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二代”的标签我记不得是哪个媒体最先给我贴上的了,我为此纠结了不少时间,后来想想,算了,你们爱怎么贴就怎么贴吧,反正连我无法选择的出生日期,都已经被贴上了“90后”的标签,天天在网上挨骂。
但是我自己是怎样的人,我自己清楚,哪怕我是一个“90后”的“富二代”,我也是一个特殊的“‘90后’富二代”。我所做的事,本来就与“90后”和“富二代”无关。
“编才”只道是寻常
有时候我觉得我的高三比较传奇,在别人埋头做着一叠叠试卷的时候,我在忙着出书和到四川灾区捐赠。我对成绩一向地不紧不慢,哪怕高考前停课复习最后冲刺的那几天,我还在优哉游哉地构思自己的小说,当然我是带着负罪感的,感觉自己不努力读书辜负了家人和老师的期望,又觉得这种负罪感纯属多余,因为我在追求比他们的期望更高的梦想。
小时候就对古典诗词深感兴趣,能随口吟诵,却从未察觉这也是一种天赋。上了小学,每逢作文课,当别人愁眉苦脸不知如何下笔时,我已经在奋笔疾书。到了初中,我已经不满足于应试作文这种局限写作,开始写小说散文和诗歌。初中时写的书,若论创作技巧和思想内涵,现在看来都是极不成熟的,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份天真和纯粹,时间在后来的日子里已逐渐将它们消磨殆尽。
我向来偏科,有人把后面那个“科”字改成了“才”字,说我是个“偏才”。我觉得“偏才”和“专家”差不多,和“骗财”更加接近,不肯承认。事实上我也不只是文学上有特长,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爱好而且付出努力。
一般都说文科生通常理科不行,我中考时是市里的化学状元,不过我的总分没过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后来给了择校费,才勉为其难让我“重点”了。所以这可以证明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高中生,只是想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找到自己的梦想,不太理会应试教育那套,自己做自己的事。
我从高一开始就没怎么认真听课,不过这不代表我不看课本,有时候我觉得课本还编得挺有意思的。要是课本上的内容我很感兴趣,我会选着听听课,做做题。因为我认为学习课本的知识,目的是运用于生活,而不是运用于考试。错的是教育方式。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我还是需要应付考试,也因为只需应付考试,所以我的高中过得很舒适、充实,空余时间写点东西,课余时间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高二经历的心灵洗礼
“少年作家”这个名号带给我的好处,就是老师不会太逼着你去争取成绩,因为他们也觉得我这种人不应该被应试教育所茶毒。老师经常批准我到外面去参加一些采访、文学讲座、参观学习之类的活动,换了别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我在学校创办了一个社团,叫“樱络”小小说社,意为络绎不绝的樱花。我担任首届社长,且连任一届。小小说社里聚集了一班热爱小说的孩子们,他们写的小说我帮忙审批,在我升上高三面临退休之前,我们的第一本刊物《樱络刊》终于制作出来了,装帧精美,内容一改普通校刊只登载优秀作文的习惯,我们登载的都是小说,很受热捧。
看来我这个社长还是做得不错的,当然社团发展之中的重重困难,只是忽略不说而已。
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我写完了《震撼》,并把书稿投到了作家出版社,高三时我接到了退稿信,称我的作品不适合他们出版社的风格。我只好另寻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中山大学一位老教授,在聊天时无意中提到这份书稿,他借去看后,推荐给了中山大学出版社并最终出版。这让我喜出望外,因为我的愿望可以实现了!
