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加大,交际活动增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诚信”是现代交际之本。只有把“诚信”作为现代交际的一条准则,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交际质量。才能更有利于打造和谐社会。
现代交际中有许多讲究“诚信”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为践约他不怕顶风冒雪
二十年前,在一次笔会上我与一位辽南的文友初相识。我俩当时有约:春节初二那天,他来我家作客。那时我家住在辽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子里,不但距沈阳一百多公里,而且交通也非常不方便。尤其让我担心的是,正月初二那天下起了大雪,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和车辆。我和妻子去村口迎接他,望着漫天飞雪我想那位文友一定不会来了:两下相距这么远,又下着这样的大雪,还是初相识,更为重要的,不过就是我俩在那次笔会上说的一句“相约”的话而已,他能否当做一回事认真去做,还要画个问号。就在我失望地催促妻子回家,不要再在这里陪我遭受风吹雪打时,忽然一个雪人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是他,真的是我的那位文友来了!我大喊了一声,便跑着向他迎过。他这次“造访”实在是不容易。初一夜里他坐火车到了沈阳,因为过春节又是深夜不愿找旅馆,便在候车室里坐了大半夜。衣服穿得少,结果患了感冒。第二天顶着大雪好不容易才找到一辆跑出租的车,半路上又滑进了路边的沟里。等了三个小时,才见到一辆货车路过,就差没有下跪央求人家,人家才帮忙把车拉了上来。又因为离村子四五里是土路,积雪太厚出租车过不来,文友只好步行进村。一个不小心他滑倒了,雪掩的树桩茬子划破了他的脸……看着满身是雪还有脸上血痕的他,我紧紧抓住了他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母亲说过的话至今我依然铭记着:“能和这样守信的年轻人做个朋友,是你的福分。”
“言而有信”,是做人的一大美德。交际中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就需有一定的付出。就要“守信不怕难,诚信意要坚”,怎样说就怎样做,这样的交际才有高品位。
为还钱他卖掉了自家的住宅楼
朋友的表弟在天津办私企,一次联谊活动他与另一位私企老板相识,此后两个人便有了一些交往。在上一个新项目时,他缺少五十万资金,便和这位新交往的老板借钱,当时讲好借期一年。想不到,这个项目选择不当,不但他没有赚到钱,相反还赔了好多。转眼间还借款的日子临近了,这位私企老板知道他无力偿还,就亲自上门来安慰他,说还款日期再推后一年。他在感激之余,依旧坚持按原定的时间还借款。手中没钱,他决定卖掉自己的另一处住宅楼。为此,妻子和他产生了分歧。妻子说:“人家亲自上门说不用着急还这笔借款,你干嘛还要卖掉我们的那套住宅楼?留着它以后肯定能升值。”他说:“人家那样说是为了给我面子,是对我的关照。但我不能因为人家有关照,就可以失信,就可以违背当时的借款约定。”夫妻俩大吵了一架。妻子骂他是“死脑筋”,“大头”,他说守信就必须要“死脑筋”,必须要“一个心眼儿”。就这样,他毫不犹豫地卖掉了那个地理位置优越、小区环境良好、每年都有一大笔租金收入的住宅楼,按照当时的还款约定,及时还上了这笔借款。那位私企老板很感动,说:“想不到你是这样一个‘较真’的人。本来我已经答应你推迟一年,你不这样急着还我借款,我也不能说出什么的。”他的回答是:“你对我的关照是一回事,守信又是一回事。不能因为有了你的关照,我就可以放弃当初的约定,把你的关照当作是不守信的理由。守信就是守信,不可以找什么借口为自己留‘后路’。”这位私企老板敬佩他,一再说以后用钱时可以再来找他借,而且借多长时间都可以。
笔者很赞同朋友表弟的守信之举。讲究“诚信”就要“较真”,就不能搞“包装”,不能“三心二意”。事实充分证明,讲究“诚信”者天高地阔,处处可以受到世人的尊敬;而无信者则要受到世人的鄙视,虽然生活在茫茫人海中,但也会感到十分孤寂。
