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关联理论是从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认知学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基础理论,因此能对人们人际交往中的语句理解全过程做出强有力的分析和表述。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对日语听力中的听辨过程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之上总结影响听力的因素,并提出听力教学策略,以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听力水准和跨文化思辨能力迈上新的台阶。
[关 键 词] 关联理论;听辨过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012-02
一、引言
外国语环境下听解能力十分关键,但提升难度系数大,是大部分学生的短板。听解是人的大脑有意识、积极地对听见的语言信息内容进行加工的过程。涉及多种要素,包含情景线索和现有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表达等背景知识。听话者需要运用多种对策以做到理解的目的。由此可见,听解涉及人的大脑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1]。在现实生活中,听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有用的信息,而非听出全部语言信号。如果听力课要求学生听懂全部内容,就会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引导,也给听力活动增加了无形的负担。因此,厘清并探求最佳促听促解的输入形式具有实际意义。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认为,关联标准即是人们人际交往认知的整体标准。语言的功能是在认知能力基础上开展和完成的[2]。完成认知语境中的最好关联假定,必须涉及讲话人的明确与听话者的逻辑推理两大层面。某一信息内容假如在某一特殊情境中造成了语境效果,该信息内容便与该语境创建了关联。因此,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中,人际交往彼此都是根据各自的认知语境寻找最好的关联性。不难看出,关联理论的有关阐述有利于理解听辨运行的人际交往。
二、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里明确提出的语句意义的认知理论。该基础理论归纳了一条总的认知能力标准:关联标准。他们指出语言表达的基本要素本质上是认知能力,大家在人際交往中具备关联的判断力,认知能力的本能反应会把语句自身与认知能力环境联络起来,关联性才算是人际交往的根本。关联理论常说的认知能力情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假定,该情境是动态性的,是在语句了解全过程中持续挑选的结果。从实质上讲,语句了解涉及聪明人对情境假定的持续挑选、调节和切合。大家对认知能力环境的认知不一样,显映的水平不一样,语句的了解水平也就不一样[3]。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确——逻辑推理的人际交往全过程。所谓最佳关联,就是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达到足够的认知效果。
三、关联理论在听辨过程中的体现
关联理论指出,讲话者的明确行为背后一般都是有用意的,并区别于其二种用意:信息内容用意和人际交往用意。信息内容用意是语句字面上的实际意义,而交际意图则是话语的真正含义。听辨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能通过源语的语音、句法、语义、语用等各层面的线索选取最佳关联,并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在跨文化交际的听辨过程中,听话人通过对一系列言语链条进行辨音解码后,结合各种有用的语言内和语言外信息进行意义加工,实现对源语意义的摄取,创建该段落中的“意义链条”,并将这一全过程列入语句总体语篇实际意义了解的路轨。由于语言表达原有的冗余设计特性,听话者为了更好地得到人际交往者的人际交往用意并不一定对所有明确的信息内容开展一一解码。至关重要的是根据关联性对动态性的情境展开动态性的逻辑推理。讲话者在人际交往时务必创建与自身语句相符合的情境,挑选适合的语言表达来表述人际交往用意,而听话者在了解语句时也必须融合实际情境了解讲话者的用意。听话者能够挑选“由上而下关联处理”和“由下而上关联处理”的方式来关系信息内容,挑选恰当的情境对讲话人的语句内容展开逻辑性剖析,推断分辨讲话人的人际交往用意。
四、关联理论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与说话者进行交际。听辨的认知过程就是听话者寻找话语信息的关联性,对信息进行各种心理认知加工的过程。因此,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听辨过程中运用各种认知加工方法理解、记忆、处理话语信息,对听辨技能的提高至关重要[4]。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听力认知心理表征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课前
教师布置新课听力材料所涉及的相关词汇汇总表。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听记任务。课前单词的听记预习可以缓解课上由词汇导致的听辨障碍,可以让学生从专注听词汇这一错误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运用听辨策略。
(二)课中
1.进行单词快速反应训练
