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前,全国各地兴起一股青少年学儒家经典、读儒学经书的热潮,这一现象备受关注,引发热议。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柯小刚认为,目前的“读经运动”关键问题集中在“背诵”上:“背诵毫无疑问是非常有效的经典学习方法,但一些学生背诵经典,不但不懂所背文句是什么意思,甚至不能准确地读出他们自己所’背诵’的句子。”
文礼书院院长王财贵说:“现在孩子读经受到很多干扰,干扰来自于父母、老师甚至社会的,急切,急切就会攀比,给孩子带来压力,孩子觉不到快乐。”
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说:“读经不是一读了之,儒家历来倡导知行合一,要将经典的精神外化为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活化读经,激活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则认为,“四书五经”的内容很多都已过时,缺乏时代感,不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更缺乏民主政治的意识,特别是脱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记忆,只能造成学生学习与生命的浪费。
读了,上述四位专家的观点,你对读经热潮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作文,闡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评论性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四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读经热潮的认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柯小刚谈的是读经方法上存在严重的囫囵吞枣地背诵的问题;文礼书院院长王财贵谈的是推行读经中遇到的干扰;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谈的是读经的意义,即知行合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则站在反对的立场,认为儒学经书把过时。作文发出的任务指令是对读经热潮的感触与思考。
写作时,针对肖川教授儒学经书过时之说,我们在读经的态度上只有一个立场——经典永不过时,读经永不过时,但在具体阐发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有所侧重地进行:
1.从柯小刚教授谈到的“囫囵吞枣背诵”的角度,论证读经要融会贯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从王财贵院长谈到的读经中遇到的干扰的角度,反对读经热潮背后功利性的教育。
3.从冯哲院长谈到的读经的意义的角度,论证读经要知行合一。
可以从一个方面,也可结合其中两个方面或三个方面展开,辩证分析,深入解读。
[考场佳作]
功利读经,宜休止息
张馨元
小小少年,抚琴吟诗;小小少年,读儒学经。“古琴热”“诗词热”的余温未尽,又一股读经之风顿起。少年们随即置琴弃诗,一字一句地背起了经书。如此景象,依我薄见:功利太过,意义难寻。
说其功利太过,在于读经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压力,家长与老师全然不顾孩子兴趣,“逼迫式”读经,只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社会的急切。如同济大学教授柯小刚所言“急切就会攀比”,孩子埋头读经,不是兴趣使然,而是师长使然,如此读经,不可不说其功利太过了。
说其意义难寻,在于其单纯背诵的方法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触摸到经书之中先贤伟大的思想的。正如柯小刚教授所言,背诵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经典学习方法。但面对年龄普遍偏小的社会读经“主力军”,字还尚未认全,又怎能奢望其透悟其中的奥妙呢?当下,不乏有家长放弃幼儿园乃至小学教育,将孩子送到专业的读经学院一心读经,可试想几年之后,孩子出口即经,却仍不晓人事,家长岂不得不偿失。说到底,如此“背经”意义难寻。
说到此,必会有人辩驳,以经学文化的益处加之以尚古习贤思潮支持读经教育。固然,我得承认,不论是古琴热、诗词热还是读经热,我们都应欣喜地从中看到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可否认,传统经学有其深邃的内涵。也毋庸置疑,孩子读经会启迪心智,唤醒他们心中传统文化的种子。我也不是反对读经本身,而是反对读经热潮背后教育的功利性。
同时,人们对经学的追捧反映出的“饥不择食”的现象也不容忽视,社会在发展变革之中,经学的内容很多是过时乃至错误的,而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不用读经了?答案自是否定的,该叫停的是功利读经的形式教育,该降温的是社会教育的功利之心。经书不仅要读,更要读好,去粗取精、知行合一可谓正道;读经的热情也需长久保温。
功利读书,宜休止息。
小小少年,快乐读经。
[点评]
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功利太过,意义难寻。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衔接紧密。开头的“小小少年,抚琴吟诗;小小少年,读儒学经”和结尾的“小小少年,快乐读经”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我们需要“冷”读经
高垚
当前,读经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青少年被迫整日背诵“子日”“之乎者也”。此种“不求甚解,只求熟诵”的学习方式真的值得提倡吗?此种在家庭、学校、社会重压下的急功近利式读经真的有益经典传承吗?此种“一读了之”“口诵行违”的读经运动真的能使青少年从中受益吗?或许在这个多数人都“热火朝天”地读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冷”读经。
