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备工具,随着社会大众对计算机的了解越来越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则逐渐淡化。本文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探讨,并结合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现状 对策
21世纪,人类社会已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现代化工具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计算机知识不再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所独享。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在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科班出身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从培训机构出来的插班生却很吃香,导致很多计算机培训机构走俏。
(一)专业特长逐渐淡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懂得计算机操作已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长。同时,很多企业都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层出不穷,而在进行专业培养时,系统研发方面的知识不再被计算机专业所独有,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财会专业等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对于系统开发的知识也有了解,恰好满足了市场需求: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除了要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有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领域中并没有很大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遵循统一的模式:不管学生将来的走向,统一地安排课程,为学生灌输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一个模子,导致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计算机日常使用中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并未涉及,科班出身的学生解决不了,而我们在计算机组成等课程中介绍的计算机知识学生缺乏兴趣,学起来觉得很生硬。
(三)讲授方法不当。
目前高校计算机类课程的授课学时一般分为两部分: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的讲授大多采用传统方式:老师利用PPT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为学生讲解,实验课在机房进行,由老师根据上课进度自行安排。这种讲授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上课学到的知识无法及时在操作中得到验证,仅靠课程后期的几次上机课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很多学生白白地将时间浪费掉,导致课程学习一无所获。
(四)动手能力差,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教育没有几个能够自行完成一个软件系统的开发,但是培训机构的学生由于培训中老师手把手地传授知识,动手能力却强过大学生。另外,其培训的内容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当前主要以JAVA和.NET编程语言为主,虽然学费过万,但具有就业诱惑,这也是培训机构走俏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讲,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应采用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将人才培养分为考研和就业两大类,这两类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各具特色,按需培养。
对于就业部分的人才培养可参考“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进行初级、中级、高级层次的分级。初级资格包括程序员、网络管理员、信息处理技术员、电子商务技术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中级资格包括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电子商务设计师、软件评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高级资格包括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构架设计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认证考试课程的培训,帮助学生通过认证,学生在就业时即可持证上岗。
另外,财经类院校在培养方案中应体现财经管理背景的培养。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安排经济管理类课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辅修经济管理类第二专业,弥补专业特色淡化的缺陷,发挥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色[1]。
(二)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
在高校的入学教育中,每个专业都会请专业教师做专业介绍,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得再多些,从学校专业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展开介绍,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规划,如何通过四年的学习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防止学生四年过后觉得时光虚度。
(三)关于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1.根据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适当地安排课程。
对于考研的同学,应根据目前的考研趋势,针对统考课程加大课程学时安排,对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为了应对复试,必须尽早安排,避开大四比较忙碌的阶段,学生精力不集中,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就业的同学,应根据“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设置专业课,保证一定的证书通过率。
2.基础课设置。
在基础课设置上,增加计算机日常使用及维护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如计算机组装,最好能够进行实例演示,让学生有拆装的机会;另外,为了能够发挥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色,可开设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会计学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增加选修课,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对于喜欢软件的同学,以目前软件行业的主流设计语言作参考,可多设置几门编程语言;对于从事网络或其他方面的学生,也应该考虑其特点设置课程;另外,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无非软件、硬件、网络这几方面,在广告设计,FLASH动画设计的从业人员中仅有少部分毕业于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市场需求,根据学生爱好兴趣特长,适当地扩大学生就业面,将有此方面特长的学生挖掘出来。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大部分IT公司都谈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问题。资料表明企业在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前五项因素[2]依次是:持续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有团队合作意识,排在其后的才是学习成绩。可见,与学习成绩相比,企业更看重学生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时,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讲授方式的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业必备的办公工具,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对计算机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相对而言,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些过于陈旧了。因此,高校应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以最新技术,最新知识为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讲授方式的改进着重体现在编程语言的讲授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授课方式,在实验室授课,尽量做到每位学生一台机器,采取边讲边做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且学生可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发出进行提问,等待老师做现场解答,直接将问题在课堂上消化,提高学习效率。
(六)加强学生实践教学。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实践经验非常重要,现在的招聘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作品极其看重,而大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机会,没有实战经验。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程设计。
每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应能利用所学知识,自行编写一个小软件。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不乏课程设计,但是学生的设计成果却让人不敢恭维,抄袭成风。因此,在这方面,应加强实际执行力度,任课老师不能让学生有蒙混过关的想法,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强调设计质量,必须是自己的作品,不准抄袭,否则不予及格。学生在重压之下,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认真设计,这样方能达到课程设计的初衷。
2.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自优势,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走出去”即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请进来”是指把生产一线的专家技师请进学校。另外,校企合作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3],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但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在实训中,可选拔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然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实训可真实地感受并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实现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接触,增强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集体意识,激发学习热情。
3.依靠教师的项目带动,让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中。
高校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尽管有了课程设计,做出了软件,但与实际项目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高校教师一般都有科研项目,可吸收专业里的优秀学生加入项目中。另外,也可以根据学院办公室,团委的工作要求,开发一款适用于学院发展的系统,当然,开发过程中,老师的参与指点是必不可少的。
4.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学校可每年定期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动画设计大赛等各种IT比赛。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的高水平的计算机竞赛,真正与高端计算机水平接轨,并指定优秀教师为他们做指导。国际知名的编程大赛[4],如ACM编程大赛、IBM编程大赛、Google编程大赛等都是面向全世界高校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学生可以接收到平时书本上沒有的,远远高于书本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余绍黔.商科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61-62.
[2]孙西朝.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1,(17):135-136.
[3]安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思路与实践教学改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4):116-118.
