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拔毒枯疹法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方法:228例患者都随机分为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病毒、调节免疫、营养神经,止痛及中药辩证治疗,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给予拔毒枯疹疗法。结果:拔毒枯疹疗法组有效率达98.43%,对照组为84.31%(P<0.05)。结论:拔毒枯疹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明显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有效防止后遗神经痛。
关键词 带状疱疹 拔毒枯疹疗法 中西医结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皮肤疱疹和神经痛是本病主要特征,把握不好治疗时机、力度及方法,常导致后遗顽固性神经痛,故早期选择合适的方法常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我们应用王氏家传的拔毒枯疹疗法,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28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3-2009年门诊,临床上具有典型的带状疱疹症状及体征,随机分为拔毒枯疹治疗组(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16例,男49例,女67例;年龄14~79岁,平均42岁;病程2~10天,平均6天;皮损位于头面部16例,腰胁部78例,臀部下肢22例,伴糜烂血疱15例。对照组112例,男5l例,女61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2~9天,平均5天;皮损位于头面部11例,腰胁部75例,臀部下肢26例,伴糜烂水泡8例。两组患者均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1,2治疗方法两组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口服阿昔洛韦片200mg日4次口服,维生素B1片20mg,B12片50μg,c片0.2g日3次口服,外用阿昔洛韦膏,中药辩证分为肝经郁热型,皮疹潮红,疹如粟粒,密集分布呈带状,治以清肝泻火,解毒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2g、车前子(包)10g、木通10g、柴胡10g、当归15g、甘草6g、虎杖15g、马齿苋20g、板兰根10g、生苡仁20g、大青叶10g、白花蛇舌草10g),湿毒雍盛型:水泡簇集成片,有溃烂、渗出,发热疼痛,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方选柴苓汤加减味(柴胡10g、黄芩12g、清半夏12g、党参12g、玄参20g、猪苓12g、茯苓20g、白术12g、桂枝lOg、泽泻30g、虎杖12g、板兰根12g、马齿苋20g、当归20g、龙胆草6g、炙甘草6g),日3次200ml口服。此外治疗组给予王氏拔毒枯疹法:用梅花针叩刺疹面,破疹且出血为度,然后用火罐拔毒,以疹面变紫变暗为度。
1,3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疹愈:疱疹全部消退或结痂,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疱疹基本结痂,疼痛明显缓解,且无新增疱疹;有效:为疱疹基本消退,有轻微疼痛及少量新发疱疹;无效:有新发疱疹且疼痛无减轻或加剧。
2治疗结果
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1~3d,止痛时间1-2d,大部分于第4-8d开始脱痂痛止,最长lOd,平均治愈时间为7d,尤其是治疗后疹面变紫变暗的当天病情好转。对照组疼痛缓解时间5-8d,止痛时间7~11d,大部分于第9~15d脱痂,最长达20d,平均治愈14d,且个别患者有后遗神经痛。两组治疗有明显差异,经X2检验P<0.05,见表1。
治疗组有5例因忍受不了梅花针刺痛,致使拔毒枯疹不彻底,治疗时间拖延,周期变长。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泡疹是人体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沿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被激活而发病。在发病的细胞核内可发现嗜酸性包涵体,炎症常较显著,且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使受累神经及神经节发炎、变性或破损,与中医湿热内蕴、毒邪蕴于血分,气阴两虚,毒邪蕴于肌肤的病理机制相一致,湿热困于肝脾则起水痘,气血阻于经络则见疼痛,故中医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拔毒枯疹,活血止痛的治疗方法,切中病机,疗效显著。肝经郁热型,清肝泻火,解毒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味;湿毒壅盛型,清热利湿,解毒止痛,方选柴苓汤加味。现代药理学证明,中药健脾之法能增强西药抗病毒的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紫草、大青叶、马齿苋、板兰根、白花蛇舌草等中药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
而拔毒枯疹法,加速毒邪排泻,改善局部循环代谢,促进疱疹干涸结痂,为药到病除打下基础,但应注意预防感染。