教师播放本次课程所涉及的重要词汇的日语音频,让学生逐一进行翻译,反复进行3~5轮。通过该项训练,既检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又能让学生耳朵熟悉并牢记相关词汇的发音、语调和其意思,巩固强化词汇的同时减少后续练习中由于词汇量不够而给听辨造成的不良影响。心理学也证明,在听取信息的过程中,听力材料中的内容与听者的记忆、认知交汇融合,形成新的、更具体的信息,帮助听者理解语境,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听者听到熟悉的词汇和题材时,就会觉得很容易理解和听懂。 2.进行“话语标记”练习
“话语标记”指的是能够标记语篇逻辑结构,表明发话者意图,控制会话流程的词、词组或小句。它可以提示语篇的逻辑线索。VanDijk(1977)指出:“接续词除语义接续的用法外,还具有表示话语行为间关系的语用用法。会话分析中,将话语中同时具有语义用法和语用用法的接续词看作为话语标记[5]。”因而本练习以日语接续词为主要对象。在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学生能听懂单独的词汇却无法听懂由这些单词组成的一段语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宏观把握语篇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力。学生通常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每一个单词的听辨和记忆上,而忽略了对整个语篇逻辑的理解。所以通过听取“话语标记”,有利于培养学生构建语篇逻辑关系的能力,利用“话语标记”对语篇的逻辑进行分析,让学生切身体会合理利用“话语标记”可以实现对交际意图信息的预存储。练习可采用听小句排序的方式,将剪辑好的小句音频打乱顺序播放,让学生听取小句后进行重新排序。该项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话语标记”及其作用。通过该项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抓“话语标记语”的能力和构建逻辑线索的能力。
3.进行语篇概述练习。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日语国际能力测试概要理解的题型作为练习材料。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听取内容后用日语概括语篇大意。教师对意图传达的准确性和逻辑的清晰性进行点评。该项练习主要锻炼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与重组能力,让学生意识并体会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与说话者进行交际。在听力对话中获得句子表面的内容,只是听力理解的初步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听者要能将认知能力、对话语境、交际语言等相结合,从而理解对话中更深层次的含义。概述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听辨过程中跟踪讲话者的思路,实现对源语明示信息的整体把握,从而提升听辨效果。
4.进行重要表达句式的跟述和复述练习
在结束前三项的练习后,教师总结本次课所涉及的重要表达句式,然后播放相关句子的日语音频,让学生用日语跟述,尽可能模仿音频的内容与节奏,不可以看原句。句子可以由简到难。该项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记忆力。而后进行日语复述练习,不可以记笔记。该项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夯实本次课重要的表达句式。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熟悉日语发音及惯用表达。
(三)课后
要求学生按类别整理本次课出现的“话语标记”语。完成下次课所涉及单词的听记任务。
综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能使学生在相对“动态”的环境中更主动地寻找语境之间的关联性,更积极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相应的听力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话语与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相互知识联系起来[6],有意识地调控主要信息,构建符合发话意图语境的能力。
五、结语
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蔡进宝,林莹,2007:106)[7]。本文将关联理论与大学日语听力相结合,分析听辨过程的同时运用关联理论找到最佳的听力训练方法。由于“听”的最终目的是达成交际,所以授课教师应当合理借鉴关联理论,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授课方法,搭配大量生活化场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语境意识、构建语篇逻辑意识及寻找最佳关联的意识。这正是关联理论作为语用学发展中的一个理论对听力教学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肖好章,周美珍,刘玉婷.任务和环境对听力理解的影响[J].现代外语,2018,41(3):367-376.
[2]Sperber,Dan&Deirdre,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3]王晓芳.关联理论在俄语商务谈判口译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4]申云化,张军,周玲.二语听力策略教学效果实证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外语,2019,16(6):57-66.
[5]赵刚,贾崎.会话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赵刚.日语元话标语标记的用法与功能[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
[7]蔡进宝,林莹.论关联理论对译者思维的启示作用[J].电影文学,2007(22):106-107.
