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使美术课堂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以乡土艺术为起点,走进世界多元文化的领域。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开发自然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 乡土资源 美术教育 培养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存有大量的民族个性、区域风格、乡土气息的美术资源。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美术教师要尝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使美术课堂和生活相结合,开发自然资源,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为此,我们要挖掘本乡本土的美术教育资源,利用乡土资源丰富美术课堂。
一、乡土文化和乡土美术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语言文化等各种文化的统称。所谓“乡土美术”,一般是指具有本土文化的、本地特有的美术作品,即所居住生活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保定自古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遗风千姿百态,民俗多姿多彩,极富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民间艺术中那些由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如剪纸、泥塑、刺绣等。另外,民间传说故事、地方俗语散布乡间,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二、乡土美术教育的意义
通过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的体会,我认识到乡土美术(即民族民间美术)对于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丰富的联想,与环境相协调,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运用夸张、变形;强烈色彩的对比,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心态等特点,在美术发展史和利用现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发挥地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积累地域文化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适当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编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密切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三、将生活中的物品作为美术教学载体
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开发自然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教学活动,并开展教学活动。在《陶艺创作》一课中,让学生带来家里最普通的陶器(罐、瓶、壶、盒……),顺便带上家里的一些土产品——玉米、毛豆、红椒、萝卜……将这些材料拿到美术课上,不仅使他们觉得好玩、有趣,而且他们会重新发现土产品原来是非常美的,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各不相同,利用这些特殊材料打扮乡土陶器,颇具趣味性。
乡村的高粱秸秆、玉米秸秆、玉米皮、树根、麦秆、黏土……都是非常特殊的美术媒材,越是贴近生活的材料,越具有开发与创造的价值。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更多的材料,大胆尝试更新的表现方法。例如,在《树枝创意造型》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懂得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热爱生活、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对树枝的再创造,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美化生活的品位,同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将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作为美术教学的载体
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就在我们身边,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并体现地方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同化。因此,学习具有艺术魅力、个性特点的乡土文化,构建起开发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真正引导、教育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走出校门,走进乡村,挖掘乡土美术文化,多渠道开发美术学习内容。例如,教学写生课时,带着学生到县城的古文化街写生,在写生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通过实地搜集美术资料,描绘亲身体验。同时培养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美术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活力。
五、乡土文化教育的作用
1.乡土文化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促进美术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树立审美观念。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例如,剪纸艺术、皮影技法、民俗游艺活动中出现的龙灯、狮舞、旱船等可以加入美术教学活动中。另外,乡土美术与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相关联。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校内外、课堂内外搜集美术素材,拓宽了学生美术学习的渠道,增加了美术学习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搜集素材过程中亲身体验与调查研究,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了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深入社会的能力,提高了社会的适应能力。
3.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德育内涵。
乡土文化素材中的德育内容,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根植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深入挖掘农村蕴藏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保留、传承、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对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挖掘与利用乡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既丰富了美术课程资源,又增加了美术教学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亲切感、新鲜感,更激发了创作的欲望及体验艺术与生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漫谈美术的学习和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建华.浅谈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益[N].学知报,2010.
[3]潘懋德.挖掘乡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乡土资源 美术教育 培养能力
我国地域辽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存有大量的民族个性、区域风格、乡土气息的美术资源。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美术教师要尝试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使美术课堂和生活相结合,开发自然资源,使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为此,我们要挖掘本乡本土的美术教育资源,利用乡土资源丰富美术课堂。
一、乡土文化和乡土美术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和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语言文化等各种文化的统称。所谓“乡土美术”,一般是指具有本土文化的、本地特有的美术作品,即所居住生活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保定自古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遗风千姿百态,民俗多姿多彩,极富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民间艺术中那些由群众创造的艺术作品,如剪纸、泥塑、刺绣等。另外,民间传说故事、地方俗语散布乡间,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二、乡土美术教育的意义
通过理论学习和现实生活的体会,我认识到乡土美术(即民族民间美术)对于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丰富的联想,与环境相协调,造型上敢于突破形体的拘束,大胆运用夸张、变形;强烈色彩的对比,追求情感的自然流露;创作时不受拘束的自由心态等特点,在美术发展史和利用现状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发挥地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积累地域文化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适当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编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密切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三、将生活中的物品作为美术教学载体
以本乡本土的媒材为载体,开发自然资源,使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开发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课程教学活动,并开展教学活动。在《陶艺创作》一课中,让学生带来家里最普通的陶器(罐、瓶、壶、盒……),顺便带上家里的一些土产品——玉米、毛豆、红椒、萝卜……将这些材料拿到美术课上,不仅使他们觉得好玩、有趣,而且他们会重新发现土产品原来是非常美的,它们的颜色、形状、质地各不相同,利用这些特殊材料打扮乡土陶器,颇具趣味性。
乡村的高粱秸秆、玉米秸秆、玉米皮、树根、麦秆、黏土……都是非常特殊的美术媒材,越是贴近生活的材料,越具有开发与创造的价值。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更多的材料,大胆尝试更新的表现方法。例如,在《树枝创意造型》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本课学习,学生懂得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热爱生活、勇于创新的品质。通过对树枝的再创造,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美化生活的品位,同时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将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作为美术教学的载体
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就在我们身边,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并体现地方特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同化。因此,学习具有艺术魅力、个性特点的乡土文化,构建起开发的、既能容纳又能扩展的美术课程,并落实于教学实践,真正引导、教育学生参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走出校门,走进乡村,挖掘乡土美术文化,多渠道开发美术学习内容。例如,教学写生课时,带着学生到县城的古文化街写生,在写生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通过实地搜集美术资料,描绘亲身体验。同时培养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美术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活力。
五、乡土文化教育的作用
1.乡土文化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乡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利于促进美术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树立审美观念。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例如,剪纸艺术、皮影技法、民俗游艺活动中出现的龙灯、狮舞、旱船等可以加入美术教学活动中。另外,乡土美术与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相关联。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校内外、课堂内外搜集美术素材,拓宽了学生美术学习的渠道,增加了美术学习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搜集素材过程中亲身体验与调查研究,增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了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深入社会的能力,提高了社会的适应能力。
3.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德育内涵。
乡土文化素材中的德育内容,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根植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深入挖掘农村蕴藏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保留、传承、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对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注重挖掘与利用乡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既丰富了美术课程资源,又增加了美术教学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了亲切感、新鲜感,更激发了创作的欲望及体验艺术与生活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漫谈美术的学习和研究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杨建华.浅谈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益[N].学知报,2010.
[3]潘懋德.挖掘乡土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