治疗组116例患者,有效率达98.24%,与把握病机、治疗到位有直接关系,拔毒枯疹法明显缩短病程,改善预后、预防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为患者节约了就诊的费用,但梅花针叩刺疹面时,往之患者痛苦难耐,有5例患者未能忍受痛苦,造成治疗不彻底,拖延治疗时间,所幸未留后遗神经痛。治疗中,我们发现头面部皮疹较躯干和四肢皮疹处理费力,而且强度容易不足,治疗时间长,而躯干和四肢的疱疗效果非常满意,这与拔毒枯疹彻底与否有直接关系。而对照组未采用拔毒枯疹法,病程明显延长,部分患者(8例)预后不佳,留有后遗神经痛。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疹疗,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改善愈后,防止后遗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 带状疱疹 拔毒枯疹疗法 中西医结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皮肤疱疹和神经痛是本病主要特征,把握不好治疗时机、力度及方法,常导致后遗顽固性神经痛,故早期选择合适的方法常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我们应用王氏家传的拔毒枯疹疗法,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28例患者均来自我院2003-2009年门诊,临床上具有典型的带状疱疹症状及体征,随机分为拔毒枯疹治疗组(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16例,男49例,女67例;年龄14~79岁,平均42岁;病程2~10天,平均6天;皮损位于头面部16例,腰胁部78例,臀部下肢22例,伴糜烂血疱15例。对照组112例,男5l例,女61例;年龄15~77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2~9天,平均5天;皮损位于头面部11例,腰胁部75例,臀部下肢26例,伴糜烂水泡8例。两组患者均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上无显著性差异。
1,2治疗方法两组皆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口服阿昔洛韦片200mg日4次口服,维生素B1片20mg,B12片50μg,c片0.2g日3次口服,外用阿昔洛韦膏,中药辩证分为肝经郁热型,皮疹潮红,疹如粟粒,密集分布呈带状,治以清肝泻火,解毒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泽泻12g、车前子(包)10g、木通10g、柴胡10g、当归15g、甘草6g、虎杖15g、马齿苋20g、板兰根10g、生苡仁20g、大青叶10g、白花蛇舌草10g),湿毒雍盛型:水泡簇集成片,有溃烂、渗出,发热疼痛,治以清热利湿,解毒止痛,方选柴苓汤加减味(柴胡10g、黄芩12g、清半夏12g、党参12g、玄参20g、猪苓12g、茯苓20g、白术12g、桂枝lOg、泽泻30g、虎杖12g、板兰根12g、马齿苋20g、当归20g、龙胆草6g、炙甘草6g),日3次200ml口服。此外治疗组给予王氏拔毒枯疹法:用梅花针叩刺疹面,破疹且出血为度,然后用火罐拔毒,以疹面变紫变暗为度。
1,3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疹愈:疱疹全部消退或结痂,疼痛完全消失;显效:疱疹基本结痂,疼痛明显缓解,且无新增疱疹;有效:为疱疹基本消退,有轻微疼痛及少量新发疱疹;无效:有新发疱疹且疼痛无减轻或加剧。
2治疗结果
治疗组疼痛缓解时间1~3d,止痛时间1-2d,大部分于第4-8d开始脱痂痛止,最长lOd,平均治愈时间为7d,尤其是治疗后疹面变紫变暗的当天病情好转。对照组疼痛缓解时间5-8d,止痛时间7~11d,大部分于第9~15d脱痂,最长达20d,平均治愈14d,且个别患者有后遗神经痛。两组治疗有明显差异,经X2检验P<0.05,见表1。
治疗组有5例因忍受不了梅花针刺痛,致使拔毒枯疹不彻底,治疗时间拖延,周期变长。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带状泡疹是人体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进入皮肤的感觉神经末梢,沿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持久地潜伏于脊髓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中,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被激活而发病。在发病的细胞核内可发现嗜酸性包涵体,炎症常较显著,且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使受累神经及神经节发炎、变性或破损,与中医湿热内蕴、毒邪蕴于血分,气阴两虚,毒邪蕴于肌肤的病理机制相一致,湿热困于肝脾则起水痘,气血阻于经络则见疼痛,故中医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拔毒枯疹,活血止痛的治疗方法,切中病机,疗效显著。肝经郁热型,清肝泻火,解毒除湿,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味;湿毒壅盛型,清热利湿,解毒止痛,方选柴苓汤加味。现代药理学证明,中药健脾之法能增强西药抗病毒的作用,并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紫草、大青叶、马齿苋、板兰根、白花蛇舌草等中药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疱疹病毒的复制。
而拔毒枯疹法,加速毒邪排泻,改善局部循环代谢,促进疱疹干涸结痂,为药到病除打下基础,但应注意预防感染。
治疗组116例患者,有效率达98.24%,与把握病机、治疗到位有直接关系,拔毒枯疹法明显缩短病程,改善预后、预防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为患者节约了就诊的费用,但梅花针叩刺疹面时,往之患者痛苦难耐,有5例患者未能忍受痛苦,造成治疗不彻底,拖延治疗时间,所幸未留后遗神经痛。治疗中,我们发现头面部皮疹较躯干和四肢皮疹处理费力,而且强度容易不足,治疗时间长,而躯干和四肢的疱疗效果非常满意,这与拔毒枯疹彻底与否有直接关系。而对照组未采用拔毒枯疹法,病程明显延长,部分患者(8例)预后不佳,留有后遗神经痛。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疹疗,明显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改善愈后,防止后遗症的发生,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