我写《震撼》的目的,就是想以自己一个中学生的绵薄之力,给四川地震灾区提供些许帮助。《震撼》一书想表现的是在大灾难前人性的张扬和生命的光辉。出版后我亲赴灾区,把两万元稿费和五千本书,送到了四川省红十字协会和汉旺镇中心小学。
在那里,我在废墟之中行走,看着断壁残垣,看着不知谁放在路旁的花束,看着那个叙述自己故事的女孩子坚强的脸庞,我的眼泪几乎就要掉下来。那一路,给我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洗礼。
回到学校,看着那些埋头苦干的同学,我心里有点释然。一个人,能为了一个目标付出所有精力去奋斗也是好的,最起码奋斗过。人生就是这么缔造出来的,不是么?努力学习本来就不是错的,错的只是现在的教育方式。自此我学会了求同存异,不再不断地抱怨现在的生活,而是发现其中的真善美,这样,我的生活也就变得美丽起来。
后来我又出版了《散入指间的时光》,并且顺利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我开始满怀斗志与自信。
何事秋风悲画扇
值得一提的是,我高中三年居然没有谈过恋爱,其实小学和初中也没谈过。我只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单恋过一个女生,然后花了6年的时间去忘记这个女生。直到我淡忘了,习惯了,才发现别的同学都已成双成对,我还是单身一人。
后来我想,到底是因为“自古圣贤皆寂寞”这句话误导了我,还是我并不懂得恋爱这码事呢?我是挺受女生欢迎的,所以我觉得不会是我长得不够帅的缘故,应该是我不懂得主动争取才导致了现在的形单影只。又或者说,我有点相信缘分,相信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在等我,现在还没有发现。
早恋其实也没有说的那么不得了,错的是过早性行为。如果连青春期都没有对异性产生过喜欢的感觉,那才是一个严重问题。棒打鸳鸯的事情见得多了,其实不打,到了毕业,他们自己也会明白并不合适,之前的选择不过是正常而莫名的青春情愫所致,分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毕业就是一场盛大的分手典礼,高中阶段没有“早恋”的我,还是有那么点儿后悔。
迷惘,这是进入高三时的唯一感觉。
原本优哉游哉的生活节奏被完全打乱,直接进入一种快马加鞭的节奏,哪怕是走路都似乎有人在后面催促着你:“走快点,你不想活我要活!”这样的感觉让我乱了阵脚,不得不开始面对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试卷。但是越做越发现这事儿没法做,原本我对考试就很反感,现在居然天天都考试。考试是很费时间的,考试时又不能做其他事情,我做完试卷(不会做的就空着或乱猜),只有那么一张草稿纸给我抒发一下情感,真是痛苦。
以前我写完一篇文章,会非常有成就感,哪怕因为写这篇文章熬到深夜,异常疲惫,也是非常充实的。天天考试,疲累是疲累了,却好像什么都没做一样空虚。这种天天没干实事的感觉让我特别难受,虽然眼前就是一大堆不可能完成的作业,原本平静的内心被这种高速节奏打乱,我变得浮躁,连静下来写写东西都做不到了,欲哭无泪。
既不能考个好成绩,又不能写我的文章,天天混日子似地,真想撞墙死掉算了。
蒙受最大的一次精神打击
因为教育改革,现在的重点大学有一种方式叫“自主招生”,据说就是吸纳像我这种人才的,呵呵,蒋方舟就是很好的例子!于是我决定参加“自主招生”。我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自我介绍的资料册子,也找到了许多前辈给我写推荐信。
当我信心百倍地把这份资料寄出去的时候,我觉得全 国都难找到做得这么好的资料了。
然后,数日后的一个晚修,我接到一个电话,说我所报考的B类资格(就是免考,通过面试录取)没有通过,让我转去A类(要通过笔试,再面试)。笔试实际上就是语数英政史地生物化综合在一起的考卷,我要是能考过就不报这个类别了。我当场呆了,电话那头问了我好几次转不转,我说让我考虑下,后来干脆挂断了电话。我去找老师,说要回家,做点工作。老师同意了。
我回家跟父亲说了情况,他沉吟片刻,摇摇头叹了口气,然后开始打电话。他叹的那口气,那么意味深长。后来我还是没有得到通过的资格,后来的后来,才知道早已内定了人选,也许我的自荐资料连看都没看,就扔到一边去了。
这事对我打击很大,是至今为止我在精神层面受到的最大一次打击,我甚至迷失了自我,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幸运的是,最后我还是从阴影之中走出来了,并且学会了修心养性,思想上也成熟了很多,真应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
直到现在,我都还在庆贺自己终于脱离了这种腐败的应试教育!只是每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心里还是感觉有些苦涩的滋味。
渴望自由而朴素的生活
参加“自主招生”失败之后的那段日子,我表面上冷静自若,内心里却汹涌澎湃。我把情绪宣泄到微博上,那段日子里发的微博就过千。然后我在微博上认识了她,我的女神。她是个初三的学生,同是毕业班的学生自然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让我着迷的是她的所作所为。
她如同一阵风,把旅行视作自己的生命,四处游走。她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旅游经费都是自己打工赚来的。她对父亲一向是先斩后奏的方式,留言说自己出去了,回来再补检讨书。因为她自己一个人在学校附近的屋子里生活,她父亲也管不了她,时间长了,也习惯了吧。
我真的羡慕她可以独来独往,不必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也不必受到家庭的约束。做一个有梦想的人,过着最朴素的生活!
