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大外文系主任颜元叔以弗洛伊德学说,论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里的古诗,把“自君之出矣,金炉香不燃;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中的“金炉”“明烛”,诠释成了男女交媾的意象。殊不知,线香、炷香要到宋代才普遍。汉魏时期的香炉,或鎏金或鎏银,都是有镂空盖子的“博山炉”,装在里面焚烧的是切成小块的香木,无法顺利产生弗洛伊德式的色情暗示。
远在温哥华讲学的叶嘉莹,从“知人论世”的史料出发,为文纠谬,引发出一场“历史主义”“印象主义”与“现代主义”“新批评”的隔海大论战,喧腾杂志报端,热闹非常,最后几乎演变成“外文系”与“中文系”在方法学上的对垒。
不过,玉溪护法高阳酒徒,看了叶文,却大不以为然,痛饮三杯后,迅速回应以《莫“碎”了“七宝楼台”》一篇,写下传诵一时的名句:“一把欧美名牌钥匙,怎开得中国描金箱子上的白铜锁?”
诗话家高阳自诩为玉溪生(813-858)的千年知音,西昆式的冷典僻事,到了他手中,无不驯服妥帖,迎刃而解。所以,一旦遇到吴文英(1207-1269)有事,他自然也就主动请缨充当起护法来,原因无他,“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只要《梦窗词》遇险,护法一定责无旁贷,及时出来保驾。
这使我想起了香港布衣周诚真,他在1970年代横空出世,在学院之外,写出许多文章,成了李长吉的贴身保镖。只要有人发表关于李贺的文字,不论长短,若与他的看法有异,必定备齐刀枪棍棒,出手投诉。曾先后为文对钱锺书、余光中、叶嘉莹、黄永武……诸家的看法,提出看法,连 J. D. Frodsham的英译《李贺诗选》(The Collected Poems of Li He,1983)也仔细检查,绝不轻纵,是《昌谷集》的真正铁杆粉丝。弄得大家奔走相告,在文章中提及“诗鬼”时,千万小心,不管你发表在多冷僻的刊物上,迟早都会被周氏盯上,如影随形,接着,提着一双板斧,赶来贴身厮杀一番,似乎是免不了的。
不過,要想深入创意说诗论词,必须在敏感细心真正懂诗的条件下,拥有博闻多识泛览强记的本领,方能成功,二者缺一不可,不然就容易走火入魔,误入歧途而不自知。《高阳说诗》(1982)一书之所以耐读,靠的就是他诗法精严,典故通透,见多识广的本领。至于新研究方法的引进,如能运用得当,则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万一过犹不及,则易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不是创意评论成功的绝对必要条件。
1970年代是一个比较文学当红的时代,许多意气风发的留美新科博士,纷纷为文,发表连串论文,重新诠释发掘中国古典诗的精妙处,别解时出,惹人议论。此举有如夏日午后,一蝉长鸣,众蝉响应,魔音一旦穿脑,嘹亮刮耳磨心,声响连绵不绝如大型烘干机,想要把旧箱笼里,潮湿发霉的古典诗词,逐件烘个干爽迎风,顿然惊醒了海内外文坛学界的悠闲午梦,点燃了大家对古今文学评论摩拳擦掌的热情。
不过,新方法容易上手运用,旧文史难以速成累积,一任己意,依照字面说古典诗,常常落得好心办了坏事,闹出不少笑话。例如当时提倡美式“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铜锤花脸主将,台大外文系主任颜元叔(1933-2012),先以湖南骡子的无比魄力与毅力,挟台湾“第一位获得英美文学博士”的声势,大办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呼风唤雨,掀动风浪;又继而引进各种西洋文评方法论,重读古典诗词,以推土机之势,杀将出来,猛拆当时叠床架屋的诗话违章建筑,弄得许多靠“印象批评”为业的教授,魂不附体,茫然以对,弃械发愣,噤若寒蝉。
