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师爱南辕北辙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行人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离开巢穴正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他们不顾向导劝阻,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回大海。正当他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他们救的那只幼龟是“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侦察兵”被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鱼贯而出,结果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如果不是人类的自作聪明,后面的幼龟就不会“慷慨赴死”。世界因爱而美丽,但这里的爱却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伤害,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伤害。可见,当爱源于想当然的强加时,爱就开始“异化”。教育何尝不是这样?拥有爱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通行证”,是做好一个教师的前提。可我们在爱学生的同时,有没有设身处地为他们想过?有多少时候真正考虑过他们的需要?又有多少时候是好心办了坏事?当我们一厢情愿地付出所谓的“爱”时,也许正在伤害学生,结果正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
  
  一、让人受伤的爱
  
  1.直白张扬——让爱成为施舍
  情景再现:某校的升旗仪式上,主席台上站着一个满脸通红、眼含热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女孩双手捧着一个大红纸袋,上面写着“爱心捐助”几个大字。在特写镜头下,小女孩对着话筒,用断断续续、战战兢兢的声音说:“我叫某某,今年9岁了,爸爸外出打工淹死了,妈妈也得病死了,我跟着70多岁的爷爷、奶奶过;可是爷爷有病,奶奶也有病,他们都没有钱……可我想上学……多亏各位老师和同学用爱心帮了我……我一定要好好读书……”
  伤害指数:★★★★★
  伤情诊断:这种场景并不少见,有的学校在资助贫困生时,为了显示管理上的公开公正,常常在学生大会上公开宣读或张榜公布受助学生的名单。有的学校甚至借机请来媒体,让受助学生在大众媒体前亮相,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捐助。的确,通过他人的热心救助,贫困学生的眼前难关能缓解一下,可他们的幸福感和快乐指数,尤其是与他们相伴终生的尊严感和自尊心,是否遭受了不小的创伤?看到他们公开接受捐赠时的“无地自容”,有时甚至宁愿放弃也不想暴露自己的“家丑”时,我们真该反思一下,我们在付出爱心的同时,是否伤害了一颗稚嫩的心灵。
  2.过度照顾——让爱成为负担
  情景再现:一学生原本品学兼优,但七年级第二个学期,由于父亲的去世再加上功课难度的增大,成绩不断下滑。为了帮他稳住阵脚,老师特意为他开“小灶”,还安排两名成绩出众的学生当他的“邻居”兼任“小老师”。他确实更卖力了,课余时间全都用来学习,可成绩毫无起色。每次看着他沮丧的样子,老师便又找他谈话,给他鼓励。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他便又投入更紧张的学习之中……就这样,经过多次反复,仍不见效果,他的成绩已退到倒数之列。他最终选择了放弃,九年级第一学期就辍学打工去了。
  伤害指数:★★★★
  伤情诊断:凡事过犹不及,对学生的爱也是如此。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多多益善,因为爱也有限度,超过必要的限度,爱就变成了负担和债务。也许在教师看来,多给学生辅导,多跟学生谈心,是爱学生的体现。但对学生并非益事,有些学生甚至会心生反感。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师过度的关爱更多的是带来负疚感,无形中还会把自己看成“弱者”,这种心理对其长期发展是极负面的。其实,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关心,他们更渴望人格的平等和心灵的关爱。不难推断,案例中,教师过多的爱已变成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让他背负上了沉重的道德“十字架”,最终压垮了他的信念。
