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我还在乡村小学当代课老师,有一次,同学骑脚踏车来到我们简陋的朱家门小学,她还没来得及跨下车,声音已经飞进办公室。她宣布了震惊我的世界的消息:她要去大西北了!
当时,我正趴在办公桌上,用一支圆珠笔在写小说。我无限羡慕她,问她通过什么途径去大西北,去那里干什么。她潇洒地甩甩长发,说:有汽车坐汽车,有火车坐火车,没有车就走路去,总能到的。
那时,浪迹天涯曾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我迅速决定跟她一起去大西北——并且,我俩又东拼西凑找出一些我们认为愿意跟我们一起去的人选。
我们毫不犹豫开始畅想西北之行,怎么跟家人说、要带什么、到了那边找谁——找谁?我们谁都不认识,只听说大西北需要人(其实是人才,我们刻意回避了这一点)。那么,如果我们在西北辽阔的旷野上,没人接收,没饭吃,怎么办?
《飞天》——我们找《飞天》杂志社的老师,他们会给我们指路。
过去很多年,两个从未去过大西北的中年女子坐在一起,回望自己的青春时代,共同想到的依然是那个瞬间:我们如何笃定的认为,当我们流落他乡时,《飞天》愿意给予我们杯水解渴呢?
后来,我写出第一个中篇小说《冥冥花正开》,信封上写下《飞天》编辑部,又想起年少时对一本文学杂志不由分说的信赖。大约过了三个月,我收到张存学老师一封信,告诉我《飞天》很喜欢这个中篇,会发表。这封信,走了大约十五天。因为激动,我还找到电话号码,打过去找张存学老师,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半天。张存学先生稳稳地听着,给与一个写作新手最大的默许。
后来,我陆续投稿到《飞天》,一位年轻的女编辑开始与我联系。每次,她都会给与我中肯的意见,从不忘给与鼓励。爽朗的声音通过电话线,从遥远的西北抵达我江南的溪岸。她告诉我,中篇《冥冥花正开》获得《飞天》十年文学奖,不啻是我离乱时期的另一种温暖。
我们电话书信往来多年,建立了愉快而令人向往的友谊。我能收到每一期《飞天》,我把《飞天》赠送给周边热爱文学的朋友,跟他们说,把你最满意的作品投给《飞天》。始终相信,在西北那个也许开了两扇窗的编辑部,有一群值得我们尊重的老师,他们躬身书桌,拆开一封封从全国各地飞奔而来的稿件。他们不问出身,不问名声,只问作品。
我终究没有去到西北,去到《飞天》,但《飛天》从来在。
2015年下半年,在北京,鲁迅文学院。鲁二八开学典礼结束,有个女子走过来问:你是方格子吗?我是《飞天》赵剑云。
那个有着爽朗声音和率真性情的女子,扎着两根羊角辫,跟我想象中的那位女编辑略有反差。我以为她应该是比较魁梧的女汉子,一头中年女子的发型。然而,眼前的她,是那样温婉,大眼睛里满满的热情。她的碎花小棉袄、暖融融的长裙,是从江南古镇走来的书卷气十足的女子。
听课、研讨、社会实践,忙碌的学习之余,剑云在同学中组稿。我们还未从鲁院结业,就看到自己的作品又一次在《飞天》发表。
鲁院期间,我时常听到她在约稿:“有满意的好的稿子,给我们《飞天》!”她是那样一个钟情文学的女子,我总是在某些彷徨时刻,接到她微信:“亲爱的,有好小说给我们《飞天》!”
从我第一次读到《飞天》,至今三十年,世事沧桑不提。祝贺《飞天》创刊七十年!
责任编辑 赵剑云
当时,我正趴在办公桌上,用一支圆珠笔在写小说。我无限羡慕她,问她通过什么途径去大西北,去那里干什么。她潇洒地甩甩长发,说:有汽车坐汽车,有火车坐火车,没有车就走路去,总能到的。
那时,浪迹天涯曾是我们共同的理想,我迅速决定跟她一起去大西北——并且,我俩又东拼西凑找出一些我们认为愿意跟我们一起去的人选。
我们毫不犹豫开始畅想西北之行,怎么跟家人说、要带什么、到了那边找谁——找谁?我们谁都不认识,只听说大西北需要人(其实是人才,我们刻意回避了这一点)。那么,如果我们在西北辽阔的旷野上,没人接收,没饭吃,怎么办?
《飞天》——我们找《飞天》杂志社的老师,他们会给我们指路。
过去很多年,两个从未去过大西北的中年女子坐在一起,回望自己的青春时代,共同想到的依然是那个瞬间:我们如何笃定的认为,当我们流落他乡时,《飞天》愿意给予我们杯水解渴呢?
后来,我写出第一个中篇小说《冥冥花正开》,信封上写下《飞天》编辑部,又想起年少时对一本文学杂志不由分说的信赖。大约过了三个月,我收到张存学老师一封信,告诉我《飞天》很喜欢这个中篇,会发表。这封信,走了大约十五天。因为激动,我还找到电话号码,打过去找张存学老师,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半天。张存学先生稳稳地听着,给与一个写作新手最大的默许。
后来,我陆续投稿到《飞天》,一位年轻的女编辑开始与我联系。每次,她都会给与我中肯的意见,从不忘给与鼓励。爽朗的声音通过电话线,从遥远的西北抵达我江南的溪岸。她告诉我,中篇《冥冥花正开》获得《飞天》十年文学奖,不啻是我离乱时期的另一种温暖。
我们电话书信往来多年,建立了愉快而令人向往的友谊。我能收到每一期《飞天》,我把《飞天》赠送给周边热爱文学的朋友,跟他们说,把你最满意的作品投给《飞天》。始终相信,在西北那个也许开了两扇窗的编辑部,有一群值得我们尊重的老师,他们躬身书桌,拆开一封封从全国各地飞奔而来的稿件。他们不问出身,不问名声,只问作品。
我终究没有去到西北,去到《飞天》,但《飛天》从来在。
2015年下半年,在北京,鲁迅文学院。鲁二八开学典礼结束,有个女子走过来问:你是方格子吗?我是《飞天》赵剑云。
那个有着爽朗声音和率真性情的女子,扎着两根羊角辫,跟我想象中的那位女编辑略有反差。我以为她应该是比较魁梧的女汉子,一头中年女子的发型。然而,眼前的她,是那样温婉,大眼睛里满满的热情。她的碎花小棉袄、暖融融的长裙,是从江南古镇走来的书卷气十足的女子。
听课、研讨、社会实践,忙碌的学习之余,剑云在同学中组稿。我们还未从鲁院结业,就看到自己的作品又一次在《飞天》发表。
鲁院期间,我时常听到她在约稿:“有满意的好的稿子,给我们《飞天》!”她是那样一个钟情文学的女子,我总是在某些彷徨时刻,接到她微信:“亲爱的,有好小说给我们《飞天》!”
从我第一次读到《飞天》,至今三十年,世事沧桑不提。祝贺《飞天》创刊七十年!
责任编辑 赵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