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根有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园林艺术系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植物资源研究所所长,江西农业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教学名师。国家级森林保护学教学团队成员,省级高校植物学教学团队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花卉学建设负责人,浙江省城市湿地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委员,浙江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
他出生于20世纪的农村,通过努力跳出了农家门,成为一位卷裤腿于旷野的行者和与花草树木打交道的园林专家。他满腔热情地投身教学,如园丁般呵护着自己的学生。他就是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教授李根有。
授业解惑,成就名师
李根有出生在浙江金华。1974年,高中毕业的他回乡务农4年,播种、除草、施肥等各种农活,都干得得心应手。那个年代,农村生产方式落后,生活很艰苦,为了多挣工分,李根有做过装卸工,还在生产队里当过会计。
作为村里念过高中的“学问人”,李根有有着一般人没有的理想——走出村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恢复高考后,他被浙江林学院(即现在的浙江农林大学)林学专业录取,从此与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我报考大学时,对专业没有什么概念,只要有书读,就觉得很幸福。当时我觉得林学院应该与林学、与农业有关;大自然有那么多花草树木,研究起来肯定大有学问。”
大学毕业后因表现优秀,李根有留校任教,先教授本科生与研究生《花卉学》《园林树木学》《种子植物分类学》《高级植物分类学》等专业课程,还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保健野菜的识别与品尝》等开放性实验课。由于教学突出,他先后两次荣获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在李根有看来,老师最重要的是上好课。他时常琢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有兴趣地学习。在教学上,他习惯采用风趣幽默、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具体植物案例。在他的课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标本,包括“缅茄”“过江龙”等稀有植物的种子。李根有告诉自己的学生: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关于植物的故事层出不穷,很多植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现在网络技术发达,大学生可学习的渠道很多。老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让教学引人入胜,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情。”
他指导学生也尽心尽力,毫不马虎。当学生拿着校级创新项目课题请他指导时,他总是耐心查看并修改其中的不足,告诉学生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做,还需要什么样的后续工作,等等。受过他指导的学生说:“李老师平时工作很忙,但他还是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看完了我们的课题申报书,甚至连标点都不放过,他告诉我们做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
亦师亦友,德润英才
现今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批判愈加强烈,对此,李根有说,“大学生精神侏儒化的现象确实存在,我们老师在教书的时候不能忘记育人。”课间,李根有喜欢走近学生,和学生亲切交谈学习、生活上的话题,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大学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地方,李根有时常鼓励学生趁年轻时多做些研究,他希望学生在充满学术与文化氛围的大学校园加强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学习固然重要但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也都是不可偏废的,社会认可有能力、有想法、敢于实践和创新的人,而不是一味死读书的人。学生开展独立的思考研究,不仅可以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同时还可强化在观念、社交、组织、兴趣等方面的自我培养,这是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
