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与想象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pkqp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宋以来,文人喜以行纪、道中诗等方式写旅游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是了解古人生活情味以及认识城市景观的一手资料。举例说,范成大于乾道六年(1107)撰写《揽辔录》及使金诗歌,描绘金人治下的北方,其异域之感给宋人带来无比震撼,行纪对旧京城的仔细描述与诗歌写情的表现方式,互为补充。行纪写到金人改宋旧城门之称,谓“无复旧观”,写到“过棂星门,侧望端门,旧宣德楼也。虏改为承天门”(《全宋笔记》第五编七,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这里虽然只是陈述,然一虏字,便凸显今非昔比之叹。范成大在诗里写旧御路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的“州桥”时,取另一视角,谓“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范石湖集》)诗进一步把行纪的纪实资料转化为情景的定格,将道中闻见的人情凝固。“州桥”于此不以物理性的身份再现,桥上发生的人与事即作为汴京沦陷的见证物被载入诗里。行纪写实与诗歌写情为我们开展无穷尽的想象空间,两种不同的书写方式渐渐成为古人认识城市景观的重要手段。近来学术界兴起从地域角度研究文人文化,以下试选取相关苏州城的枫桥书写来谈谈叙述与想象的问题。
  苏州水道多,城内小桥遍布,要了解此地的桥,可以先参考地方志的记录。
  北宋朱长文(1039—1098)《吴郡图经续记》记载寒山寺距枫桥十里,指出杜牧、张继曾写诗咏之,孙承祐(936—985)则在此建造佛塔(Olivia Milburn, Urbanization in Early and Medieval China: Gazetteers for the City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5, 148—149.)。此段记载纯由纪实出之,值得注意的是,朱氏指出杜牧、张继有题咏之诗,虽然《吴郡图经续记》没有转引二诗,然二人在宋代俱有名,尤以张继诗最为脍炙人口。朱氏为何于此标示二人作品来作为枫桥景观的注脚?除加强说服力外,是否隐含另一种观赏枫桥的方式?
  清代同治年间修纂的《苏州府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花了不少篇幅记录苏州一带的桥,有的只记名称(例如和丰桥),有的只记位置和修建时间(如通津桥),也有写桥的本事(如僧桥),其中最引人注目当是枫桥的记载。卷三十三“津梁一(十一)”的记录是这样的:
  枫桥,在阊门西七里。《豹隐纪谈》云:旧作封桥,后因张继诗相传作枫。今天平寺藏经多唐人书,背有封桥常住字,国朝乾隆三十五年修。同治六年,知长洲县蒯德模重建。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村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张祜):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枫桥》(范成大):朱门白壁枕弯流,桃李无言满屋头。墙上浮图路傍堠,送人南北管离愁。
  《枫桥诗》(高启):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重过枫桥》(张羽):晩泊枫桥市,冥搜忆旧游。月明天不夜,江冷水先秋。曲岸依渔艇,高林出戍楼。堪嗟名与利,白却几人头。
  在“枫桥”的标目下,先有一段叙述文字,再次五首诗,这种“叙述文字 诗”的方式指出城市景观的文化意义积淀必待文人的反复书写。《苏州府志》“枫桥”条目有几个特点:(1) 简单指出其地点及修建时间;(2) 枫桥名称的来源及其本事;(3) 五首诗的篇幅比叙述文字更长(F. W. Mote, “A Mille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Form, Time, and Space Concepts in Soochow” In Robert A. Kapp, ed., Four Views of China, Rice University Studies 59:4. Houston, Tex.: William Marsh Rice University, 1973, 35—65.)。枫桥作为古人来往苏州城内外的必经之路,《苏州府志》理应详细记录其座标、外形、建造物料等资讯,但竟然阙如,却引用五首诗歌来作为枫桥的“注解”。以下我们来看这种古人理解世界的独有方式。