一次,颜大将军以弗洛伊德学说,论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里的古诗,一不小心,出了纰漏,把“自君之出矣,金炉香不燃;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中的“金炉”“明烛”,诠释成了男女交媾的意象,效果十分新奇骇人,却张冠李戴表错了情。
殊不知,线香、炷香要到宋代才普遍。汉魏时期的香炉,或鎏金或鎏银,都是有镂空盖子的“博山炉”,装在里面焚烧的是切成小块的香木,无法顺利产生弗洛伊德式的色情暗示。果然,此论一出,舆论大哗,立刻遭到各方名家质疑。远在温哥华讲学的叶嘉莹,也从“知人论世”的史料出发,为文纠谬,引发出一场“历史主义”“印象主义”与“现代主义”“新批评”的隔海大论战,喧腾杂志报端,热闹非常,最后几乎演变成“外文系”与“中文系”在方法学上的对垒。
声势浩大的比较文学,遭《迦陵谈诗》一弹,锐气暂时为之一挫,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来,强调越过史料,专从“结构、语法、字质、意象、时空”出发,大做文本分析的“新批评”,还是大获全胜。因为,从此中文系的后起之秀,明里暗里,多少要引用西方新理论撑腰,方为跟得上研究时尚。就是叶嘉莹自己,也早已低调尝试使用“新批评”的方法,分析古典诗词。她在参加论战之前,就曾在百慕大中国文学会议上宣读《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1967)并于次年在林海音主编的《纯文学》上修订发表,用传统典故史料法,斟酌新批评的文本精读法,逐字诠释吴文英的《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不知就里,昧于情况,毫无准备的颜元叔,有如架子花脸大黑头,在横扫舞台时,突然遇到侧面杀出来的代战公主刀马旦,措手不及,一跤栽在早已蓄势待发的叶先生手下,不算冤枉。
不过,玉溪护法高阳酒徒,看了《拆》文,却大不以为然,痛饮三杯后,迅速回应以《莫“碎”了“七宝楼台”》一篇,写下传诵一时的名句:“一把欧美名牌钥匙,怎开得中国描金箱子上的白铜锁?”
叶先生认为《梦窗词》之所以“现代”,是因为吴文英的叙述,“往往使时间与空间为之交错揉杂”,而修辞“但凭一己感性所得”,“不依循理性所惯见习知的方法”。她所谓的“感性修辞”云云,当是从“新批评”大将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的“矛盾语法”(language of paradox)转化而来。至于“时空交错揉杂”则是艾略特、庞德等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法惯技。此法本是庞德通过范诺罗沙(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从中国古典诗中偷去歪打正用的招数,只是当时大家还没搞清楚罢了。 《梦窗词》以难懂闻名于世,一般注家都为之束手。沈义父云:“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大晦处,人不可晓。”钱仲联亦说:“笺诗难,笺词尤难,笺梦窗之词,难上加难。”而高阳则对此嗜痂成癖,甘之如饴,他引朱祖谋《梦窗词跋》评文英词云:“沉邃缜密,脉络井井,缒幽抉潜,开径自行,学者非造次所能陈其意趣。”这正是彊村弟子杨铁夫后来在《吴梦窗词选笺释自序》中所指出的:“梦窗诸词,无不脉络贯通,前后照应,法密而意串,语卓而律精。而玉田七宝楼台之说,真矮人观剧矣。”
据此,高阳十分有把握地说,《齐天乐》中只有今天与昔日对比、回忆与展望对照,并无“时空交错揉杂”的现象,至于遣词造句,则“语卓律精”,没有运用所谓“不依循理性所惯见习知的方法”。最后,高阳语重心长地说:文学的现代化,“不是在文学遗产中贴上‘现代’的标签”。
《齐天乐》依高阳的读法,可分为下列七段七个单元:
1.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2.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年神禹?