有人认为“师以为尊”,作为老师,就应该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李根有对此并不认同。李根有戏言道:“老师又不是老虎,课上是师生,课后都是朋友嘛!”当李根有谈到他与几十年前的学生都还保持着联系时,嘴角微微扬起,脸上洋溢着开心的微笑。
在很多人看来,农林专业很枯燥,其课程必然索然无味。但李根有在课堂上谈吐幽默风趣,博闻强识从不按书上照本宣科,一张幻灯片加上一时的兴起能讲许久,大到全国园林花卉或是树木的总体走势,亦或是国外值得学习的栽培技术、花卉育种,小到哪种花产自哪几个地方,有时候哪座山上有也能知道。他对植物的习性、特征、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了解和敏锐。趣野家常,信手拈来,语音不至铿锵却是洒然风趣。听着他富有哲学味道的讲解,学生们的专业学习趣意盎然。
上课之前,李根有总是早早就来到教室。在还未正式上课之前,他有时还会讲些人生道理以及他的感悟,他说懂点礼仪常识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肯定大有裨益,比如古代人是很注重礼仪的,入座时长辈必须坐正中上位,其他人依次而坐等。而在现代,人们在餐桌座位、发短信、打电话、乘车等时,也应该讲究一些礼仪才好。
虽然注重礼仪,但李根有绝不是板着脸教训学生的“私塾先生”。他很儒雅,学生们私底下亲切地叫他“根有叔”。
花草为伴,乐享人生
作为花卉研究者,李根有走过的路不少。他经常在野外考察,风餐露宿,围坐夜谈,这样的生活虽然很艰苦,却让他享受其中,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并把自己的所得带到了课堂中。
他讲一朵花的故事,身后就醉倒一群少年,似乎也闻到了花开的芬芳;他讲薜荔种子制作成凉粉的步骤,听者也被他话语中的凉爽打动,萌生了夏天也要试一试的冲动;他讲叶子不能乱碰,有的树能让人不淡定,会瘙痒,学生们就警慎起来,畏手畏脚“缩着”走……学生们跟着李根有在林间乱逛也是畅意的,他知道哪种植物可以吃,哪种树叶可以止血,哪个地方有水源,说不定还能发现新的植物。
作为真正的“专家”,学生不认识的植物随手一拍传给他马上就能知道是什么,属于哪个科,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典故。有一次,有个学生从扬州实习回来,看见了一种白色的花,花大洁白如盘,逢人便问是什么花,但当地人居然摇头皆不知。学生回杭州后就去问他,他一听描述便知是“历史名花”,于是他和学生聊起了琼花的故事。
有时就算学生摘来一片叶子,搞得面目全非来“刁难”他,他都能说出它的名字,然后娓娓道来。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也会随手一指让学生们猜测植物名字,“但是我们就没有那么硬的功底了,虽然系统学习了李老师的《花卉学》和《园林树木学》,我们也认真地听课并做笔记,但李老师的本领不是几门课程就能学会的,成为像李老师这样见多识广的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都很佩服李老师。”学生们说到。 在宁波象山县海岛考察植物资源时,李根有等人在渔山岛意外发现了“圆头叶桂”:一种樟科常绿小乔木,高约3米,枝条密集,果实近球形。“这种植物据记载特产于日本,属于中国分布新记录,此次发现非常难得,这对浙江省植物区系研究、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同行也高度评价他的发现。
为了普及农林知识,李根有和他的“小伙伴们”广泛查阅资料,在结合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精心编写了“浙江三野丛书”(野菜、野果、野花各100种精选图谱)。就如《浙江野花300种精选图谱》,是由长期从事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的专业人员花费三年心血编撰而成。
“从野外考察所调查到的浙江1100余种野花中,我们精选出300种向读者介绍,它们习性多样,花色丰富,四季开放,用途广泛,其中有不少为浙江特产、珍稀植物,很多是《浙江植物志》未记载的种类。”每种野花均配有李根有与其团队拍摄的精美图片,同时辅以中文名、拉丁学名、科名、别名、特征、分布与生境、园林用途、繁殖方式等文字内容。《浙江野花300种精选图谱》不仅可供农林专业师生、自然保护区及旅游部门工作者使用,对花木种植经营者、花卉爱好者也极具参考价值,甚至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都成为了该书的忠实粉丝。
服务社会,助力“三农”
从1977年到现在,李根有已与园林结缘30多年,可以说大半辈子都在与花草树木打交道,所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瞩目。他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园林花卉、野生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植物分类、自然保护区、观赏植物、食用植物、湿地植被等领域多有建树。他先后主持或参加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约100篇;命名发表植物新种或新变种、新变型20余个,发现并报道中国、华东、浙江植物新记录120余种;主、参编专著或统编教材15部。曾获中国林学会梁希科普作品奖三等奖;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做研究就要多到外面跑跑,不能待在学校里从书本中学习。作为农林人,我们要亲近自然,多认识植物,发现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奥秘。”带学生外出考察是李根有每学期的必修课。考察途中,在路上,在山间,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在黄昏夕阳未落间,李根有总是走在最前面为学生们开路,有时路到尽头,有时横遇溪流,总之有路就老老实实走路,没有路也能开出一条路来。“路有很多条,人生真是有无限种可能,出来走走、看看才能领略到自然界的美丽。”
