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宜以"共同富裕社会"作为与"小康社会"相衔接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问题是,有必要对共同富裕社会的主要依据、内涵以及合理边界进行相应的阐述.共同富裕社会的主要依据在于:共同富裕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所在;共同富裕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够反映出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定阶段的历史性任务;共同富裕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能够为中国广大民众所普遍认同的目标.共同富裕社会的内涵在于:共同富裕社会所强调的是"美好生活"和
【机 构】
: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中国宜以"共同富裕社会"作为与"小康社会"相衔接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的问题是,有必要对共同富裕社会的主要依据、内涵以及合理边界进行相应的阐述.共同富裕社会的主要依据在于:共同富裕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初心所在;共同富裕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够反映出新时代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定阶段的历史性任务;共同富裕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能够为中国广大民众所普遍认同的目标.共同富裕社会的内涵在于:共同富裕社会所强调的是"美好生活"和较高水准的"生活品质";共同富裕社会所看重的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共同富裕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富裕社会的合理边界包括:共同富裕社会离不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富裕社会并不是平均主义社会;共同富裕社会并不是福利过度的社会.
其他文献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大党何以风华正茂?重视学习是一条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学习历史是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学习党史活动都有新的特点.学习党史对于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开辟新道路、形成新理论、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把学习党史与学习理论相结合、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倡导党员个人读书学习的同时,有组织地开展系统培训和专题教育,积累了学习党史的宝贵经验.毛泽东曾有至理名言:“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团结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蕴含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充分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生动阐释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全面从严治党是个系统工程,执政伦理建设是其重要抓手.执政伦理关乎执政党执政的有效性,对于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政党建设的根本要求,人民至上的信念伦理、规范权力运行的制度伦理、守纪律讲规矩的底线伦理以及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都是为了维护党政治上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五大规范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伦理体系.加强执政伦理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应从理念思维、政治生态、德法共治、制度保障与个体品德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协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审慎应对各种挑战,竭力维护我国发展机遇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力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专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烈革命向度.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一以贯之,是习近平革命观理论图谱的核心.一以贯之革命观,是习近平在学理上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产物,也是宏观审视发生学上的百年协同推进的两个伟大革命的结果.习近平重构和形塑两个伟大革命概念,其一以贯之的革命观具有确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党定位、社会主义建设的革命定位和改革开放的革命定位之功能.学习中共党史需"明"之"理",就是回答中国共产党何以"能".习近平一以贯之革命观,是"能"的高度概括和理论结晶,为理解"能"提供有效认识工具,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经历了由"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形而上学批判"的深化过程,资本逻辑批判始终是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锁钥.随着资本垄断化、金融化和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跌宕起伏,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人的发展危机日趋严重,当代资本表现出增殖逻辑整体强化、扩张逻辑持续加强和物化逻辑愈加凸显的嬗变图景,亦不断滋生出自我否定和自我扬弃的因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单一的所有制基本经济制度发展完善为所有制、分配方式、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系,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奠定了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需要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可见多种隐喻修辞,其生动鲜明的象征意义不仅可充分有效地表情达意,还具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价值.基于各种隐喻涉及的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与话语特色研究,可帮助学者在研读经典文献过程中主动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强化理解原著话语的感性认识,提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效率,进而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精髓.对马克思主义经典隐喻的探析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路径,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于理论自觉、政治自觉、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利益等一系列原因,积极寻求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经由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初步探索阶段、格局明确阶段和体系建设阶段,我国在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下,成功实现了对生态治理的话语重塑、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正是由于坚持党的领导的科学定位、系统观念的科学方法、人民主体的价值立场,我国得以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中不断开辟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新天地.
中国共产党的"大党"形象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使命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中塑造而成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成功塑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新社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的推动者""民族复兴的引领者"等形象,汇聚成风华正茂"大党的样子".新时代大党形象塑造要更加注重大党大国与领袖形象塑造的内在统一性;更加注重形象塑造的"内外兼修";更加注重通过重大历史时间节点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讲好党的故事;更加注重形象塑造的话语权与"污名化"的斗争,展示开放自信的大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的认识,有"旧"与"新"之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民生凋敝的社会现状,辨析多元社会改造思潮,提出廓清"旧社会"的主张,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建设"新社会"的思想."廓清旧社会,建设新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变革思想诞生的起点,为中国共产党变革社会提供了本源动力、方法手段和目标指向.厘清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的跃升及其意涵,探索中国共产党社会变革思想的源起,是推进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基础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