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应该做到由“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广泛参与和开展各级技能大赛,加强文艺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关键词: 教学 技能;文艺素养;社会实践;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5-0296-01
前言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目前我国技工缺口达数百万,因此我国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逐步落地一系列有利于高级技工教育发展的政策,弥补我国制造业的技工人才缺口。反观我国目前的职业技工教育,虽然在克服了生源不足,社会重视不够的种种困難同时仍然蓬勃发展,但是在与时俱进地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然有许多方面值得改进。
一、职业教育应首先完成“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
目前职业技工教育的现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而老师急于传授知识,但又往往束手无策。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升入职校的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学习基础薄弱,而职业教育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无论在校学习期间还是步入社会以后,都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可见,只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渔”的方法,才会有信心,有激情去围捕更多的“鱼”。这就是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由“老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
二、职业教育应广泛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大赛,以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
普高有高考,职校有大赛。职校学生的优势是动手能力强,那么如何让职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这需要一个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技能大赛能够充分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所谓“以赛代练”,就是通过技能大赛,学生实现“三练”,“一是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锻炼学生勤于动手的能力;三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正是通过各种技能大赛,才能真正实现平时课堂所不能达到的实践效果。
所谓以赛促学,就是学生在大赛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短板,这样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迅速制定训练和强化方案,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长期规划,这样有的放矢的循序渐进形成良性循环,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学生文艺素养的培养,以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
目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生文化活动参与少,参与热情度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重视不够。学校往往不肯投放人力物力精力在学生活动上,认为这样是耽误学生学习,其实不然。学校重视开展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一来,学生思想的转变,对人格的塑造和情操的培养大有裨益,从而促进学生求知求学的欲望。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因此,工人阶级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但是,对于职校这些未来国家的小大国工匠们,文化素养往往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兴趣爱好少,业余生活单调等等问题突出。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就是文化素养及兴趣课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正面引导少。适当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修养提升环境,开设音乐美术等常见形式的艺术课程,对提高职校学生素质,树立健康健全的身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除了在课程设置方面下功夫,还应该积极探索,在职校学生中间开展一些参与性强,接受程度高,艺术性强又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这样对职校课堂教学可以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艺术方面的知识技能,还放松了身心,得以在当今社会健康成长。
四、职业教育应引导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机构进行社会实践。职校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社会经验不足且对社会普遍认识有所偏差。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社会实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正确的看待社会及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情感至关重要。有兴趣才能爱岗,有情怀才能敬业,而这种大国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升华出来的,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才能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小业大爱”的大国工匠精神。
五、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教育的对象主体是学生,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为未成年人,这就更需要我们做到“以人为本”,规范我们的日常教学行为,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灵活”不是没有原则的随意处理,而是在履行教师职责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因材施教。根据学校所在地域的就业情况和物质条件,尽可能的开设更多“接地气”的课程,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进行教育和指导,以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取得最大程度的成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性化的教和学。
当然,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必须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的人性化,而不是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对立。因为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一方面指在不违背学校大原则和制度的前提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的各种有益于教学活动的策略,一方面是指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这两个组织教学的原则考虑进去,从而使教和学真正“活”了起来,为学生服务。
结束语
我国目前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团结稳定的新局面、新形势下,中国制造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国工匠呼之欲出,这对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能够正视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审时度势,及时端正态度,改善工作方法,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相信技工教育会在新时代大有作为!
关键词: 教学 技能;文艺素养;社会实践;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5-0296-01
前言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目前我国技工缺口达数百万,因此我国将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逐步落地一系列有利于高级技工教育发展的政策,弥补我国制造业的技工人才缺口。反观我国目前的职业技工教育,虽然在克服了生源不足,社会重视不够的种种困難同时仍然蓬勃发展,但是在与时俱进地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然有许多方面值得改进。
一、职业教育应首先完成“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
目前职业技工教育的现状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而老师急于传授知识,但又往往束手无策。究其原因,这是由于升入职校的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学习基础薄弱,而职业教育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无论在校学习期间还是步入社会以后,都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可见,只要让学生充分掌握“渔”的方法,才会有信心,有激情去围捕更多的“鱼”。这就是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会实现由“老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
二、职业教育应广泛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大赛,以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
普高有高考,职校有大赛。职校学生的优势是动手能力强,那么如何让职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这需要一个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技能大赛能够充分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促学”。所谓“以赛代练”,就是通过技能大赛,学生实现“三练”,“一是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锻炼学生勤于动手的能力;三是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正是通过各种技能大赛,才能真正实现平时课堂所不能达到的实践效果。
所谓以赛促学,就是学生在大赛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短板,这样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迅速制定训练和强化方案,既有短期目标,也有长期规划,这样有的放矢的循序渐进形成良性循环,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业务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学生文艺素养的培养,以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
目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学生文化活动参与少,参与热情度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重视不够。学校往往不肯投放人力物力精力在学生活动上,认为这样是耽误学生学习,其实不然。学校重视开展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一来,学生思想的转变,对人格的塑造和情操的培养大有裨益,从而促进学生求知求学的欲望。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因此,工人阶级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但是,对于职校这些未来国家的小大国工匠们,文化素养往往是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兴趣爱好少,业余生活单调等等问题突出。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原因就是文化素养及兴趣课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正面引导少。适当加强学生兴趣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修养提升环境,开设音乐美术等常见形式的艺术课程,对提高职校学生素质,树立健康健全的身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除了在课程设置方面下功夫,还应该积极探索,在职校学生中间开展一些参与性强,接受程度高,艺术性强又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这样对职校课堂教学可以起到有效的补充作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艺术方面的知识技能,还放松了身心,得以在当今社会健康成长。
四、职业教育应引导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
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实践。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会机构进行社会实践。职校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社会经验不足且对社会普遍认识有所偏差。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社会实践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正确的看待社会及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情感至关重要。有兴趣才能爱岗,有情怀才能敬业,而这种大国工匠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升华出来的,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才能在中国乃至世界形成“小业大爱”的大国工匠精神。
五、职业教育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教育的对象主体是学生,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般为未成年人,这就更需要我们做到“以人为本”,规范我们的日常教学行为,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灵活”不是没有原则的随意处理,而是在履行教师职责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的因材施教。根据学校所在地域的就业情况和物质条件,尽可能的开设更多“接地气”的课程,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进行教育和指导,以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取得最大程度的成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性化的教和学。
当然,学校有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必须在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的人性化,而不是与学校的规章制度对立。因为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而“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一方面指在不违背学校大原则和制度的前提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实施的各种有益于教学活动的策略,一方面是指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过程中,有意识的把这两个组织教学的原则考虑进去,从而使教和学真正“活”了起来,为学生服务。
结束语
我国目前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发展,人民团结稳定的新局面、新形势下,中国制造的号角已经吹响,大国工匠呼之欲出,这对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能够正视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审时度势,及时端正态度,改善工作方法,抓好政策措施落实,相信技工教育会在新时代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