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深化,高等学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大学生无业可就、有业不就、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日益凸显。深入调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实效性职业生涯指导,已经成为高校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教学
【中圖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1201)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旨在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确立未来职业生涯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其化"被动成长"为"主动成长";在通俗意义上就是帮助学生回答"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到达那里"三个问题,解答这三个问题要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环节,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本论文通过文献查阅、个人访谈、座谈形式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当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此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究其原因,尤其本调研以本校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为调查的重点对象,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作为最有代表性的求职者,一起探讨、反思职业规划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正确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践,从而更好的让学生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受益者、建设者。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校内组织体系不完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
一是课程普及度低。调查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只是最近几年学校才开始开设,不同学院对于该课程的授课效果程度参差不齐。之前只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单向地负责大四学生就业招聘信息的收集、发布、落实,以及讲解毕业生就业流程等,很少涉及职业规划及实质性的就业指导。二是授课时间滞后、课程少,缺乏连贯性。课程大都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开设的,课时很少,基本不超过18课时,主要是理论教学,几乎没有素质拓展实践教学。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不能贯穿大学始终,工作方法不科学不完善,没有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阶段性课程,缺乏系统的流程模式。三是课程教学人员的配置存在数量少、质量低问题。授课老师一般都是学生工作人员,存在明显的人手不齐、机构不健全、分工不合理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技能。
二、职业生涯指导还处于功利性、随意性、浅层次的局面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内涵和意义还缺乏深层认识,认为职业生涯课程指导仅仅是执行一种行政程序、一次性完成任务,从而导致具体就业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授课老师没有过多精力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难有时间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性格测试、职业倾向测试等,只片面地进行就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就业制度分析,授课老师每天陷入大量的琐事之中,职业指导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态,无法依据学生的现状精心的设置课程。因此,大学生中出现职业定位不准,职业生涯目标过高,无法实现人和职业很好地匹配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忽视对本院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可以收集到许多宝贵的信息,不仅对指导工作大有启发和帮助,而且更有助于课程体系的有效调整。
三、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没有系统、实效的层层深入
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程还未形成固定的、贯穿大学四年的体系,课程开设时间晚、课时少、学分低,课程内容重复严重,过于理论和生硬,不能为学生提供帮助又符合区域特色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教材,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主要表现在:
1、对教材理论采取拿来主义,授课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授课只停留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理论、就业市场和就业程序、工作世界概貌、认识职业和环境等进行简单、笼统介绍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的层面上,没有深入落实理论的应用,在课堂上缺少课上演练,没有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现场互动和动手动脑学习,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模糊不清,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全方位的审视自己进行准确的自我分析、定位。应尝试选择校友传道、择业成功经验者谈、励志视频、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素质拓展、模拟招聘会、创业竞赛等学生普遍感兴趣且受益匪浅的教学模式将落脚点放在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大学生职场发展能力的培养上。
2、授课内容太抽象空洞,流于形式、缺少细化。很多学生表示授课老师只有说毕业后的出路有入伍参军、出国升学、读研、考公务员、就业等去向,但并没有详细地介绍这几个主流去向所需要的条件及特别要注意的事项,使得学生在道路的前进过程中频频碰壁,甚至因为了解不足而必须放弃。
3、缺乏实践平台的构建、没有很好落实"实习",将理论实践相结合。很多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大二、大三阶段缺乏进入实习单位的必要渠道。而日常兼职、家教、促销员等实践活动具有盲目性,缺乏职业方向性,只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老师应根据本学院专业的特点,适当性地去引导学生到相关专业的合作企业或者名企实习已经介绍实习渠道,提高学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带动课程阶梯式、循序渐进地开展。
4、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单一学科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应用较多,而对其他领域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交叉综合应用较少。面对当今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主体意识的欠缺,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估计不足,导致大学生出现自我认识的狭隘性、环境分析的静态性问题。
作为一名师者需要去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直面问题;面对新任务、新环境,能迅速吸纳多方信息,从容驾驭局面。"根深方可叶茂",只有转变学生的心态和理念,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择业观,化被动为主动,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帮助学生未雨绸缪,实现他们由学校到职场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张桥,张敏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研究》,《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第4期
