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应勋:一身正气 一片丹心

来源 :荣誉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7989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应勋先生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之后,他继承了先祖那一身的浩然正气,人生路上虽历经磨难,却从不自怨自艾,不放弃,不皱眉;当事业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他却选择了退居二线,他说:“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不能一直占着那个位置不退休,应该将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一代。”而自己一心一意地走向了服务的道路,此等情怀,此等心境,让人动容,让人敬佩。
  
  【文应勋先生,文天祥第二十六代后人,祖籍深圳松岗,1978来港,1982年成立成安建筑公司,同时担任粤港文氏宗亲会副会长、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理事长。一直全心全意服务于宗亲会,立志将先祖的“一身正气”发扬光大。】
  
  “困难磨砺了一个人,
  一个人用困难丰富了自己的人生”
  
  文应勋先生出生于1949年,尽管这样的机缘并没有让他比别人更幸运,也没有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少吃一些苦,但是对于乐观的文应勋先生来说,能与祖国同岁就已经感到很幸福,很开心了。
  1949年的中国,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消散,而中华大地上已经是一片狼藉,百废待兴;1949年的深圳,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一个在任何版本的地图上都不能一眼找到的小地方。然而,这里,却盛满了文应勋先生艰苦的童年和生活的滋味。他说:“我家住在农村,我是67届的中学毕业生,属于老三届。”作为老三届的毕业生,他们基本上都响应了党的“上山下乡”号召,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当起了知青,文应勋先生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回忆说:“年轻的时候我做过很多事,曾当过生产队队长,也做过民兵营营长。”从他那不平凡的人生足迹中,可以看到“老三届”一代人独特的成长道路,他们所经受的磨难和磨砺如此明晰可见,又是如此的相似。
  1978年,这一年是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也是文应勋先生人生的转折点,在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他来到了新界元朗,开始了新的生活,“地盘工”是他来到香港的第一个身份。三五年的时间里,他不知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苦,虽然如此苦难深重,文应勋先生却是如此顽强坚韧,他最终还是挺了过来。他的人生就像一杯茶一样,似乎总是会苦一阵子,但不会苦一辈子。
  1982年,有了一定的积蓄后,文应勋先生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安建筑公司,承包丁屋建筑工程,艰苦的生活终于可以告一段落,文应勋先生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松下来了,他的事业平稳地向前迈进着,在随后的日子里,文应勋先生不断地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站稳了脚跟。
  回看文应勋先生走过的路,他的一生遇到过许多困难,虽出身贫苦,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人生虽然几经波折,却始终信心如一,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甚至从来没有皱过一下眉头;虽白手起家,却依旧依靠着不怕困难的信念攻破一道道难关,并一直都是迎难而上,直至开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常说:“人生在世,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当困难来临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勇敢地面对困难,然后才能解决困难。”此番言语,彰显出来的是智慧、成熟和从容,“逢苦不忧”那是一种境地。
  一个时代造就了一批人,一批人丰富了一个时代。文应勋先生是这一批人中的一员;一些困难磨砺了一个人,一个人用困难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文应勋先生的人生与困难正是这样的关系。他感慨地说:“我当过厂长,也做过老师,工农商学兵,样样不少。”听着他的故事,心中涌出各种滋味,羡慕他的丰富人生经历,敬佩他对苦难生活的那份洒脱;而他事业有成之后的另一个决定更让人感动。
  文应勋先生从事业的高峰上退了下来,他的理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不能一直占着那个位置不退休,要把多一点的机会留给年轻人才是。”也许,为事业奋斗一生并不是他的追求,为年轻人铺路,创造机会,才是他的目标。事业之后,文应勋先生将时间和精力交给了服务。
  
  “但愿一生无病无痛,身体健康,这样就能为大家多做一些事。”
  
