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应勋先生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后,他继承了先祖那一身的浩然正气,人生路上虽历经磨难,却从不自怨自艾,不放弃,不皱眉;当事业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他却选择了退居二线,他说:“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不能一直占着那个位置不退休,应该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一代。”而自己一心一意地走向了服务的道路,此等情怀,此等心境,让人动容,让人敬佩。
【文应勋先生,文天祥第二十六代后人,祖籍深圳松岗,1978来港,1982年成立成安建筑公司,同时担任粤港文氏宗亲会副会长、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理事长。一直全心全意服务于宗亲会,立志将先祖的“一身正气”发扬光大。】
“困难磨砺了一个人,
一个人用困难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文应勋先生出生于1949年,尽管这样的机缘并没有让他比别人更幸运,也没有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少吃一些苦,但是对于乐观的文应勋先生来说,能与祖国同岁就已经感到很幸福,很开心了。
1949年的中国,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消散,而中华大地上已经是一片狼藉,百废待兴;1949年的深圳,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一个在任何版本的地图上都不能一眼找到的小地方。然而,这里,却盛满了文应勋先生艰苦的童年和生活的滋味。他说:“我家住在农村,我是67届的中学毕业生,属于老三届。”作为老三届的毕业生,他们基本上都响应了党的“上山下乡”号召,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当起了知青,文应勋先生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回忆说:“年轻的时候我做过很多事,曾当过生产队队长,也做过民兵营营长。”从他那不平凡的人生足迹中,可以看到“老三届”一代人独特的成长道路,他们所经受的磨难和磨砺如此明晰可见,又是如此的相似。
1978年,这一年是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也是文应勋先生人生的转折点,在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他来到了新界元朗,开始了新的生活,“地盘工”是他来到香港的第一个身份。三五年的时间里,他不知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苦,虽然如此苦难深重,文应勋先生却是如此顽强坚韧,他最终还是挺了过来。他的人生就像一杯茶一样,似乎总是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
1982年,有了一定的积蓄后,文应勋先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安建筑公司,承包丁屋建筑工程,艰苦的生活终于可以告一段落,文应勋先生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松下来了,他的事业平稳地向前迈进着,在随后的日子里,文应勋先生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回看文应勋先生走过的路,他的一生遇到过许多困难,虽出身贫苦,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人生虽然几经波折,却始终信心如一,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甚至从来没有皱过一下眉头;虽白手起家,却依旧依靠着不怕困难的信念攻破一道道难关,并一直都是迎难而上,直至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常说:“人生在世,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当困难来临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勇敢地面对困难,然后才能解决困难。”此番言语,彰显出来的是智慧、成熟和从容,“逢苦不忧”那是一种境地。
一个时代造就了一批人,一批人丰富了一个时代。文应勋先生是这一批人中的一员;一些困难磨砺了一个人,一个人用困难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文应勋先生的人生与困难正是这样的关系。他感慨地说:“我当过厂长,也做过老师,工农商学兵,样样不少。”听着他的故事,心中涌出各种滋味,羡慕他的丰富人生经历,敬佩他对苦难生活的那份洒脱;而他事业有成之后的另一个决定更让人感动。
文应勋先生从事业的高峰上退了下来,他的理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不能一直占着那个位置不退休,要把多一点的机会留给年轻人才是。”也许,为事业奋斗一生并不是他的追求,为年轻人铺路,创造机会,才是他的目标。事业之后,文应勋先生将时间和精力交给了服务。
“但愿一生无病无痛,身体健康,这样就能为大家多做一些事。”
“万事皆有其源,万物皆有其根,天下之人皆有其祖”,一看到“文”氏,首先想到的便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七百多年前,当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机时刻,文天祥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他义正言辞,慷慨殉国。文天祥殉难后,他的传记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一首《正气歌》慷慨激昂、浩气长存,激励着民族的正气,激励着文氏后人。
七百年来,“文氏”根深,更枝繁叶茂,文氏后人遍及东南亚、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文应勋先生便是这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人,属于文氏“七房”中的长房,“所谓文氏‘七房’的起源,就是文天祥之胞弟文天瑞之子文应麟及其子孙,应麟公的两个儿子起东、起南共育有仁、义、礼、智、孚、垂统、垂献七子,故称‘七房’,第一房散居于宝安西松岗报美村。”文应勋先生介绍说。数十年来,不管是学生还是民兵营营长,不管是厂长、商人还是老师,始终存留在心间,指导着他行动的是百十年来先祖遗传下来的那股正气,文应勋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正气会灭亡,一个民族没有正气会衰亡,一个人没有正气会死亡。文氏宗亲会正气堂的宗旨便是永远要有正气。”而文应勋先生本人如果不是因为一身正气,一片丹心,又如何能成为文氏正气的代言人?如何能担负起发扬先祖品质的责任?