[2]刘景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辽东学院招生就业处
[3]沈小友:《关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
作者简介:崔英静(1978-),女,山东荣成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教学
【中圖分类号】G640
基金项目:济南大学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1201)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旨在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了解社会和职业状况、确立未来职业生涯目标、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其化"被动成长"为"主动成长";在通俗意义上就是帮助学生回答"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怎样到达那里"三个问题,解答这三个问题要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环节,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本论文通过文献查阅、个人访谈、座谈形式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考察了当前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此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究其原因,尤其本调研以本校大四即将毕业的学生为调查的重点对象,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作为最有代表性的求职者,一起探讨、反思职业规划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正确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践,从而更好的让学生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受益者、建设者。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校内组织体系不完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
一是课程普及度低。调查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只是最近几年学校才开始开设,不同学院对于该课程的授课效果程度参差不齐。之前只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单向地负责大四学生就业招聘信息的收集、发布、落实,以及讲解毕业生就业流程等,很少涉及职业规划及实质性的就业指导。二是授课时间滞后、课程少,缺乏连贯性。课程大都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开设的,课时很少,基本不超过18课时,主要是理论教学,几乎没有素质拓展实践教学。职业生涯指导工作不能贯穿大学始终,工作方法不科学不完善,没有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阶段性课程,缺乏系统的流程模式。三是课程教学人员的配置存在数量少、质量低问题。授课老师一般都是学生工作人员,存在明显的人手不齐、机构不健全、分工不合理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缺乏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技能。
二、职业生涯指导还处于功利性、随意性、浅层次的局面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工作的内涵和意义还缺乏深层认识,认为职业生涯课程指导仅仅是执行一种行政程序、一次性完成任务,从而导致具体就业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授课老师没有过多精力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也难有时间为学生提供职业咨询、性格测试、职业倾向测试等,只片面地进行就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就业制度分析,授课老师每天陷入大量的琐事之中,职业指导的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态,无法依据学生的现状精心的设置课程。因此,大学生中出现职业定位不准,职业生涯目标过高,无法实现人和职业很好地匹配的现象比较普遍。同时,忽视对本院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通过毕业生的反馈,可以收集到许多宝贵的信息,不仅对指导工作大有启发和帮助,而且更有助于课程体系的有效调整。
三、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没有系统、实效的层层深入
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课程还未形成固定的、贯穿大学四年的体系,课程开设时间晚、课时少、学分低,课程内容重复严重,过于理论和生硬,不能为学生提供帮助又符合区域特色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教材,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主要表现在:
1、对教材理论采取拿来主义,授课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授课只停留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理论、就业市场和就业程序、工作世界概貌、认识职业和环境等进行简单、笼统介绍的"你讲我听"的单纯课堂授课的层面上,没有深入落实理论的应用,在课堂上缺少课上演练,没有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现场互动和动手动脑学习,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模糊不清,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全方位的审视自己进行准确的自我分析、定位。应尝试选择校友传道、择业成功经验者谈、励志视频、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素质拓展、模拟招聘会、创业竞赛等学生普遍感兴趣且受益匪浅的教学模式将落脚点放在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大学生职场发展能力的培养上。
2、授课内容太抽象空洞,流于形式、缺少细化。很多学生表示授课老师只有说毕业后的出路有入伍参军、出国升学、读研、考公务员、就业等去向,但并没有详细地介绍这几个主流去向所需要的条件及特别要注意的事项,使得学生在道路的前进过程中频频碰壁,甚至因为了解不足而必须放弃。
3、缺乏实践平台的构建、没有很好落实"实习",将理论实践相结合。很多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在大二、大三阶段缺乏进入实习单位的必要渠道。而日常兼职、家教、促销员等实践活动具有盲目性,缺乏职业方向性,只注重量的积累而忽视了质的要求。老师应根据本学院专业的特点,适当性地去引导学生到相关专业的合作企业或者名企实习已经介绍实习渠道,提高学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带动课程阶梯式、循序渐进地开展。
4、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多数研究仅停留在单一学科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应用较多,而对其他领域如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交叉综合应用较少。面对当今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主体意识的欠缺,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估计不足,导致大学生出现自我认识的狭隘性、环境分析的静态性问题。
作为一名师者需要去引导学生调整心态、直面问题;面对新任务、新环境,能迅速吸纳多方信息,从容驾驭局面。"根深方可叶茂",只有转变学生的心态和理念,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择业观,化被动为主动,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帮助学生未雨绸缪,实现他们由学校到职场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张桥,张敏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研究》,《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年第4期
[2]刘景宏:《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辽东学院招生就业处
[3]沈小友:《关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1
作者简介:崔英静(1978-),女,山东荣成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