不可否认的是,儒学经典中宣扬的修身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发扬光大。但是,传承经典也得讲究方法,当下囫囵吞枣似的读经已然把经典当作追名逐利、附庸风雅的工具,其内在的精髓已被人们忽略。
西哲曾言:“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可以归为两部分,一种是以功利为目的,一种是以美为目的。”读诵经书这一风雅美事在当今社会的多方压力下,俨然成为谋求功利的工具,读经少年满口经义却不知所云,这畸形化的读经着实令人担忧。
再者,生活中有不少人熟知圣人修身之道,君子处世之要义,却在日常生活中做苟且之事。此类将经典精神与日常行为规范剥离的读经又有何意义? 读经,要乐求其解,要“冷”读经。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知换位思考之理,读“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要懂勇于承担之义,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要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之意。只有静心品读,才能真正汲取儒经中的精华,才能以经养性。
读经要知行合一。陶行知曾说:“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行动。将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落到实处,才能激活经典,才能修身养性。
诚然,“四书五经”中有些内容在当下已不合时宜,这是因时代变迁而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一些小瑕疵而拒绝读经,经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观的,我们需要将经书中的精华传承下来,需要用这些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读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目前的读经之法还有待商榷。我们不妨冷静思考一下到底如何读经,去一去读经的虚火,静下心来“冷”读经,让读经成为一份美的享受而非苦行役。
[点评]
作者开篇用三个反问句引出中心论点,气势上排山倒海,极富表现张力。论证过程中,援引丰富而妥帖,毫无斧凿之感。说理条理分明,说服力强。
读经热潮下的冷思考
王骏成
读经之风引全民沸腾!日前,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私塾”读经,企图以此使其走向博古通今的康庄大道,我们不禁深思,这场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之心的读经热潮,究竟是否值得提倡?
私以为,读经是毋庸置疑的,中华传统文化历五千年岁月的洗礼,其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实为华夏无上瑰宝。但是,功利性和急躁性却使这场读经热潮沦为众生狂欢的闹剧。所以,与其将这场返古热潮宣扬为国学之光,倒不如直言其为素质教育的又一战利品,毕竟,读经之法着实有待商榷。
经书,应如一汪清泉,涤净心灵的尘埃,但家长老师急功近利的态度就与儒家思想核心背道而驰,怀揣攀比心理的读经,终究只是浅尝辄止。面对生涩难懂的经书,身后是家长老师督促的目光,青少年又如何能潜读经典。正如王财贵院长所言:“急切就会攀比,给孩子带来压力。”在功利思想的重压之下,又何来美的享受?读经本是风雅之事,但若增添了功利色彩,甚至被逼着读书,这岂非只是味同嚼蜡。
所以,我们首先就应该反对这种功利化的畸形读经,毕竟,如果功利沦为读经的原动力,那么教育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其次,我们还应反思当前读经运动下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体制教育的缺失和佶屈聱牙汉字的背后是一群字都不认识的“假文盲”。陶行知先生说:“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行动。”诚哉斯言,我们读经,其最终目的便是学以致用,格物致知,以此构建理想社会。所以,我们读《孟子》体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至善至美,我们读《论语》让“士不可以不弘毅”启迪心灵。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场全民读经的假象之下,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之风的发酵,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风的盛行,当青少年对经文词句尚且一知半懂,又如何能学以致用呢?
经书不可不读,但读经不只需要琢磨个中滋味,更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如此这般,才能在卷帙浩繁的华夏典籍中汲取文化的养料。
或许,是时候将这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热经闹剧匡扶回正路了。
[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以为什么、怎么做为主线,层次分明。语言简洁优美、凝练。恰当穿插名句增强了表达效果。理论的笔触、多变的句式、恰当的字句,显示出作者比较丰富的写作积淀。
“知行合一”方为读经正道
李嘉兴
“中华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主席此言一出,“读经少年”一如雨后春笋汨汨涌现。
而我以为,读经之举,自是毋庸置疑,而读经之法,着实有待商榷。
那么,我们该不该读经?