3.幽云怪雨,翠蓱湿空梁,夜深飞去;
4.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5.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
6.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
7.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高阳先说明禹庙在会稽,与临安(杭州)一江之隔。光宗紹熙三年(1192)重修,五十五年后,吴、冯二人探访,竟已荒废破败不堪,足见朝政日非,礼乐不修。正直君子冯深居,风雅好古,在仪真时,曾为保欧阳修之“东园”而遭绌;在临安时,又因不愿依附权贵,遂遭免官。梦窗与这样的朋友一起登临古迹,各种感慨,必然良多。
此词上下阕章法特殊,高阳分段析之,从“起承转合”观之,1、2、3、4为“起”,5、6为“承”;“霜红罢舞”为“转”,以下为“合”;盛赞全篇章法缜密,脉络井然。
高阳指出,此词起笔,是以倒装句“无言倦凭秋树”开始,上阕以凭树“无言”二字为“匙孔”,表示欲拜谒瞻仰三千年前的大禹,而亲临之后,但见祠庙残坏,一无可观,当年治水的伟大功事,也“逝水移川,高陵变谷”,不可复识,让人倚树败兴,哑然无言。如今面对废墟,只剩下过去夜晚“幽云怪雨”的传说可供想象,现在白天“雁起青天”的实景可以联想。高阳认为此处时空次序井然,“雁起青天”仍为“想象之词”,没有叶先生所谓的“将时间因果倒置”的情形。
“幽云怪雨”一段指的是“云从龙”的龙,典出《四明图经》:“鄞县大梅山顶有梅才,伐为会稽禹庙之梁。张僧繇画龙于其上,夜或风雨,飞入镜湖与龙斗。后人见梁上水淋漓,始骇异之,以铁索锁于柱。然今所存乃他木,犹绊以铁索,存故事耳。”梁柱上的画龙驾着画云,常于夜间飞出,与镜湖真蛟龙相斗后,回来时,湖水中的翠萍(蓱)溅湿了梁柱。高阳认为此段,“字字写龙,前后照应,相互钩连”,对叶先生把“蓱”字与《楚辞·天问》“蓱号起雨”的“雨师蓱翳”联想在一起;把“空”字与“写禹庙之荒冷寂寞”连结,觉得是节外生枝,十分误导而没有必要。
“雁起青天”一段,典出《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石匮山,在府城东南一十五里,山形如匮。相传禹治水毕,藏书于此。”叶先生的解释是“远古荒忽,传闻悠邈。唯于青天雁起之处,想象其藏书之地耳”,认为是实景。高阳并不反对,只是认定此句“依然是想象,不过这一想是触景生情,由雁字联想及于旧时藏书之地”。
接着是下阕,以5、6两段为全篇之“承”,以“同语”二字为下阕“匙孔”。此处“故人”冯深居出场,因为二人难得会遇,可破“西窗久坐”的“寂寥”,当然要“同剪灯语”,谈个痛快。至于所谈之事,当然全都要扣紧“禹陵”:首先说起与白天游踪有关的“残碑、零圭、断璧”之实景,重点在“重拂”,表示“碑、圭、壁”都经后人一再整理过,现在又告蒙尘,需要重拂;然后经过“霜红罢舞”一句而“转”;转至与明春“社祭”有关的“春船、画旗、赛鼓”之憧憬,完成第7段,是为“合”。
对梦窗能用“霜红罢舞”四字,让全篇“陡然一转”,高阳佩服非常,认为他能“在此‘重拂人间尘土’的空间中,用时序轻轻拢住了前半阕;措辞精丽,且‘罢’字以断为连,逗出下文,情景与音节,两皆顿挫,令人耳目一醒,非凝神等待下文不可。周济所说的:‘梦窗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正就是这些地方。”又说:“梦窗词的修辞,千锤百炼,多出于理性的推敲,而不止于凭一时的感受,率尔下语,此即彊村所谓‘沉邃缜密’。”更不得不承认他“叙事抒情,‘脉络井井’”。
高阳曾就“翠蓱”“祀禹”“社祭”等细节诠释,与叶先生争论,然这些问题,二人都各有各的见地,都可以通过商榷而调和,并取得共识。然而,《莫》文的主要用意,在检验叶先生所用的“洋钥匙”,这个焦点,却不能随意模糊。当叶先生断言“后半阙开端,先写夜间故人灯下之晤对;然后陡接‘积藓残碑’三句,又回至日间之登临。全不作层次分明之叙述与交代”时,高阳不得不对此种论述,惋惜地批评道:“如此说词,虽对梦窗为恭维,梦窗亦必不受。”因为,“她太相信自己手中的那把‘洋钥匙’——‘叙述时空交错’,以致始终不能开开梦窗的那把‘白铜锁’。”
