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优秀教师直面人的生命成长,守望教育原点,牢记归宿;优秀教师过着“学科化”的生活,以职业生涯的有限追寻专业成长和自身价值的无限;优秀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有为和无为之间自然转换,顺势而为。
【关键词】优秀教师;理性之爱;教学勇气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8-0020-03
【作者简介】周俐,南京市建康路小学(南京,210001)校长,高级教师。
每个人都有“我”眼中的优秀教师。每个人眼中的优秀教师是既具共性又个性纷呈的。这都反映了“我”的标准和尺度,同时也折射出“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显现出这个时代的“我们”所具有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那些德高望重的大师、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名师、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等,他们或是需要我们仰望并奔赴的理想标杆,或在自带光芒地埋头躬耕,他们具有怎样的思维、行为特征和精神气象呢?
优秀教师的教育征途是星辰大海,是贴着地面飞行,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有时甚至是戴着镣铐跳舞。他们越行越远,但总能记得为什么出发,守望“原点”,牢记“归宿”。
1.优秀教师,是自我教育的践行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优秀教师首先是自我教育的践行者。他们不断增长洞察人性的智慧、与教育相关的思想智慧和实践智慧;他们深化自己的人生哲学,敬畏“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最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即“教育常识”,相信“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并不断滋养自己的教育生命。
沈从文先生的成长经历证明,既要学“有字之书”,也要学好“现实生活”这最好的教育内容。沈从文只念过小学,但他“所受的教育”没有停留在小学,教育场所从学校延伸到更广阔的现实生活。他写道:“怎样向新的现实学习?先是在一个小公寓湿霉霉的房间,零下十二度的寒气中,学习不用火炉过冬的耐寒力。其次,是从饥寒交迫、无望无助的状况中,学习进图书馆自行摸索的阅读力。再其次,是起始用一支笔,无日无夜写下去,把所有作品寄给各报纸杂志,在毫无结果的等待中,学习对于工作失败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这种从现实中自我教育的能力,对沈从文产生了延续一生的影响。优秀教师的自我教育,并不只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技术的娴熟,其根本在于自我完善,使自身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生长,是优秀教师教育的原点和归宿。
海德格尔说:“教育,就是‘让生长’”。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成长并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事业。生长,既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优秀教师往往以“生长”为原点和归宿,浸润着对人生通透的感悟,自我教育、教育学生,自我完善、成全学生,把教育的过程当作体悟生命的过程,去完成对人的存在之谜和成长之谜的探究。
他们相信,生长要回到人的生命内部去挖掘,回到生命本身。一切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要以“生长”为目的,最终回归生长。
他们相信,生长本身就具有价值,而且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教育是一种生成性的实践,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与一切完整生命相关的内在要素都要指向生长。教育的路是生命成长的路。
他们相信,生长是一种眼光和尺度。很多问题都与眼光和尺度有关。到底什么是优秀,怎样叫幸福?不同的眼光和尺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他们用生长的内在眼光和尺度,来衡量、判断并践行各自的教育理念,希望能够让人人真正得生长、得根基、得幸福。
卢梭说:“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优秀教师坚信教育要为学生生命成长开掘源泉。同时,他们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挑战中,尽量兼顾学生的考试成绩、家长的期待、管理者的要求、学术专家的标准、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要求,并根据自己对教学的理解、自己的教学专长、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文化等,选择最为适切的立场和可行的办法,采取最明智的策略加以应对,在各种张力之间保持平衡,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教师的职业生涯也是有限的。海德格尔告诉我们:“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人总是在不断地向各种可能性敞开。即使是那已经实现的可能性,依然有变化发展的可能。
优秀教师把“教师”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而不是挣钱糊口的工作。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旨在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改进学业的技术活儿。优秀教师直面人生哲学命题,过着“学科化”的生活,以“有限”追寻专业成长和自身价值的“无限”。
1.优秀教师“爱”之无限。
