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我们生活的城市,无数人有着无数的解读和阐释。诗人会运用缠绵或婉转的话语,而作家则接连起无数发生着故事的寻常巷陌,摄影师聚焦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或是大雨倾盆时的瞬间,艺术家则采用变幻莫测的材质与笔触。总而言之,描绘生活,从我们的生活环境开始,既具有真实和客观的视点,也拥有给观者直接而亲切的感知条件。对于在北京798艺术区初夏开幕的两个展览“激浸”和“沉浮”,都将目光聚合在北京这个拥抱着万千来来往往的人们的巨大都市,以及在这个都市的每个日升日落的过程中,所聚集和累积的生活片段。他们的作品迥然不同,创造者的身世、背景也都未曾平生,依然是这个城市,为这种遭遇提供了溯源、乃至是呈现的舞台。
“激浸”系列绘画的缔造者诺特·维塔尔1948年生于瑞士,18岁便开始了流浪各国的生活,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埃及开罗等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创作的历程。来到中国,艺术家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在多年的艺术旅程中,他曾经用不同的材料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金属、石膏、纤维、茶叶、煤炭、肥皂……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为艺术家的“妙笔生花”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这个名为“激浸”的展览中,绘画成为了他当下的选择。而在北京的生活,则令他记录下了无数动人的视觉形象:家人、诗人、老师、艺术家们,这些来自于他生活中的亲朋好友这次成为他绘画的对象,而在自画像的方面,艺术家则采用了自我形象的设定方式,将自己置身于农民、朝鲜人、中国歌手等,角色的置换在视觉上体现在服装和造型的区分中,并结合当代的中国现实,创造了艺术和社会的双重价值。可以说,艺术家的绘画方式是略带抽象和写意的,却表达了在这个城市生活细节中真诚和稳健态度。在展览策划人杰罗姆桑斯看来:“改变天然地发生着,那些被世俗生活抓住的意义便塌陷了,成功、规则、稳定,包括过去被看到的。”维塔尔的中国之旅,必定成为他人生不断旅程和行进中的重要的—环。
而对于年轻的中国艺术家苏志光而言,关注和聚焦城市,更多地是着眼于影响这个城市的微观“生命力”。于是,从事实验艺术研究和创作的他,将创作的素材锁定在北京的尘土与灰烬。苏志光利用他在北京市朝阳区小关、和平街以及和平里附近收集到的256种不同类型的尘土,采用综合绘画的形式呈现为《尘埃》、《花与虫》与《尘谱》三件作品。物质的流浪和漂泊,亦如芸芸众生,艺术家的作品,极具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矜持与清高,而从物理层面上,这些要烘托东方意匠的材质却涵盖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痕迹,这说起来有些戏谑,却足证艺术家对于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衡量与思考。尘土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它们脆弱、混乱、肮脏,却又是构成现代文明的微观细节,它们困扰着现代都市的生活、资源与自然环境,却又是我们无法回避和割舍的。作为一种意向的延伸,图像足可以窥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渐变迁;而由灰烬构成的图像则更加增添了其中的层次,图像的历史观与灰烬承载的经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极富个人化的解读方式,为人们追忆时代的脉搏提供了一种渠道,这不关乎其力量的大小和强弱,却是发自内心、至情至性的。
回归到城市的生活中,不论是抽象和写意绘画,还是来自独特的城市风景的微观呈现。人们的经历和城市的发展依然在继续,依然在为一代又一代人们“造梦”,艺术家是天真的,却给每一个人不同的以情感面对生活的丰富的视听体验。
“激浸”系列绘画的缔造者诺特·维塔尔1948年生于瑞士,18岁便开始了流浪各国的生活,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埃及开罗等地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和创作的历程。来到中国,艺术家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在多年的艺术旅程中,他曾经用不同的材料创造了风格各异的艺术作品,金属、石膏、纤维、茶叶、煤炭、肥皂……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都为艺术家的“妙笔生花”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这个名为“激浸”的展览中,绘画成为了他当下的选择。而在北京的生活,则令他记录下了无数动人的视觉形象:家人、诗人、老师、艺术家们,这些来自于他生活中的亲朋好友这次成为他绘画的对象,而在自画像的方面,艺术家则采用了自我形象的设定方式,将自己置身于农民、朝鲜人、中国歌手等,角色的置换在视觉上体现在服装和造型的区分中,并结合当代的中国现实,创造了艺术和社会的双重价值。可以说,艺术家的绘画方式是略带抽象和写意的,却表达了在这个城市生活细节中真诚和稳健态度。在展览策划人杰罗姆桑斯看来:“改变天然地发生着,那些被世俗生活抓住的意义便塌陷了,成功、规则、稳定,包括过去被看到的。”维塔尔的中国之旅,必定成为他人生不断旅程和行进中的重要的—环。
而对于年轻的中国艺术家苏志光而言,关注和聚焦城市,更多地是着眼于影响这个城市的微观“生命力”。于是,从事实验艺术研究和创作的他,将创作的素材锁定在北京的尘土与灰烬。苏志光利用他在北京市朝阳区小关、和平街以及和平里附近收集到的256种不同类型的尘土,采用综合绘画的形式呈现为《尘埃》、《花与虫》与《尘谱》三件作品。物质的流浪和漂泊,亦如芸芸众生,艺术家的作品,极具中国传统文人绘画的矜持与清高,而从物理层面上,这些要烘托东方意匠的材质却涵盖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痕迹,这说起来有些戏谑,却足证艺术家对于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的衡量与思考。尘土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它们脆弱、混乱、肮脏,却又是构成现代文明的微观细节,它们困扰着现代都市的生活、资源与自然环境,却又是我们无法回避和割舍的。作为一种意向的延伸,图像足可以窥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渐变迁;而由灰烬构成的图像则更加增添了其中的层次,图像的历史观与灰烬承载的经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极富个人化的解读方式,为人们追忆时代的脉搏提供了一种渠道,这不关乎其力量的大小和强弱,却是发自内心、至情至性的。
回归到城市的生活中,不论是抽象和写意绘画,还是来自独特的城市风景的微观呈现。人们的经历和城市的发展依然在继续,依然在为一代又一代人们“造梦”,艺术家是天真的,却给每一个人不同的以情感面对生活的丰富的视听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