叶、高二人有关《齐天乐》的这一番讨论,是二十世纪词学最有正面意义的学术艺术交锋,彼此都是妙悟解诗的高手,也都使出了拿手看家本领,下笔一本至诚,绝无卖弄新学,刻舟求剑的霸王上弓,也无刻薄谩骂,无的放矢的攻讦毁谤。叶先生对高阳的文章,没有即刻回应,但多年后,结集成书时,却大度地做了补充修订。二文对《梦窗词》的基本意义之深刻诠释与艺术成就之精妙阐扬,处处都有发人深省的启迪,成为难得的文学实际批评与理论批评的典范(paradigm)。
我读罢二文,获益良多,但也有一些疑问,长存心头,无法释怀。叶先生于1960年代中,应辅仁大学中文系之邀,开设诗词赏析课程,我陪同过叶先生的超级大粉丝诗人周梦蝶先生,参加旁听一学期;后来我加入校内的“水晶诗社”,亦曾邀先生演讲杜诗。1974年,我得缘访温哥华,蒙先生之邀,到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讲新诗,因时间匆忙,无暇多做请教。1980年后,我与高阳在台北同居一巷,成了邻居好友,便乘诗酒相聚时,将上述往事回顾了一遍,开玩笑地说:“叶先生对颜元叔,是螳螂捕蝉,你则是黄雀在后!”说着顺便把疑问提了出来。 我认为此词上下两片,对照工整,上片描写禹祠现况,词人以无语静观之姿,纪录祠外既“残”且“空”,山川“移”“变”,难以辨“识”之景,描写祠内图画想象之变幻之奇;下片遥想禹祠过去,以二人同语之情,娓娓述说“残碑、零圭、断璧”尚在,可以“重拂”辨认,通过清除“人间尘土”,可以唤起“锁”在过去“社祭”中的“春船、画旗、赛鼓”,以及存于烟雾中的旧日盛世回忆。
上片1、2段实笔写禹祠外观变化,3、4两段虚笔写禹祠内部变化。“幽云怪雨”写六朝张僧繇画龙,夜间飞出与水龙斗的故事,可以影射大禹走遍江湖河海治水救苦之辛劳;“雁起青天”应该是写宋人壁画雁飞青天的实景,可以暗示后人大书治水功积于青天为纪念。
南宋画家喜画“遥山书雁”之景,与吴文英同时稍早的大画家夏圭(1160-1230)就有代表作《山水十二景》传世(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现仅存四景:分别为“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这些都是当时画家常作的画目。例如与夏圭齐名的马远,其子马麟(1170-1250)也有类似的画作,如《燕渡夕阳迟》(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藏)。我们看夏圭的“遥山书雁”,写老树水边屋宇、荒烟远山雁阵,还真有点禹祠风景的样子;对照画上题字“遥山书雁”与画中飞在青山青天云雾之间的雁阵看来,“书”应是动词,也就是“雁写遥山”的意思。梦窗《高阳台·丰乐楼》一词中,也有“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书”字也作动词用。绍熙三年(1192)重修的禹祠中,说不定就有夏圭或其弟子所画的流行画目。因此“数行书似旧藏处”的“书”,应与“藏书”无涉。况且大禹时代,顶多只有刻石记号或文字,“藏书”是谈不上的。
《金石萃编》云:“禹葬会稽,取石为窆石,石本无字,高五尺,形如秤錘,盖禹葬时下棺之丰碑。”《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载:“窆石,在禹陵。旧经云:禹葬会稽山,取此石为窆,上有古隶,不可读,今以亭覆之。”“数行书似旧藏处”一句,当是指旧藏窆石上“数行漫漶刻字”,有如青天雁阵一般飘忽难认。
“幽云怪雨”是传说中的图画,“雁起青天”为现实中的图画:一虚一实;“残碑、零圭、断璧”是现实中的残存故物,“春船、画旗、赛鼓”是“锁”在烟雾中的旧日盛世盛况:一实一虚;如此一来,上片下片,两两虚实前后对照映合,不是更加“沉邃缜密,脉络井井”吗?
高阳听罢,点头道:“诗无达诂,此说尚能言之成理。夏圭的‘遥山书雁’?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算你一功!”说着转过身去,想了一想,又转了回来大叫道:“糟糕,这样一来,我不成了‘翼殷不逝,目大不睹’的异鹊了?”忽然醒悟过来的他,瞪眼皱眉噘鼻对我说:“难道你小子想当‘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的庄子不成?”
“不敢不敢,晚辈我哪里敢呦……”我慌忙摇手,刁钻促狭地笑说,“我要成了‘捐弹而反走’的庄子,那谁又是在我身后‘逐而谇之’的‘虞人’呢?”