前有鲁迅先生痛心疾首地吐露自己《十四年的“读经”》,后有北师大肖川教授“‘四书五经’已过时”的惊人之语。我们的“读经”征程,怕是未出发前便被画上了一个个问号。可我们的确得承认,经书中凝聚着中华儿女五千年来的精气与骨血,经文里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与担当。诸如此类“经书不可读”之语,多半是囿于短时的成见。而经书中所谓“不合时宜”的“糟粕”,也早就在千余年的历史洗礼中涤荡干净。在仁义礼智信集体“出逃”的现代社会,捡拾抛之脑后的经书,重拾先贤大儒的古朴,可以说,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我们该怎样读经?
坦白来讲,近年来读经运动之所以屡遭声讨,很大部分是因为违规办学的“私塾”的助推。“体制教育”缺失的背后,是一批批“识字都成问题”“常识观念不足”的“畸形”读经少年。
我们的确应该发出反对之声,但反对的是错误的读经方式,而绝不是经书阅读的存在意义。经书高明吗?答案不难回答。但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除了拿来展示自己已讀“四书五经”,我看怕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知行合一’这一四字箴言,此时无疑是一剂“标本兼治”的良方。
经书不可不读,读而融会贯通,学而致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这般,才是个中正道。正如鲁迅先生之语:“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我们才有其进步。”怎样在卷帙浩繁的诸子典籍中汲取知识的给养,反倒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读经可养浩然正气,但归根结底,还是知行合一。正如读到“君子求诸己”能严格要求自己,读到“言必行,行必果”能够诚实守信,读到“君子坦荡荡”能够襟怀坦白。
这样,可能才是我们推崇经文的要义所在。
[点评]
文章契合材料的内核,作者巧妙设计两个问题引领全文,思路清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使得论证比较饱满。总体来看,语言简洁,论证条理。
当前,全国各地兴起一股青少年学儒家经典、读儒学经书的热潮,这一现象备受关注,引发热议。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柯小刚认为,目前的“读经运动”关键问题集中在“背诵”上:“背诵毫无疑问是非常有效的经典学习方法,但一些学生背诵经典,不但不懂所背文句是什么意思,甚至不能准确地读出他们自己所’背诵’的句子。”
文礼书院院长王财贵说:“现在孩子读经受到很多干扰,干扰来自于父母、老师甚至社会的,急切,急切就会攀比,给孩子带来压力,孩子觉不到快乐。”
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说:“读经不是一读了之,儒家历来倡导知行合一,要将经典的精神外化为日常行为规范,落实到生活当中。只有这样才能活化读经,激活经典。’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则认为,“四书五经”的内容很多都已过时,缺乏时代感,不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方向,更缺乏民主政治的意识,特别是脱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地记忆,只能造成学生学习与生命的浪费。
读了,上述四位专家的观点,你对读经热潮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作文,闡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评论性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四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对读经热潮的认识: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柯小刚谈的是读经方法上存在严重的囫囵吞枣地背诵的问题;文礼书院院长王财贵谈的是推行读经中遇到的干扰;北京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谈的是读经的意义,即知行合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肖川则站在反对的立场,认为儒学经书把过时。作文发出的任务指令是对读经热潮的感触与思考。
写作时,针对肖川教授儒学经书过时之说,我们在读经的态度上只有一个立场——经典永不过时,读经永不过时,但在具体阐发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有所侧重地进行:
1.从柯小刚教授谈到的“囫囵吞枣背诵”的角度,论证读经要融会贯通,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从王财贵院长谈到的读经中遇到的干扰的角度,反对读经热潮背后功利性的教育。
3.从冯哲院长谈到的读经的意义的角度,论证读经要知行合一。
可以从一个方面,也可结合其中两个方面或三个方面展开,辩证分析,深入解读。
[考场佳作]
功利读经,宜休止息
张馨元
小小少年,抚琴吟诗;小小少年,读儒学经。“古琴热”“诗词热”的余温未尽,又一股读经之风顿起。少年们随即置琴弃诗,一字一句地背起了经书。如此景象,依我薄见:功利太过,意义难寻。
