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0-0232-01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中专院校包括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促进教育质量,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更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也更贴近社会与市场需求,这种合作方式,为职业教育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合作方法、合作模式和合作程度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徐州技师学院为例从2011年至今,从委培班、订单班到现代学徒制班到新型学徒制,又融入了“校中厂”“厂中校”,合作过程中的工学交替,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个性化越来越强,合作模式逐渐多样化,越来越贴近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的合作模式
一、委培班
与企业达成委培意向和委培人数,在招生的时候设置XX企业委培班,学生如果意向明确可以报考委培班,入学时经过企业面试筛选,留在企业委培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门加入委培企业的企业文化课程,经常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参观,学生实习时,安排的委培企业进行实习,委培企业优先从这个班级里挑选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
二、订单班合作模式
订单班:与企业达成订单意向与订单人数,在招生时设置企业订单班,企业对订单班的报考设置如分数、身高、应往届等要求,达到企业要求的学生可以报考订单班,入学时还需再通过订单企业的面试,签订三方协议,正式进入订单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订单企业为学生提供企业工作服、提供奖学金、为学生做专门的企业文化宣传,定制部分企业要求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习课程。考取企业要求的相关证书。学生毕业时,只要成绩合格,都进入企业进行学习。企业对订单班学生的录取率不低于90%,已经被订单企业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学校的毕业推荐。
不管是委培班还是订单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归属感更强一些,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也相对明确。很少有对自己未来发展迷茫不知所措的情况。委培班和订单班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了更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企业文化的渗透也增加了学生的企业认同。相比较于非委培和订单班的学生,委培和订单班的学生在进入企业以后,适用性要更好,在岗位上更容易上手,流失率也相对较低。
三、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
所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会在完成学业之前有一个实习的过程,通常是半年到一年,以往这种实习大多都是安排在学校教学课程全部结束之后的最后一年,学生才完全进入到工厂进行实习,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努力。工學交替改变了这种模式,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下厂实习交替进行,学习一段时间,就到厂里去接受生产实习,在企业工厂实习过一段时间以后,再返回课堂,这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根据在工厂里真实的实践情况再反馈到学校教学学习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四、新型学徒制合作模式
新型学徒制的合作方式,跟前面几种的最大不同在于培养的主体发生了改变,以往的校企合作培养主体大多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而新型学徒制的培养主体是企业新录用和需要转岗的员工,根据企业需求,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资源,对这些员工回炉再造,进行再培训。从而使得这些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胜任。
五、“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模式
“校中厂”“厂中校”是指企业和职业学校联合,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资源,职业学校的教师、学生企业的设备、技术共同成立公司并对外运营,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提升,为企业带来效益和利润的同时,解决了招录员工、开设店面等问题。职业学校对口专业的学生实践也更丰富、生动和真实。
合作方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瓶颈
不管采用哪一种合作方式,总有着其优劣之处,也有着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所在
一、就委培班和订单班来看,企业介入的力度还不足。企业没有完全把委培和订单班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准员工,日常关注度不够。在合作的开始,热情较高,一旦招生完成,面试结束,人员确定后,企业除了按照合同要求提供工作服,提供企业文化和学期末的奖学金以外,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与学生的互动见面次数屈指可数,基本上学生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仅仅进行实习的时候才会真正进入企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常会流于形式。
同时企业对于委培、订单班级培养的连贯性不好,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发生变动,这批委培、订单班级的学生就会出现脱节。
二、在委培班、订单班中学生思想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过于稳定,不思进取;一个是仍然不稳定,期望更好的可能。有部分委培、订单班学生思想保守,不再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参与课外活动,认为只要成绩合格,就等于有了工作,不再寻求更大的进步。还有部分学生思想并不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变化,就业形势和学生的思想都在变化,有的学生为了保障选择了委培、订单班级,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希望能到更好的企业去工作,即使学校不再安排就业推荐,学生也有可能主动放弃原有的委培、订单企业,也会造成委培、订单班的培养流于形式。
三、由于学生必须全日制完成在校的学习,随着时间推移,企业需求会发生一定变化,导致招生与就业接纳的偏差。委培、订单班的学生培养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在这几年中间,企业也会发生很多发展和变化,包括岗位的变化,有些时候会与之前签订委培、订单班合同的时预估的岗位需求不一致,这就导致在按照合同接收学生时,存在一定困难,尤其在岗位安置上,有些时候专业不能完全对口,专岗不能专用,造成所学与所用的偏差。
四、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依然存在落差工学交通模式中,学生的思想并没有完全从在校学生中转换出来,只是服从学校和企业安排进行生产实习,并没有产生就业的危机意识,还总是认为就业问题要等到自己完全毕业拿到毕业证以后才开始需要开始考虑走上社会。
五、企业的培养要求没有系统化,多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型學徒制的培养中,目前企业的培养系统化不强,针对性比较高,但短时间内想要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还存在问题。
从委培班到订单班,从订单班到工学交替,从工学交替到新型学徒制,从新型学徒制再到“校中厂”具体分析这些不断变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不难看出,不管是哪一种培养模式,不管怎样变化,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都是在摸索中前行,孜孜不倦的寻求着一种更适合的合作方式,力求完善这种合作的双赢,所以合作模式的不断变化正是校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应运而生更多既贴近市场需求,又促进双方又好又快发展的合作模式。