1976年,在文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香港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1978年,当文应勋先生刚来到香港的时候,他便加入了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思其源,寻其根”,在文氏宗亲会正气堂,他的一腔正气跟正气堂融合在了一起,他的这股正气不断地推动着他,将文应勋先生推向了香港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理事长的位置。文应勋先生担任理事长之后,将三年一届的任职改为了五年一届,他说:“这是一个服务的社团,并非经济的社团,延长换届时间,更有利于服务。”此举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并沿袭至今,时至今日,德高望重的文应勋先生已连续三届担任理事长一职,长达十五年。
在“正气堂”里,在“文氏宗亲会”里,文应勋先生感受到了许多温暖,那是一种大爱,对宗亲的爱,对香港的爱,对祖国的爱,为了将这种温暖和大爱更好地传递下去,五年前,文应勋先生停掉了所有的业务,终止了所有的投资项目,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社会服务当中,“弘扬先祖的爱国正气、忧民乐善好施的家族精神”是他心中最朴实的的想法。
每一天,文应勋先生都会接到许多电话,或找他帮忙,或向他请教同乡会如何操作,只要有人需要帮忙,他欣然前去,文应勋先生说:“现在退休了,就要心甘情愿地去做点事。”每一年,他们都有许多活动,诸如元宵节为小孩点灯、舞狮群游等,他希望通过各种活动,各种形式继续弘扬“情系乡梓、引导修德、四海一家、连枝同心”的精神,传递爱国、团结、友爱和善良。
如今,文应勋先生最大的心愿便是身体健康,无病无痛,这样他便能为大家做更多的事,他在用自己的行动解读着“文氏”的精神和责任,让那浩然正气虽历经时间的冲刷和洗礼,却依旧能够长存,长存于历史,更长存于人们的心间。
【文应勋先生,文天祥第二十六代后人,祖籍深圳松岗,1978来港,1982年成立成安建筑公司,同时担任粤港文氏宗亲会副会长、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理事长。一直全心全意服务于宗亲会,立志将先祖的“一身正气”发扬光大。】
“困难磨砺了一个人,
一个人用困难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文应勋先生出生于1949年,尽管这样的机缘并没有让他比别人更幸运,也没有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少吃一些苦,但是对于乐观的文应勋先生来说,能与祖国同岁就已经感到很幸福,很开心了。
1949年的中国,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消散,而中华大地上已经是一片狼藉,百废待兴;1949年的深圳,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一个在任何版本的地图上都不能一眼找到的小地方。然而,这里,却盛满了文应勋先生艰苦的童年和生活的滋味。他说:“我家住在农村,我是67届的中学毕业生,属于老三届。”作为老三届的毕业生,他们基本上都响应了党的“上山下乡”号召,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当起了知青,文应勋先生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回忆说:“年轻的时候我做过很多事,曾当过生产队队长,也做过民兵营营长。”从他那不平凡的人生足迹中,可以看到“老三届”一代人独特的成长道路,他们所经受的磨难和磨砺如此明晰可见,又是如此的相似。
1978年,这一年是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也是文应勋先生人生的转折点,在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他来到了新界元朗,开始了新的生活,“地盘工”是他来到香港的第一个身份。三五年的时间里,他不知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苦,虽然如此苦难深重,文应勋先生却是如此顽强坚韧,他最终还是挺了过来。他的人生就像一杯茶一样,似乎总是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
1982年,有了一定的积蓄后,文应勋先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安建筑公司,承包丁屋建筑工程,艰苦的生活终于可以告一段落,文应勋先生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松下来了,他的事业平稳地向前迈进着,在随后的日子里,文应勋先生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回看文应勋先生走过的路,他的一生遇到过许多困难,虽出身贫苦,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人生虽然几经波折,却始终信心如一,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甚至从来没有皱过一下眉头;虽白手起家,却依旧依靠着不怕困难的信念攻破一道道难关,并一直都是迎难而上,直至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常说:“人生在世,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当困难来临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勇敢地面对困难,然后才能解决困难。”此番言语,彰显出来的是智慧、成熟和从容,“逢苦不忧”那是一种境地。