说其功利太过,在于读经教育给孩子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压力,家长与老师全然不顾孩子兴趣,“逼迫式”读经,只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个社会的急切。如同济大学教授柯小刚所言“急切就会攀比”,孩子埋头读经,不是兴趣使然,而是师长使然,如此读经,不可不说其功利太过了。
说其意义难寻,在于其单纯背诵的方法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触摸到经书之中先贤伟大的思想的。正如柯小刚教授所言,背诵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经典学习方法。但面对年龄普遍偏小的社会读经“主力军”,字还尚未认全,又怎能奢望其透悟其中的奥妙呢?当下,不乏有家长放弃幼儿园乃至小学教育,将孩子送到专业的读经学院一心读经,可试想几年之后,孩子出口即经,却仍不晓人事,家长岂不得不偿失。说到底,如此“背经”意义难寻。
说到此,必会有人辩驳,以经学文化的益处加之以尚古习贤思潮支持读经教育。固然,我得承认,不论是古琴热、诗词热还是读经热,我们都应欣喜地从中看到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可否认,传统经学有其深邃的内涵。也毋庸置疑,孩子读经会启迪心智,唤醒他们心中传统文化的种子。我也不是反对读经本身,而是反对读经热潮背后教育的功利性。
同时,人们对经学的追捧反映出的“饥不择食”的现象也不容忽视,社会在发展变革之中,经学的内容很多是过时乃至错误的,而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不用读经了?答案自是否定的,该叫停的是功利读经的形式教育,该降温的是社会教育的功利之心。经书不仅要读,更要读好,去粗取精、知行合一可谓正道;读经的热情也需长久保温。
功利读书,宜休止息。
小小少年,快乐读经。
[点评]
作者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功利太过,意义难寻。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衔接紧密。开头的“小小少年,抚琴吟诗;小小少年,读儒学经”和结尾的“小小少年,快乐读经”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我们需要“冷”读经
高垚
当前,读经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青少年被迫整日背诵“子日”“之乎者也”。此种“不求甚解,只求熟诵”的学习方式真的值得提倡吗?此种在家庭、学校、社会重压下的急功近利式读经真的有益经典传承吗?此种“一读了之”“口诵行违”的读经运动真的能使青少年从中受益吗?或许在这个多数人都“热火朝天”地读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冷”读经。
不可否认的是,儒学经典中宣扬的修身之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发扬光大。但是,传承经典也得讲究方法,当下囫囵吞枣似的读经已然把经典当作追名逐利、附庸风雅的工具,其内在的精髓已被人们忽略。
西哲曾言:“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可以归为两部分,一种是以功利为目的,一种是以美为目的。”读诵经书这一风雅美事在当今社会的多方压力下,俨然成为谋求功利的工具,读经少年满口经义却不知所云,这畸形化的读经着实令人担忧。
再者,生活中有不少人熟知圣人修身之道,君子处世之要义,却在日常生活中做苟且之事。此类将经典精神与日常行为规范剥离的读经又有何意义? 读经,要乐求其解,要“冷”读经。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知换位思考之理,读“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要懂勇于承担之义,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要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之意。只有静心品读,才能真正汲取儒经中的精华,才能以经养性。
读经要知行合一。陶行知曾说:“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行动。将经典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落到实处,才能激活经典,才能修身养性。
诚然,“四书五经”中有些内容在当下已不合时宜,这是因时代变迁而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但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一些小瑕疵而拒绝读经,经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是符合当下主流价值观的,我们需要将经书中的精华传承下来,需要用这些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读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目前的读经之法还有待商榷。我们不妨冷静思考一下到底如何读经,去一去读经的虚火,静下心来“冷”读经,让读经成为一份美的享受而非苦行役。
[点评]
作者开篇用三个反问句引出中心论点,气势上排山倒海,极富表现张力。论证过程中,援引丰富而妥帖,毫无斧凿之感。说理条理分明,说服力强。
读经热潮下的冷思考
王骏成
读经之风引全民沸腾!日前,不少家长将孩子送到“私塾”读经,企图以此使其走向博古通今的康庄大道,我们不禁深思,这场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之心的读经热潮,究竟是否值得提倡?
