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心理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本文将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反思,阐述在基础教育下的心理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反思 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反思一:教师在课堂中是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初中心理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心理教育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心理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心理教育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心理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第一,要结合心理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当今孩子的心理需求,分析当今孩子的心理现状、分析当今孩子的心理矛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心理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心理教育观点,从而加深对心理教育知识的理解。第二,心理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心理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反思二: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这些说明,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比如说,新课程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而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这就需要每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我们看到很多“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范式,这是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游戏规划,乱哄哄一团,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变来变去的手法奥妙无穷,却明显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我每次听这样的课就想:这样的课,学生高兴是高兴了,快乐是快乐了,但是没有用,教师在课后还得用更多的时间来补课,因为学生在课上并没有掌握什么啊!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民主,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就认为现在的课只要“放”就是好课,却忽略了课堂的秩序――秩序的重构不是先打破了再重构,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发展。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反思三: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否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笔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提要》—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3]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内部资料)》2002.12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反思 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实施中,什么是一堂真正的好课,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课,无疑是广大教师们共同关注和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尽管这些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但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多向自己发问,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提高,这才是解决好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反思一:教师在课堂中是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新课改条件下初中心理教学方式、方法必须改革。传统的心理教育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心理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心理教育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心理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心理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努力做到:第一,要结合心理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当今孩子的心理需求,分析当今孩子的心理现状、分析当今孩子的心理矛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心理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心理教育观点,从而加深对心理教育知识的理解。第二,心理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心理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反思二:教师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还是只流于形式?
当下,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教师们大都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合作、讨论,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应用次数频繁。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刚分好组,没说几句,就被教师止住安排下一项内容了,合作学习显得匆忙、零乱。这些说明,学习要重视实效,而不能只顾形式,合作学习也不例外。
比如说,新课程把“教学方式的转变”视为新课改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而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中,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是怎样的课堂呢?这就需要每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我们看到很多“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一讲“合作”就是“小组”,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内容都要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这样的话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范式,这是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游戏规划,乱哄哄一团,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的课就是要新”,于是在课堂上花样百出,变来变去的手法奥妙无穷,却明显忽视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我每次听这样的课就想:这样的课,学生高兴是高兴了,快乐是快乐了,但是没有用,教师在课后还得用更多的时间来补课,因为学生在课上并没有掌握什么啊!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民主,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就认为现在的课只要“放”就是好课,却忽略了课堂的秩序――秩序的重构不是先打破了再重构,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发展。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这样,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
反思三: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是否关注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笔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深层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拓展。三个维度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共同构成一个血肉丰满的生命体。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有机统一的关系,重视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发现、总结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序、有度、有用的基础知识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基本技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编.《素质教育观念提要》—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7
[3]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编.《浙江省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内部资料)》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