为“受托”他花费了二十年心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的伯父在一所学校做食堂管理员。与他几乎天天打交道的一个炊事员是南方人,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同事之情。因为这位南方人的妻子不愿到北方来,那位同事便调回了南方工作。走时该带的东西太多,不能一次都带回去,所以他把一个皮箱子托付给我的伯父代为保存。伯父说给那位同事的承诺是:“你放心地先回去和妻子团聚吧,只要我活着,这个皮箱就会在。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取都可以。”谁都不曾想到的是,皮箱子在伯父身边这一“放”就“放”了二十多年。这位同事调回到南方之后,只给伯父写过两封信,一封信说他过一段时间就来取皮箱;另一封信则说他正在与妻子闹离婚……从那以后便再也没有了这位南方人的消息。不久就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人们为了度过饥饿关买到粮食活下去,把许多不该花的钱都花了;把许多不该用来换粮食的东西都换了。看着老少五口一家人整日挨饿,瘦得皮包着骨头,伯父也曾打开过那个皮箱。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在皮箱的底层有两个小布包,一个包着二十块银元;一个包着五样金首饰。不管一家人如何叫喊着要去换粮食,伯父依然原样放回了皮箱底。而且还买回了个铁锁头,把皮箱子牢牢地锁上。接下来就是“文革”,为了保住皮箱子,伯父在自家炕洞下挖个深坑埋了起来……二十多年里,伯父由耐心等待南方的消息,到后来主动地用各种方式寻找那位同事,曾几次似乎有希望联系上,又几次断了线索。这中间伯父的工作也有过几次变动,从小县城进了大城市沈阳。先后搬过几次家,旧东西扔过不少。可无论怎样变动,那只皮箱子都要拎在他老人家的手上,箱子里的东西一样不少。
1984年,伯父在足足等待了二十多年之后,终于等来了那位调回南方的同事。他先是妻子离婚,后又在“文革”中被关押多年,直到那时才彻底平反。当年委托伯父为他代管皮箱子时,我的伯父和那位同事都还是朝气勃发的青年人,如今两个人相望,彼此已是满身沧桑……年过五十的伯父告诉同事,他因自己心脏不太好,曾担心出现什么意外,所以先后三次叮嘱儿子,如果哪天他有了“特殊情况”,儿子一定要继续寻找皮箱的主人,务必物归原主,而且必须是一样不差。同事感动不已地说:“那点东西能值几个钱呀,让您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伯父说:“世上的事不都是用钱能衡量的,守信是个无价之宝。”
那位同事走时,非要给我伯父两千块钱不可。伯父用开玩笑的语气说:“给我保管费是不?这就是你见外了。”伯父一分钱也没留。
所有知道“皮箱子”的人,都为我伯父的这种“守信”精神感动不已。
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一诺千金”。既然“承诺”,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就要永远有效。“承诺”绝不只是说一两句慷慨、豪迈话的事,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何“坚守”。而“坚守”的程度则标志着一个人的品德、修养高下和做人与处世的水准如何。
现代交际中有许多讲究“诚信”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为践约他不怕顶风冒雪
二十年前,在一次笔会上我与一位辽南的文友初相识。我俩当时有约:春节初二那天,他来我家作客。那时我家住在辽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子里,不但距沈阳一百多公里,而且交通也非常不方便。尤其让我担心的是,正月初二那天下起了大雪,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和车辆。我和妻子去村口迎接他,望着漫天飞雪我想那位文友一定不会来了:两下相距这么远,又下着这样的大雪,还是初相识,更为重要的,不过就是我俩在那次笔会上说的一句“相约”的话而已,他能否当做一回事认真去做,还要画个问号。就在我失望地催促妻子回家,不要再在这里陪我遭受风吹雪打时,忽然一个雪人的身影映入了我的眼帘。是他,真的是我的那位文友来了!我大喊了一声,便跑着向他迎过。他这次“造访”实在是不容易。初一夜里他坐火车到了沈阳,因为过春节又是深夜不愿找旅馆,便在候车室里坐了大半夜。衣服穿得少,结果患了感冒。第二天顶着大雪好不容易才找到一辆跑出租的车,半路上又滑进了路边的沟里。等了三个小时,才见到一辆货车路过,就差没有下跪央求人家,人家才帮忙把车拉了上来。又因为离村子四五里是土路,积雪太厚出租车过不来,文友只好步行进村。一个不小心他滑倒了,雪掩的树桩茬子划破了他的脸……看着满身是雪还有脸上血痕的他,我紧紧抓住了他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母亲说过的话至今我依然铭记着:“能和这样守信的年轻人做个朋友,是你的福分。”
“言而有信”,是做人的一大美德。交际中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就需有一定的付出。就要“守信不怕难,诚信意要坚”,怎样说就怎样做,这样的交际才有高品位。
为还钱他卖掉了自家的住宅楼