  3.不当表扬——让爱明褒暗贬
  情景再现:教师辅导学生订正作业,多数学生已订正完毕,一名成绩中等的学生订正数遍还未通过,当他第五次把本子交上去时,教师一看还是不对,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厉声说:“今天怎么回事,講了这么多遍还没订正好,你看连王某(一后进生)都做出来了。”再看王某,本以为他会因被老师肯定而倍感欣喜,哪知他红着脸,一脸愠色,埋着头悻悻然地做作业。
  伤害指数:★★★★
  伤情诊断:这里,教师实施了双重打击:既打击了那位未订正好的学生,顺带打击了那位后进生。众所周知,每一个人都有渴望他人表扬与肯定的心理倾向,然而案例中“连王某都做出来了”这一肯定,却没有达到正面效果。教师的言下之意很明显,“王某是一差生”。在这里,教师看似肯定的背后,隐含着否定,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潜在的压力与挫败感。如果从学困生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肯定不要也罢。一旦话中有话、话中带刺,哪怕是无意的,都会对学生造成很深的伤害,折射出的是教师对这些学生一贯的态度。
  4.忽视个别——让爱倒打一耙
  情景再现:《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教师精心筛选资料,努力营造氛围,现场温情涌动,场面感人,有学生羞愧地说:“爸爸妈妈的爱如空气,它时刻在我们左右,而我却忽视了它的存在。”有学生说:“我深深地记得有一次我发烧了,妈妈茶饭不思,竟有两天没吃饭,她说吃不下。”……不少人开始流泪,有几人已经泣不成声。教师颇为得意,眼角突然扫视到一男生低头不语,与整个情境格格不入,猛然想起这位男生来自单亲家庭。
  伤害指数:★★★
  伤情诊断:可以想见,其他学生描述地越是感人,对这位男生的伤害就越深。毋庸置疑,单亲家庭的学生因为心灵受过伤害,认知易发生偏差,敏感而多疑,自卑而脆弱,缺乏安全感。面对家庭变故,除了个别学生能直接说出来,表现出无所谓,大部分还是失去了原有的开朗或平静,“被遗弃”是最普遍的心理感受。他们听闻其他同学在父母身边快乐地成长,备受父母呵护,与自身形成莫大的心理落差,于是加深了对自己父母的想念和怨恨,心灵的天平更加失衡。作为教师,没有在事先摸好底,无意中伤害学生哪怕是极个别,也不能不说是课堂实效的一种缺憾。
  5.片面关注——让爱失去平衡
  情景再现:一位成绩一般、言语不多、从不惹事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除了上课提问偶尔‘光顾’到我之外,上学期班主任一句话都没与我讲过。她的眼里只有陆××、王××这样的好学生,或者是谢×这样的‘能人’,免得他惹事,有时甚至去讨好他。唉,我是两不着春的‘夹心层’……”
  伤害指数:★★★
  伤情诊断:对于中等生,决不能因为他们表现平平而放任自流,应积极教育,使他们步入优秀生的行列。可事实上,大多数教师的目光总是投向少数学生:表现好的学生容易吸引教师的注意,惹人喜欢;表现欠佳的学生也吸引教师的注意——不要闹出乱子来;而对班上占大多数的中等生则不太过问。于是乎,这批看似无需教师操心的学生便被“合情”地遗忘了,被“合理”地冷落了,爱的天平开始失衡。这种两极式的爱,使中等生产生有没有我都无所谓的感觉,因而变得冷漠,不关心集体,甚至为了吸引教师的目光而故意捣乱。
  6.过长等待——让爱降低效率
  情景再现: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几分钟后,陆续有学生举手表示已思考完毕,教师估计差不多了,问:“还有哪些同学没有想好?”零星有几位同学举手。教师认为这道题目很简单,全班都应会,就对思考好的同学说:“让我们等等他们好吗?”于是,那几个没思考好的学生继续做思索状,但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他们脸涨得通红,头埋得更低。
  伤害指数:★★
  伤情诊断:客观地说,这位教师的做法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面向全体,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那几个还没有思考好的学生非但没有感受到“厚待”,反而因为教师刻意安排的等待让他们觉得很难为情。试想,如果他们一直不告诉教师自己想明白了,是否要一直等待下去?这样既浪费了大多数学生的时间,也让思考慢的学生陷入难堪。是让多数学生“等待”,还是让思考慢的学生“追赶”上来?答案是后者。因为及时“叫停”,能避免大部分学生因等待而浪费时间的现象,有利于及时地把教学活动转到新的学习内容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里撒下了竞争和效率的种子,这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大有帮助。
  