◎编辑 薛直艳
[关 键 词] 关联理论;听辨过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012-02
一、引言
外国语环境下听解能力十分关键,但提升难度系数大,是大部分学生的短板。听解是人的大脑有意识、积极地对听见的语言信息内容进行加工的过程。涉及多种要素,包含情景线索和现有的社会、文化以及语言表达等背景知识。听话者需要运用多种对策以做到理解的目的。由此可见,听解涉及人的大脑对信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1]。在现实生活中,听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有用的信息,而非听出全部语言信号。如果听力课要求学生听懂全部内容,就会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引导,也给听力活动增加了无形的负担。因此,厘清并探求最佳促听促解的输入形式具有实际意义。
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认为,关联标准即是人们人际交往认知的整体标准。语言的功能是在认知能力基础上开展和完成的[2]。完成认知语境中的最好关联假定,必须涉及讲话人的明确与听话者的逻辑推理两大层面。某一信息内容假如在某一特殊情境中造成了语境效果,该信息内容便与该语境创建了关联。因此,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中,人际交往彼此都是根据各自的认知语境寻找最好的关联性。不难看出,关联理论的有关阐述有利于理解听辨运行的人际交往。
二、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里明确提出的语句意义的认知理论。该基础理论归纳了一条总的认知能力标准:关联标准。他们指出语言表达的基本要素本质上是认知能力,大家在人際交往中具备关联的判断力,认知能力的本能反应会把语句自身与认知能力环境联络起来,关联性才算是人际交往的根本。关联理论常说的认知能力情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假定,该情境是动态性的,是在语句了解全过程中持续挑选的结果。从实质上讲,语句了解涉及聪明人对情境假定的持续挑选、调节和切合。大家对认知能力环境的认知不一样,显映的水平不一样,语句的了解水平也就不一样[3]。关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明确——逻辑推理的人际交往全过程。所谓最佳关联,就是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达到足够的认知效果。
三、关联理论在听辨过程中的体现
关联理论指出,讲话者的明确行为背后一般都是有用意的,并区别于其二种用意:信息内容用意和人际交往用意。信息内容用意是语句字面上的实际意义,而交际意图则是话语的真正含义。听辨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能通过源语的语音、句法、语义、语用等各层面的线索选取最佳关联,并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在跨文化交际的听辨过程中,听话人通过对一系列言语链条进行辨音解码后,结合各种有用的语言内和语言外信息进行意义加工,实现对源语意义的摄取,创建该段落中的“意义链条”,并将这一全过程列入语句总体语篇实际意义了解的路轨。由于语言表达原有的冗余设计特性,听话者为了更好地得到人际交往者的人际交往用意并不一定对所有明确的信息内容开展一一解码。至关重要的是根据关联性对动态性的情境展开动态性的逻辑推理。讲话者在人际交往时务必创建与自身语句相符合的情境,挑选适合的语言表达来表述人际交往用意,而听话者在了解语句时也必须融合实际情境了解讲话者的用意。听话者能够挑选“由上而下关联处理”和“由下而上关联处理”的方式来关系信息内容,挑选恰当的情境对讲话人的语句内容展开逻辑性剖析,推断分辨讲话人的人际交往用意。
四、关联理论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与说话者进行交际。听辨的认知过程就是听话者寻找话语信息的关联性,对信息进行各种心理认知加工的过程。因此,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听辨过程中运用各种认知加工方法理解、记忆、处理话语信息,对听辨技能的提高至关重要[4]。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听力认知心理表征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一)课前
教师布置新课听力材料所涉及的相关词汇汇总表。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听记任务。课前单词的听记预习可以缓解课上由词汇导致的听辨障碍,可以让学生从专注听词汇这一错误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运用听辨策略。
(二)课中
1.进行单词快速反应训练
教师播放本次课程所涉及的重要词汇的日语音频,让学生逐一进行翻译,反复进行3~5轮。通过该项训练,既检查了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又能让学生耳朵熟悉并牢记相关词汇的发音、语调和其意思,巩固强化词汇的同时减少后续练习中由于词汇量不够而给听辨造成的不良影响。心理学也证明,在听取信息的过程中,听力材料中的内容与听者的记忆、认知交汇融合,形成新的、更具体的信息,帮助听者理解语境,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听者听到熟悉的词汇和题材时,就会觉得很容易理解和听懂。 2.进行“话语标记”练习