学生们很喜欢与李根有一起外出学习,耳边听着李老师讲着植物图谱中没有的小故事,手里拽着路旁触手可及的小小猕猴桃。“秋色遍地,金黄满山,在实习地有好几天走前一天同样的路,不过到下一个岔路,总会有新发现,我们分工记录着李老师所介绍的植物的名称、习性、海拔等数据、采集植物标本、拍摄植物照片,最后一起做着压制标本和整理植物标签的一些后续工作,和李老师外出学习的那些日子是我们大学回忆里最美的画面。”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道。
在努力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李根有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他与自己的同事奔波于全省、全国各地,指导浙江省乃至全国各地的花草、花木、野菜等栽培,为农民创收与农村发展出谋划策。“我出生于农村,高中毕业后在农村生活了四年,我当年选择浙江林学院也是为了让村里人生活得更好一点。我们的技术能有效地指导农作物种植,已为很多地方的农村增加了收入。”李根有倍感欣慰。
当下,很多人都喜欢报考金融等经济类专业,园林等农林类专业并不受待见,很多知名的农林类院校都在努力地去“农”去“林”。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高校,浙江农林大学一直在努力地为社会培养各类农林人才。“我们那个年代,报考农林专业的学生还是不少的,大家都认为农林是国家的根本。而如今,为了就业,很多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读农林专业,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经济类专业。”为此,李根有深感遗憾。
“国家还是需要农林人才的,“三农”的发展离不开农林人才。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自然界最初的绿色在那里不喜不悲,风光并非无人欣赏,我们农林师生致力于农林发展,除了要努力把农村建设好,我们还要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丽。”
作为园林专业的资深教授,李根有对浙江农林大学的发展始终密切关心,对浙江农林大学和暨阳学院的发展充满信心。“其实,农林人还是很幸福的,我们比一般人更了解植物,更清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奥秘。现代的人被现代科技束缚着,亲近自然都成为了一件很奢侈的事。真正的农林人亲近自然,必然是热爱生活的,行走于大自然之中,必定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园林艺术系教授,浙江农林大学植物资源研究所所长,江西农业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教学名师。国家级森林保护学教学团队成员,省级高校植物学教学团队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花卉学建设负责人,浙江省城市湿地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中国林学会树木学分会委员,浙江省植物学会常务理事。
他出生于20世纪的农村,通过努力跳出了农家门,成为一位卷裤腿于旷野的行者和与花草树木打交道的园林专家。他满腔热情地投身教学,如园丁般呵护着自己的学生。他就是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教授李根有。
授业解惑,成就名师
李根有出生在浙江金华。1974年,高中毕业的他回乡务农4年,播种、除草、施肥等各种农活,都干得得心应手。那个年代,农村生产方式落后,生活很艰苦,为了多挣工分,李根有做过装卸工,还在生产队里当过会计。
作为村里念过高中的“学问人”,李根有有着一般人没有的理想——走出村子,看看外面的世界。恢复高考后,他被浙江林学院(即现在的浙江农林大学)林学专业录取,从此与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我报考大学时,对专业没有什么概念,只要有书读,就觉得很幸福。当时我觉得林学院应该与林学、与农业有关;大自然有那么多花草树木,研究起来肯定大有学问。”
大学毕业后因表现优秀,李根有留校任教,先教授本科生与研究生《花卉学》《园林树木学》《种子植物分类学》《高级植物分类学》等专业课程,还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保健野菜的识别与品尝》等开放性实验课。由于教学突出,他先后两次荣获浙江省高校“三育人”先进个人。