我有一个梦想,背上背囊,行走四方,可是我的梦想被禁锢在彷徨的高三生活的现实里。我买来旅行图册,一遍又一遍地完善自己的出行计划。如果我自己偷偷出逃,跑去云南逍遥自在地过几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也许住着青年旅社,晚上睡不着,到屋外看漫天的星辰;也许在丽江的酒吧里邂逅一位会唱歌的姑娘;也许在玉龙雪山上与遍地的薰衣草拍照;也许父亲会暴跳如雷,连打带骂;也许学校会记过处分;也许我将得不偿失……
追求梦想是因为这个过程将会是幸福的,可是我现在已经身处幸福,我要抛弃现在的幸福去追求未卜的前程吗?这真是个艰难的抉择。记得我在《课堂内外》曾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借我一次离家出走》。我真的希望家人能借我一次离家出走,让我满足自己渴望自由的愿望,哪怕最终我走得并不是很远,而且必定要回去。
我们渴望更加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渴望走出困着我们的象牙塔。我们需要自由!我们的内心在强烈呼唤!
像我的女神,她就是因为自己能够独立生活,连旅行费用都自己亲手赚的,这能力,这金钱都是属于她的,所以她根本不必受到别人的限制,她能够实现自己的自由。
离开是为了最后归来
我就是这么一个寻常的高中生,成绩不好,相貌平平,参与一些社团活动,没有早恋经历,尊敬老师,听家长的话……但有时候细细品尝,又会发现其中一些不同寻常之处来。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就让年少的冲动随风而去吧,我们在路上,渐行渐长。
2011年,我独自前往加拿大求学。为了自己的成长,自己的独立生活,我必须离开故土,离开家人,离开我所习惯的那种生活,重新开始。我庆幸参加“自主招生”的失败,让我不必留在中国的大学里,继续接受应试教育。
我将一直沿着自己的路前行,抬头便看到了希望。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热爱梦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些,都与我是不是“富二代”无关。
但是我自己是怎样的人,我自己清楚,哪怕我是一个“90后”的“富二代”,我也是一个特殊的“‘90后’富二代”。我所做的事,本来就与“90后”和“富二代”无关。
“编才”只道是寻常
有时候我觉得我的高三比较传奇,在别人埋头做着一叠叠试卷的时候,我在忙着出书和到四川灾区捐赠。我对成绩一向地不紧不慢,哪怕高考前停课复习最后冲刺的那几天,我还在优哉游哉地构思自己的小说,当然我是带着负罪感的,感觉自己不努力读书辜负了家人和老师的期望,又觉得这种负罪感纯属多余,因为我在追求比他们的期望更高的梦想。
小时候就对古典诗词深感兴趣,能随口吟诵,却从未察觉这也是一种天赋。上了小学,每逢作文课,当别人愁眉苦脸不知如何下笔时,我已经在奋笔疾书。到了初中,我已经不满足于应试作文这种局限写作,开始写小说散文和诗歌。初中时写的书,若论创作技巧和思想内涵,现在看来都是极不成熟的,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份天真和纯粹,时间在后来的日子里已逐渐将它们消磨殆尽。
我向来偏科,有人把后面那个“科”字改成了“才”字,说我是个“偏才”。我觉得“偏才”和“专家”差不多,和“骗财”更加接近,不肯承认。事实上我也不只是文学上有特长,其他方面也有很多爱好而且付出努力。
一般都说文科生通常理科不行,我中考时是市里的化学状元,不过我的总分没过重点高中的分数线,后来给了择校费,才勉为其难让我“重点”了。所以这可以证明我是一个极为普通的高中生,只是想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找到自己的梦想,不太理会应试教育那套,自己做自己的事。
我从高一开始就没怎么认真听课,不过这不代表我不看课本,有时候我觉得课本还编得挺有意思的。要是课本上的内容我很感兴趣,我会选着听听课,做做题。因为我认为学习课本的知识,目的是运用于生活,而不是运用于考试。错的是教育方式。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我还是需要应付考试,也因为只需应付考试,所以我的高中过得很舒适、充实,空余时间写点东西,课余时间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高二经历的心灵洗礼
“少年作家”这个名号带给我的好处,就是老师不会太逼着你去争取成绩,因为他们也觉得我这种人不应该被应试教育所茶毒。老师经常批准我到外面去参加一些采访、文学讲座、参观学习之类的活动,换了别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了。
我在学校创办了一个社团,叫“樱络”小小说社,意为络绎不绝的樱花。我担任首届社长,且连任一届。小小说社里聚集了一班热爱小说的孩子们,他们写的小说我帮忙审批,在我升上高三面临退休之前,我们的第一本刊物《樱络刊》终于制作出来了,装帧精美,内容一改普通校刊只登载优秀作文的习惯,我们登载的都是小说,很受热捧。
看来我这个社长还是做得不错的,当然社团发展之中的重重困难,只是忽略不说而已。
高二下学期的时候,我写完了《震撼》,并把书稿投到了作家出版社,高三时我接到了退稿信,称我的作品不适合他们出版社的风格。我只好另寻出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中山大学一位老教授,在聊天时无意中提到这份书稿,他借去看后,推荐给了中山大学出版社并最终出版。这让我喜出望外,因为我的愿望可以实现了!
