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通华:巨著天书救古歌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xiaaa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雷山县民委一个普通的宿舍楼里,时常会传出苗族人熟悉的音乐——苗族古歌。这是杨通华和妻子在校正那些收集到的民歌。72岁的杨通华,退休10余年来,凭着一股抢救本民族古歌的执著,走遍了雷山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编写出《雷山苗族情歌选》、《雷山苗族飞歌》、《雷山苗族古词》等近10册书稿,成为了雷山家喻户晓的名人。
  雷山是原生态苗族文化重地,被誉为中国苗族文化中心。曾任雷山县民委副主任的杨通华深知,如要了解苗族历史,离不开诸多情歌、酒歌、嘎别福歌、飞歌、巫词等苗族古歌这一璀璨的苗族原生态文化。人们听了歌,倍增情趣,和谐共处,致力于建设家园。近年来杨通华悉心审视本地苗族文化发展状况,他发现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得苗族文化的传承遇到困难。没有文字而以歌曲形式传承历史的苗族古歌渐渐疏于传唱。许多苗族有识之士,把搜集与传承苗族古歌等原生态苗族文化提到了心眼上,杨通华就是其中的一员。
  不满足于平静“享清福”的生活,杨通华一马当先,利用退休后有较多空闲时间这一优势,加速搜集、整理苗族文化史料。他在调查中与很多苗族歌手、善讲民间故事的老人交上了朋友。后来,老人们相继过世,杨通华在为老人的逝世而难过的同时,更坚定了他搜集整理苗族文化史料的决心。而且杨通华精通苗文,全用苗文记录,做到了准确、快捷。
  西江镇开觉村杨保条,已是耄耋的高龄老人,擅长唱原生态苗族古歌,他唱的苗族开天辟地歌、苗族古歌、苗族贺庆歌,都是深层次的“价值不菲”之作,杨通华听了即喜,当作宝贝,喜不自禁地快速记录,用苗文准确地记录后打印集册。还有一些苗族巫师唱的巫词,实际上是雷山苗族迁徙史,杨通华翔实地准确记录于集册之中。一些贺庆词,就是苗寨里诸多喜事,如嫁娶、满月酒以及立新房等的红禧之事,德高望重的苗寨老人在贺禧场合,用苗族古传的恭贺之词唱的歌,人们听后激情喷涌,最是振奋人心。
  除此之外,一些美丽的民间故事,杨通华也认真搜集整理集册。
  几年时间,苗族古歌选、苗族贺庆古歌选、苗族巫文化歌选、苗族酒歌选、苗族情歌选、苗族嘎别福叙事歌选、苗族祭祀古歌选7类古歌精品以及苗族民间故事等先后整理集册,打印的苗族古歌,全都同步标注苗语与汉语直译对照,以便后人传唱。8个集册共有60余万字,1000余首。
  他的苗族文化史料集册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省内一些学者知道后,伸出援助之手,资助出版发行。
  面对人们的赞誉,杨通华总是谦逊地说:“这只是苗乡里的沧海一粟之作!”杨通华不但热衷于搜集整理以苗族古歌为主的苗族文化史料,还在各种场合热情传唱古歌,指导年轻人唱好古歌。他人到哪里,总是古歌音随身至。只要遇见苗族群众的民间欢闹场合,他都信口道来,深情地唱几首古歌。一种激情、天籁之音似的苗族古歌,一种声情并茂的苗族古歌随着杨通华的足迹在苗寨中回荡着……(张希成)
其他文献
论述了不同产地的三乙醇胺对水泥的适应性,以及同种三乙醇胺对不同品种的水泥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不同的TEA对同一种品牌水泥可能出现不同的使用效果;(2)同一种TEA对不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