  从《苏州府志》对“枫桥”的处理可知,重心似乎不在桥的物理结构和外在形态,反而落在后人如何记述游历“枫桥”后的个人体验。可以说,地方志的编者或读者更多是由文化角度去观赏城市景观。我们知道,古代交通不便,并非每个人都有出门远行的机会,对此,通过阅读可以想象世界。如果没有历代诗人写下游历后的感想,枫桥可能只像上引的和丰桥、通津桥、僧桥般剩下实用功能,枫桥之所以能够从其物理性、实用功能上转化,多得诗人把它作为文学素材,读者才可以在此阅读经验中骋驰想象,感受此建筑物对苏州城居民与城外游人的重要意义,共同赋予枫桥历史文化价值,最终使它成为人文景观。
  《苏州府志》“枫桥”条目列张继诗为五篇作品之首,即认同它是赋予“枫桥”人文意义的重要来源,而其意义主要体现在诗里刻画了一种永恒的、人生普遍共有的情感——离别。张诗描述在明净凄冷的夜里,想到从长安走出来作客的自己,与在苏州一带来来往往的客人,似乎都注意到时间匆匆流逝,感叹来自属于他作为城外人的孤独,内外之身份差异使诗人永不是苏州城的一分子,天下间还有众多游人像他一样,终归是过客,这是诗人的一点慰藉。以苏州城为中心所展开的城内、城外之别聚焦到一点上——在城市边缘的枫桥是离别之起点,往北走还是向南进?这又回应诗题之“夜泊”,泊的飘零感道出诗人对前路不确定的忧心,张的离别情怀以及绝句本身易于吟诵的特质,使诗歌容易传写开去继而引起后人对“离别”的共同想象。虽然张诗以“愁”表主客之情,未免直白,但无碍枫桥由实用性质的建筑物转化成为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一旦确立,历代诗人便由此建构属于“枫桥”的文学传统,它代表着作客、城内城外、排斥、漂泊、慰藉,《苏州府志》里引用的五首作品,都是以诗为中心,诗是古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可反复吟诵,理解这一点,便会明白明代高启所谓“(张继)诗里枫桥独有名”是什么意思了,枫桥由建筑物成为人文景观,得力于张继的诗,因为其精炼的形式(七绝)、简洁的内容、永恒的情感建构了一个“诗化空间”,读者都可把自身经历投射到“枫桥”所承载的“离别”之上。地方志里的“枫桥”与张继的《枫桥夜泊》赋予历史景观文化意义,使后人明白到只要以有情的眼光看待天地间的一切事物,不论是建筑物或是人事,也能借着创作或阅读诗歌而抒怀,“诗里枫桥独有名”真能概括古人理解世界的一种独有方式,以诗的阅读经验为主,连结生活体验,建构个人专属的诗化空间。
  张继《枫桥夜泊》描绘聚合、离别的往复不止,让人感到生命的无限唏嘘,自从它被编入地方志作为城市景观的解说文字后,说明诗的魅力不只停留在声色之美的享受上,而是一个立体的、生生不息的文字世界,它所显现的意义在于读者如何掌握和丰富它的意涵,由于诗歌是古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和日常交往的手段,我们得把诗放在一个互动和鲜活的文人传统里去,才能领略其魅力所在。由文字连结古人的情感、生活,连结固有的文学传统与个人阅读经验,与它互动,生出有情之眼光,继而在当下感悟的一刻,最终赋予诗歌与“枫桥”人文意义。
  常常听说今人觉得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枯燥乏味,欠缺实际意义。其实都是一种误解。或许我们可以从阅读诗歌始,体会古人认识世界的真切感受,如何把个人情思连系城市里的一切历史景观,从而想象自己面对同样情景时的反应。要是能够由此培养民胞物与的精神,抱着有情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减慢城市发展的速度。这让我想起思果的一篇散文《诗在哪里?》(《诗网络》2003年8月31日第10期),其中有两个段落值得转引:
  我倒发见处处有诗,也许在您写的信里,游记里,写的字里,唱的歌里,
  画的画里,甚至说的话里。您自己未曾觉得,可是看的听的人感觉有诗,如此而已。
  我到过西湖,站在湖边一望,满眼、满胸是诗。
  这里的“诗”,不是“文体”的诗,而是一种大概由阅读“诗”所建构出来的对外在世界的理解方式——用有情的眼光、敏感的心灵看待周遭的人与事,保有一份怜悯与宽容,既可以让生活多一份诗意,也多一点人性。明乎此,或许可以让世人明白那些常常被认为窒碍城市发展的历史建筑景观,其实有着永恒普遍的人文精神价值,为什么古人可以如此积极的赋予城市景观人文意义,而今人却只重于毀坏和拆迁旧物,对高耸入云的玻璃大厦、商业中心趋之若鹜?大概是由于缺乏有情的眼光与文化识见。《苏州府志》“枫桥”条目与历代枫桥诗歌不但赋予苏州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更可作为今人对城市过度发展的一种警惕,这应该是阅读枫桥诗歌的意外收获吧。
  (作者单位: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其他文献
12月23日对樱井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夹在圣诞夜和各种各样的忘年会中间,这一天他可以用公司的忘年会为借口向妻子告假,也可以用家庭聚会为借口早早离开公司。  冬天的札幌,下午五点的夜色已深得像凌晨,天空中最大密度的蓝在商业街霓虹灯的掩护下悄悄溜走。狸小路上的大众酒場、风俗店早早开始了一夜的经营,烤羊肉、酒精、荷尔蒙,没有比这些更能让人忘记北方夜晚的寒冷和寂寥的东西了。而樱井只是幽幽穿过这些平日熟悉的
