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体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坛对文体论的探讨也一直未停息。对文体论的探讨不仅利于文本分析,也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晰的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诸家之说进行简述分析,以期有助于理解这一时代的文学理论。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文体论;形式;发展
文体是文学的形式,传统的文体中除诗赋外,多为应用文字。文体主张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公文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铭诔两体。自汉以来,对传主的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所以提出“实”字加以规范;又书论之体重在说理,不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而在魏晋以前,中国文学尚未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还没有文学批评专论出现。降及魏晋,文学自觉的时代到来,随着各体文学的发展繁荣,文体论也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趋于成熟。
一、文体学的发轫
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的主张,诚然是文学批评的一个进步。因为此前人们对诗赋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的认识还是不明确的,如将《诗》列为经;对于楚辞,汉人除司马迁外,其他正统文人对其艳丽的辞采和神话传说的运用持否定态度;至于乐府也难入主流作家的视野;对于赋虽然认识到它不同于经史子部,但社会中人对之还是视为小道,甚至它的一些文学辞采也被目为“竞侈宏丽”而受到指责。所以虽然自汉代以来文学创作日益表现出美词丽句的倾向,但在理论上是相对滞后的。在这个意义上,曹丕的《典论·论文》冲破了旧有文学观念的束缚,标志着中国文体风格论的开始。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种不同,故能之本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1】p225曹丕已经认识到各体文章的特殊规律,因此提出“文非一体”,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并分別指出它们的风格特征。而“诗赋欲丽”的提出,更是对诗赋提出美学上的价值,对儒家传统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观点形成了冲击。
儒家的传统文论即“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言辄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辄矣。” 【2】p133而曹丕的“诗赋欲丽”大胆地突破了儒家文论,他已不再将实用功利作为衡量文章的准则,而把美学原则放在了第一位,这体现了曹丕思想的解放和对儒家文论的突破。
与曹丕相比,魏末桓范的文论观念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了。桓范的《世要论》主要论述的是修身治国之道,他将文学看成是为修身治国服务的工具,在他的心目中,文学仍然是政治学、伦理学的奴仆而没有独立的地位。《世要论》中论及文体的有《赞象》、《铭诔》、《序作》三篇,其中据《铭诔》记载的内容可看出他将内容的真实放在第一位,却闭口不谈文体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与曹丕论述文体着眼于文体的风格特征相比,无疑是文学观念上的一种倒退。
而傅玄的文学观念已摆脱汉儒思想的束缚,他的文体论与前人相比更加成熟,表现在对“七”及“连珠”的论述。“七”原本并非文体的名称,它大约始于枚乘的《七发》,是赋体的一种,原意本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文选》注),“七”只作为“发”的限制词,到后来模仿《七发》的作品渐多且都冠一“七”字,后人才开始以一种文体视之。
到陆机的《文赋》中,基于审美来论述文体的风格特征,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3】p183
由此可见,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尤其是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远比曹丕具体准确,文体学有了雏形。
二、文体学的成熟
在一定程度上,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文体学的发轫之作,但受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对写作的广泛探索中涉猎文体论,未能将文体问题阐述的十分深透。
我国最早的文体论专著当首推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和《文章流别志论》、东晋李充的《翰林论》,但这些文献已不复存在,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对文体的论述更是总结齐梁以前的各类文体,吸收以前各家的论述,成为文体论的集大成之作。
刘勰主张传统的文笔说即“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4】p6,论述文体三十多种,八十多个细目,并主张根据不同的思想内容来选择文体,进而适应不同的文体形式,确定文章的风格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刘勰划分这三十余种文体的原则,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的。除了“文笔”的分类方法外,刘勰还从风格特征上对文体进行了分类,《文心雕龙·体性》篇把文体分为八类,并进行了仔细阐述,比《典论·论文》和《文赋》显然大大前进了一步。
刘勰之后,萧统以诗文总集的形式第一次对古今文体做了普遍的考察,完成了全面的文体分类,使当时的许多文章皆有类可依。《昭明文选》与《文心雕龙》相比性质不同,《文心雕龙》是一部理论著作,重在研究和阐述各类文体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而《昭明文选》则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重点在选出各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
综上所述,文体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成绩辉煌,可谓文体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始,开创了“以体论文”的先河,进入了文体学研究的发轫期;继曹丕之后,文体论在徘徊中前进,至西晋陆机的《文赋》,对各类文章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在曹丕的基础上,把文体研究又推进了一步;及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文心雕龙》这样一部对文体进行精深详尽研究的“体大思精”的巨著,同时还出现了《文选》这样规模宏伟的按体选文的文学作品范本,可以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体学已经成熟。
【参考文献】