  二、让爱回归理性
  
  1.爱在细微处
  教师提问,突然发现那个成绩最差的学生也跟着举起了手,心中一喜,就让他来回答,谁知他却一个字也答不上来。下课后,教师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学生哭着说:“我老不举手,同学会笑话我的。”教师于是与这位学生悄悄约定:今后提问时,如果会,就举左手;不会,就举右手。此后,每当这位学生举起左手时,老师就争取让他回答;当他举右手时,就不让他回答。教师还与班级中的“活跃分子”约定:为了让每个同学都有答题的机会,以后你们要举三次手,才可获得一次回答问题的权利,如果答题有创意,可以再奖励一次。
  “于细微之处见深情”,往往在师生交往的细微之处最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而深厚的爱。案例中的教师可谓用心良苦,但这种细微处的关怀让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益。
  2.爱在无痕中
  据报道,在中国科技大学,一个学生要是在校内食堂每月用餐60次以上,而消费总额在150元以下,也就是说,每餐消费不足2.5元,这个学生就会引起校方注意,在主动核实情况之后,无须学生申请,就会有每月160元或者100元的补助,自动进入这位学生的“校园一卡通”账户。通过这种“隐性资助”的形式,中科大3年间为3600多人次贫困学生发放补助款近64万元,以每人每餐消费3元计算,解决了贫困学子21万余次的“吃饭问题”。
  中科大校方不愿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在被怜悯,不愿在学生的心中种下卑微的种子,之所以采取这种“无言”的方式,是为了让那些寒门学子在享受温饱的同时,也享有一份平等和自尊。在校方人性光芒的照耀下,穷苦的学生一定能扬起自信的风帆。可见,爱有时不能直白、不需张扬,它需要隐形、需要隐藏。默默给予的爱,也许更无私。这种助人而不欲为人知的方式,是行善的智慧,更是行善的境界。
  3.爱在需要时
  课上,教师想给一位平时几乎很少回答问题的男生一個机会,就让他来阅读一下课文,因为阅读的难度系数稍低一点。哪知,这位学生却不领情:“老师,我不想读!”教师一怔,继而微笑着说:“你有权保持沉默!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在后半节课中,这位学生主动请求,并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有一种需要叫“不需要”。只有满足学生某些合理而迫切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反应,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如果学生不需要,就不要“强拉硬塞”,让爱保持一定的距离。
  总之,教育需要爱,也需要爱得清醒。爱是一种付出,是一种给予,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艺术,何时给、如何给、给多少,都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郑英,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杭州市模范班主任、市德育先进工作者、市教坛新秀】
  
  责任编辑/赵煦
其他文献
【背景】  为了保障学生在校内外的安全,促进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避免不良事故的发生,学校设立学校门岗“出门条”制度,要求凡是在校内请假外出的学生,家长必须找班主任开“出门条”,写清接走的具体时间、原由、返回时间、家长与学生的关系、联系电话等,并由家长和班主任双方签字,学校门口保安看到“出门条”后,家长和孩子方可离校。  没想到坚持了很多年的“出门条”制度,却惹来了一次不必要的麻烦。  【问题情境】
近年来,我们以科学的廉洁理论为指导,以预防和抵制腐败为核心,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廉洁文化建设的思路,注重把精英教育与廉洁教育相融合,廉政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新时期,对青少年的教育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变革同步。随着我国和谐祖国的构建与发展,对青少年进行廉洁教育,培养其敬廉崇洁的道德情感,提高其
只要是人,都会有信仰。一个人一旦有了自己的信仰,他便会按照他的信仰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人的信仰从哪儿来?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不会从娘胎里带来,它是习得而来,或者说是教育出
同学们:我们171班毕业已经10个年头了。1995年,我们大家聚集在一起,开始了三年的高中生活。三年,相对于人生来说很短暂,但它给我们每个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个人想起它,都
一个人从事某职业久了,身上会不自觉地带上这个职业的特征,举手投足都会流露出这个职业的气息。教师做久了,也会带上教师这个职业的文化标识。教师的文化标识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儒雅”。  “儒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一指学识深湛,二指气度温文尔雅。其实,这两种解释是互为因果的:只有学识深湛,才能真正做到气度温文尔雅;而气度温文尔雅,则是学识深湛的外在表现。  但是,说“儒雅”指气度温文尔雅,这样理
为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推动学科建设,促进实践创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1年10月15—16日举办“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论坛”。来自全国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与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与会专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等前沿问题与研究领域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对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开创
三线闭壳龟是一种高级滋补品和贵重药材。其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可口。它的甲壳加工成龟板,具有滋阴降火,补心肾、壮筋骨等功效外。对癌症等一些疑难病
从故障诊断技术的角度总结机车柴油机主轴承磨损振动的一般规律,提出采用横拉螺栓横向振动信号来监测、诊断主轴承磨损故障的思路和方法,阐明了主轴承系统振动的基本特征,对
<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