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粮食总产实现“十连增”,其中玉米贡献最大。在山西省,玉米的种植面积占到了全部粮食作物面积的“半壁江山”,玉米总产量占到了全部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
谈到玉米高产,不能不提起山西省著名玉米育种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国亮,经他选育并通过审定的1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丰系列”玉米品种,多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在山西省累计推广5000万亩,为农民种植玉米增产20亿公斤。特别是他研发的高产密植新品种大丰26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经国家级测产验收,最高亩产达1149.3公斤,创下了山西省玉米种植单产纪录。他选育的“大丰30”玉米新品种,2012年通过山西省产量验收,亩产达1225.2公斤,当年在全省推广61万亩,创造了山西省玉米新品种推广纪录。
30年培育了
15个玉米新品种
2013年8月11月下午5时多,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刮了一场罕见的大风,狂风携裹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坐在办公室的郭国亮,看着此情此景,心里一阵阵发冷,此时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榆次区东阳镇的200多亩试验田。试验田有上万个玉米品种,现在正值抽穗授粉时期,如果秧苗都刮倒了,那这一年的研究试验就要泡汤了。大雨一停,老郭顾不上加件衣服,顾不上外面水深路滑,第一时间赶到了试验基地。当看到大多数玉米都还挺拔地站立在田里,他悬着的一颗心才算落了地。“从这次大风中,我们也看到了哪些品种的抗倒性好,哪些品种的根系较深。”郭国亮说。
1977年,从山西农学院毕业的郭国亮被分配至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开始从事玉米育种科研工作,就像一粒金灿灿的种子扎在黄土地上。
“当时,山西省玉米产量一亩地仅有230公斤,比起国外1000多公斤的产量,差了数倍,如果能将玉米单产量不断提高,粮食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郭国亮说,“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培育出高产、高抗性的玉米。”可了解玉米育种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沙里淘金的活儿。
一个新品种的育成,按常规需要8~13年时间。为了缩短科研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山西省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和其他地方的育种者一样,都成了南繁的“候鸟”。每到秋季,他们就要带上刚收获的育种材料,到海南岛进行加代育种,一直待到第二年4月,然后再带着育成的种子赶回来播种。这样不停地种和收,育种效率会提高2倍。
不知情的人以为待在海南育种是一个美差,可是去过的人都知道,在那里有多受罪。20世纪80年代,郭国亮背着自己培育的30多公斤种子,登上南下的火车,乘车换船,整整8天,来到距三亚市30多公里的农村,住进一间破旧的茅草屋。白天,他顶着湿热烈日在租到的地里开垦、播种、授粉;深夜,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特别是万家团圆的春节,他还得在玉米地里忙着杂交授粉,这样的春节,他在海南过了无数个。
在这样南来北往、追逐育种的近30年时间里,老郭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和省级的科研项目30多项,培育并通过审(认)定了15个玉米品种,获省级以上成果奖三项。
率先走出一条
“育繁推”一体化的道路
在育种间隙,为补充经费不足,老郭曾负责组建过玉米所的开发公司。正是那个时候的历练,让他有了比其他科研人员更为广阔的思路,也有了不一样的选择。
1999年,老郭放弃谷子所副所长职务,出任主要靠给其他种子公司繁殖种子的省农科院大丰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在当时,相当不被人认可。但从事多年育种工作的郭国亮知道,只有走上“育繁推”一体化的路子,才能有利于保证科研上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并加速成果的转化,实现农民的丰收、增产。所以,他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
事实证明,郭国亮的选择是正确的,随着育种方法和速度的快速革新与发展,全省大大小小上百家由省市县种子公司改制而成的种子企业,由于不具备科研和育种能力,市场逐渐萎缩。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的目标。
在关键时候,郭国亮带领他的课题组,针对近年来国际上玉米育种稀植大穗向密植中穗改变、由靠单株增产改为群体增产的发展趋势,利用自己多年玉米亲本材料累积和育种经验,采取高效快捷的结合方式选育成功了更具抗性的大丰26号和大丰30号。在省内多家玉米企业受到冲击、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的关键时候,大丰种业有限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省内市场份额从0到10%的快速提升。
为了从根源上杜绝假冒种子对消费者的侵害,从2006年开始,郭国亮就尝试着对产品进行贴防伪标记和涂800防伪电话查询,2009年,他又在全省种业率先启动“条形码防伪标识管理系统”,使每袋大丰系列的种子在出厂就有了“身份证”,农民如有疑问,还可以根据包装袋上的条形码向公司查询。
为了提高种子品质,山西大丰种业公司又投入巨资,使用德国拜耳集团生产的“高巧”农作物种衣剂对“大丰30”进行包衣。这种衣剂是目前享誉全球的农作物保护顶级产品,具有安全、抗病、增产等许多优点。但由于这个产品成本较高,国内种子企业不敢贸然在玉米种子上使用。
“这样做肯定会增加企业运行成本,但老郭始终认为,如果能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山西省玉米产量,这事就非常值得。”大丰种业总经理钮笑晓说。