我写《震撼》的目的,就是想以自己一个中学生的绵薄之力,给四川地震灾区提供些许帮助。《震撼》一书想表现的是在大灾难前人性的张扬和生命的光辉。出版后我亲赴灾区,把两万元稿费和五千本书,送到了四川省红十字协会和汉旺镇中心小学。
在那里,我在废墟之中行走,看着断壁残垣,看着不知谁放在路旁的花束,看着那个叙述自己故事的女孩子坚强的脸庞,我的眼泪几乎就要掉下来。那一路,给我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洗礼。
回到学校,看着那些埋头苦干的同学,我心里有点释然。一个人,能为了一个目标付出所有精力去奋斗也是好的,最起码奋斗过。人生就是这么缔造出来的,不是么?努力学习本来就不是错的,错的只是现在的教育方式。自此我学会了求同存异,不再不断地抱怨现在的生活,而是发现其中的真善美,这样,我的生活也就变得美丽起来。
后来我又出版了《散入指间的时光》,并且顺利加入了广东省作家协会,我开始满怀斗志与自信。
何事秋风悲画扇
值得一提的是,我高中三年居然没有谈过恋爱,其实小学和初中也没谈过。我只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单恋过一个女生,然后花了6年的时间去忘记这个女生。直到我淡忘了,习惯了,才发现别的同学都已成双成对,我还是单身一人。
后来我想,到底是因为“自古圣贤皆寂寞”这句话误导了我,还是我并不懂得恋爱这码事呢?我是挺受女生欢迎的,所以我觉得不会是我长得不够帅的缘故,应该是我不懂得主动争取才导致了现在的形单影只。又或者说,我有点相信缘分,相信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在等我,现在还没有发现。
早恋其实也没有说的那么不得了,错的是过早性行为。如果连青春期都没有对异性产生过喜欢的感觉,那才是一个严重问题。棒打鸳鸯的事情见得多了,其实不打,到了毕业,他们自己也会明白并不合适,之前的选择不过是正常而莫名的青春情愫所致,分手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毕业就是一场盛大的分手典礼,高中阶段没有“早恋”的我,还是有那么点儿后悔。
迷惘,这是进入高三时的唯一感觉。
原本优哉游哉的生活节奏被完全打乱,直接进入一种快马加鞭的节奏,哪怕是走路都似乎有人在后面催促着你:“走快点,你不想活我要活!”这样的感觉让我乱了阵脚,不得不开始面对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试卷。但是越做越发现这事儿没法做,原本我对考试就很反感,现在居然天天都考试。考试是很费时间的,考试时又不能做其他事情,我做完试卷(不会做的就空着或乱猜),只有那么一张草稿纸给我抒发一下情感,真是痛苦。
以前我写完一篇文章,会非常有成就感,哪怕因为写这篇文章熬到深夜,异常疲惫,也是非常充实的。天天考试,疲累是疲累了,却好像什么都没做一样空虚。这种天天没干实事的感觉让我特别难受,虽然眼前就是一大堆不可能完成的作业,原本平静的内心被这种高速节奏打乱,我变得浮躁,连静下来写写东西都做不到了,欲哭无泪。
既不能考个好成绩,又不能写我的文章,天天混日子似地,真想撞墙死掉算了。
蒙受最大的一次精神打击
因为教育改革,现在的重点大学有一种方式叫“自主招生”,据说就是吸纳像我这种人才的,呵呵,蒋方舟就是很好的例子!于是我决定参加“自主招生”。我花了好多时间和精力,去设计自我介绍的资料册子,也找到了许多前辈给我写推荐信。
当我信心百倍地把这份资料寄出去的时候,我觉得全 国都难找到做得这么好的资料了。
然后,数日后的一个晚修,我接到一个电话,说我所报考的B类资格(就是免考,通过面试录取)没有通过,让我转去A类(要通过笔试,再面试)。笔试实际上就是语数英政史地生物化综合在一起的考卷,我要是能考过就不报这个类别了。我当场呆了,电话那头问了我好几次转不转,我说让我考虑下,后来干脆挂断了电话。我去找老师,说要回家,做点工作。老师同意了。
我回家跟父亲说了情况,他沉吟片刻,摇摇头叹了口气,然后开始打电话。他叹的那口气,那么意味深长。后来我还是没有得到通过的资格,后来的后来,才知道早已内定了人选,也许我的自荐资料连看都没看,就扔到一边去了。
