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消费论”何以大行其道

来源 :理财周刊月末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95744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寒冬到来时,积极消费便是“爱国”?如果这样的言论只是坊间的戏谈倒也罢了,没想到竟成为最近北京“两会”上一位政协委员的正式建议。于是,当由此衍生而来的N个“爱国消费论”大行其道之时,人们不禁要问,将个人的消费行为与爱国捆绑在一起,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逻辑?
  
  “积极消费就是爱国。我建议要发动一场爱国消费、扩内需、救中国的运动,用爱心和民族精神去鼓励消费,具体做法是让每个人、每个单位把他们一年的收入都消费掉。”
  此番言论出自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哲之口,它不仅“雷人”,更让人热血贲张。言下之意,我们每个人都应忘却后顾之忧,只要大手大脚地花钱,该买房的买房,该买车的买车,此番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就能被我们踩在脚下了!
  如果这样的言论是出自坊间的戏言倒也罢了,可它偏偏出自一位代表着广泛民意的政协委员之口。1月13日,在包括北京市长郭金龙等市领导参加的“扩大内需、促增长,推动首都经济发展”专题座谈会上,北京市政协委员李哲提出此项建议,并且十分严肃认真地说:“如果政府允许这么做的话,我愿意拿出我的精力和我的财力去推动这个事情。”可见,这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随口一说”,而是经过认真酝酿和思考的“郑重声明”。
  此番言论一出,引起社会上一片热议。“积极消费就是爱国?”“把一年的收入都消费掉就是爱国?”这究竟是高涨的爱国热情,还是膨胀的非理性情绪?
  
  将“消费”与“爱国”捆绑
  
  李哲的此番言论立即成为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人们万万没有想到,政协委员代表广泛民意在“两会”上献计献策,为“迎战金融危机,努力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这一当前“两会”的核心议题所献出的居然是“让每个人、每个单位把我们一年的收入都进行消费”这样的计策。一些网友用“荒唐”、“不可思议”、“充满想象力”甚至“弱智”表达了他们对这一建议的看法。
  更让许多人感到不能理解的是,李哲委员的“爱国消费论”还拥有一大批的同盟军,有的是知名经济学家,有的是政府部门领导,他们近期的言论都不约而同地将“消费”与“爱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早在去年12月13日,号称以“不唯上,不唯书,不唯众”为治学根本的著名经济学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就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旗帜鲜明地说道:“在目前情况下应该意识到,买房子就是爱国。”随后还以一套经济学家的逻辑推理来论证这一观点。
  今年1月11日,韩保江、窦勇两位经济学专家所写的名为《积极消费就是爱国》的文章刊登在了《瞭望新闻周刊》上。在文中,韩、窦两位专家这样教育我们:“爱国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当前,在中国经济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之时,积极消费就是爱国……而爱国就是爱自己。若需求不足,经济持续低迷,商品卖不出去,企业经营状况必然恶化,我们就有可能面临失业或降薪的风险。”
  几乎在同时,为支持楼市拉动内需,合肥市规划局局长王爱华亲自在当地某电视台公开为推销楼盘吆喝,并高喊“买房就是爱国”。
  “爱国消费论”从浮出水面以来,可谓一浪高过一浪。
  