这就是郭国亮,一生都奉献给了玉米育种事业,一生都奉献给了三农事业,他不图名与利,只期盼为我国玉米生产带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谈到玉米高产,不能不提起山西省著名玉米育种专家、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山西大丰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国亮,经他选育并通过审定的1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丰系列”玉米品种,多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在山西省累计推广5000万亩,为农民种植玉米增产20亿公斤。特别是他研发的高产密植新品种大丰26号,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经国家级测产验收,最高亩产达1149.3公斤,创下了山西省玉米种植单产纪录。他选育的“大丰30”玉米新品种,2012年通过山西省产量验收,亩产达1225.2公斤,当年在全省推广61万亩,创造了山西省玉米新品种推广纪录。
30年培育了
15个玉米新品种
2013年8月11月下午5时多,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刮了一场罕见的大风,狂风携裹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坐在办公室的郭国亮,看着此情此景,心里一阵阵发冷,此时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榆次区东阳镇的200多亩试验田。试验田有上万个玉米品种,现在正值抽穗授粉时期,如果秧苗都刮倒了,那这一年的研究试验就要泡汤了。大雨一停,老郭顾不上加件衣服,顾不上外面水深路滑,第一时间赶到了试验基地。当看到大多数玉米都还挺拔地站立在田里,他悬着的一颗心才算落了地。“从这次大风中,我们也看到了哪些品种的抗倒性好,哪些品种的根系较深。”郭国亮说。
1977年,从山西农学院毕业的郭国亮被分配至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开始从事玉米育种科研工作,就像一粒金灿灿的种子扎在黄土地上。
“当时,山西省玉米产量一亩地仅有230公斤,比起国外1000多公斤的产量,差了数倍,如果能将玉米单产量不断提高,粮食问题和农民增收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郭国亮说,“当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培育出高产、高抗性的玉米。”可了解玉米育种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沙里淘金的活儿。
一个新品种的育成,按常规需要8~13年时间。为了缩短科研过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山西省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和其他地方的育种者一样,都成了南繁的“候鸟”。每到秋季,他们就要带上刚收获的育种材料,到海南岛进行加代育种,一直待到第二年4月,然后再带着育成的种子赶回来播种。这样不停地种和收,育种效率会提高2倍。
不知情的人以为待在海南育种是一个美差,可是去过的人都知道,在那里有多受罪。20世纪80年代,郭国亮背着自己培育的30多公斤种子,登上南下的火车,乘车换船,整整8天,来到距三亚市30多公里的农村,住进一间破旧的茅草屋。白天,他顶着湿热烈日在租到的地里开垦、播种、授粉;深夜,还要忍受蚊虫叮咬。特别是万家团圆的春节,他还得在玉米地里忙着杂交授粉,这样的春节,他在海南过了无数个。
在这样南来北往、追逐育种的近30年时间里,老郭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和省级的科研项目30多项,培育并通过审(认)定了15个玉米品种,获省级以上成果奖三项。
率先走出一条
“育繁推”一体化的道路
在育种间隙,为补充经费不足,老郭曾负责组建过玉米所的开发公司。正是那个时候的历练,让他有了比其他科研人员更为广阔的思路,也有了不一样的选择。
1999年,老郭放弃谷子所副所长职务,出任主要靠给其他种子公司繁殖种子的省农科院大丰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这在当时,相当不被人认可。但从事多年育种工作的郭国亮知道,只有走上“育繁推”一体化的路子,才能有利于保证科研上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并加速成果的转化,实现农民的丰收、增产。所以,他到公司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自己的课题组。
事实证明,郭国亮的选择是正确的,随着育种方法和速度的快速革新与发展,全省大大小小上百家由省市县种子公司改制而成的种子企业,由于不具备科研和育种能力,市场逐渐萎缩。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的目标。
在关键时候,郭国亮带领他的课题组,针对近年来国际上玉米育种稀植大穗向密植中穗改变、由靠单株增产改为群体增产的发展趋势,利用自己多年玉米亲本材料累积和育种经验,采取高效快捷的结合方式选育成功了更具抗性的大丰26号和大丰30号。在省内多家玉米企业受到冲击、市场份额逐渐减少的关键时候,大丰种业有限公司在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省内市场份额从0到10%的快速提升。
为了从根源上杜绝假冒种子对消费者的侵害,从2006年开始,郭国亮就尝试着对产品进行贴防伪标记和涂800防伪电话查询,2009年,他又在全省种业率先启动“条形码防伪标识管理系统”,使每袋大丰系列的种子在出厂就有了“身份证”,农民如有疑问,还可以根据包装袋上的条形码向公司查询。
为了提高种子品质,山西大丰种业公司又投入巨资,使用德国拜耳集团生产的“高巧”农作物种衣剂对“大丰30”进行包衣。这种衣剂是目前享誉全球的农作物保护顶级产品,具有安全、抗病、增产等许多优点。但由于这个产品成本较高,国内种子企业不敢贸然在玉米种子上使用。
“这样做肯定会增加企业运行成本,但老郭始终认为,如果能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山西省玉米产量,这事就非常值得。”大丰种业总经理钮笑晓说。
这就是郭国亮,一生都奉献给了玉米育种事业,一生都奉献给了三农事业,他不图名与利,只期盼为我国玉米生产带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