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环境恶化已对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环境危机的实质不仅是科学技术的问题,更是人们价值取向的问题。环境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其在重新构建人们的环境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环境道德教育,提出环境道德教育方案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204-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处理和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疑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重视环境道德教育。
一、环境道德教育概述
1.环境道德教育的内涵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结构,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环境优美,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实现社会的环境公正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体社会成员传授环境道德知识和培养环境道德素质的活动。
环境道德教育是与人际道德教育相提并论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教育,是提高环境道德素质的人格教育,是继续教育中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向生态文明的灵魂教育。(1)环境道德素质是当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传统的伦理知识和道德教育是一种人际道德教育,这种教育只能相通相融于社会交往行为中,无法提供人类的福利和生存所需要的新的思维模式,即无法贯彻于自然交往实践中。换言之,我们所倡导的“真”、“善”、“美”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不但应涵盖人际道德还应包容环境道德,二者兼具才是完全的[1]。(2)环境道德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开放式的教育,它以全社会成员为对象,旨在提高其环境道德素养,也只有全社会成员对环境道德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并身体力行,才有全社会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这对于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3)环境道德教育是贯穿生命始终的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提出结束了那种把教育阈限于学校的狭隘看法,它强调教育的整体性,面向全体人民,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联系起来;它强调持续性,要求贯穿一生的整个过程,要求一生都能享受职业培训、社会文化培训等进修和丰富知识的各种教育机会[2] 。
2.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
通过环境道德教育,弘扬环境伦理思想,促使人们养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人格并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最终达到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可持续性。
生态意识本质上是随当代环境问题而诞生并随当代环境运动而传播的一种反映着新的价值观的社会思潮,主要涉及对大自然价值的认识以及对与自然有关人类行为的价值的认识[3]。它是反映当代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思维方式。生态人格是一种新型人格,它主要指具备环境伦理学所反映的价值观的一种人格样态,它涉及到对所有生命形态的价值的哲学认识,涉及到对人与其生命形态之间的关系乃至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哲学认识,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环境关系的哲学认识。“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而且是一种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道德境界。它的“合理内核”及其生态伦理价值表现在:“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宇宙生命统一论;“天道”与“人道”合一,坚持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提倡尊重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辅相天地之宜”,把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最高的道德旨趣和人生理念[4]。
二、环境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举措
1.环境伦理道德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精神。从深层次上看,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环境道德问题,是人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问题,是人类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环境伦理汉城宣言》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全球环境危机,是由于我们的贪婪、过度的利己主义以及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的盲目自满造成的,换一句话,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导致了这一场危机,如果我们再不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反思,其结果将是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甚至最终导致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环境道德教育要求我们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正确认识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道德的基本要求,遵循以道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观,有效地计划自己的活动和控制自身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同发展。
2.环境道德教育所倡导的生态伦理观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存在价值上的一致性。现代生态伦理观以尊重和保持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环境生态伦理价值观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以“和谐”为核心的。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互为中介,相辅相成的;从发展趋势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原则之上。这一价值观蕴涵于和谐社会的理念中,并且是这一理念的伦理根据和基础。
3.现代环境道德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目标上是一致的。我们党明确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持生态系统的良好,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环境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可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环境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
三、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校教育是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校作为环境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于提升环境道德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环境道德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在学校德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环境道德的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素质。长期以来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调节和规范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的教育内容。其次,学校环境道德教育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确立具体的教育目标,同时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英国环境教育顾问约翰贝尼斯曾说:“环境教育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在环境中进行教育,老师们发现,这是环境教育中最有吸引力和最成功的方面之一。”因此,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德育当中,应成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2.现代企业需要增强环境道德意识
企业在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自己的道德责任。“没有道德的交易是一种社会罪恶。”[5]任何企业的活动和行为,都要确立环境道德的标准,接受环境道德的约束和限制。正如弗兰克纳所指出的:“在任何有效的选择中,一个行为是正当,当且仅当它或是它的指导准则能够促成或趋向促成的善至少超过恶;反之则不是正当的。在任何有效的选择中,一个行为是应该去做的,当且仅当它或是它的指导员则能够促成或趋向促成的善最大限度地超过恶。”按照这一原则,如果企业利益的获得是建立在给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大的环境损害的基础上,这种行为显然是不正当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在谋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其牟利行为不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这才是道德的。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
3.开展全民环境道德教育
“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公德问题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人们尽快形成一种科学的道德环境意识。”[6]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动员全体民众来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目标包含着参与和实践的要求。为使环境道德教育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应从人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建设生态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德育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现实参与来激发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和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深恶痛绝,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经费投入和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等软环境建设的力度”[7] ,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结语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环境伦理价值在社会层面的直接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载体,环境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举措和道德支撑。我们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曾建平.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J].吉首大学学报,2003,(6).
[2]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徐嵩龄.环境论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王正平.环境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5.
[6]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08.
[7]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K].国务院,2003,7.
