立必然是建立在“破旧”的基础上,破了旧的才能立新的。这一次新课改在各方面都给我们以耳目一新之感,它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即在教法上打破传统,力求创新。但我们在教法上力求创新的同时,绝不意味着对传统教法要完全打破、摒弃。我们不要忘了有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法,更应传承下去。如多读、多背、多写这三种传统教法从古代一直沿用到现在,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可谓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角”。可是有的时候,这三个“主角”却容易被忽视。
“新课改就是要摒弃传统教法”,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法的误解,新课程标准并未完全排斥传统方法。
以“多读”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对这个传统“主角”——多读的重视。语文教学中,多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在实际生活中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没有足够的阅读体验,所谓的能力培养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只有当我们在课程改革中避免对“多读”的误解,我们才会真正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传统的东西能在历史的优胜劣汰中保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传统的教学方法亦如此。新课程改革中,对传统教学方法应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如果教师对传统教法存在“要完全摒弃”的误解,就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对课堂气氛的误解
“课堂气氛”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得较频繁的一个词,很多教师都把“课堂气氛”作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怎样并不是关键的,只要学生反应热烈,课堂气氛活跃,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教师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的课堂气氛“活”起来,比如表演、讨论、辩论等等。若这些方式用得适当,会让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也会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但我们的任务是授予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气氛只是我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却恰恰忽视了教师自己在这一节课中的主导地位。一节气氛活跃却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课并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成功的教师不仅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气氛活跃,还不会忘记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
对多媒体运用的误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部分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已成必然,但一些教师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却产生了种种误解。
1. 多媒体只是花瓶。很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根本不会涉及多媒体,只有在公开课上才频繁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成了点缀课堂的一种手段,是一只十足的花瓶。这种误解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还没有从旧的教师角色中转变过来,还处在“教师是课程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没有足够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意识,另一方面可能教师在多媒体的运用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提高,阻碍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2. 多媒体的使用泛滥成灾。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过分依赖,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成了必需品,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上不成课,结果是让多媒体牵着鼻子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始终只是我们上好课的一种辅助手段,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利用的,为人服务的,而不是让我们被工具利用,为工具服务,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多媒体确实能有效地辅助我们的教学,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比如语文课上,在讲解文言文时,使用多媒体做字词疏通之用,效果会很好,但如果多媒体运用过多,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弄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对于多媒体的运用的误解,大都是由于还没有理解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要求造成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增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让其泛滥成灾。我们需要的是质量,是精品,而不是数量和装饰门面的花瓶。
对合作学习的误解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从以往的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实践中还存在着较多误解。
1. 合作学习即小组讨论。很多语文教师以为这样就是合作学习,其实在这样的小组讨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体现了,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被忽视了,小组在没有引导者指引下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其学习效果也欠佳。
2. 任何问题都能进行合作学习。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要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钻研,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学习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已完成了一个轮回,在这几年的实践中,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对于一些我们已经发现了的问题,就应该及时改正。同时我们也要有预防问题的能力,将可能发生的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这样就可让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
责任编辑闻英
对传统教法的误解
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就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所谓“破旧立新”是一个新事物的建立必然是建立在“破旧”的基础上,破了旧的才能立新的。这一次新课改在各方面都给我们以耳目一新之感,它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即在教法上打破传统,力求创新。但我们在教法上力求创新的同时,绝不意味着对传统教法要完全打破、摒弃。我们不要忘了有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教法,更应传承下去。如多读、多背、多写这三种传统教法从古代一直沿用到现在,它们在语文教学中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可谓是语文教学中的“主角”。可是有的时候,这三个“主角”却容易被忽视。
“新课改就是要摒弃传统教法”,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法的误解,新课程标准并未完全排斥传统方法。
以“多读”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对这个传统“主角”——多读的重视。语文教学中,多读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在实际生活中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没有足够的阅读体验,所谓的能力培养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只有当我们在课程改革中避免对“多读”的误解,我们才会真正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传统的东西能在历史的优胜劣汰中保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肯定有它的可取之处,传统的教学方法亦如此。新课程改革中,对传统教学方法应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如果教师对传统教法存在“要完全摒弃”的误解,就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对课堂气氛的误解
“课堂气氛”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得较频繁的一个词,很多教师都把“课堂气氛”作为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怎样并不是关键的,只要学生反应热烈,课堂气氛活跃,那么这节课就是成功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教师想尽各种办法让自己的课堂气氛“活”起来,比如表演、讨论、辩论等等。若这些方式用得适当,会让我们的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也会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但我们的任务是授予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气氛只是我们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却恰恰忽视了教师自己在这一节课中的主导地位。一节气氛活跃却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课并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成功的教师不仅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气氛活跃,还不会忘记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
对多媒体运用的误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实施建议”部分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已成必然,但一些教师对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却产生了种种误解。
1. 多媒体只是花瓶。很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根本不会涉及多媒体,只有在公开课上才频繁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成了点缀课堂的一种手段,是一只十足的花瓶。这种误解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部分教师还没有从旧的教师角色中转变过来,还处在“教师是课程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没有足够的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意识,另一方面可能教师在多媒体的运用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提高,阻碍了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2. 多媒体的使用泛滥成灾。部分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过分依赖,授课过程中,多媒体成了必需品,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上不成课,结果是让多媒体牵着鼻子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始终只是我们上好课的一种辅助手段,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利用的,为人服务的,而不是让我们被工具利用,为工具服务,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多媒体确实能有效地辅助我们的教学,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排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比如语文课上,在讲解文言文时,使用多媒体做字词疏通之用,效果会很好,但如果多媒体运用过多,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弄得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对于多媒体的运用的误解,大都是由于还没有理解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要求造成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增强“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意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让其泛滥成灾。我们需要的是质量,是精品,而不是数量和装饰门面的花瓶。
对合作学习的误解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从以往的灌输者向引导者转变,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要“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实践中还存在着较多误解。
1. 合作学习即小组讨论。很多语文教师以为这样就是合作学习,其实在这样的小组讨论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体现了,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被忽视了,小组在没有引导者指引下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其学习效果也欠佳。
2. 任何问题都能进行合作学习。其实,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要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进行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钻研,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学习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已完成了一个轮回,在这几年的实践中,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对于一些我们已经发现了的问题,就应该及时改正。同时我们也要有预防问题的能力,将可能发生的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这样就可让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
责任编辑闻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