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优势所在,即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德育教育。虽然这不仅是因为《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也不仅是因为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要全面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主要是因为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文言文这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载体”,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还是其丰富的思想境界,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都是极具价值的。
一、利用文章背景,感受道德思想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无一不文质兼美、才情兼备,在这些文章背后又无一不隐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与理想信念,这就使文言文在助力学生语文修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兼具重要的德育价值。这一点在相关单元前的单元说明中即有体现,如必修二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中的文字:“山水游记……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阅读这类文章……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讲述文章背后的故事,以作者的人生经历来感染学生,进而使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虽然属于山水游记,可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并于1069年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有了这样的关于作者的认知,再引领学生去感悟作者在文中以游山为喻来说明要“实现理想、成就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就非常好理解。这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做事情“尽吾志”,以“有补于世”。
又如学习韩愈的《师说》,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和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格。这一点,教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就会涉及,即《师说》是韩愈针对唐以来教师地位日益低下而彼时世人“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和陋习所作,即如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自然,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也会初步感受到韩愈身上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感受德育因素,提升道德境界
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尽管教师在用心发掘这些德育因素时,会因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上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爱国主义思想。与世界其他历史文明发展出现中断的历史不同,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并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明,这与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强大的爱国主义信念息息相关。这一点在人教版教材所载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体现。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即表达出作者对当年鏖战于此的英雄人物孙权、刘备、周 瑜等人的无限钦慕和赞美,这也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为国学习、为国战斗的爱国与报国之情。又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引导学生理解并抓住孟子在譬喻中所体现出的民为国之本的仁爱思想,对于学生爱祖国、爱家乡、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有积极意义。
二是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今天我们讲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其实质在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面对困难时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不畏困难——在今天的具体表现。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引导。如《劝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学习《游褒禅山记》,要让学生明白人生在世,唯有坚韧不拔“尽吾志”才能持续挺进,直抵目标;学习《报任安书》,则要让学生懂得为了理想而不计付出的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一旦学生真正明白了蕴含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之中的宏图远志、忘我执着与献身精神,并内化为自身信念,就会变成一个无比强大的人。
三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材中的文言文有很多都描写了祖国的秀丽山河,《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江山如画”亦不能尽皆概括。再如《兰亭集序》中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之美,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一、利用文章背景,感受道德思想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无一不文质兼美、才情兼备,在这些文章背后又无一不隐含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与理想信念,这就使文言文在助力学生语文修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兼具重要的德育价值。这一点在相关单元前的单元说明中即有体现,如必修二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中的文字:“山水游记……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阅读这类文章……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讲述文章背后的故事,以作者的人生经历来感染学生,进而使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虽然属于山水游记,可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并于1069年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了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也就是王安石变法。有了这样的关于作者的认知,再引领学生去感悟作者在文中以游山为喻来说明要“实现理想、成就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就非常好理解。这也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做事情“尽吾志”,以“有补于世”。
又如学习韩愈的《师说》,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和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格。这一点,教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就会涉及,即《师说》是韩愈针对唐以来教师地位日益低下而彼时世人“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和陋习所作,即如柳宗元所言:“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自然,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也会初步感受到韩愈身上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感受德育因素,提升道德境界
文言文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尽管教师在用心发掘这些德育因素时,会因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上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爱国主义思想。与世界其他历史文明发展出现中断的历史不同,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发展,并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明,这与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强大的爱国主义信念息息相关。这一点在人教版教材所载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体现。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即表达出作者对当年鏖战于此的英雄人物孙权、刘备、周 瑜等人的无限钦慕和赞美,这也非常有助于激发学生为国学习、为国战斗的爱国与报国之情。又如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引导学生理解并抓住孟子在譬喻中所体现出的民为国之本的仁爱思想,对于学生爱祖国、爱家乡、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有积极意义。
二是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今天我们讲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其实质在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面对困难时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不畏困难——在今天的具体表现。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引导。如《劝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执着精神;学习《游褒禅山记》,要让学生明白人生在世,唯有坚韧不拔“尽吾志”才能持续挺进,直抵目标;学习《报任安书》,则要让学生懂得为了理想而不计付出的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一旦学生真正明白了蕴含于“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之中的宏图远志、忘我执着与献身精神,并内化为自身信念,就会变成一个无比强大的人。
三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材中的文言文有很多都描写了祖国的秀丽山河,《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江山如画”亦不能尽皆概括。再如《兰亭集序》中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赤壁赋》中的“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引导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山河之美,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总之,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