“话语标记”指的是能够标记语篇逻辑结构,表明发话者意图,控制会话流程的词、词组或小句。它可以提示语篇的逻辑线索。VanDijk(1977)指出:“接续词除语义接续的用法外,还具有表示话语行为间关系的语用用法。会话分析中,将话语中同时具有语义用法和语用用法的接续词看作为话语标记[5]。”因而本练习以日语接续词为主要对象。在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即学生能听懂单独的词汇却无法听懂由这些单词组成的一段语篇。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宏观把握语篇内在逻辑关系的能力。学生通常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每一个单词的听辨和记忆上,而忽略了对整个语篇逻辑的理解。所以通过听取“话语标记”,有利于培养学生构建语篇逻辑关系的能力,利用“话语标记”对语篇的逻辑进行分析,让学生切身体会合理利用“话语标记”可以实现对交际意图信息的预存储。练习可采用听小句排序的方式,将剪辑好的小句音频打乱顺序播放,让学生听取小句后进行重新排序。该项练习结束后,让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话语标记”及其作用。通过该项练习可以提高学生抓“话语标记语”的能力和构建逻辑线索的能力。
3.进行语篇概述练习。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日语国际能力测试概要理解的题型作为练习材料。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听取内容后用日语概括语篇大意。教师对意图传达的准确性和逻辑的清晰性进行点评。该项练习主要锻炼学生对信息的理解与重组能力,让学生意识并体会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与说话者进行交际。在听力对话中获得句子表面的内容,只是听力理解的初步要求。随着学习的深入,听者要能将认知能力、对话语境、交际语言等相结合,从而理解对话中更深层次的含义。概述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在听辨过程中跟踪讲话者的思路,实现对源语明示信息的整体把握,从而提升听辨效果。
4.进行重要表达句式的跟述和复述练习
在结束前三项的练习后,教师总结本次课所涉及的重要表达句式,然后播放相关句子的日语音频,让学生用日语跟述,尽可能模仿音频的内容与节奏,不可以看原句。句子可以由简到难。该项训练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记忆力。而后进行日语复述练习,不可以记笔记。该项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夯实本次课重要的表达句式。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熟悉日语发音及惯用表达。
(三)课后
要求学生按类别整理本次课出现的“话语标记”语。完成下次课所涉及单词的听记任务。
综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能使学生在相对“动态”的环境中更主动地寻找语境之间的关联性,更积极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相应的听力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将话语与背景知识、情景知识、相互知识联系起来[6],有意识地调控主要信息,构建符合发话意图语境的能力。
五、结语
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蔡进宝,林莹,2007:106)[7]。本文将关联理论与大学日语听力相结合,分析听辨过程的同时运用关联理论找到最佳的听力训练方法。由于“听”的最终目的是达成交际,所以授课教师应当合理借鉴关联理论,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授课方法,搭配大量生活化场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预测意识、语境意识、构建语篇逻辑意识及寻找最佳关联的意识。这正是关联理论作为语用学发展中的一个理论对听力教学的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1]肖好章,周美珍,刘玉婷.任务和环境对听力理解的影响[J].现代外语,2018,41(3):367-376.
[2]Sperber,Dan&Deirdre,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3]王晓芳.关联理论在俄语商务谈判口译中的应用[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4]申云化,张军,周玲.二语听力策略教学效果实证研究的元分析[J].中国外语,2019,16(6):57-66.
[5]赵刚,贾崎.会话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赵刚.日语元话标语标记的用法与功能[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0.
[7]蔡进宝,林莹.论关联理论对译者思维的启示作用[J].电影文学,2007(22):106-107.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