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鲤鱼作为一种体形较大,进食谨慎,冲击力强的鱼种,颇受钓鱼人喜爱。但是,很多地方鲤鱼资源并不丰富,要在偌大的水域寻找鲤鱼的踪迹并钓获它们并非易事。
到了6月份,全国范围内的气候和温度条件都达到适合垂钓鲤鱼的程度了。想钓鲤鱼,首先要找到它,这就需要我们对它们习惯出没的地方有所了解。
很多人对鱼类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深水才是大鱼的栖息地,进而在钓鲤鱼或其他大型鱼时有目的地选择深水。我经多年垂钓实践发现,深水未必有大鱼——这里所谓深水是指4米以上的深度。超过4米水深,鱼的上钩率会断崖式下降,连闹钩的小鱼都很少,这个现象很明显。
是因为水深导致小鱼不去捣乱吗?不是。小鱼才不管那么多,哪里有食物,它们就涌向哪里。也就是说,小鱼密度最高的深度极有可能也是食物最丰富的地方。鲤鱼同样需要食物,它的食物又和大多数淡水鱼重合,所以小杂鱼的食物也会成为鲤鱼的食物。由此推断,小杂鱼最密集的位置,可能也是鲤鱼喜欢的地方。因此尽管我们讨厌小杂鱼,但是依然可以以小杂鱼作为选择鲤鱼钓位的参考。
一般来说,在坡度比较明显的水域,用4.5米或5.4米竿子时,小杂鱼的密度最大,其实这个位置就可以钓鲤鱼。但因小杂鱼数量庞大,鲤鱼在食物竞争中存在双拳难敌四手的尴尬,因此并不特别喜欢混迹在小杂鱼中间,它们在附近活动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遇到这种情况,我有两个选择,一是用稍长的鱼竿钓远,二是用稍短的鱼竿钓更近的位置,或者依然用长竿,但将竿子斜着打出去。
选择第一种办法时,我会先用6.3米竿子试水,这个距离只比用5.4米竿稍远一点,小鱼闹钩的强度不是最高,但是还有小鱼存在,说明这个深度既有天然食物,又有存在鲤鱼的可能性。
另一种选择——钓更近的位置,可将4.5米或5.4米竿子斜著抛,钓近岸。鲤鱼在食物竞争中不敌小杂鱼,所以它们会有意和小杂鱼保持一定距离。岸边的天然食物更多,但小杂鱼的数量并不大,因此会有鲤鱼钻这个空子,到岸边附近。我之所以没采用3.6米或更短的鱼竿钓岸边是因为用短竿意味着鱼和钓鱼人的距离更近,鲤鱼一旦察觉到人的干扰就会立马溜走。斜着抛竿可以把这种干扰的程度降到最低,而且稍长一点的竿子中鱼后更便于我们第一时间把鲤鱼带离钓点,遛鱼也更好操控。
近岸钓点非常好选,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试探。比如正常施钓的时候,小鱼会制造大量混乱的标相,随着钓组一点一点移向岸边,当它移到某一个位置时,你突然发现,小鱼不闹了,你在这个位置下钩就行。需要强调的是,这么做的前提是在坡度均匀的水域施钓,假如是在平均深度只有1.5米的平底型水库,这样做则未必有效。
我不止一次在山间水库用这种办法钓鲤鱼,总能告别“空军”,但因近岸水浅,遭遇大鲤鱼的可能性不大。不过,用这种搜索岸边躲避杂鱼的办法遇到鲫鱼群的时候比较多,且鲫鱼的个头比较可观,只要肃静不被打破,能一直钓下去。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为在岸边说几句话或来回溜达几步无所谓,让鱼群悄然消失只需几个不经意的小动作。把鱼群惊走很容易,让它们再回来可就难了。有人觉得打窝子鱼群就会再次被诱来,有这种想法的钓友不妨打个窝子试试。你会发现,窝料的诱惑远没有安静重要,也就是说,鱼的安全感是第一位的。我们常看见某个位置总有鱼在跳跃,这时哪怕你静悄悄地走过去,水花也会消失,它们会换个地方接着跳跃。这说明即便我们很小心,也会把鱼惊走。连傻呵呵的鲫鱼都懂得注重安全,更别说格外谨慎的鲤鱼了。所以搜索近岸钓鲤鱼时,我不赞成打窝子,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钓近岸实际上就是在钓过路鱼,是在捡漏。
实际上,有鱼在岸边跳跃本身就是“这里有鱼”的重要信号。既然我们走过去会惊扰到它们,不如干脆远离那里,将一把长竿斜着抛过去,接着就是慢慢地等。这样做成功率很高,尽管不是主流钓法,但能增加不少意外收获。