(摘自2017年10月26日《南方周末》)
远在温哥华讲学的叶嘉莹,从“知人论世”的史料出发,为文纠谬,引发出一场“历史主义”“印象主义”与“现代主义”“新批评”的隔海大论战,喧腾杂志报端,热闹非常,最后几乎演变成“外文系”与“中文系”在方法学上的对垒。
不过,玉溪护法高阳酒徒,看了叶文,却大不以为然,痛饮三杯后,迅速回应以《莫“碎”了“七宝楼台”》一篇,写下传诵一时的名句:“一把欧美名牌钥匙,怎开得中国描金箱子上的白铜锁?”
诗话家高阳自诩为玉溪生(813-858)的千年知音,西昆式的冷典僻事,到了他手中,无不驯服妥帖,迎刃而解。所以,一旦遇到吴文英(1207-1269)有事,他自然也就主动请缨充当起护法来,原因无他,“词家之有文英,亦如诗家之有李商隐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语)。只要《梦窗词》遇险,护法一定责无旁贷,及时出来保驾。
这使我想起了香港布衣周诚真,他在1970年代横空出世,在学院之外,写出许多文章,成了李长吉的贴身保镖。只要有人发表关于李贺的文字,不论长短,若与他的看法有异,必定备齐刀枪棍棒,出手投诉。曾先后为文对钱锺书、余光中、叶嘉莹、黄永武……诸家的看法,提出看法,连 J. D. Frodsham的英译《李贺诗选》(The Collected Poems of Li He,1983)也仔细检查,绝不轻纵,是《昌谷集》的真正铁杆粉丝。弄得大家奔走相告,在文章中提及“诗鬼”时,千万小心,不管你发表在多冷僻的刊物上,迟早都会被周氏盯上,如影随形,接着,提着一双板斧,赶来贴身厮杀一番,似乎是免不了的。
不過,要想深入创意说诗论词,必须在敏感细心真正懂诗的条件下,拥有博闻多识泛览强记的本领,方能成功,二者缺一不可,不然就容易走火入魔,误入歧途而不自知。《高阳说诗》(1982)一书之所以耐读,靠的就是他诗法精严,典故通透,见多识广的本领。至于新研究方法的引进,如能运用得当,则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万一过犹不及,则易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不是创意评论成功的绝对必要条件。
1970年代是一个比较文学当红的时代,许多意气风发的留美新科博士,纷纷为文,发表连串论文,重新诠释发掘中国古典诗的精妙处,别解时出,惹人议论。此举有如夏日午后,一蝉长鸣,众蝉响应,魔音一旦穿脑,嘹亮刮耳磨心,声响连绵不绝如大型烘干机,想要把旧箱笼里,潮湿发霉的古典诗词,逐件烘个干爽迎风,顿然惊醒了海内外文坛学界的悠闲午梦,点燃了大家对古今文学评论摩拳擦掌的热情。
不过,新方法容易上手运用,旧文史难以速成累积,一任己意,依照字面说古典诗,常常落得好心办了坏事,闹出不少笑话。例如当时提倡美式“新批评”(New Criticism)的铜锤花脸主将,台大外文系主任颜元叔(1933-2012),先以湖南骡子的无比魄力与毅力,挟台湾“第一位获得英美文学博士”的声势,大办国际比较文学会议,呼风唤雨,掀动风浪;又继而引进各种西洋文评方法论,重读古典诗词,以推土机之势,杀将出来,猛拆当时叠床架屋的诗话违章建筑,弄得许多靠“印象批评”为业的教授,魂不附体,茫然以对,弃械发愣,噤若寒蝉。
一次,颜大将军以弗洛伊德学说,论郭茂倩《乐府诗集·杂曲歌辞》里的古诗,一不小心,出了纰漏,把“自君之出矣,金炉香不燃;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中的“金炉”“明烛”,诠释成了男女交媾的意象,效果十分新奇骇人,却张冠李戴表错了情。
