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合成和分泌白细胞介素(IL)-17的作用及对B细胞活化转录因子(BATF)的影响.方法 健康人和RA患者PBMCs在有或无辛伐他汀/甲羟戊酸作用下,予以佛波酯和离子霉素共刺激培养.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IL-17 mRNA和BATF mRNA表达水平,以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内参;采用酶
【机 构】
:
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上海中西医结合光华医院类风湿关节炎内科,2000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合成和分泌白细胞介素(IL)-17的作用及对B细胞活化转录因子(BATF)的影响.方法 健康人和RA患者PBMCs在有或无辛伐他汀/甲羟戊酸作用下,予以佛波酯和离子霉素共刺激培养.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IL-17 mRNA和BATF mRNA表达水平,以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内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IL-17浓度;采用蛋白印迹法分析BATF蛋白在辛伐他汀作用后表达的变化.2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RA患者[(79.6±12.7)与(15.8±5.8) pg/ml,P<0.05;(90.3±9.7)与(12.9±7.9) pg/ml,P<0.05]和健康者[(69.2±12.2)与(8.1±2.2) pg/ml,P<0.05;(76.6±14.7)与(10.2±7.2) pg/ml,P<0.05] PBMCs经佛波酯和离子霉素激活48 h或72 h后IL-17水平显著升高.加入辛伐他汀作用后,20 μmol/L辛伐他汀较10 μmol/L辛伐他汀更明显地抑制了佛波酯和离子霉素所诱导IL-17的基因转录和蛋白合成.甲羟戊酸与辛伐他汀共同作用于PBMCs后,IL-17产生水平升高不明显.辛伐他汀作用后BATF水平无明显减弱.结论 辛伐他汀抑制外源刺激下PBMCs合成和分泌IL-17,这种作用并不能通过抑制转录因子BATF的水平而发挥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7介导的炎症损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脏损害的关系,了解若干常用的心肌标志物作为狼疮心脏受累预测、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47例SLE心脏损害患者、55例SLE无心脏损害患者及38名健康对照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A水平;应用ADVIA Centaur(R) XP系统与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心
目的 回顾性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形式、临床特点以及患者发病后的就诊情况.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研究方法,随机调查了300例SLE患者,了解其自发病以来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后的就诊情况,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在300例SLE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3.②首发临床表现以关节痛/炎最多,其次为皮疹、发热,分别占46.3%、34.0%、32.7%.与女
目的 探讨骨保护素基因(TNFRSF11B) 1181G>C(rs2073618)、163A>G(rs3102735)位点和核因子κB活化因子受体配体(RANKL)基因(TNFRSF 11)401A>G (rs227743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易感性及其骨密度和疾病活动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连接酶检测反应(LDR)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200例RA患者和2
迄今为止,如何判断特发性炎性肌病(主要指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临床疾病的活动度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仍无理想的方法.当前,临床医师主要是依据患者主观症状以及血清肌酶谱水平的变化来评估肌病的活动性和药物疗效等,但这并不能准确反映疾病变化的全貌。
目的 关节炎急性期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小鼠口服Ⅱ型胶原免疫活性肽段(250-270))[CⅡ(250-270)]和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的共价复合物,观察其是否能产生免疫耐受。方法 DBA/1小鼠分成Ⅰ、Ⅱ、Ⅲ、Ⅳ组,Ⅰ组为健康对照,Ⅱ、Ⅲ、Ⅳ组小鼠制成CIA。Ⅲ组小鼠于关节炎发病率达到100%后,灌胃CⅡ(250-270 )-CTB共价复合物,Ⅳ组小鼠于初次免疫后第14日灌胃CⅡ(25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趋化因子CXCL13表达,分析CXCL13表达与SLE疾病活动性及脏器受累的关系,探讨CXCL13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SLE患者血浆CXCL13水平,并与2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浆趋化因子CXCL
目的 探讨重组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核因子κB受体因子(RANK)/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L)/骨保护素系统的影响.方法 50例经严格筛选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2组.一组患者接受Infliximab(3 mg/kg)+甲氨蝶呤治疗;一组患者接受甲氨蝶呤单独治疗作为对照,分别于0、2、6、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炎性关节疾病,B细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有关B细胞在炎性骨形成和骨吸收中的作用是有争议的,应用B细胞清除抗体--利妥昔单抗治疗的RA患者为研究B细胞在炎性骨形成和骨吸收中的作用提供了理想的模型.Wheater等学者对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RA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这类患者的骨转换被显著抑制(Osteoporos Int,2011,4)。
与健康人群相比,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且心血管疾病所致的病死率增加,目前认为,持续存在的炎症是导致这些不良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对RA早期血管变化进行的研究结果发现,在RA患者中,可观察到早期的内皮功能障碍、进展迅速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增加的动脉僵硬度。
目的 评价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剂量递减联合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治疗外周型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第一阶段,即开始后的头8周,将60例纳入研究的AS患者按年龄、病程、病情、疾病活动性配对,然后随机纳入rhTNFR-Fc正常推荐剂量(25 mg,每周2次×16次,皮下注射)作为对照组和rhTNFR-Fc剂量递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