这事对我打击很大,是至今为止我在精神层面受到的最大一次打击,我甚至迷失了自我,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幸运的是,最后我还是从阴影之中走出来了,并且学会了修心养性,思想上也成熟了很多,真应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
直到现在,我都还在庆贺自己终于脱离了这种腐败的应试教育!只是每次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心里还是感觉有些苦涩的滋味。
渴望自由而朴素的生活
参加“自主招生”失败之后的那段日子,我表面上冷静自若,内心里却汹涌澎湃。我把情绪宣泄到微博上,那段日子里发的微博就过千。然后我在微博上认识了她,我的女神。她是个初三的学生,同是毕业班的学生自然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她让我着迷的是她的所作所为。
她如同一阵风,把旅行视作自己的生命,四处游走。她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旅游经费都是自己打工赚来的。她对父亲一向是先斩后奏的方式,留言说自己出去了,回来再补检讨书。因为她自己一个人在学校附近的屋子里生活,她父亲也管不了她,时间长了,也习惯了吧。
我真的羡慕她可以独来独往,不必受到应试教育的局限,也不必受到家庭的约束。做一个有梦想的人,过着最朴素的生活!
我有一个梦想,背上背囊,行走四方,可是我的梦想被禁锢在彷徨的高三生活的现实里。我买来旅行图册,一遍又一遍地完善自己的出行计划。如果我自己偷偷出逃,跑去云南逍遥自在地过几天,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也许住着青年旅社,晚上睡不着,到屋外看漫天的星辰;也许在丽江的酒吧里邂逅一位会唱歌的姑娘;也许在玉龙雪山上与遍地的薰衣草拍照;也许父亲会暴跳如雷,连打带骂;也许学校会记过处分;也许我将得不偿失……
追求梦想是因为这个过程将会是幸福的,可是我现在已经身处幸福,我要抛弃现在的幸福去追求未卜的前程吗?这真是个艰难的抉择。记得我在《课堂内外》曾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借我一次离家出走》。我真的希望家人能借我一次离家出走,让我满足自己渴望自由的愿望,哪怕最终我走得并不是很远,而且必定要回去。
我们渴望更加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渴望走出困着我们的象牙塔。我们需要自由!我们的内心在强烈呼唤!
像我的女神,她就是因为自己能够独立生活,连旅行费用都自己亲手赚的,这能力,这金钱都是属于她的,所以她根本不必受到别人的限制,她能够实现自己的自由。
离开是为了最后归来
我就是这么一个寻常的高中生,成绩不好,相貌平平,参与一些社团活动,没有早恋经历,尊敬老师,听家长的话……但有时候细细品尝,又会发现其中一些不同寻常之处来。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就让年少的冲动随风而去吧,我们在路上,渐行渐长。
2011年,我独自前往加拿大求学。为了自己的成长,自己的独立生活,我必须离开故土,离开家人,离开我所习惯的那种生活,重新开始。我庆幸参加“自主招生”的失败,让我不必留在中国的大学里,继续接受应试教育。
我将一直沿着自己的路前行,抬头便看到了希望。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热爱梦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些,都与我是不是“富二代”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