殊不知,线香、炷香要到宋代才普遍。汉魏时期的香炉,或鎏金或鎏银,都是有镂空盖子的“博山炉”,装在里面焚烧的是切成小块的香木,无法顺利产生弗洛伊德式的色情暗示。果然,此论一出,舆论大哗,立刻遭到各方名家质疑。远在温哥华讲学的叶嘉莹,也从“知人论世”的史料出发,为文纠谬,引发出一场“历史主义”“印象主义”与“现代主义”“新批评”的隔海大论战,喧腾杂志报端,热闹非常,最后几乎演变成“外文系”与“中文系”在方法学上的对垒。
声势浩大的比较文学,遭《迦陵谈诗》一弹,锐气暂时为之一挫,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来,强调越过史料,专从“结构、语法、字质、意象、时空”出发,大做文本分析的“新批评”,还是大获全胜。因为,从此中文系的后起之秀,明里暗里,多少要引用西方新理论撑腰,方为跟得上研究时尚。就是叶嘉莹自己,也早已低调尝试使用“新批评”的方法,分析古典诗词。她在参加论战之前,就曾在百慕大中国文学会议上宣读《拆碎七宝楼台——谈梦窗词之现代观》(1967)并于次年在林海音主编的《纯文学》上修订发表,用传统典故史料法,斟酌新批评的文本精读法,逐字诠释吴文英的《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不知就里,昧于情况,毫无准备的颜元叔,有如架子花脸大黑头,在横扫舞台时,突然遇到侧面杀出来的代战公主刀马旦,措手不及,一跤栽在早已蓄势待发的叶先生手下,不算冤枉。
不过,玉溪护法高阳酒徒,看了《拆》文,却大不以为然,痛饮三杯后,迅速回应以《莫“碎”了“七宝楼台”》一篇,写下传诵一时的名句:“一把欧美名牌钥匙,怎开得中国描金箱子上的白铜锁?”
叶先生认为《梦窗词》之所以“现代”,是因为吴文英的叙述,“往往使时间与空间为之交错揉杂”,而修辞“但凭一己感性所得”,“不依循理性所惯见习知的方法”。她所谓的“感性修辞”云云,当是从“新批评”大将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的“矛盾语法”(language of paradox)转化而来。至于“时空交错揉杂”则是艾略特、庞德等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法惯技。此法本是庞德通过范诺罗沙(Ernest Francisco Fenollosa,1853-1908),从中国古典诗中偷去歪打正用的招数,只是当时大家还没搞清楚罢了。 《梦窗词》以难懂闻名于世,一般注家都为之束手。沈义父云:“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大晦处,人不可晓。”钱仲联亦说:“笺诗难,笺词尤难,笺梦窗之词,难上加难。”而高阳则对此嗜痂成癖,甘之如饴,他引朱祖谋《梦窗词跋》评文英词云:“沉邃缜密,脉络井井,缒幽抉潜,开径自行,学者非造次所能陈其意趣。”这正是彊村弟子杨铁夫后来在《吴梦窗词选笺释自序》中所指出的:“梦窗诸词,无不脉络贯通,前后照应,法密而意串,语卓而律精。而玉田七宝楼台之说,真矮人观剧矣。”
据此,高阳十分有把握地说,《齐天乐》中只有今天与昔日对比、回忆与展望对照,并无“时空交错揉杂”的现象,至于遣词造句,则“语卓律精”,没有运用所谓“不依循理性所惯见习知的方法”。最后,高阳语重心长地说:文学的现代化,“不是在文学遗产中贴上‘现代’的标签”。
《齐天乐》依高阳的读法,可分为下列七段七个单元:
1.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2.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年神禹?