私以为,读经是毋庸置疑的,中华传统文化历五千年岁月的洗礼,其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实为华夏无上瑰宝。但是,功利性和急躁性却使这场读经热潮沦为众生狂欢的闹剧。所以,与其将这场返古热潮宣扬为国学之光,倒不如直言其为素质教育的又一战利品,毕竟,读经之法着实有待商榷。
经书,应如一汪清泉,涤净心灵的尘埃,但家长老师急功近利的态度就与儒家思想核心背道而驰,怀揣攀比心理的读经,终究只是浅尝辄止。面对生涩难懂的经书,身后是家长老师督促的目光,青少年又如何能潜读经典。正如王财贵院长所言:“急切就会攀比,给孩子带来压力。”在功利思想的重压之下,又何来美的享受?读经本是风雅之事,但若增添了功利色彩,甚至被逼着读书,这岂非只是味同嚼蜡。
所以,我们首先就应该反对这种功利化的畸形读经,毕竟,如果功利沦为读经的原动力,那么教育也终将走向穷途末路。
其次,我们还应反思当前读经运动下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体制教育的缺失和佶屈聱牙汉字的背后是一群字都不认识的“假文盲”。陶行知先生说:“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行动。”诚哉斯言,我们读经,其最终目的便是学以致用,格物致知,以此构建理想社会。所以,我们读《孟子》体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至善至美,我们读《论语》让“士不可以不弘毅”启迪心灵。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场全民读经的假象之下,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之风的发酵,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风的盛行,当青少年对经文词句尚且一知半懂,又如何能学以致用呢?
经书不可不读,但读经不只需要琢磨个中滋味,更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如此这般,才能在卷帙浩繁的华夏典籍中汲取文化的养料。
或许,是时候将这场“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热经闹剧匡扶回正路了。
[点评]
本文思路清晰,以为什么、怎么做为主线,层次分明。语言简洁优美、凝练。恰当穿插名句增强了表达效果。理论的笔触、多变的句式、恰当的字句,显示出作者比较丰富的写作积淀。
“知行合一”方为读经正道
李嘉兴
“中华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主席此言一出,“读经少年”一如雨后春笋汨汨涌现。
而我以为,读经之举,自是毋庸置疑,而读经之法,着实有待商榷。
那么,我们该不该读经?
前有鲁迅先生痛心疾首地吐露自己《十四年的“读经”》,后有北师大肖川教授“‘四书五经’已过时”的惊人之语。我们的“读经”征程,怕是未出发前便被画上了一个个问号。可我们的确得承认,经书中凝聚着中华儿女五千年来的精气与骨血,经文里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与担当。诸如此类“经书不可读”之语,多半是囿于短时的成见。而经书中所谓“不合时宜”的“糟粕”,也早就在千余年的历史洗礼中涤荡干净。在仁义礼智信集体“出逃”的现代社会,捡拾抛之脑后的经书,重拾先贤大儒的古朴,可以说,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我们该怎样读经?
坦白来讲,近年来读经运动之所以屡遭声讨,很大部分是因为违规办学的“私塾”的助推。“体制教育”缺失的背后,是一批批“识字都成问题”“常识观念不足”的“畸形”读经少年。
我们的确应该发出反对之声,但反对的是错误的读经方式,而绝不是经书阅读的存在意义。经书高明吗?答案不难回答。但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除了拿来展示自己已讀“四书五经”,我看怕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而“知行合一’这一四字箴言,此时无疑是一剂“标本兼治”的良方。
经书不可不读,读而融会贯通,学而致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此这般,才是个中正道。正如鲁迅先生之语:“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我们才有其进步。”怎样在卷帙浩繁的诸子典籍中汲取知识的给养,反倒是我们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读经可养浩然正气,但归根结底,还是知行合一。正如读到“君子求诸己”能严格要求自己,读到“言必行,行必果”能够诚实守信,读到“君子坦荡荡”能够襟怀坦白。
这样,可能才是我们推崇经文的要义所在。
[点评]
文章契合材料的内核,作者巧妙设计两个问题引领全文,思路清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使得论证比较饱满。总体来看,语言简洁,论证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