在李根有看来,老师最重要的是上好课。他时常琢磨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更有兴趣地学习。在教学上,他习惯采用风趣幽默、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解具体植物案例。在他的课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标本,包括“缅茄”“过江龙”等稀有植物的种子。李根有告诉自己的学生: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关于植物的故事层出不穷,很多植物都有自己的故事。“现在网络技术发达,大学生可学习的渠道很多。老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能让教学引人入胜,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感情。”
他指导学生也尽心尽力,毫不马虎。当学生拿着校级创新项目课题请他指导时,他总是耐心查看并修改其中的不足,告诉学生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做,还需要什么样的后续工作,等等。受过他指导的学生说:“李老师平时工作很忙,但他还是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看完了我们的课题申报书,甚至连标点都不放过,他告诉我们做科研来不得半点马虎。”
亦师亦友,德润英才
现今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批判愈加强烈,对此,李根有说,“大学生精神侏儒化的现象确实存在,我们老师在教书的时候不能忘记育人。”课间,李根有喜欢走近学生,和学生亲切交谈学习、生活上的话题,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大学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地方,李根有时常鼓励学生趁年轻时多做些研究,他希望学生在充满学术与文化氛围的大学校园加强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学习固然重要但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也都是不可偏废的,社会认可有能力、有想法、敢于实践和创新的人,而不是一味死读书的人。学生开展独立的思考研究,不仅可以将书本知识学以致用,同时还可强化在观念、社交、组织、兴趣等方面的自我培养,这是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
有人认为“师以为尊”,作为老师,就应该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李根有对此并不认同。李根有戏言道:“老师又不是老虎,课上是师生,课后都是朋友嘛!”当李根有谈到他与几十年前的学生都还保持着联系时,嘴角微微扬起,脸上洋溢着开心的微笑。
在很多人看来,农林专业很枯燥,其课程必然索然无味。但李根有在课堂上谈吐幽默风趣,博闻强识从不按书上照本宣科,一张幻灯片加上一时的兴起能讲许久,大到全国园林花卉或是树木的总体走势,亦或是国外值得学习的栽培技术、花卉育种,小到哪种花产自哪几个地方,有时候哪座山上有也能知道。他对植物的习性、特征、药用价值、经济价值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了解和敏锐。趣野家常,信手拈来,语音不至铿锵却是洒然风趣。听着他富有哲学味道的讲解,学生们的专业学习趣意盎然。
上课之前,李根有总是早早就来到教室。在还未正式上课之前,他有时还会讲些人生道理以及他的感悟,他说懂点礼仪常识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肯定大有裨益,比如古代人是很注重礼仪的,入座时长辈必须坐正中上位,其他人依次而坐等。而在现代,人们在餐桌座位、发短信、打电话、乘车等时,也应该讲究一些礼仪才好。
虽然注重礼仪,但李根有绝不是板着脸教训学生的“私塾先生”。他很儒雅,学生们私底下亲切地叫他“根有叔”。
花草为伴,乐享人生
作为花卉研究者,李根有走过的路不少。他经常在野外考察,风餐露宿,围坐夜谈,这样的生活虽然很艰苦,却让他享受其中,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并把自己的所得带到了课堂中。
他讲一朵花的故事,身后就醉倒一群少年,似乎也闻到了花开的芬芳;他讲薜荔种子制作成凉粉的步骤,听者也被他话语中的凉爽打动,萌生了夏天也要试一试的冲动;他讲叶子不能乱碰,有的树能让人不淡定,会瘙痒,学生们就警慎起来,畏手畏脚“缩着”走……学生们跟着李根有在林间乱逛也是畅意的,他知道哪种植物可以吃,哪种树叶可以止血,哪个地方有水源,说不定还能发现新的植物。
作为真正的“专家”,学生不认识的植物随手一拍传给他马上就能知道是什么,属于哪个科,有什么特征,有什么典故。有一次,有个学生从扬州实习回来,看见了一种白色的花,花大洁白如盘,逢人便问是什么花,但当地人居然摇头皆不知。学生回杭州后就去问他,他一听描述便知是“历史名花”,于是他和学生聊起了琼花的故事。
