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苇(升鸟)繁殖生态的初步研究

来源 :生态学报 | 被引量 : 110次 | 上传用户:yysk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栗苇(升鸟)(Ixobrychus cinnamomeus)繁殖生态的研究,国内只有过零星的报道(寿振黄,1936;郑作新等,1959),资料较缺乏。我们于1972—1974年5—10月,在太原市西里解村汾河畔(海拔760米),对栗苇(升鸟)的繁殖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1981年6—7月在代县西旺村滹沱河滩(海拔880米)又作了补充调查。现将资料整理报道。
其他文献
南海北部台湾浅滩一带(21°30′—23°30′N,116°30′—118°30′E)不仅是上升流区也是南海暖水、黑潮及沿岸水互相交错的水域因而它是南海北部重要渔场之一。该水域每年5—9月是蓝圆鲹(Decoptera maruadsi)及金色小沙丁(Sardinella aurits)等中上层鱼类的旺汛期。浮游动物中不少的类群是上述几种鱼类直接捕食的对象,它与原始生产者互相制约也与水文状况中各种因
期刊
体外的自然选择作用是达尔文讨论的自然选择的主体,此种选择是通过生物所处的有机的和无机的外界环境条件起作用。实验证明,外界环境条件不仅起着筛选生物变异的作用,它本身亦是导致生物产生不定变异的外在诱变条件,推动生物适应它所在的环境。
期刊
金边土鳖(Opisthoplatia orientalis)属蜚蠊目,姬蠊科(Phyllodromiidae)光蠊亚科(Epilamprinae)。又名东方后片蠊。产于华南、台湾一带。金边土鳖为渐变态昆虫,一生经卵、若虫、成虫三阶段,但因卵胎生之故,所以卵在母体内直接孵化为若虫后产出体外。民间常用土鳖虫的成虫制药来治疗散瘀、跌打损伤、妇女经闭等症,近年来更有对癌症有一定疗效之说,所以是重要的药用昆
期刊
捕食者-猎物系统中的捕食作用是种群生态学中的一个主要组成成分,它是影响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一个重要生物学过程,也是有害动物的控制和益虫利用的重要科学依据。由于近十几年来化学防治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因而生物防治日益受到重视,与此相适应,有关捕食者(或寄生物)与猎物(或宿主)之间捕食作用关系的研究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也越来越多,本文即为这方面的一项研究报道。
期刊
随着害虫的综合防治的发展,生态学中的许多基本概念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农业害虫防治系统中去,指导农业害虫防治工作的发展。早在六十年代初我国马世骏等运用生态观点对大田作物群落结构的特点、分类、影响大田作物群落更替的因素及控制大田作物害虫种群的途径进行过论述(马世骏,1962)到1976年又结合农业害虫的综合防治途径对农作物的生态系统结构和物质循环进行详细分析(马世骏,1976)1978年结合农业害虫测报
期刊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是我国北方主要的农牧业以及保健事业上的害鼠之一。冬眠是该鼠的重要特征。黄鼠每年仅生殖一次,因而冬眠期间黄鼠存活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它们数量的多少和危害的程度。我们就温度对黄鼠冬眠的影响问题进行了研究,目的是寻求影响黄鼠冬眠后成活的种种因素,为种群动态的研究提供依据。
期刊
草间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um(Sundevall)与单种猎物的作用关系已在上文述及(李超等,1982),然而草间小黑蛛在自然情形下是一种多食性的捕食性天敌,它的捕食对象不止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bner一种。我们在对草间小黑蛛捕食行为的观察中也发现,捕食对象除棉铃虫外还有棉蚜等,并且在棉花上主要是徘徊式地捕获猎物。这样,在草间小黑蛛-棉铃
期刊
昆虫数量变动包括“数”和“量”两方面,“数”即密度,人们早已惯用;“量”即生物量和能量,尚很少应用。因为相同数目的个体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生物量或能量,所以从群落的食物链索关系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来看,单纯的个体数不足以表示所起的作用。因此,如何从“数”的概念过渡到“量”的概念,从更切实的基础上了解这种动态的实质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仅就土壤昆虫的数量与生物量作一初步探讨,以便结合其它有关研究最终阐明草甸生
期刊
本项研究选择麻雀及黄胸鹀为对象。着童分析比较了麻雀(留鸟)与黄胸鹀(候鸟)在化学体温调节季节变化方面的差异及其适应意义。 试验材料取自北京近郊南苑附近。于春、夏、秋、冬各季分别测定了由5℃至35℃ 7种温度等级的耗氧值(温度间隔为5℃)及试验前后的体温变化。共测定2,760只次,其中麻雀2,084只次,黄胸鹀676。用密闭呼吸室及自动测氧装置测定耗氧值,并用热电偶与EKO指针式检流计联用测试体温。
期刊
许多两栖的脊椎动物在干早缺水或者食物不足时埋藏在泥土里休眠。例如,肺鱼能在泥茧里不取食与饮水而生存数年之久(Delaney等,1977),生活在沙漠地带的两栖类能埋藏在沙土里数月以躲避干旱,海蟾(Bufo marinus)能埋藏在沙里克服短时间的缺水,而以露在空气中的鼠孔进行呼吸(Boutilier等,1979)。 海蟾在失水时,经皮肤排出的二氧化碳减少;但是,失水而尚未埋藏在沙里的海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