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中国大学合作的机制、动因和意义——以清华-BP中心为例

来源 :科学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e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企业创新的角度,探讨了在企业向全球拓展业务和产学合作日益深化的大趋势下,企业与大学合作的新含义.通过对BP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内容和机制的剖析,我们看到现代产学合作已经超越了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范畴,而具有了探索市场战略的新内容.企业对创新追求的多元化,赋予了产学合作的新思考与新可能.
其他文献
提出一个技术来源选择的基本架构,描述技术来源选择、技术能力及技术类别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对浙江省148家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能力和技术类别是影响技术来源选择
创造学理论体系还在不断深入完善之中.鉴于创造学和数学学科性质的特殊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创造学来说,从数学中去探寻创造学理论很可能是一条新路,创造学研究应该
提出“企业技术创新产权主体是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并从利益相关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的现实角度,和企业技术创新是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缔结的一系列契约的理论角度分别论述
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高技术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我国高技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征。本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特征进行了全
在战后的60年里,日本走过了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到“科技创新立国”的独特发展道路。从战后初期的“吸收型”、“模仿型”技术发展路径,逐步实现了“追赶型”,最终
在分析了组织中知识构成及影响组织知识发展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组织知识增长与平衡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知识管理对组织知识动态发展的影响过程和组织成员
本文从集群的特质出发讨论了集群中的知识与知识活动的特性,建立了集群中知识活动的数学模型,并就数学模型进行了相应的讨论,认为提升集群内的知识活动效率可以从以下方向来
根据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型,并结合软件产业的结构框架,阐明软件产业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分析软件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各类技术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的风险特征和投资结构,提出促进
公众对知识的探索活动具有如库恩所说的"范式"特征.这里,"范式"是指因"生活世界"中的"库存知识"影响所形成的大多数人的认知与行为模式.自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