一个时代造就了一批人,一批人丰富了一个时代。文应勋先生是这一批人中的一员;一些困难磨砺了一个人,一个人用困难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文应勋先生的人生与困难正是这样的关系。他感慨地说:“我当过厂长,也做过老师,工农商学兵,样样不少。”听着他的故事,心中涌出各种滋味,羡慕他的丰富人生经历,敬佩他对苦难生活的那份洒脱;而他事业有成之后的另一个决定更让人感动。
文应勋先生从事业的高峰上退了下来,他的理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不能一直占着那个位置不退休,要把多一点的机会留给年轻人才是。”也许,为事业奋斗一生并不是他的追求,为年轻人铺路,创造机会,才是他的目标。事业之后,文应勋先生将时间和精力交给了服务。
“但愿一生无病无痛,身体健康,这样就能为大家多做一些事。”
“万事皆有其源,万物皆有其根,天下之人皆有其祖”,一看到“文”氏,首先想到的便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七百多年前,当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机时刻,文天祥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他义正言辞,慷慨殉国。文天祥殉难后,他的传记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一首《正气歌》慷慨激昂、浩气长存,激励着民族的正气,激励着文氏后人。
七百年来,“文氏”根深,更枝繁叶茂,文氏后人遍及东南亚、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文应勋先生便是这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人,属于文氏“七房”中的长房,“所谓文氏‘七房’的起源,就是文天祥之胞弟文天瑞之子文应麟及其子孙,应麟公的两个儿子起东、起南共育有仁、义、礼、智、孚、垂统、垂献七子,故称‘七房’,第一房散居于宝安西松岗报美村。”文应勋先生介绍说。数十年来,不管是学生还是民兵营营长,不管是厂长、商人还是老师,始终存留在心间,指导着他行动的是百十年来先祖遗传下来的那股正气,文应勋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正气会灭亡,一个民族没有正气会衰亡,一个人没有正气会死亡。文氏宗亲会正气堂的宗旨便是永远要有正气。”而文应勋先生本人如果不是因为一身正气,一片丹心,又如何能成为文氏正气的代言人?如何能担负起发扬先祖品质的责任?
1976年,在文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香港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1978年,当文应勋先生刚来到香港的时候,他便加入了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思其源,寻其根”,在文氏宗亲会正气堂,他的一腔正气跟正气堂融合在了一起,他的这股正气不断地推动着他,将文应勋先生推向了香港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理事长的位置。文应勋先生担任理事长之后,将三年一届的任职改为了五年一届,他说:“这是一个服务的社团,并非经济的社团,延长换届时间,更有利于服务。”此举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并沿袭至今,时至今日,德高望重的文应勋先生已连续三届担任理事长一职,长达十五年。
在“正气堂”里,在“文氏宗亲会”里,文应勋先生感受到了许多温暖,那是一种大爱,对宗亲的爱,对香港的爱,对祖国的爱,为了将这种温暖和大爱更好地传递下去,五年前,文应勋先生停掉了所有的业务,终止了所有的投资项目,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社会服务当中,“弘扬先祖的爱国正气、忧民乐善好施的家族精神”是他心中最朴实的的想法。
每一天,文应勋先生都会接到许多电话,或找他帮忙,或向他请教同乡会如何操作,只要有人需要帮忙,他欣然前去,文应勋先生说:“现在退休了,就要心甘情愿地去做点事。”每一年,他们都有许多活动,诸如元宵节为小孩点灯、舞狮群游等,他希望通过各种活动,各种形式继续弘扬“情系乡梓、引导修德、四海一家、连枝同心”的精神,传递爱国、团结、友爱和善良。
如今,文应勋先生最大的心愿便是身体健康,无病无痛,这样他便能为大家做更多的事,他在用自己的行动解读着“文氏”的精神和责任,让那浩然正气虽历经时间的冲刷和洗礼,却依旧能够长存,长存于历史,更长存于人们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