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中专院校包括职业教育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促进教育质量,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更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也更贴近社会与市场需求,这种合作方式,为职业教育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合作方法、合作模式和合作程度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徐州技师学院为例从2011年至今,从委培班、订单班到现代学徒制班到新型学徒制,又融入了“校中厂”“厂中校”,合作过程中的工学交替,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个性化越来越强,合作模式逐渐多样化,越来越贴近市场需求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的合作模式
一、委培班
与企业达成委培意向和委培人数,在招生的时候设置XX企业委培班,学生如果意向明确可以报考委培班,入学时经过企业面试筛选,留在企业委培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门加入委培企业的企业文化课程,经常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参观,学生实习时,安排的委培企业进行实习,委培企业优先从这个班级里挑选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
二、订单班合作模式
订单班:与企业达成订单意向与订单人数,在招生时设置企业订单班,企业对订单班的报考设置如分数、身高、应往届等要求,达到企业要求的学生可以报考订单班,入学时还需再通过订单企业的面试,签订三方协议,正式进入订单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订单企业为学生提供企业工作服、提供奖学金、为学生做专门的企业文化宣传,定制部分企业要求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习课程。考取企业要求的相关证书。学生毕业时,只要成绩合格,都进入企业进行学习。企业对订单班学生的录取率不低于90%,已经被订单企业录取的学生,不再参加学校的毕业推荐。
不管是委培班还是订单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归属感更强一些,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也相对明确。很少有对自己未来发展迷茫不知所措的情况。委培班和订单班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了更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学生在职业院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企业文化的渗透也增加了学生的企业认同。相比较于非委培和订单班的学生,委培和订单班的学生在进入企业以后,适用性要更好,在岗位上更容易上手,流失率也相对较低。
三、工学交替的合作模式
所有职业院校的学生,都会在完成学业之前有一个实习的过程,通常是半年到一年,以往这种实习大多都是安排在学校教学课程全部结束之后的最后一年,学生才完全进入到工厂进行实习,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努力。工學交替改变了这种模式,在校课程学习和企业下厂实习交替进行,学习一段时间,就到厂里去接受生产实习,在企业工厂实习过一段时间以后,再返回课堂,这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根据在工厂里真实的实践情况再反馈到学校教学学习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四、新型学徒制合作模式
新型学徒制的合作方式,跟前面几种的最大不同在于培养的主体发生了改变,以往的校企合作培养主体大多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而新型学徒制的培养主体是企业新录用和需要转岗的员工,根据企业需求,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资源,对这些员工回炉再造,进行再培训。从而使得这些员工在工作岗位上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胜任。
五、“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模式
“校中厂”“厂中校”是指企业和职业学校联合,利用双方各自的优势资源,职业学校的教师、学生企业的设备、技术共同成立公司并对外运营,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提升,为企业带来效益和利润的同时,解决了招录员工、开设店面等问题。职业学校对口专业的学生实践也更丰富、生动和真实。
合作方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瓶颈
不管采用哪一种合作方式,总有着其优劣之处,也有着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所在
一、就委培班和订单班来看,企业介入的力度还不足。企业没有完全把委培和订单班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准员工,日常关注度不够。在合作的开始,热情较高,一旦招生完成,面试结束,人员确定后,企业除了按照合同要求提供工作服,提供企业文化和学期末的奖学金以外,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与学生的互动见面次数屈指可数,基本上学生还是按部就班的按照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仅仅进行实习的时候才会真正进入企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常会流于形式。
同时企业对于委培、订单班级培养的连贯性不好,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发生变动,这批委培、订单班级的学生就会出现脱节。
二、在委培班、订单班中学生思想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过于稳定,不思进取;一个是仍然不稳定,期望更好的可能。有部分委培、订单班学生思想保守,不再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参与课外活动,认为只要成绩合格,就等于有了工作,不再寻求更大的进步。还有部分学生思想并不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变化,就业形势和学生的思想都在变化,有的学生为了保障选择了委培、订单班级,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希望能到更好的企业去工作,即使学校不再安排就业推荐,学生也有可能主动放弃原有的委培、订单企业,也会造成委培、订单班的培养流于形式。
三、由于学生必须全日制完成在校的学习,随着时间推移,企业需求会发生一定变化,导致招生与就业接纳的偏差。委培、订单班的学生培养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在这几年中间,企业也会发生很多发展和变化,包括岗位的变化,有些时候会与之前签订委培、订单班合同的时预估的岗位需求不一致,这就导致在按照合同接收学生时,存在一定困难,尤其在岗位安置上,有些时候专业不能完全对口,专岗不能专用,造成所学与所用的偏差。
四、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依然存在落差工学交通模式中,学生的思想并没有完全从在校学生中转换出来,只是服从学校和企业安排进行生产实习,并没有产生就业的危机意识,还总是认为就业问题要等到自己完全毕业拿到毕业证以后才开始需要开始考虑走上社会。
五、企业的培养要求没有系统化,多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新型學徒制的培养中,目前企业的培养系统化不强,针对性比较高,但短时间内想要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还存在问题。
从委培班到订单班,从订单班到工学交替,从工学交替到新型学徒制,从新型学徒制再到“校中厂”具体分析这些不断变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不难看出,不管是哪一种培养模式,不管怎样变化,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都是在摸索中前行,孜孜不倦的寻求着一种更适合的合作方式,力求完善这种合作的双赢,所以合作模式的不断变化正是校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还会应运而生更多既贴近市场需求,又促进双方又好又快发展的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