3.幽云怪雨,翠蓱湿空梁,夜深飞去;
4.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5.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
6.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
7.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高阳先说明禹庙在会稽,与临安(杭州)一江之隔。光宗紹熙三年(1192)重修,五十五年后,吴、冯二人探访,竟已荒废破败不堪,足见朝政日非,礼乐不修。正直君子冯深居,风雅好古,在仪真时,曾为保欧阳修之“东园”而遭绌;在临安时,又因不愿依附权贵,遂遭免官。梦窗与这样的朋友一起登临古迹,各种感慨,必然良多。
此词上下阕章法特殊,高阳分段析之,从“起承转合”观之,1、2、3、4为“起”,5、6为“承”;“霜红罢舞”为“转”,以下为“合”;盛赞全篇章法缜密,脉络井然。
高阳指出,此词起笔,是以倒装句“无言倦凭秋树”开始,上阕以凭树“无言”二字为“匙孔”,表示欲拜谒瞻仰三千年前的大禹,而亲临之后,但见祠庙残坏,一无可观,当年治水的伟大功事,也“逝水移川,高陵变谷”,不可复识,让人倚树败兴,哑然无言。如今面对废墟,只剩下过去夜晚“幽云怪雨”的传说可供想象,现在白天“雁起青天”的实景可以联想。高阳认为此处时空次序井然,“雁起青天”仍为“想象之词”,没有叶先生所谓的“将时间因果倒置”的情形。
“幽云怪雨”一段指的是“云从龙”的龙,典出《四明图经》:“鄞县大梅山顶有梅才,伐为会稽禹庙之梁。张僧繇画龙于其上,夜或风雨,飞入镜湖与龙斗。后人见梁上水淋漓,始骇异之,以铁索锁于柱。然今所存乃他木,犹绊以铁索,存故事耳。”梁柱上的画龙驾着画云,常于夜间飞出,与镜湖真蛟龙相斗后,回来时,湖水中的翠萍(蓱)溅湿了梁柱。高阳认为此段,“字字写龙,前后照应,相互钩连”,对叶先生把“蓱”字与《楚辞·天问》“蓱号起雨”的“雨师蓱翳”联想在一起;把“空”字与“写禹庙之荒冷寂寞”连结,觉得是节外生枝,十分误导而没有必要。
“雁起青天”一段,典出《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石匮山,在府城东南一十五里,山形如匮。相传禹治水毕,藏书于此。”叶先生的解释是“远古荒忽,传闻悠邈。唯于青天雁起之处,想象其藏书之地耳”,认为是实景。高阳并不反对,只是认定此句“依然是想象,不过这一想是触景生情,由雁字联想及于旧时藏书之地”。
接着是下阕,以5、6两段为全篇之“承”,以“同语”二字为下阕“匙孔”。此处“故人”冯深居出场,因为二人难得会遇,可破“西窗久坐”的“寂寥”,当然要“同剪灯语”,谈个痛快。至于所谈之事,当然全都要扣紧“禹陵”:首先说起与白天游踪有关的“残碑、零圭、断璧”之实景,重点在“重拂”,表示“碑、圭、壁”都经后人一再整理过,现在又告蒙尘,需要重拂;然后经过“霜红罢舞”一句而“转”;转至与明春“社祭”有关的“春船、画旗、赛鼓”之憧憬,完成第7段,是为“合”。
对梦窗能用“霜红罢舞”四字,让全篇“陡然一转”,高阳佩服非常,认为他能“在此‘重拂人间尘土’的空间中,用时序轻轻拢住了前半阕;措辞精丽,且‘罢’字以断为连,逗出下文,情景与音节,两皆顿挫,令人耳目一醒,非凝神等待下文不可。周济所说的:‘梦窗每于空际转身,非具大神力不能’,正就是这些地方。”又说:“梦窗词的修辞,千锤百炼,多出于理性的推敲,而不止于凭一时的感受,率尔下语,此即彊村所谓‘沉邃缜密’。”更不得不承认他“叙事抒情,‘脉络井井’”。
高阳曾就“翠蓱”“祀禹”“社祭”等细节诠释,与叶先生争论,然这些问题,二人都各有各的见地,都可以通过商榷而调和,并取得共识。然而,《莫》文的主要用意,在检验叶先生所用的“洋钥匙”,这个焦点,却不能随意模糊。当叶先生断言“后半阙开端,先写夜间故人灯下之晤对;然后陡接‘积藓残碑’三句,又回至日间之登临。全不作层次分明之叙述与交代”时,高阳不得不对此种论述,惋惜地批评道:“如此说词,虽对梦窗为恭维,梦窗亦必不受。”因为,“她太相信自己手中的那把‘洋钥匙’——‘叙述时空交错’,以致始终不能开开梦窗的那把‘白铜锁’。”