  消费与爱国有必然联系吗
  
  从赵晓教授宣称“买房就是爱国”,到韩保江教授说“积极消费就是爱国”,再到李哲委员要求“让每个人、每个单位把我们一年的收入都进行消费”。人们的直观感受是:经济危机实在太厉害了,以至于专家们的建议“没有最雷,只有更雷”。只是人们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消费和爱国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
  从字面上看,消费的主体是“个人”,客体是“商品或服务”,联系两者的纽带是“金钱”,消费的过程是一种“索取”和“享受”,纯属个人行为。消费或者不消费完全取决于个人主观意愿,与他人及社会无关。
  而“爱国”或者说“爱国主义”的主体往往是包含无数个人的“集体”,客体则是“国家”,联系两者的纽带是对国家的“爱和忠诚”,爱国的过程更多的可以理解为个人对国家的“无私奉献”。爱国或者不爱国,既受个人意志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还是整个社会大环境所决定的。更多的时候,爱国主义表现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或集体亢奋,个体往往会被集体的意志所感染和影响。
  一边是个人,一边是集体;一边是商品,一边是国家;一边是金钱,一边是爱和忠诚;一边是索取和享受,一边是奉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消费”和“爱国”这两个没有必然联系的概念强行牵扯在一起,不仅别扭,更是一种刻意拔高的比较。说到底,任何一种试图在爱国与个人消费之间建立对价关系的想法,都是荒诞的,经不起考验的。如果硬要把两者扯到一起,那只能是一出“关公战秦琼”的闹剧。
其他文献
经济的复苏单靠政府的投资是不够的。经济振兴还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把依靠外部需要的增长逐步转向内需的增长上。消费者开支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下一个阶段,在政策操作上要把财政增加就业放在大局上考虑。财政还要在民生方面更好解除社会成员的后顾之忧。    随着“两会”召开日期的临近,人们对金融危机下“两会”前景寄予更多预期。2月6日至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5次座谈会,征求对
期刊
各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是最主要的措施之一。那么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启动资金难的问题各地方政府如何解决,对创业贷款政府又给予哪些优惠政策?    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成为当前最严峻的社会难题。其中大学生由于基数比例大,且无实际工作经验,就业则更显难上加难。  对此,各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是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期刊
牛市中,赢家遍地都是,人人都是“巴菲特”;熊市中,赢家寥若晨星,“首富”也被打回原形。  一年又一年,一幕幕真实的财富浮沉录在我们身边上演。茫茫人海中,有人赚了又赔了,有人赔了又赚了,也有人赚赚赔赔原地踏步,谁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我们像捕猎者一样,总喜欢将聚焦的目光投向那些普通人中的“牛人”,像200万元三年变成1000万元的上海“富爸爸”、边开出租边看房的“的哥炒楼王”、1万美元翻了30倍的民
期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进而引发一场范围广、影响深的金融海啸,财富不仅仅经历着大幅缩水的变化,同时还进行了重新轮动的大洗牌。  曾经在股市走强的赚钱效应下,人人自称巴菲特;然而,如今再翻翻自己的资本账户,活生生、血淋淋的数字,是大多数人最残酷也最真实的财富浮沉录。  即便如此,仍有高明的投资人,依靠一套独到的方法和判断,依然在市场的苍茫大海中,笑到最后,成为市场里的大赢家。
期刊
在当前市场大环境的作用下,写字楼市场终于步入了低迷的阶段,租赁价格下降和空置率上升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企业经营还是投资租赁,都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来进行应对,有效地避免市场变动带来的风险。    危机已波及写字楼市场    这是发生在记者身边的两个真实的故事,而从这两个故事身上,我们也可以清晰地感到当前写字楼市场正在发生的悄然变化,而与此同时这也引出了我们这篇文章的话题。  王益是一位
期刊
中国当代艺术品它本来是应该选择搭上艺术之车的,但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它像小孩子经不起糖果的诱惑似的,搭上了它本来不该搭上的投资的车,最后它自己竟也变成了投资产品!这就很可笑也很可悲了。    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确实是崩盘了。尽管现在还有一批炒家以自拍自举的方式挺着那个自欺欺人的“拍价”,部分被套牢的投资者心中还存有三分侥幸,指望着或许真的还有太阳从西边升起的日子。但事实已经
期刊
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的扑克收藏刚开始活跃。而从投资角度看,文革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扑克牌均可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其中艺术扑克、套牌和对牌是投资的重中之重。  一次公开拍卖会上以75万法郎高价购得。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收藏扑克牌历史不长,虽然在民国时期就有人开始收藏扑克,但影响力极微。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中国扑克收藏出现了自发的收藏萌芽,到了90年代收藏者逐渐增多,并逐渐开始有扑克刊物、扑克
期刊
2008年的全球股市可谓一片萧杀景象,凡是还在投资股市的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多验证了“姚明进去,潘长江出来”的玩笑话。然而就在大熊当道的2008年,同样在股市中游走的丁晔却实现了25%的正收益!他成功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呢?    经过了多次辗转,记者终于和丁晔这位“朋友的朋友”见上了面。尽管丁晔最终同意接受采访,然而还是戴着一副墨镜,表现得非常谨慎。最初交谈中也不愿对自己的个人情况多做透露,只
期刊
在资本市场普遍亏损的2008年,韦国望不仅成功逃过一波既广且深的严重股灾,而且获利还高达50%以上,成为不折不扣的赢家。这一切源于他多年来坚持不懈所做的阅读和投资经验笔记。    对许多投资人来说,2008年是惨不忍睹的一年!全球景气低迷、股市大跌,在空头市场,每次大跌都使得荷包大幅缩水。投资人摊开成绩单,总不禁叹气。  然而,一种市场两样情。  如此大坏的熊市行情,投资人哀鸿遍野,但对于在投资市
期刊
养老储备要尽早的话题大家也许都很熟悉,但却不一定知道各种原理。本文所列举的表格可能会给你不一般的触动。    有这样两位投资者,“早”先生和“迟”先生,“早”先生从25岁开始每年向个人退休账户存2000元,直到35岁停止不再存钱,任由复利效应施展魔术。而“迟”先生则从35岁开始投资,同样是每年2000元,虽然晚了10年时间但他坚持存钱直到60岁。这样一来,“早”先生一共投入的本金为2万元,而“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