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d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识字、写字教学则是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认识好汉字、书写好汉字,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好汉字、书写好汉字。在学生认识汉字、书写汉字、理解汉字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心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基于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需求,让语文学习自然发生、真正发生。

一、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识字教学的情境


  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特别高,这从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就可以发现。但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发育还不太成熟,注意力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他们往往对比较新奇有趣的事物感兴趣,能够在外部有趣内容的刺激下,不断投入精力参与学习。对于识字和写字的教学,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认读和书写,学生短时间内还能坚持,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失去兴趣,内心不自觉地进行抵制。因此,低年级识字和写字教学时,教师应确立语文识字教学的落足点,立足课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角度出发,创设适合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境。
  例如,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就是在充分了解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化简单的识字教学,为情境中识字理解,来展开教学的。对于《登鹳雀楼》的“雀”的识字教学,教师是立足于学生已经有的认知经验和基础,融字于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增进对字形和字义的理解,更好地理解“雀”字的字形与字义。
  课的开始,教师先出示一只麻雀飞翔的动画,画面定格在麻雀的图片上。
  师:认识吗?这是什么鸟儿?
  生:麻雀。
  师:对,这种鸟儿是麻雀。那“雀”字怎样写呢?
  教师示范写一个“雀”字,问学生“雀”字上面是什么字。
  有学生认为是“少”字,有学生认为是“小”字。
  教师出示“雀”字的小篆体,让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肯定了是“小”字,教师指出:下面的偏旁是zhu~。
  课件出示“隹”字,出示“隹”字的古文字,让学生说一说像什么。
  生:像一只鸟。
  师:“隹”字意思就是“短尾巴的鸟”。“小”和“隹”合在一起就是“雀”字。那想一想,“雀”字就是什么意思?
  生:小鸟。
  师:说得真好!“雀”字怎么写呢?和老师一起写,先写“小”偏旁,再写“隹”部分。
  …………
  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对教材进行整合,巧妙地处理新知识,将识字、写字的教学情境化,结合“雀”字的意义,理解字形字义,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热情,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体验。

二、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转变识字教学的方式


  布鲁纳指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对于识字教学来说,不仅要让學生学会识字、写字,更重要的是在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掌握识字的方法,让学生在识字学习的过程中,参与、内化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又体现了汉字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能力。
  如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小青蛙”就是以“儿歌形式”的“字族文”识字的方式展开教学,提高学生识字学习效果的。
  教师在课的开始,创设了谜语激趣,学习“青蛙”的“青”字。
  出示谜语:“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没有腿,长大没尾巴。”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小青蛙)
  教师相机介绍青蛙的小知识:青蛙小时候名叫小蝌蚪,黑黑的,长着长长的尾巴,慢慢地长出四条腿,穿上了绿衣服。它的叫声呱呱呱,是个捕虫高手。
  师:青蛙穿上了绿衣裳,它的名字中,哪个字表示绿色的意思呢?
  生:青表示绿色的意思。
  师:青字怎样写,怎样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生字“青”。
  指导青字的书写:“青”字上下结构,上半部分要写得紧凑一点,第四笔横要长,下半部分的“月”字第一笔竖撇改成竖画。
  教师指名学生读“青”字,后鼻音发音要准确,纠正学生的读音。
  教师再次指导学生识形声字“清、晴、睛、请、情”。
  编儿歌:日出天气晴,河水清又清,眼睛明又亮,事情要分清,来客要说请,从小讲文明。
  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将识字寓于儿歌之中,通过读文识字,避免学生识字教学的枯燥,不断巩固青字族的各字的音形义。这样既让学生掌握读文识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又在识字的过程,拓宽了学生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了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

三、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学习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交流问题,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语文是让学生拥有一种正确的语文思维方式,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不仅要学习识字写字,更重要的学会识字、写字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由被动式的识字学习向主动式的学习进行转变,从教师牵引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模式进行转变。语文课堂识字教学应从教识字、教语文知识的课堂向学方法、提升语文素养的课堂转变。识字教学,要引领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真正达到识字,让学生“乐学”“爱学”。
  如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猜字谜”一课的教学,教师就由字谜识字展开教学,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让学生进行识字,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果,让学生掌握了识字的方法,改变教学的模式,切切实实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师:古时候,有种游戏叫字谜,可以让我们通过一些信息,猜出一些文字。
  师:如可以看图猜字谜,也可以依据字的部件组合猜字谜。
  出示:门里有个人。
  生:闪。
  出示:土上两个人。
  生:坐。
  师:借助谜语游戏猜字太有意思了,可以由词猜字。
  出示:想想什么时候天空万里无云?
  生:晴空万里,晴字。
  出示:如果说水纯净透明,就代表水很——?
  生:清。
  …………
  猜字谜的识字游戏,让语文学习更通俗易懂,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读起来生动有趣,交流起来也就有魅力,让学生的语文识字学习更有韵味。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提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他们的智慧得以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位,关系到一节课、一个主题单元、一个年级段的教学效果的达成。小学语文中的识字教学目标,是以识字教学为媒介,让学生识好字、写好字,不断学会识字的方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语文识字教学,特别是低年段,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学习“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让学生的知识观、交流观得以真正的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做到以下几点:一、用教师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创新意识融入到写作训练中去;二、敢于打破传统作文教学的科条戒律;三、创设机会,激励创新,
信息技术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给学校和师生带来了许多新的探索,尤其对乡村小学来说,冲击力是巨大的。笔者对数字化在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析。一、数字化课堂在乡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整合大数据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语文教学中,任何一篇文本都会裹挟着诸如历史背景、文化意识和作者心路历程等资源信息,通过了解与文本相关的延展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期刊
她低着头站在母亲面前,浓密的睫毛垂下来遮住了眼睑,也遮住了滑落的眼泪.屋内只有她母亲的激动的声音在回荡:“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每次考试都是满分,你怎么就不跟着人家学学呢
朗读是小学高年级主要学习语文的方法,不可缺少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在小学的新课标中指出,在语文的朗读中,需要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正确的朗读,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功,能
语文课程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课程。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也要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以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为教学添砖加瓦。一、发挥技术优势,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在不同阶段认知活动的特点不同,教学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助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说,直观、形象生动的讲解,让他们更
期刊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与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不同,批注式阅读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让学生更深刻、更系统的理解文本内容,有效避免了阅读教学中“空、散、浮”的问题
语文教学课件的应用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用一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时间最优化。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深化语文教学的内涵。但是,由于教师滥用教学课件,也不及时更新,同时又忽略了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使得语文课件的应用质量下降。语文教学课件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具备以下特质。一、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教学课件注重语言的训练  语文是一门以学习语言形式为主
期刊
华夏大地上的孩子无非两种,自己家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在所有孩子的记忆中,别人家的孩子是比年画上的李逵更凶恶、比披头散发的贞子更恐怖的存在。“不玩游戏,不聊天,就知道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短篇小说《教堂之城》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展示了复杂的主题思想:传统与现代、改革与守旧之间的永恒矛盾冲突,失去精神自由的现代人难以摆脱的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