[1]尚永亮.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吕骥.《乐记》理论探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李承林.中华文典—中华句典大全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林治金,等.中国古代文章学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文体论;形式;发展
文体是文学的形式,传统的文体中除诗赋外,多为应用文字。文体主张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时公文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铭诔两体。自汉以来,对传主的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所以提出“实”字加以规范;又书论之体重在说理,不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而在魏晋以前,中国文学尚未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还没有文学批评专论出现。降及魏晋,文学自觉的时代到来,随着各体文学的发展繁荣,文体论也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趋于成熟。
一、文体学的发轫
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的主张,诚然是文学批评的一个进步。因为此前人们对诗赋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的认识还是不明确的,如将《诗》列为经;对于楚辞,汉人除司马迁外,其他正统文人对其艳丽的辞采和神话传说的运用持否定态度;至于乐府也难入主流作家的视野;对于赋虽然认识到它不同于经史子部,但社会中人对之还是视为小道,甚至它的一些文学辞采也被目为“竞侈宏丽”而受到指责。所以虽然自汉代以来文学创作日益表现出美词丽句的倾向,但在理论上是相对滞后的。在这个意义上,曹丕的《典论·论文》冲破了旧有文学观念的束缚,标志着中国文体风格论的开始。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种不同,故能之本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1】p225曹丕已经认识到各体文章的特殊规律,因此提出“文非一体”,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并分別指出它们的风格特征。而“诗赋欲丽”的提出,更是对诗赋提出美学上的价值,对儒家传统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观点形成了冲击。
儒家的传统文论即“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言辄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辄矣。” 【2】p133而曹丕的“诗赋欲丽”大胆地突破了儒家文论,他已不再将实用功利作为衡量文章的准则,而把美学原则放在了第一位,这体现了曹丕思想的解放和对儒家文论的突破。
与曹丕相比,魏末桓范的文论观念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了。桓范的《世要论》主要论述的是修身治国之道,他将文学看成是为修身治国服务的工具,在他的心目中,文学仍然是政治学、伦理学的奴仆而没有独立的地位。《世要论》中论及文体的有《赞象》、《铭诔》、《序作》三篇,其中据《铭诔》记载的内容可看出他将内容的真实放在第一位,却闭口不谈文体的艺术风格,艺术特征,与曹丕论述文体着眼于文体的风格特征相比,无疑是文学观念上的一种倒退。
而傅玄的文学观念已摆脱汉儒思想的束缚,他的文体论与前人相比更加成熟,表现在对“七”及“连珠”的论述。“七”原本并非文体的名称,它大约始于枚乘的《七发》,是赋体的一种,原意本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文选》注),“七”只作为“发”的限制词,到后来模仿《七发》的作品渐多且都冠一“七”字,后人才开始以一种文体视之。
到陆机的《文赋》中,基于审美来论述文体的风格特征,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又前进了一步:“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3】p183
由此可见,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尤其是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远比曹丕具体准确,文体学有了雏形。
二、文体学的成熟
在一定程度上,曹丕的《典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是文体学的发轫之作,但受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对写作的广泛探索中涉猎文体论,未能将文体问题阐述的十分深透。
我国最早的文体论专著当首推西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和《文章流别志论》、东晋李充的《翰林论》,但这些文献已不复存在,至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对文体的论述更是总结齐梁以前的各类文体,吸收以前各家的论述,成为文体论的集大成之作。
刘勰主张传统的文笔说即“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4】p6,论述文体三十多种,八十多个细目,并主张根据不同的思想内容来选择文体,进而适应不同的文体形式,确定文章的风格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刘勰划分这三十余种文体的原则,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的。除了“文笔”的分类方法外,刘勰还从风格特征上对文体进行了分类,《文心雕龙·体性》篇把文体分为八类,并进行了仔细阐述,比《典论·论文》和《文赋》显然大大前进了一步。
刘勰之后,萧统以诗文总集的形式第一次对古今文体做了普遍的考察,完成了全面的文体分类,使当时的许多文章皆有类可依。《昭明文选》与《文心雕龙》相比性质不同,《文心雕龙》是一部理论著作,重在研究和阐述各类文体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而《昭明文选》则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重点在选出各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
综上所述,文体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迅速,成绩辉煌,可谓文体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始,开创了“以体论文”的先河,进入了文体学研究的发轫期;继曹丕之后,文体论在徘徊中前进,至西晋陆机的《文赋》,对各类文章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在曹丕的基础上,把文体研究又推进了一步;及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文心雕龙》这样一部对文体进行精深详尽研究的“体大思精”的巨著,同时还出现了《文选》这样规模宏伟的按体选文的文学作品范本,可以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体学已经成熟。
【参考文献】
[1]尚永亮.大学语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吕骥.《乐记》理论探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3]李承林.中华文典—中华句典大全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林治金,等.中国古代文章学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