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浸润”核心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模式建设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gan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和核心载体,是学生学习的跑道;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教师施教的主阵地、学生学习的主场所。因此,学校的常态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最关键的地方。
  学校课程自主创新发展历程
  学校课程是在学校育人目标统领下的学校各类课程的整体构成,以促进学校特色品质发展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标志。学校课程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学校发展建设的重要生长点。
  自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学校积极开展课程改革自主创新实践活动,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一是建立和健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时代(2001—2006年),重点是校本课程(教材)的开发和实践;二是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整合的时代(2007—2010年),重点是多种课程和教学资源整合以及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落实;三是聚焦核心理念的学校课程结构体系建设时代(2011—2014年),重点是确立学校新课程理念,形成学校课程体系并推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走向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四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时代,包括学科课程体系、特色、内涵建设,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多学科融合和学科群的应用等(2015年至今)。
  “生命浸润”核心课程理念
  学校有着十多年的“生命教育”实践探索历程,成果先后获得北京市第三届、第四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生命教育”相关内容、理念及实施逐步得到教师、家长、学生理解认同。“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各个角落,相关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
  “生命浸润”是学校核心教育理念“教育浸润生命”在课程视角下的简称,它是学校在多年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是学校对教育的意义、方式的个性思考和主张。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教育的意义和方向。我们坚持“生命教育”理念,我们认为教育要坚持润泽生命情怀、提升生命技能、开拓生命视野、启迪生命智慧、引领生命成长和超越的方向。二是教育的方式。我们崇尚浸润教育,因为教育是一个浸染滋润、养育熏陶、积累融合的过程,它是一种建立在完全互相信任基础之上的看不到、摸不着却可以用心体会的一种文化的、价值的、情感交织的美好状态和感受。
  作为课程理念的“生命浸润”首先肯定并尊重了这一现实: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浸染熏陶的过程,教与学是一个长期积累融合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方法与策略对学生的作用也是潜移默化、逐渐渗透的。因此,在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生命浸润”就是要尊重生命成长规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在浸染、熏陶、潜移默化、逐渐渗透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思维,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生存的基本规则、技能、对生命的感悟等相关内容、方法,融入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滋润学生的心灵。
  学校的“生命浸润”课程理念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内在线索。
  文化浸润。包括课程文化、学科文化、教学文化、学习文化、组织文化等。例如,在日常教学中,对课型进行结构改造,饱满一致地实现“浸润”目标,在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地取而不是由教师直接地给;课堂中采用观察与发现、解决与创造、质疑再质疑、概念的提炼拓展和应用等方式,让学生交流合作,并在学生创造的情境中展开教学和结束教学等。
  价值浸润。无论是知识技能的获得、能力的发展还是过程的体验、品格的塑造、素养的提升,“浸润”只有让学生生活在有价值的氛围中才能进行。
  情感浸润。通过落实“积极课堂教师自评表”和“多元发展性评价”来推动学生生命的自发和自觉成长。“生命浸润”课程理念是我们课程建设的一种特点,是我们选取的一种教育方式,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特色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让学生感到幸福并具有高尚的品格和人格尊严。
  “生命浸润”理念指导下的学校课程体系以主体、开放、个性、多元、国际化为理念,核心目标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和幸福奠基,培养具有生命情怀、理性自主、阳光智慧、身心健康的好少年。
  “基础 拓展 应用”课堂模式建设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课程改革的核心在课堂。为落实学校“生命浸润”核心课程理念,我们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和多学科课程群的融合实践等多种形式,构建和形成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基础 拓展 应用”三环节浸润融合模式。