  “万事皆有其源,万物皆有其根,天下之人皆有其祖”,一看到“文”氏,首先想到的便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七百多年前,当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机时刻,文天祥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他义正言辞,慷慨殉国。文天祥殉难后,他的传记在民间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一首《正气歌》慷慨激昂、浩气长存,激励着民族的正气,激励着文氏后人。
  七百年来,“文氏”根深,更枝繁叶茂,文氏后人遍及东南亚、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文应勋先生便是这位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后人,属于文氏“七房”中的长房,“所谓文氏‘七房’的起源,就是文天祥之胞弟文天瑞之子文应麟及其子孙,应麟公的两个儿子起东、起南共育有仁、义、礼、智、孚、垂统、垂献七子,故称‘七房’,第一房散居于宝安西松岗报美村。”文应勋先生介绍说。数十年来,不管是学生还是民兵营营长,不管是厂长、商人还是老师,始终存留在心间,指导着他行动的是百十年来先祖遗传下来的那股正气,文应勋先生说:“一个国家没有正气会灭亡,一个民族没有正气会衰亡,一个人没有正气会死亡。文氏宗亲会正气堂的宗旨便是永远要有正气。”而文应勋先生本人如果不是因为一身正气,一片丹心,又如何能成为文氏正气的代言人?如何能担负起发扬先祖品质的责任?
  1976年,在文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香港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1978年,当文应勋先生刚来到香港的时候,他便加入了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思其源,寻其根”,在文氏宗亲会正气堂,他的一腔正气跟正气堂融合在了一起,他的这股正气不断地推动着他,将文应勋先生推向了香港文氏宗亲会(新界)正气堂理事长的位置。文应勋先生担任理事长之后,将三年一届的任职改为了五年一届,他说:“这是一个服务的社团,并非经济的社团,延长换届时间,更有利于服务。”此举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并沿袭至今,时至今日,德高望重的文应勋先生已连续三届担任理事长一职,长达十五年。
  在“正气堂”里,在“文氏宗亲会”里,文应勋先生感受到了许多温暖,那是一种大爱,对宗亲的爱,对香港的爱,对祖国的爱,为了将这种温暖和大爱更好地传递下去,五年前,文应勋先生停掉了所有的业务,终止了所有的投资项目,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社会服务当中,“弘扬先祖的爱国正气、忧民乐善好施的家族精神”是他心中最朴实的的想法。
  每一天,文应勋先生都会接到许多电话,或找他帮忙,或向他请教同乡会如何操作,只要有人需要帮忙,他欣然前去,文应勋先生说:“现在退休了,就要心甘情愿地去做点事。”每一年,他们都有许多活动,诸如元宵节为小孩点灯、舞狮群游等,他希望通过各种活动,各种形式继续弘扬“情系乡梓、引导修德、四海一家、连枝同心”的精神,传递爱国、团结、友爱和善良。
  如今,文应勋先生最大的心愿便是身体健康,无病无痛,这样他便能为大家做更多的事,他在用自己的行动解读着“文氏”的精神和责任,让那浩然正气虽历经时间的冲刷和洗礼,却依旧能够长存,长存于历史,更长存于人们的心间。
其他文献
【本刊讯】旺角街坊会成立60周年暨第23届理监事就职典礼及会员联欢大会4月28日假尖沙咀龙堡国际宾馆隆重举行。中联办九龙工作部副部长余汝文、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GBS太平绅士、油尖旺民政事务专员郭黄颖琦、油尖旺区议会副主席梁伟权、社会福利署九龙城及油尖旺区福利专员黎冯宝勤、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高宝龄、廉政公署西九龙首席廉政教育主任梅绮如、旺角警区指挥官江伟智、油尖旺健康城市执行委员会主席叶华、油尖旺
期刊
黄贵有先生是一位乐于付出的人,作为沙头下沙香港黄守箴堂宗亲会理事长,他尽职尽责,积极团结黄氏宗亲,与会众一起为家乡深圳福田下沙的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黄贵有先生是一位传统的人,他认为宗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宗亲就如一条纽带,将大家紧紧系在一起,这才有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守望相助。当然,黄先生并不是一位守旧的人,他常说宗亲会随着时代发展也应与时俱进。沙头下沙香港黄守箴堂宗亲会不仅是