“求您了,千万不要报警,否则我们就没有去处了。”少女的恳求回响在年轻神父的耳畔。红灯变成绿灯,他看到路边有一群放学回家的中学生,孩子们在夕阳下快活地笑着。回到修道院,老修士正等待着他——年迈多病的老修士即将归乡休养。年轻神父将少女的遭遇告诉老修士:“她被父亲侵犯,但她的母亲不许她报警。如果报警,她的父亲会被逮捕,她们不想失去家。”  “我们为她祈祷。”老修士说。  “罪恶太多了。”  “是的,我的
许询,字玄度,小字阿讷,高阳新城(今属河北)人,东晋时期著名的清淡家、高士和玄言诗代表诗人。他生卒不详,曹道衡先生认为,其生年不早于晋成帝咸和至咸康年间(326—340),约卒于永和年间(345—356)(《晋代作家六考》三《许询》,载《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而张可礼先生则将许询生年具体到咸和五年(330)前后(《许询生年和曹毗卒年新说》,《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整个下午,罗罗一直没有停下来。她要准备宴请朋友们的食材,尤其要准备大家都在期待的手抓羊肉饭。这套一百三十平米的公寓她刚搬进去不久,当时还是男友的索飞把她拖进卧室,然后仰躺下道:“以后我们就住这儿。”这让罗罗想起自己刚能记事的时候,父亲也是对刚带她来到卡城、正抖落大衣上烟尘的母亲说:“以后你们就住这儿了。”他说的是“你们”,不是“我们”。童年时,他们有几次争吵,母亲都提到了那句话,仿佛和父亲在西部边
胡铨以一篇《上高宗封事》名倾朝野,在当时的士大夫中引起很大震动。我们了解他大多是通过张元干的名作《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
已经一个月没有出门了。  今天给客厅的多肉、吊兰和虎皮兰都浇了水,它们马上就生机勃勃,忘记之前差点被渴死的事实。好像不管做错任何事,植物都会原谅你,这经常让我很惭愧。  家里还剩下几包方便面,綠色袋子是排骨面,白色是浓汤面,红色是红烧牛肉面。我努力每天都换不同口味来吃,这样假装不容易腻。  家里的猫粮还有不少,但猫砂只有半袋了。听说独自养宠物的人如果突然死亡又没人知道,会被家里的宠物吃掉。不知道我
《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规划(2021-2025年)》正式发布  2020年12月22日,由中国奶业协会主办的“砥砺二十载 同心护未来”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20年暨现代奶业评价体系建设推进会在北京举办。会议旨在总结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20年的推广成效和实践经验,发布《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推广规划(2021-2025年)》,并阶段性总结现代奶业评价体系建设工作,为进一步全面推进“学
普舍梅克·巴施蒂希去世了。  他的名字说出来,恐怕没有几个人听闻过。斯特拉施尼采火葬场里,稀稀拉拉前来告别的,只有几位死者生前的工友。幸亏巴施蒂希的五个孩子赫然端坐于第一排,才使得告别大厅不至于显得那么空落清冷。是的,普舍梅克·巴施蒂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他身上,凸显了一个普通人异乎寻常的纯净,还有布拉格这座城市所稀缺的人格。  在三年前,我对死者郑重承诺,只要他一日在世,我便会守口如瓶。然而不
魏思孝  男,1986年生于山东淄博。写小说,作品多表现底层青年的生活状态。著有长篇小说《不明物》,短篇小说集《豁然头落》《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小说见于《小说界》《芙蓉》《山花》《百花洲》《长江文艺》《今天》《西湖》等。  对赵西来说,在大学住集体宿舍是一件相当令人苦恼的事情。而这种苦恼从高中住校开始,如果他在初中就是寄宿生的话,苦恼更提前了。可想而知,苦恼一直伴随着他。尽管他竭力隐藏,他
山河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养贤乡东北部,水阳江畔,属专业渔民村。下辖4个村民组,全村124户,324人,是典型的“三无”(无山林、无水面、无土地)空壳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天然捕捞和水产养殖,村级组织运作单一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公益事业建设完全依赖财政奖补资金。2014年,被列为全区13个贫困村之一。  借“三变”改革的东风,山河村凭借“借鸡生蛋”“无中生有”的谋略,发展特色青虾养殖,助力群众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