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旗帜,其历史地位自不必说。单从鲁迅的作品看来,其犀利的语言、独特的艺术以及深邃的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当代文学的历史中也鲜有人可与之媲美。虽然鲁迅的作品一直以来被冠以复杂深邃,甚至晦涩难懂的标签,但是在初、高中的语文教材选编中从未淡出。所以,高中语文教材对于鲁迅作品的选编原则、教师及学生的接受情况研究具有文学与现实的双重价值。
一、选录作品的原因及概况
鲁迅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鲁迅以其不朽的著作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批判人性的残缺,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解放出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鲁迅这种正视现实人生,并带有革命血气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健康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主潮,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可贵的精神内涵。
因此,鲁迅作品选入语文教材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有针对性地选录了三篇。分别是人教版必修一散文单元(第三单元)的《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三小说单元(第一单元)的《祝福》、必修四杂文单元(第三单元)《拿来主义》。它们分别出自鲁迅散文集《华盖集续编》、小说集《彷徨》、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加之小学及初中对鲁迅作品的学习,这些选文基本涵盖了鲁迅的各类作品。以此可见,鲁迅及其作品在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作品的解读和接受情况
(一)教师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情况分析
当今的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对于鲁迅作品有着一定程度的误解。例如,鲁迅的文章语言晦涩,思想情感深奥难以把握,时代背景复杂难以把握等。在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潜意识里对鲁迅作品形成了定向思维,在主观上加大了鲁迅文章的难度,从而产生内心潜在的排斥感。
现阶段的高中教学与高考联系紧密,因此对作品的解读普遍存在功利性目的。2017年之前,高考对现代文的考纲要求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新闻等)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等)二选一。在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做人物传记,因此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鲁迅三篇文章在高中語文教学中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在解读分析作品时,教师大都以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小说《祝福》为重点,侧重讲解人物形象的刻画与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而杂文《拿来主义》所受重视程度明显一般。
2017年高考考纲变化较大,最突出的变化是:客观题分值的比例有所提高,阅读量明显增加,体现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由选做调整为必做。这意味着今后高中语文教学对现代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所以,今后小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会有所提升,相应的对鲁迅文章的重视程度也会增加。
(二)学生对作品接受情况的分析
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普遍存在定性思维。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等作品,它们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以及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集》等作品。因此,学生对鲁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学生对于作品的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鲁迅的创作情感把握不到位,当下学生生活的年代与鲁迅的创作年代有明显的距离感,学生仅靠教师口述或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并不能深入体会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对当时国民的麻木不仁、政治的昏聩腐朽没有深刻的感受。所以,学生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很难体会到鲁迅对当时政府的痛恨,对“有恶意的散播留言的闲人”的痛斥,以及在刘和珍惨遭杀害后的悲痛心情。学生更多停留在对段落的划分、思想情感的总结、文章思路的梳理等对文本形式探究和文本细读层面。小说以《祝福》为例,学生更多的是对“祥林嫂”形象的总结,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进行文本分析。对于小说的描写视角“我”所代表的有反封建思想倾向同时既软弱无能又缺乏勇气改变现状青年知识分子产生的时代原因理解不深刻并且无法掌握。而对杂文《拿来主义》更是知之甚少,教师有时把《拿来主义》作为议论文进行分析解读,让学生以议论文三大要素以及论述的基本模式进行分析理解,蜻蜓点水般概括文章内容,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学习议论文的议论方法,对其现实意义的挖掘和深入解读不到位。有的学校甚至将其作为学生自学篇目,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鲁迅处于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之中,作为推广白话文的领军人物之一,语言书写习惯与当下学生阅读习惯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排斥感。以上都使学生在学习鲁迅文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阅读接受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
三、结语
鲁迅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先驱以及奠基人物,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及其作品。而学生正确评价鲁迅,离不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
(海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现当代文学在海南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接受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选录作品的原因及概况
鲁迅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鲁迅以其不朽的著作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批判人性的残缺,反思中国人的精神,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解放出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鲁迅这种正视现实人生,并带有革命血气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健康的、真正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主潮,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最可贵的精神内涵。
因此,鲁迅作品选入语文教材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有针对性地选录了三篇。分别是人教版必修一散文单元(第三单元)的《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三小说单元(第一单元)的《祝福》、必修四杂文单元(第三单元)《拿来主义》。它们分别出自鲁迅散文集《华盖集续编》、小说集《彷徨》、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加之小学及初中对鲁迅作品的学习,这些选文基本涵盖了鲁迅的各类作品。以此可见,鲁迅及其作品在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作品的解读和接受情况
(一)教师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情况分析
当今的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对于鲁迅作品有着一定程度的误解。例如,鲁迅的文章语言晦涩,思想情感深奥难以把握,时代背景复杂难以把握等。在教师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潜意识里对鲁迅作品形成了定向思维,在主观上加大了鲁迅文章的难度,从而产生内心潜在的排斥感。
现阶段的高中教学与高考联系紧密,因此对作品的解读普遍存在功利性目的。2017年之前,高考对现代文的考纲要求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新闻等)与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等)二选一。在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做人物传记,因此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本阅读在高中教学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高中语文教材选录的鲁迅三篇文章在高中語文教学中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在解读分析作品时,教师大都以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小说《祝福》为重点,侧重讲解人物形象的刻画与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而杂文《拿来主义》所受重视程度明显一般。
2017年高考考纲变化较大,最突出的变化是:客观题分值的比例有所提高,阅读量明显增加,体现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由选做调整为必做。这意味着今后高中语文教学对现代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所以,今后小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会有所提升,相应的对鲁迅文章的重视程度也会增加。
(二)学生对作品接受情况的分析
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普遍存在定性思维。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社戏》《故乡》《孔乙己》等作品,它们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以及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集》等作品。因此,学生对鲁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学生对于作品的学习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鲁迅的创作情感把握不到位,当下学生生活的年代与鲁迅的创作年代有明显的距离感,学生仅靠教师口述或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并不能深入体会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对当时国民的麻木不仁、政治的昏聩腐朽没有深刻的感受。所以,学生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很难体会到鲁迅对当时政府的痛恨,对“有恶意的散播留言的闲人”的痛斥,以及在刘和珍惨遭杀害后的悲痛心情。学生更多停留在对段落的划分、思想情感的总结、文章思路的梳理等对文本形式探究和文本细读层面。小说以《祝福》为例,学生更多的是对“祥林嫂”形象的总结,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环境描写进行文本分析。对于小说的描写视角“我”所代表的有反封建思想倾向同时既软弱无能又缺乏勇气改变现状青年知识分子产生的时代原因理解不深刻并且无法掌握。而对杂文《拿来主义》更是知之甚少,教师有时把《拿来主义》作为议论文进行分析解读,让学生以议论文三大要素以及论述的基本模式进行分析理解,蜻蜓点水般概括文章内容,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学习议论文的议论方法,对其现实意义的挖掘和深入解读不到位。有的学校甚至将其作为学生自学篇目,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鲁迅处于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之中,作为推广白话文的领军人物之一,语言书写习惯与当下学生阅读习惯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学生容易产生一定的排斥感。以上都使学生在学习鲁迅文章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阅读接受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正确理解和客观评价。
三、结语
鲁迅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先驱以及奠基人物,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正确理解鲁迅及其作品。而学生正确评价鲁迅,离不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
(海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现当代文学在海南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接受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