期刊
梁建丰先生是国际注册工程师,他勤力进取、谦和学习,在事业之道上,以专业学识、敬业态度演绎了一个一帆风顺的成功故事。事业之外,他还热心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特别是对于居住的东涌马湾涌村,作为村代表的梁建丰先生积极发挥专业所长,服务村民,乐此不疲。常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太太不仅是他的合作拍档,更是他的坚定支持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幸福由此在相扶相持中漫延开来。      勤力拼搏
期刊
温金海先生是中华经典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广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播和复兴中华文化,提倡“全民读经”,主张“先求人格,后求卓越”。在世事喧嚣中,追名逐利放弃自身修养者不计其数,然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温金海先生坚信“幼承经典才恒彦,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文化复兴之路上,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温金海先生,国际经典文化协会主席,嘉德丽中英文幼稚园、国际幼儿
期刊
张仪先生 与与古代著名战国军事家同名,虽不如其有旷世之雄才,过人之谋略,但他对社区贡献突出,屡获表彰,在本地亦德高望重,家喻户晓。习练木兰拳和太极拳数十载,如今的他,虽已八十二岁高龄,但耳聪目明,精神抖擞,继续为香港东区北角区居民能更加健康和谐地生活发挥着余热。“助人乃快乐之本”,在个人修身养性的同时,他亦不忘与众分享养生秘诀。二十年来,无偿将所学武术拳法尽数传扬,致力于推进社区居民健康事业。  
期刊
黄裕材先生是独立候选人、民选区议员。作为独立候选人,财力、实力自然比不上一般有政党支持的候选人,但他不断用真诚、毅力和真心服务社区,因而得到社区广大居民的认可和支持,多年来,他不断为天水围地区的交通、教育、社区服务等各方面建言献策并积极推动改善,因为他一直用真心帮助他人,也获得别人的称赞, 更于2006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颁发的社区服务奖状。他用真心付出、亲力亲为谱写着一曲曲服务的赞歌。    【黄
期刊
王俊棠先生是一位敬业而优秀的演员,他有时候是《喋血双雄》里的社团精英,有时候是《鹿鼎记》里霸气十足的满洲第一勇士鳌拜,有时候又是《楚汉骄雄》里勇猛善战的英布。总之,喜欢影视剧的人一定熟识王俊棠先生,入行三十个春秋寒暑,他为观众带来的是视觉盛宴。正是凭藉镜头中专业而出色的小角色,他获得了同行尊敬和赞赏,其演技也深受观众认可,成为了香港影视圈不可或缺的金牌“绿叶”。而在圈外,他更是爱好广泛,投身社团,
期刊
劳灼荣先生是丽斯摄影器材、丽斯数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经过三十年的耕耘,丽斯摄影器材和丽斯数码有限公司早已在澳门站稳脚步,更成为广大游客前来澳门首选摄影器材的地点之一。诚信经营、诚恳待客、诚实做人是丽斯摄影器材和丽斯数码有限公司不断发展的秘诀。每年他都积极在MIF组织“数码影像摄影器材展区”,希望用此平台使更多人了解及熟悉数码器材,而每次的成效得到了政府的认同及支持,推动澳门经济。同时,他积极服务社
期刊
黄浩彪先生在核数行业执业了数十载,从银行工作转战至创办核数师事务所,始终坚守於此。他深知核数工作不仅需要广博深厚的知识为基础,还需要冷静睿智的思维和良好的判断力、分析力与忍耐力。数十载的积淀,他以敬业精神与专业知识做好每一次服务;而对於整个行业,身为澳门註册核数师公会理事长的他,更是在责任与奉献中积极为推动行业发展尽力。同时,他还将此种服务精神延伸至广泛的社会领域,关注青年成长,倡导戒烟保健,积极
期刊
胡棣周先生 是一名爱国人士,然而很多时候远不只是爱国这么简单。他对祖国的那份浓浓的爱,几十年不变,不管承受多大委屈,也不管受到多大的打击,胸中常怀着一团火,他曾义正严辞地说:“我是中华男儿,我说自己爱国之心的话,决不令中华男儿蒙耻。”为中国,他愿意奋斗终身,在办《香港夜报》的几十年里,常常为国运而悲喜,他为香港争取权益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开放后,为国家建设穿针引线,付出了积极地努力和贡献。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