朋友的表弟在天津办私企,一次联谊活动他与另一位私企老板相识,此后两个人便有了一些交往。在上一个新项目时,他缺少五十万资金,便和这位新交往的老板借钱,当时讲好借期一年。想不到,这个项目选择不当,不但他没有赚到钱,相反还赔了好多。转眼间还借款的日子临近了,这位私企老板知道他无力偿还,就亲自上门来安慰他,说还款日期再推后一年。他在感激之余,依旧坚持按原定的时间还借款。手中没钱,他决定卖掉自己的另一处住宅楼。为此,妻子和他产生了分歧。妻子说:“人家亲自上门说不用着急还这笔借款,你干嘛还要卖掉我们的那套住宅楼?留着它以后肯定能升值。”他说:“人家那样说是为了给我面子,是对我的关照。但我不能因为人家有关照,就可以失信,就可以违背当时的借款约定。”夫妻俩大吵了一架。妻子骂他是“死脑筋”,“大头”,他说守信就必须要“死脑筋”,必须要“一个心眼儿”。就这样,他毫不犹豫地卖掉了那个地理位置优越、小区环境良好、每年都有一大笔租金收入的住宅楼,按照当时的还款约定,及时还上了这笔借款。那位私企老板很感动,说:“想不到你是这样一个‘较真’的人。本来我已经答应你推迟一年,你不这样急着还我借款,我也不能说出什么的。”他的回答是:“你对我的关照是一回事,守信又是一回事。不能因为有了你的关照,我就可以放弃当初的约定,把你的关照当作是不守信的理由。守信就是守信,不可以找什么借口为自己留‘后路’。”这位私企老板敬佩他,一再说以后用钱时可以再来找他借,而且借多长时间都可以。
笔者很赞同朋友表弟的守信之举。讲究“诚信”就要“较真”,就不能搞“包装”,不能“三心二意”。事实充分证明,讲究“诚信”者天高地阔,处处可以受到世人的尊敬;而无信者则要受到世人的鄙视,虽然生活在茫茫人海中,但也会感到十分孤寂。
为“受托”他花费了二十年心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我的伯父在一所学校做食堂管理员。与他几乎天天打交道的一个炊事员是南方人,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同事之情。因为这位南方人的妻子不愿到北方来,那位同事便调回了南方工作。走时该带的东西太多,不能一次都带回去,所以他把一个皮箱子托付给我的伯父代为保存。伯父说给那位同事的承诺是:“你放心地先回去和妻子团聚吧,只要我活着,这个皮箱就会在。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取都可以。”谁都不曾想到的是,皮箱子在伯父身边这一“放”就“放”了二十多年。这位同事调回到南方之后,只给伯父写过两封信,一封信说他过一段时间就来取皮箱;另一封信则说他正在与妻子闹离婚……从那以后便再也没有了这位南方人的消息。不久就是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时期,人们为了度过饥饿关买到粮食活下去,把许多不该花的钱都花了;把许多不该用来换粮食的东西都换了。看着老少五口一家人整日挨饿,瘦得皮包着骨头,伯父也曾打开过那个皮箱。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在皮箱的底层有两个小布包,一个包着二十块银元;一个包着五样金首饰。不管一家人如何叫喊着要去换粮食,伯父依然原样放回了皮箱底。而且还买回了个铁锁头,把皮箱子牢牢地锁上。接下来就是“文革”,为了保住皮箱子,伯父在自家炕洞下挖个深坑埋了起来……二十多年里,伯父由耐心等待南方的消息,到后来主动地用各种方式寻找那位同事,曾几次似乎有希望联系上,又几次断了线索。这中间伯父的工作也有过几次变动,从小县城进了大城市沈阳。先后搬过几次家,旧东西扔过不少。可无论怎样变动,那只皮箱子都要拎在他老人家的手上,箱子里的东西一样不少。
1984年,伯父在足足等待了二十多年之后,终于等来了那位调回南方的同事。他先是妻子离婚,后又在“文革”中被关押多年,直到那时才彻底平反。当年委托伯父为他代管皮箱子时,我的伯父和那位同事都还是朝气勃发的青年人,如今两个人相望,彼此已是满身沧桑……年过五十的伯父告诉同事,他因自己心脏不太好,曾担心出现什么意外,所以先后三次叮嘱儿子,如果哪天他有了“特殊情况”,儿子一定要继续寻找皮箱的主人,务必物归原主,而且必须是一样不差。同事感动不已地说:“那点东西能值几个钱呀,让您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伯父说:“世上的事不都是用钱能衡量的,守信是个无价之宝。”
那位同事走时,非要给我伯父两千块钱不可。伯父用开玩笑的语气说:“给我保管费是不?这就是你见外了。”伯父一分钱也没留。
所有知道“皮箱子”的人,都为我伯父的这种“守信”精神感动不已。
中国有句古训,叫做“一诺千金”。既然“承诺”,就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就要永远有效。“承诺”绝不只是说一两句慷慨、豪迈话的事,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何“坚守”。而“坚守”的程度则标志着一个人的品德、修养高下和做人与处世的水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