叶、高二人有关《齐天乐》的这一番讨论,是二十世纪词学最有正面意义的学术艺术交锋,彼此都是妙悟解诗的高手,也都使出了拿手看家本领,下笔一本至诚,绝无卖弄新学,刻舟求剑的霸王上弓,也无刻薄谩骂,无的放矢的攻讦毁谤。叶先生对高阳的文章,没有即刻回应,但多年后,结集成书时,却大度地做了补充修订。二文对《梦窗词》的基本意义之深刻诠释与艺术成就之精妙阐扬,处处都有发人深省的启迪,成为难得的文学实际批评与理论批评的典范(paradigm)。
我读罢二文,获益良多,但也有一些疑问,长存心头,无法释怀。叶先生于1960年代中,应辅仁大学中文系之邀,开设诗词赏析课程,我陪同过叶先生的超级大粉丝诗人周梦蝶先生,参加旁听一学期;后来我加入校内的“水晶诗社”,亦曾邀先生演讲杜诗。1974年,我得缘访温哥华,蒙先生之邀,到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讲新诗,因时间匆忙,无暇多做请教。1980年后,我与高阳在台北同居一巷,成了邻居好友,便乘诗酒相聚时,将上述往事回顾了一遍,开玩笑地说:“叶先生对颜元叔,是螳螂捕蝉,你则是黄雀在后!”说着顺便把疑问提了出来。 我认为此词上下两片,对照工整,上片描写禹祠现况,词人以无语静观之姿,纪录祠外既“残”且“空”,山川“移”“变”,难以辨“识”之景,描写祠内图画想象之变幻之奇;下片遥想禹祠过去,以二人同语之情,娓娓述说“残碑、零圭、断璧”尚在,可以“重拂”辨认,通过清除“人间尘土”,可以唤起“锁”在过去“社祭”中的“春船、画旗、赛鼓”,以及存于烟雾中的旧日盛世回忆。
上片1、2段实笔写禹祠外观变化,3、4两段虚笔写禹祠内部变化。“幽云怪雨”写六朝张僧繇画龙,夜间飞出与水龙斗的故事,可以影射大禹走遍江湖河海治水救苦之辛劳;“雁起青天”应该是写宋人壁画雁飞青天的实景,可以暗示后人大书治水功积于青天为纪念。
南宋画家喜画“遥山书雁”之景,与吴文英同时稍早的大画家夏圭(1160-1230)就有代表作《山水十二景》传世(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现仅存四景:分别为“遥山书雁”“烟村归渡”“渔笛清幽”“烟堤晚泊”,这些都是当时画家常作的画目。例如与夏圭齐名的马远,其子马麟(1170-1250)也有类似的画作,如《燕渡夕阳迟》(日本东京根津美术馆藏)。我们看夏圭的“遥山书雁”,写老树水边屋宇、荒烟远山雁阵,还真有点禹祠风景的样子;对照画上题字“遥山书雁”与画中飞在青山青天云雾之间的雁阵看来,“书”应是动词,也就是“雁写遥山”的意思。梦窗《高阳台·丰乐楼》一词中,也有“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书”字也作动词用。绍熙三年(1192)重修的禹祠中,说不定就有夏圭或其弟子所画的流行画目。因此“数行书似旧藏处”的“书”,应与“藏书”无涉。况且大禹时代,顶多只有刻石记号或文字,“藏书”是谈不上的。
《金石萃编》云:“禹葬会稽,取石为窆石,石本无字,高五尺,形如秤錘,盖禹葬时下棺之丰碑。”《大明一统志·绍兴府志》载:“窆石,在禹陵。旧经云:禹葬会稽山,取此石为窆,上有古隶,不可读,今以亭覆之。”“数行书似旧藏处”一句,当是指旧藏窆石上“数行漫漶刻字”,有如青天雁阵一般飘忽难认。
“幽云怪雨”是传说中的图画,“雁起青天”为现实中的图画:一虚一实;“残碑、零圭、断璧”是现实中的残存故物,“春船、画旗、赛鼓”是“锁”在烟雾中的旧日盛世盛况:一实一虚;如此一来,上片下片,两两虚实前后对照映合,不是更加“沉邃缜密,脉络井井”吗?
高阳听罢,点头道:“诗无达诂,此说尚能言之成理。夏圭的‘遥山书雁’?我以前没有注意到,算你一功!”说着转过身去,想了一想,又转了回来大叫道:“糟糕,这样一来,我不成了‘翼殷不逝,目大不睹’的异鹊了?”忽然醒悟过来的他,瞪眼皱眉噘鼻对我说:“难道你小子想当‘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的庄子不成?”
“不敢不敢,晚辈我哪里敢呦……”我慌忙摇手,刁钻促狭地笑说,“我要成了‘捐弹而反走’的庄子,那谁又是在我身后‘逐而谇之’的‘虞人’呢?”
(摘自2017年10月26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