优秀教师怀有以情感之爱为基础的理性之爱———不论学生的长相、气质、家庭背景等条件如何,都尊重他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边界、没有选择、没有条件地爱他们,大爱无边。这样的爱,具有发展人、改变人的力量。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克莱门特老师面对难缠的问题儿童,克服重重困难,用对学生的爱和对音乐的爱,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打开了学生们封闭的心灵,也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那样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信念。
2.优秀教师“学”之无限。
优秀教师深知生之有限而学之无限,不断地丰厚自己的内涵,拓展自己的视域,他们希望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已经铭刻在自己身上,举手投足之间都在践行着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我就是语文!我生来就是教语文的!” 于漪老师在70岁生日之时,曾经说过一句感动了无数人的话:“与其说我教了一辈子语文,不如说我学了一辈子语文。”一个“学”字背后的真精神,是于漪老师之所以成为于漪老师的生命源泉。于漪年轻时和一般教师一样有常见的语言毛病,但她为了改掉这些毛病,上下班路上都在反复琢磨课堂教学语言:导入、衔接怎么说?学生有问题、有困惑提出来,该怎么回应?……多年熬炼之后,她的语言已经以“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和富有感染力”著称。
只有當我们把学习的触角触及优秀教师的精神根基,才可能把优秀教师的生命能量变成我们的生命能量。
有为,是在“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上有所作为。他们遵循让课堂教学回归教学的本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上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的好课上打磨,帮助学生开掘支持自己生长的源泉:好奇心、乐趣、方法、能力和习惯,从“教”走向“不教”。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乱为”,是“顺势而为”。
1.“无为”是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理性确立。
优秀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视教与学为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相信学生有自己的发展潜能,知识是由师生共同建构的。他们通常保持一种低调的自我形象,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的背景里,让学生在“前景”中自然生长。
优秀教师避免喧宾夺主的教学模式,避免在整节课中上下忙碌、率性而为、自我展示,以表面的“有为”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占据了学生的思辨空间,这其实是以“有为”之心行课堂之“秀”。
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大赛上,一位男老师的教学赢得了广泛赞誉。他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丰厚底蕴和语言机智赢得了多次掌声,获大奖呼声很高。结果公布,他却名落孙山。评审委员会讲评:“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是看课堂多么活跃、热闹,而是看一堂课下来,学生有多少变化,多少发展。”
2.“无为”是教师的教学勇气和智慧。
优秀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和学生的潜能都很有信心,把持有度,不过分干扰学生的自然生长。他们常做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提供专业指导,提供学习资源。他们的教学通常看起来外松内紧,富有张力。
钱梦龙执教《死海不死》,在讨论完关于死海的知识后,他说:“关于死海的知识,同学们都已了解。这篇课文属于说明文,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估计同学们也已经知道了不少。你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还要老师重复地教,你们觉得有劲吗?(众:没劲)是呀,我也觉得没劲。因此,我想我们在决定这篇课文里哪些知识需要老师执教之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知识可以不教。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死海不死》看一遍,然后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
这种一反常态的提问,引发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讨论过后,钱梦龙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是需要老师教的?”
这样的导入没有花哨的形式,但基于学生立场,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需要出发,确定教学起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真正的学习”的发生,因而被视为一堂经典课。这些“无为”恰恰是教师低调淡定的“隐巧”气度,是煞费苦心的“有为”之举,是大而化之、甘做绿叶的勇气和智慧。
优秀教师恰当地在“有为”和“无为”之间自然转换,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生长”,踏实作为,所以有为。
如果要绘制一幅优秀教师群体图谱,我更愿意从一个微小的视角,以写意的方式,勾勒自己所见、所知、所想的优秀教师的侧影。他们既有仰望星空、上下求索的格局与胸襟,也有“甘坐冷板凳”的耐力与能力;他们一边坚守教育的初心,清湛如水、不动如山;一边怀着火热的耐心、保持深沉的豪情踏实进取、沉潜蓄势;他们温暖、宽厚、可爱,他们有情、有趣、有味;他们在教育的原野上播种、耕耘、收获。
[1]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1-178.
[2]陈向明.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和行动特征探究[J].教育研究,2014(5):134-135.
