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塑成独木难成林

来源 :吉林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ul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稀缺资源,随着这一稀缺资源的日趋减少和农业生产者后继乏人现象的日渐突显,“谁来种地,地怎么种”这一命题对我国这一人口大国来说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当下中国,只有将土地交给“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手中,才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保证“米袋子”、“菜篮子”的充盈与安全。时代急需大量职业农民,但职业农民的塑造与成长绝非教育机构一独木可完成,只有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努力,大量新兴的职业农民才能植化成林,成为农业农村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1. 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称谓的界定
  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同教师一样是一种职业类别,而传统农民指的是一种身份,是指户籍在农村的人。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职业农民是指专职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把农业作为固定职业,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是一个独立群体。职业农民的生产工作并不像传统农民那样为了追求生计,而是将务农作为商品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因此职业农民的从业者一定是一个优秀的人,一个高素质的人,这种优秀和高素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较高的文化素质是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二是职业素质,包括具有专业技能和相关的经营管理能力。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之外,还应是农业先进科技的应用者、农业生产的投资者、农业经营的决策者、农产品市场与自然风险的承担者,所以职业农民的塑成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笔者从事农业教育二十余年,就桦甸市而言,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面临二个问题:一是后继乏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中主要是50岁左右或以上者,新生代即20~30岁的农民,他们不谙农事,愿意务农者凤毛麟角,30~40岁者不足10%,农业生产后继乏人问题相当突出;二是积极性低。由于农业收入低,社会资源匹配少而差,农业农村对农村中的青壮年没有吸引力。主要表现在进行各种学习与培训时,青壮年农民较少,体现出他们对农业缺乏兴致与信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虽然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民的温饱,但却无法致富,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制度束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规模农业、集约农业、标准农业,时代呼唤大量的职业农民来担负起这一使命,那么,在农村现有的状况下,什么人能迅速成长为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2.准职业农民的生力军
  谁是职业农民的有生力量,即培养对象的取向问题,对什么人进行培养才能使培训效益最大化,快速催生出急需的人才,笔者认为:当前所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指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懂技术,把农业产业作为奋斗的方向,有一定产业规模或产业经营基础,并愿意投身其中的农村青壮年。具体地说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的继承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人或主力成员;准备致力于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院校学生;农民植保员、经纪人、农机大户、防疫员、水利员等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心放在这一有思想、有经营基础的群体上,才能事半功倍,快速培养出需要的人才。
  3.职业农民生存与成长环境探究
  任何职业,如果没有其生存发展的环境,那么即使他是个优秀的人才,也难成其事。对新型职业农民塑成也是一样,只有为新型职业农民创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条件,创造好施展才华的舞台,培训工作才有价值和意义。
  3.1敬农爱农思想的弘扬 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农民的收入低、社会地位低,这是新生代农民离开农村的主要原因。因此,宜给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欣然成长的社会环境氛围,让他们热心农业,扎根农村。一方面要引导公民树立敬农爱农的思想,在社会中大力弘扬敬农爱农思潮,让农民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形成以农为荣的良好;另一方面,引导农村青年热爱农业农村,培养其对土地的深厚感情,提高土地的附加值,让他们觉得农村是充满生机和商机的广阔天地,愿意投身其中。
  3.2土地流转政策的确立 土地权属问题,即让培养出来的职业农民种谁的地的问题。根据当前法律法规,尤其是《土地承包法》确定农村承包土地是稳定、长期不变的,此外,承包土地还负载着农业户籍人口的社会保障功能 ,任何人无权剥夺、侵占农业户籍人口(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现代农业是规模农业,现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限制了职业农民的发展之路。宜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解决好职业农民上岗前的准备工作,才能让他们学有所用。
  3.3政策法规机制的健全与配套 农业收入水平低、风险大,愿意以农业为职业的人才难能可贵。笔者从事农民职业教育二十余年,见到许多农村中的佼佼者,由于受到机制、政策、资金等的制约,事业发展举步维艰,学难所用,感受到作为教学机构无力助其解决问题的焦虑与无奈。因此,在职业农民培养的同时,国家应出台必要的政策,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技术服务、金融支持、加工营销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惠,使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的收入水平赶上或达到各行业平均水平;建立合理的机制和法规,给这些愿意从事农业产业的优秀人才更高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农业保险保障、养老保障,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农业不再是弱势产业,农业才有吸引力,农村才能留住人才。韩国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其非常重视对农业继承人的培养问题,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韩国一方面对农业继承人提供学习计划,让他们到农业院校、农村寄宿指导站培训;另一方面对农业继承人提供用地与资金扶持,然后再对农业继承人中的优秀者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专业农民(专业户)。专业农民培训费的20%~60%由政府扶助,还可得到可观的资金援助,如对粮食生产专业户扶持资金235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3万元,4~7年偿还;对耕地规模化专业户扶持资金为256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4万元,20年均等分期偿还;对花卉、蔬菜等专业户扶持资金为0.5~1亿韩元,折合人民币25~50万元,5年均等分期偿还,这样,专业农民就能发展起其产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让他们在农村扎下根来。
  4.职业农民的培养路径探究
  4.1顶层设计 决策与研究部门应在了解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基础上有统筹、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步骤开展培训。如对种养大户,宜进行经营和管理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对返乡毕业生即农业继承人宜进行务农精神教育和农业技能教育等。
  4.2以人为本 职业农民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每个准职业农民,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采取九年义务教育般的持续教育,逐步将其打造成能做成事的人,那种期望通过几个培训班、几堂课就人才出炉的想法、做法与现实相缪太远。对职业农民的培养应有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扶上马再送一程”的政策法规配合。
  4.3质量优先 对职业农民的培养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数量的培养。笔者认为,一个村或者一个屯如果有一到几个合格的职业农民,以他们为轴心,就可带动一方乡邻,所以对职业农民的培养更应在质量上下功夫,培养出一定数量真正能干成事的职业农民,并给其创造发展的外部环境,以榜样的力量去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才是职业农民培养路上的捷径。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飞速发展,国家城市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交通出行.国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和培训,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技能培训、技术推广、进修深造等,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国外发达国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生产与生活并重,有立法和相应的奖励政策措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与足够的经费保证,并且有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发达国家已基本扫除文盲,农民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如美国大部分农场主是农学院毕业;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生占5.9%,高中毕业生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