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六界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在新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 (2008)0110018-01
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早在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命题和思想理论。《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学而》中有孔子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可见,儒家把"和"作为了人们立身行事处世的价值目标、评判标准和理想境界,"和"的思想事实上被置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传统儒家认为"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宇宙万物产生、发展、运行的根本法则和规律,是不同事物与元素的交汇融合,是一个不同事物或元素相克相生的过程。简言之,"和"是一个统一了矛盾,并且实现着融合的互动的过程。
大学校园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他在1932年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使用了"学校文化"一词。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那么什么是大学校园文化呢?大学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随着大学的产生,大学校园文化便应孕而生了,并伴随着历史、社会进程的脚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和谐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校园文化,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性的思考,通过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培养适应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学生是和他们优良的智力水平,意志水平和心理品质是分不开的,他们有强烈的上进心,对外界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有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有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责任心,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民族心理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所以在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主题是通过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能够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创造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推进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依附于人类既成的知识智慧和文化载体,单纯、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现实基础的。
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每个人都可以充当教育者,每个人也都是被教育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言语、行为、信念、追求等影响他人和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时时刻刻被他人和环境所影响、改变。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让青年学生徜徉其中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历来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构建大学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策略
需要研究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与构建和谐大学文化途径。借鉴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通过研究校园文化如下主要特征:精神性、集合性、社会性、历史性、时代性、可塑性,提出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通过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出能够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谐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之间关系。校园文化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通过后人不断实践中进行传承、充实、完善、发展。由于大学精神,是指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治学传统和价值取向。大学精神是对校园文化的高度凝炼和提纯,是校园文化的精髓。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者是人(教师),被培养者也是人(学生)。
要挖潜和培育富有时代感的大学精神。根据我国大学追求的培养目标:培养通专结合、具备创新能力,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富有个性的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的"通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的要求,挖潜富有时代感的大学精神,即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理性的批判精神等,提出培育富有时代感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实施步骤。
【关键词】: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 (2008)0110018-01
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早在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命题和思想理论。《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学而》中有孔子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可见,儒家把"和"作为了人们立身行事处世的价值目标、评判标准和理想境界,"和"的思想事实上被置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传统儒家认为"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宇宙万物产生、发展、运行的根本法则和规律,是不同事物与元素的交汇融合,是一个不同事物或元素相克相生的过程。简言之,"和"是一个统一了矛盾,并且实现着融合的互动的过程。
大学校园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他在1932年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使用了"学校文化"一词。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那么什么是大学校园文化呢?大学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随着大学的产生,大学校园文化便应孕而生了,并伴随着历史、社会进程的脚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和谐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校园文化,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性的思考,通过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培养适应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学生是和他们优良的智力水平,意志水平和心理品质是分不开的,他们有强烈的上进心,对外界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有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有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责任心,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民族心理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所以在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主题是通过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能够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创造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推进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依附于人类既成的知识智慧和文化载体,单纯、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现实基础的。
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每个人都可以充当教育者,每个人也都是被教育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言语、行为、信念、追求等影响他人和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时时刻刻被他人和环境所影响、改变。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让青年学生徜徉其中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历来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构建大学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策略
需要研究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与构建和谐大学文化途径。借鉴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通过研究校园文化如下主要特征:精神性、集合性、社会性、历史性、时代性、可塑性,提出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通过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出能够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谐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之间关系。校园文化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通过后人不断实践中进行传承、充实、完善、发展。由于大学精神,是指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治学传统和价值取向。大学精神是对校园文化的高度凝炼和提纯,是校园文化的精髓。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者是人(教师),被培养者也是人(学生)。
要挖潜和培育富有时代感的大学精神。根据我国大学追求的培养目标:培养通专结合、具备创新能力,既有人文精神又有科学素养、富有个性的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的"通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的要求,挖潜富有时代感的大学精神,即自觉的学术精神、永恒的道德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理性的批判精神等,提出培育富有时代感的大学精神的基本实施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