有时就算学生摘来一片叶子,搞得面目全非来“刁难”他,他都能说出它的名字,然后娓娓道来。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他也会随手一指让学生们猜测植物名字,“但是我们就没有那么硬的功底了,虽然系统学习了李老师的《花卉学》和《园林树木学》,我们也认真地听课并做笔记,但李老师的本领不是几门课程就能学会的,成为像李老师这样见多识广的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都很佩服李老师。”学生们说到。 在宁波象山县海岛考察植物资源时,李根有等人在渔山岛意外发现了“圆头叶桂”:一种樟科常绿小乔木,高约3米,枝条密集,果实近球形。“这种植物据记载特产于日本,属于中国分布新记录,此次发现非常难得,这对浙江省植物区系研究、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同行也高度评价他的发现。
为了普及农林知识,李根有和他的“小伙伴们”广泛查阅资料,在结合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精心编写了“浙江三野丛书”(野菜、野果、野花各100种精选图谱)。就如《浙江野花300种精选图谱》,是由长期从事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的专业人员花费三年心血编撰而成。
“从野外考察所调查到的浙江1100余种野花中,我们精选出300种向读者介绍,它们习性多样,花色丰富,四季开放,用途广泛,其中有不少为浙江特产、珍稀植物,很多是《浙江植物志》未记载的种类。”每种野花均配有李根有与其团队拍摄的精美图片,同时辅以中文名、拉丁学名、科名、别名、特征、分布与生境、园林用途、繁殖方式等文字内容。《浙江野花300种精选图谱》不仅可供农林专业师生、自然保护区及旅游部门工作者使用,对花木种植经营者、花卉爱好者也极具参考价值,甚至很多户外运动爱好者都成为了该书的忠实粉丝。
服务社会,助力“三农”
从1977年到现在,李根有已与园林结缘30多年,可以说大半辈子都在与花草树木打交道,所取得的成就也令人瞩目。他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园林花卉、野生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植物分类、自然保护区、观赏植物、食用植物、湿地植被等领域多有建树。他先后主持或参加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约100篇;命名发表植物新种或新变种、新变型20余个,发现并报道中国、华东、浙江植物新记录120余种;主、参编专著或统编教材15部。曾获中国林学会梁希科普作品奖三等奖;省级科技进步成果奖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称号。
“做研究就要多到外面跑跑,不能待在学校里从书本中学习。作为农林人,我们要亲近自然,多认识植物,发现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奥秘。”带学生外出考察是李根有每学期的必修课。考察途中,在路上,在山间,在清晨露水未干时,在黄昏夕阳未落间,李根有总是走在最前面为学生们开路,有时路到尽头,有时横遇溪流,总之有路就老老实实走路,没有路也能开出一条路来。“路有很多条,人生真是有无限种可能,出来走走、看看才能领略到自然界的美丽。”
学生们很喜欢与李根有一起外出学习,耳边听着李老师讲着植物图谱中没有的小故事,手里拽着路旁触手可及的小小猕猴桃。“秋色遍地,金黄满山,在实习地有好几天走前一天同样的路,不过到下一个岔路,总会有新发现,我们分工记录着李老师所介绍的植物的名称、习性、海拔等数据、采集植物标本、拍摄植物照片,最后一起做着压制标本和整理植物标签的一些后续工作,和李老师外出学习的那些日子是我们大学回忆里最美的画面。”毕业多年的学生回忆道。
在努力做好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李根有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他与自己的同事奔波于全省、全国各地,指导浙江省乃至全国各地的花草、花木、野菜等栽培,为农民创收与农村发展出谋划策。“我出生于农村,高中毕业后在农村生活了四年,我当年选择浙江林学院也是为了让村里人生活得更好一点。我们的技术能有效地指导农作物种植,已为很多地方的农村增加了收入。”李根有倍感欣慰。
当下,很多人都喜欢报考金融等经济类专业,园林等农林类专业并不受待见,很多知名的农林类院校都在努力地去“农”去“林”。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高校,浙江农林大学一直在努力地为社会培养各类农林人才。“我们那个年代,报考农林专业的学生还是不少的,大家都认为农林是国家的根本。而如今,为了就业,很多家长都不希望孩子读农林专业,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经济类专业。”为此,李根有深感遗憾。
“国家还是需要农林人才的,“三农”的发展离不开农林人才。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自然界最初的绿色在那里不喜不悲,风光并非无人欣赏,我们农林师生致力于农林发展,除了要努力把农村建设好,我们还要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丽。”
作为园林专业的资深教授,李根有对浙江农林大学的发展始终密切关心,对浙江农林大学和暨阳学院的发展充满信心。“其实,农林人还是很幸福的,我们比一般人更了解植物,更清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奥秘。现代的人被现代科技束缚着,亲近自然都成为了一件很奢侈的事。真正的农林人亲近自然,必然是热爱生活的,行走于大自然之中,必定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