[4]秦彩杰.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109-110.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现状 对策
21世纪,人类社会已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现代化工具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计算机知识不再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所独享。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在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科班出身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从培训机构出来的插班生却很吃香,导致很多计算机培训机构走俏。
(一)专业特长逐渐淡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懂得计算机操作已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长。同时,很多企业都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层出不穷,而在进行专业培养时,系统研发方面的知识不再被计算机专业所独有,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财会专业等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对于系统开发的知识也有了解,恰好满足了市场需求: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除了要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有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领域中并没有很大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遵循统一的模式:不管学生将来的走向,统一地安排课程,为学生灌输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一个模子,导致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计算机日常使用中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并未涉及,科班出身的学生解决不了,而我们在计算机组成等课程中介绍的计算机知识学生缺乏兴趣,学起来觉得很生硬。
(三)讲授方法不当。
目前高校计算机类课程的授课学时一般分为两部分: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的讲授大多采用传统方式:老师利用PPT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为学生讲解,实验课在机房进行,由老师根据上课进度自行安排。这种讲授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上课学到的知识无法及时在操作中得到验证,仅靠课程后期的几次上机课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很多学生白白地将时间浪费掉,导致课程学习一无所获。
(四)动手能力差,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教育没有几个能够自行完成一个软件系统的开发,但是培训机构的学生由于培训中老师手把手地传授知识,动手能力却强过大学生。另外,其培训的内容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当前主要以JAVA和.NET编程语言为主,虽然学费过万,但具有就业诱惑,这也是培训机构走俏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讲,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应采用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将人才培养分为考研和就业两大类,这两类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各具特色,按需培养。
对于就业部分的人才培养可参考“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进行初级、中级、高级层次的分级。初级资格包括程序员、网络管理员、信息处理技术员、电子商务技术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中级资格包括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电子商务设计师、软件评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高级资格包括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构架设计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认证考试课程的培训,帮助学生通过认证,学生在就业时即可持证上岗。
另外,财经类院校在培养方案中应体现财经管理背景的培养。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安排经济管理类课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辅修经济管理类第二专业,弥补专业特色淡化的缺陷,发挥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色[1]。
(二)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
在高校的入学教育中,每个专业都会请专业教师做专业介绍,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得再多些,从学校专业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展开介绍,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规划,如何通过四年的学习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防止学生四年过后觉得时光虚度。
(三)关于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1.根据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适当地安排课程。
对于考研的同学,应根据目前的考研趋势,针对统考课程加大课程学时安排,对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为了应对复试,必须尽早安排,避开大四比较忙碌的阶段,学生精力不集中,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就业的同学,应根据“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设置专业课,保证一定的证书通过率。
2.基础课设置。
在基础课设置上,增加计算机日常使用及维护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如计算机组装,最好能够进行实例演示,让学生有拆装的机会;另外,为了能够发挥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色,可开设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会计学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增加选修课,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对于喜欢软件的同学,以目前软件行业的主流设计语言作参考,可多设置几门编程语言;对于从事网络或其他方面的学生,也应该考虑其特点设置课程;另外,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无非软件、硬件、网络这几方面,在广告设计,FLASH动画设计的从业人员中仅有少部分毕业于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市场需求,根据学生爱好兴趣特长,适当地扩大学生就业面,将有此方面特长的学生挖掘出来。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大部分IT公司都谈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问题。资料表明企业在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前五项因素[2]依次是:持续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有团队合作意识,排在其后的才是学习成绩。可见,与学习成绩相比,企业更看重学生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时,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讲授方式的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业必备的办公工具,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对计算机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相对而言,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些过于陈旧了。因此,高校应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以最新技术,最新知识为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讲授方式的改进着重体现在编程语言的讲授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授课方式,在实验室授课,尽量做到每位学生一台机器,采取边讲边做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且学生可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发出进行提问,等待老师做现场解答,直接将问题在课堂上消化,提高学习效率。
(六)加强学生实践教学。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实践经验非常重要,现在的招聘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作品极其看重,而大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机会,没有实战经验。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程设计。
每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应能利用所学知识,自行编写一个小软件。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不乏课程设计,但是学生的设计成果却让人不敢恭维,抄袭成风。因此,在这方面,应加强实际执行力度,任课老师不能让学生有蒙混过关的想法,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强调设计质量,必须是自己的作品,不准抄袭,否则不予及格。学生在重压之下,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认真设计,这样方能达到课程设计的初衷。
2.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自优势,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走出去”即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请进来”是指把生产一线的专家技师请进学校。另外,校企合作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3],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但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在实训中,可选拔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然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实训可真实地感受并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实现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接触,增强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集体意识,激发学习热情。
3.依靠教师的项目带动,让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中。
高校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尽管有了课程设计,做出了软件,但与实际项目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高校教师一般都有科研项目,可吸收专业里的优秀学生加入项目中。另外,也可以根据学院办公室,团委的工作要求,开发一款适用于学院发展的系统,当然,开发过程中,老师的参与指点是必不可少的。
4.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学校可每年定期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动画设计大赛等各种IT比赛。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的高水平的计算机竞赛,真正与高端计算机水平接轨,并指定优秀教师为他们做指导。国际知名的编程大赛[4],如ACM编程大赛、IBM编程大赛、Google编程大赛等都是面向全世界高校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学生可以接收到平时书本上沒有的,远远高于书本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余绍黔.商科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61-62.
[2]孙西朝.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1,(17):135-136.
[3]安文.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思路与实践教学改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4):116-118.
[4]秦彩杰.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