  “基础”是指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国家制定的基础课程知识和技能、思维和方法等标准。夯实学生的基础是一堂课的主要部分,要把多种版本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实施,建议占课堂比例不少于60%(从时间和活动量上来保证)。
  “拓展”是指落实国家基础课程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等有相关性、类比性和互动性的延伸拓展部分的内容。拓展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但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差异化的发展。“拓展”要求体现学校学科的课程特色,建议占课堂比例不超于25%。忌喧宾夺主,要求时间少、精心选择拓展内容、有生动的亮点、有有效的落脚点。
  “应用”是指在课堂中重视实践应用的环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创造性地设计联系实际的实践应用环节,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融合贯通,通过实践运用外显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用”是一节课堂的追加部分,建议占课堂比例不超于15%。
  “基础”是学科国家课程教学保障的基石,“拓展”是对国家课程有限内容的有益补充,“应用”是结合实际对学生学习能力和设计天赋的激发,是学科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浸润融合”则指“基础 拓展 应用”三环节不一定有明确的界限。可根据实际情况将三者进行高度融合,形成统一有机体,或者只进行两部分如“基础 拓展”“基础 应用”的浸润融合。三环节灵活融合的模式整体实现了课堂的大容量和高品质。
  实例1.小学数学课《速度》(北师大版四年级)
  基础部分: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数量可以称之为速度,根据除法的相关知识和已经接触过和路程、时间与速度有关的问题,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和计算速度,知道速度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拓展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把物体运动过程通过描点画到横轴(时间)、纵轴(路程)的坐标系上,让学生形象地体会坐标点、图像直线、倾斜程度等高年级知识,为衔接做铺垫。
  应用部分:要求学生按照坐标抽上“斜线段—平台—更陡的斜线”图像创编一个生活情境。一个学生说,早晨以一定的速度上学,路上遇到同学一起玩了一会儿,后来发现快要迟到了就飞快地跑到学校。
  实例2.初中地理课《青藏高原》(人教版七年级)
  基础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和掌握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温度、城市交通等。
  拓展部分:围绕区域典型特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人文地理内容和一些最新建设和发展的内容,如藏民的生活、藏羚羊的科普知识、青藏铁路的补充知识等。
  应用部分:让学生制定去西藏旅游的计划,包括什么时候去、怎么去、去看哪些特色、行程中要注意些什么问题等。让学生思考,开展小组合作和汇报,达到学习有用、学以致用的目的。
  核心课程理念下课堂模式建设的实践影响
  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改变,学生才会改变。“基础 拓展 应用”三环节浸润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解决了教师照本宣科的问题,增强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应用性,实现了学校“生命浸润”特色课程理念在课堂实践中的落实。它体现了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开展课程融合的经验和智慧。
  通过实践,我们看到了“基础 拓展 应用”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很大的发展空间,看到了师生在课堂上生命的体验、互动和成长,看到了学生学习力的不断提升,学生更加会学和乐学!
  教学是师生美好相遇,是生命和生命相互对话、相互浸润、共同走向丰富、发展和美好的过程。“生命浸润”核心课程理念下的“基础 拓展 应用”课堂模式的实践、建设和完善,使师生充满了生命情怀,享受在校生活的每一天,享受在校课堂的每一刻,学校也成为了一所有角落和故事、有文化和温情、有个性和风格、有生命力和生发力的学校,成为了书香校园,成为了学生的人文家园、理想乐园。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清季之衰,始于嘉道,成于咸丰,治史者多为奕诉未能继承皇位扼腕痛惜.“胜者文豪为王败者寇”,这一语汇表达出的强权意境,在奕伫、奕诉兄弟争夺皇位的史料记载中有着充分体现.
一直以来,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秉承“求真、崇善、唯美”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学术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大写的人”的育人目标,整体规划建设与育人目标和
中国姓氏,各有起源,郑氏的起源则与西周晚期周宣王分封的姬姓诸侯国郑国有关。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厉王少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建立郑国,谥称郑桓公,为郑国之始封。后郑人以国为姓,传续至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  郑国为周的宗室,是周代重要诸侯国之一。郑桓公在位时期,曾担任过周 幽王的司徒,目睹西周王室政治腐朽,诸侯叛离,中央政权岌岌可危,深恐即将崩溃的命运会危及自己,便接受太史伯的建
贾科莫·巴拉在立体主义多视点的基础上,结合时间与速度的因素,将不同时间段的运动形态重叠在同一画面影像之中,其作品《链条上的狗》记录了狗在空间运动中表现出的连续性,显
期刊
目前国际上关于21世纪素养的研究普遍认为,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一是学习与创新素养,二是数字化素养,三是职业和生活技能.因此,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
期刊
当前,中国高校教师的业内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学历和科研.显见的行政强压是:高校教师被定义为研究者,课题申报被等同于学术研究.其在强化学术资源行政调控的同时,也压缩了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