这种钓法还适用于一些岸边有堤坝的平底型的水库,平底和堤坝的交界处往往是鲤鱼逡巡觅食的通道,也是打伏击的理想位置。水下有台阶(不是人工台阶,而是自然形成的类似台阶状的地形)的水域和这有点类似,在某个台阶的最下面,比台阶上的水深1尺到1米不等,这个位置也是鲤鱼经常路过的位置,适合放一把竿子,静静等鱼到来。这两种地形均适合钓近岸。钓近岸相当于打伏击,因此我不赞成打窝子,毕竟垂钓的对象都是过路鱼,而不是鱼群。
不过,另一种钓近岸的情形却可以稍微打一点窝子,即夜钓时,在不确定鱼情的情况下用一支竿子“搞副业”,可以少打一点窝料,10~20粒嫩玉米或老玉米足矣,打多了就是画蛇添足,别指望这些过路的鱼会逗留很久。 近岸夜钓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种钓鲤方式,因为到了肃静的夜晚,只要岸边足够安静,鲤鱼会不自觉地在离岸很近的地方徘徊。我钓近岸1~2米的水深,平均每两夜会遇到一条鲤鱼,这个概率已经不错了。
再说说钓鲤鱼的窝料问题。网络上对于钓鲤鱼该怎么打窝子的问题有两种论调,一种是窝饵分家,另一种是窝饵统一,到底哪个对?哪个都有道理。我的意见是,两种办法都对,具体要用哪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这样说绝不是走中庸之路,因为这不是必须二选一的问题。
现在的鱼越来越少,钓鱼人随之搞起了装备竞赛,包括打窝子。
窝料打得多,才能诱来更多的鱼,这个推论貌似没毛病,但诱来的鱼再多,吃不到钩上又有何用?我们的目的不是诱鱼和喂鱼,而是把鱼钓起来。一棒嫩玉米好几百粒,十棒就有好几千粒,在好几千粒嫩玉米窝料中能发现钩上的一两粒嫩玉米吗?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个时候,窝饵分家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那么窝饵统一呢?还是以玉米粒钓鲤鱼为例。假如我只打10~20粒嫩玉米粒,那么钩上那一粒就容易被鲤鱼发现。假如我打窝用的是刀削嫩玉米粒,我故意把玉米粒削得小一些,不完整一些,钩上的那一粒比较饱满的嫩玉米是不是就更显眼了?哪怕我的窝料再多一点,这粒钓饵也是容易被发现的。
所以,窝饵分家也好,窝饵统一也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样的窝料和钓饵,因为方法不同,效果肯定存在差异。关键是要明确窝料和钓饵之间的内在联系,搞清这些,窝饵是否分家就明确了。
很多人还纠结另一个问题——钓鲤鱼怎么调钓?这世界上不存在那样一种不分鱼情水情,甚至不考虑浮标标尾的浮力的固定调标模式,也就是说,我无法说钓鲤鱼应该调几钓几,我能提供给读者的,是根据鲤鱼的活性、吃饵时的谨慎心理,以及它的生理特征而形成的调钓思路。
现在钓友们有个通病,越是鱼口不好或钓轻口鱼时,越追求那种近乎明察秋毫的灵敏,于是把钓组调得很灵很灵,这种超级灵敏的钓组的子线状态是垂直的。从鱼的生理结构講,用这种调钓方法钓鲫鱼、草鱼没问题,因为这两种鱼的嘴都是朝前长的,钓翘嘴也没问题,翘嘴是典型的“地包天”,下嘴唇更突出,垂直状态的子线不会阻碍这几种鱼吃饵。但是,鲤鱼的嘴巴是向下长的,子线若呈垂直状态,鲤鱼吃饵时上嘴唇会触碰子线,导致鲤鱼产生警觉,进而放弃进食。要想让鲤鱼顺利放心地吃饵,就要考虑鲤鱼的生理结构,不能让“天包地”嘴型的鲤鱼有不适感。于是,子线躺底就很有必要了。只要是鲤鱼,无论野生的还是的养殖的,这招都适用。
鲤鱼的嘴型构造,使其更适合在水底搜寻食物。因鲤鱼觅食时会在水底拱来拱去,所以有外国人称之为“水中之猪”,意思是鲤鱼觅食就像猪吃食一样。所以,担心水底有淤泥或酱层影响垂钓效果的钓友大可不必杞人忧天,鲤鱼的“拱食”特性,加上它嘴边那两条雷达一样的胡须,你大可放心,它们会找到钓饵的。况且,钓饵能陷进淤泥多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