[责任编辑吴明宇]
关键词: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环境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204-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处理和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疑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重视环境道德教育。
一、环境道德教育概述
1.环境道德教育的内涵
环境道德教育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结构,为推动人类社会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环境优美,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实现社会的环境公正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全体社会成员传授环境道德知识和培养环境道德素质的活动。
环境道德教育是与人际道德教育相提并论的对待自然的态度教育,是提高环境道德素质的人格教育,是继续教育中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向生态文明的灵魂教育。(1)环境道德素质是当代人必备的重要素质。传统的伦理知识和道德教育是一种人际道德教育,这种教育只能相通相融于社会交往行为中,无法提供人类的福利和生存所需要的新的思维模式,即无法贯彻于自然交往实践中。换言之,我们所倡导的“真”、“善”、“美”的统一与“人的全面发展”不但应涵盖人际道德还应包容环境道德,二者兼具才是完全的[1]。(2)环境道德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开放式的教育,它以全社会成员为对象,旨在提高其环境道德素养,也只有全社会成员对环境道德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并身体力行,才有全社会环境道德水平的提高,这对于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至关重要的。(3)环境道德教育是贯穿生命始终的终身教育。终身教育的提出结束了那种把教育阈限于学校的狭隘看法,它强调教育的整体性,面向全体人民,把一切具有教育功能的机构联系起来;它强调持续性,要求贯穿一生的整个过程,要求一生都能享受职业培训、社会文化培训等进修和丰富知识的各种教育机会[2] 。
2.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
通过环境道德教育,弘扬环境伦理思想,促使人们养成生态意识和生态人格并达到“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最终达到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可持续性。
生态意识本质上是随当代环境问题而诞生并随当代环境运动而传播的一种反映着新的价值观的社会思潮,主要涉及对大自然价值的认识以及对与自然有关人类行为的价值的认识[3]。它是反映当代人成熟与否的重要思维方式。生态人格是一种新型人格,它主要指具备环境伦理学所反映的价值观的一种人格样态,它涉及到对所有生命形态的价值的哲学认识,涉及到对人与其生命形态之间的关系乃至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哲学认识,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环境关系的哲学认识。“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而且是一种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道德境界。它的“合理内核”及其生态伦理价值表现在:“天”与“人”合而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扬宇宙生命统一论;“天道”与“人道”合一,坚持自然规律与道德法则的内在统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提倡尊重生命价值,兼爱宇宙万物;“辅相天地之宜”,把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最高的道德旨趣和人生理念[4]。
二、环境道德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举措
1.环境伦理道德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人文精神。从深层次上看,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环境道德问题,是人的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问题,是人类对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环境伦理汉城宣言》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的全球环境危机,是由于我们的贪婪、过度的利己主义以及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的盲目自满造成的,换一句话,是我们的价值体系导致了这一场危机,如果我们再不对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反思,其结果将是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甚至最终导致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崩溃。”环境道德教育要求我们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正确认识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类道德的基本要求,遵循以道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观,有效地计划自己的活动和控制自身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同发展。
2.环境道德教育所倡导的生态伦理观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存在价值上的一致性。现代生态伦理观以尊重和保持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未来人类继续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与自然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存共融。环境生态伦理价值观是一种崭新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以“和谐”为核心的。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又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互为中介,相辅相成的;从发展趋势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在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原则之上。这一价值观蕴涵于和谐社会的理念中,并且是这一理念的伦理根据和基础。
3.现代环境道德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目标上是一致的。我们党明确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持生态系统的良好,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新的环境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它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可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环境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
三、实施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学校教育是环境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校作为环境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于提升环境道德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环境道德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在学校德育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环境道德的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环境道德素质。长期以来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调节和规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调节和规范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的教育内容。其次,学校环境道德教育要针对不同时期的学生确立具体的教育目标,同时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英国环境教育顾问约翰贝尼斯曾说:“环境教育的一个关键部分是在环境中进行教育,老师们发现,这是环境教育中最有吸引力和最成功的方面之一。”因此,加强环境道德教育并将其纳入学校德育当中,应成为当前学校德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2.现代企业需要增强环境道德意识
企业在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能忽视自己的道德责任。“没有道德的交易是一种社会罪恶。”[5]任何企业的活动和行为,都要确立环境道德的标准,接受环境道德的约束和限制。正如弗兰克纳所指出的:“在任何有效的选择中,一个行为是正当,当且仅当它或是它的指导准则能够促成或趋向促成的善至少超过恶;反之则不是正当的。在任何有效的选择中,一个行为是应该去做的,当且仅当它或是它的指导员则能够促成或趋向促成的善最大限度地超过恶。”按照这一原则,如果企业利益的获得是建立在给社会和他人带来更大的环境损害的基础上,这种行为显然是不正当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在谋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其牟利行为不是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这才是道德的。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
3.开展全民环境道德教育
“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生态环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公德问题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人们尽快形成一种科学的道德环境意识。”[6]环境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动员全体民众来关心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目标包含着参与和实践的要求。为使环境道德教育能够长期、有效地进行,应从人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建设生态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德育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现实参与来激发人们对美好环境的渴求和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深恶痛绝,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政府有关部门要在经费投入和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等软环境建设的力度”[7] ,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道德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结语
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环境伦理价值在社会层面的直接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进行环境道德教育的载体,环境道德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举措和道德支撑。我们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曾建平.环境道德教育研究论纲[J].吉首大学学报,2003,(6).
[2]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 徐嵩龄.环境论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王正平.环境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德]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15.
[6]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1:108.
[7]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K].国务院,2003,7.
[责任编辑吴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