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个常用的社区团购,隔一两天就要给我送一批货物。
她是个裁缝,在街面上开了家布艺窗帘的小店,玻璃门上还印了一张纸:收废品——这是她老公在做。
多年前他们就在这附近做了,老一代的人都是眼见她一点点,把缝纫机从棚子里搬到背街小店,又如何把店面开到临街。她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就是靠父亲收废品、母亲做裁缝一点点养大的。
当时老人都叹息:“两个儿子,如何养得大?”
但他们养得还不错。两个儿子,一个已经结婚生子,另一个在读研究生。不是特别好的大学,但至少也是提升了家庭层次。
而裁缝也真是个勤劳且心思活络的人,前两年开始做社区团购,今年更是大放异彩,一会儿团冰淇淋、一会儿团鸡汤。
我住得离她稍远,有些稍微大件的东西,我看着就不想买——我怎么才能把一个十来斤重的石头瓜扛回来?自行车篓子又放不下。
她就主动说:“我给你送。”
她是要守店的,因此,每次送货的时间都是晚上,八九点,骑个电动车。
前几天,我正好有时间,就去她店里取货。她不在,她那个读研究生的儿子在。一问,这孩子从寒假起都在家半年了。
他是很有礼貌的孩子,也很热心帮我找东西,打电话给他妈:“妈妈,那什么东西,在哪里?”
我不能说他哪里做得不对,但整个就是“帮忙”的态度,就是:这一摊是我妈妈的事,我是帮她忙。
但这不应该是一个家庭的营生吗?不应该众人捡柴火焰高吗?
我问他:“你帮你妈搞团购的事儿吗?”
他笑,普通话很标准,大大方方的,“很少,她自己搞得过来的。”
我有一个邻居原来也在她家里买,因为一件小事不买了。邻居说有一次去拿货,开了车去的,不想下车,正好遇到她老公坐在那儿闲着,就说一句:“你帮我搬一下。”
她老公扭头就喊她。她应得很大声,赶紧就抱着箱子吭哧吭哧过来了。
搞得这个邻居有点儿尴尬:“我一个男将,我坐在车上,让个女的给我抱重东西。”
为了这一份尴尬,他就不愿意去买了。买东西有时候就是买个心情,附近团购多了,也不是她一家。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尴尬。有天大风大雨的,我在院子里溜达,突然看到她披着雨披骑着电动车送东西来了,忍不住就想问:“你老公呢?你儿子呢?”
但我与邻居不同,越是这样,越要帮衬她生意。
我未必多嘴到要对年轻人说三道四,我只是有点儿感慨。让年轻人意识到父母的辛苦,意识到“这不是他們的事,这是整个家庭的事”,是很需要父母的教育的。
没错,他们搞得过来,再辛苦一倍也搞得过来。但是……
少一份辛苦,可能少一点儿腰肌劳损。
少一份奔走,可能少一点儿关节炎。
每一份额外的付出,都会反映在身体上。
如果你也觉得很累很麻烦的事儿,你的父母也会觉得——他们真的,并不比你更强壮。
( 文章来源:新浪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