【关键词】优秀教师;理性之爱;教学勇气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38-0020-03
【作者简介】周俐,南京市建康路小学(南京,210001)校长,高级教师。
每个人都有“我”眼中的优秀教师。每个人眼中的优秀教师是既具共性又个性纷呈的。这都反映了“我”的标准和尺度,同时也折射出“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显现出这个时代的“我们”所具有的广度、深度和高度。
那些德高望重的大师、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名师、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等,他们或是需要我们仰望并奔赴的理想标杆,或在自带光芒地埋头躬耕,他们具有怎样的思维、行为特征和精神气象呢?
一、优秀教师的教育“原点”和“归宿”
优秀教师的教育征途是星辰大海,是贴着地面飞行,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有时甚至是戴着镣铐跳舞。他们越行越远,但总能记得为什么出发,守望“原点”,牢记“归宿”。
1.优秀教师,是自我教育的践行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优秀教师首先是自我教育的践行者。他们不断增长洞察人性的智慧、与教育相关的思想智慧和实践智慧;他们深化自己的人生哲学,敬畏“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最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即“教育常识”,相信“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并不断滋养自己的教育生命。
沈从文先生的成长经历证明,既要学“有字之书”,也要学好“现实生活”这最好的教育内容。沈从文只念过小学,但他“所受的教育”没有停留在小学,教育场所从学校延伸到更广阔的现实生活。他写道:“怎样向新的现实学习?先是在一个小公寓湿霉霉的房间,零下十二度的寒气中,学习不用火炉过冬的耐寒力。其次,是从饥寒交迫、无望无助的状况中,学习进图书馆自行摸索的阅读力。再其次,是起始用一支笔,无日无夜写下去,把所有作品寄给各报纸杂志,在毫无结果的等待中,学习对于工作失败的抵抗力与适应力。”
这种从现实中自我教育的能力,对沈从文产生了延续一生的影响。优秀教师的自我教育,并不只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技术的娴熟,其根本在于自我完善,使自身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2.生长,是优秀教师教育的原点和归宿。
海德格尔说:“教育,就是‘让生长’”。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成长并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事业。生长,既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优秀教师往往以“生长”为原点和归宿,浸润着对人生通透的感悟,自我教育、教育学生,自我完善、成全学生,把教育的过程当作体悟生命的过程,去完成对人的存在之谜和成长之谜的探究。
他们相信,生长要回到人的生命内部去挖掘,回到生命本身。一切教育的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要以“生长”为目的,最终回归生长。
他们相信,生长本身就具有价值,而且是教育的最高价值。教育是一种生成性的实践,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内的与一切完整生命相关的内在要素都要指向生长。教育的路是生命成长的路。
他们相信,生长是一种眼光和尺度。很多问题都与眼光和尺度有关。到底什么是优秀,怎样叫幸福?不同的眼光和尺度会有不同的答案。他们用生长的内在眼光和尺度,来衡量、判断并践行各自的教育理念,希望能够让人人真正得生长、得根基、得幸福。
卢梭说:“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优秀教师坚信教育要为学生生命成长开掘源泉。同时,他们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挑战中,尽量兼顾学生的考试成绩、家长的期待、管理者的要求、学术专家的标准、社会舆论等各方面的要求,并根据自己对教学的理解、自己的教学专长、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文化等,选择最为适切的立场和可行的办法,采取最明智的策略加以应对,在各种张力之间保持平衡,做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二、优秀教师的“有限”与“无限”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教师的职业生涯也是有限的。海德格尔告诉我们:“人始终是未完成的,这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性。”人总是在不断地向各种可能性敞开。即使是那已经实现的可能性,依然有变化发展的可能。
优秀教师把“教师”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而不是挣钱糊口的工作。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旨在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改进学业的技术活儿。优秀教师直面人生哲学命题,过着“学科化”的生活,以“有限”追寻专业成长和自身价值的“无限”。
1.优秀教师“爱”之无限。
优秀教师怀有以情感之爱为基础的理性之爱———不论学生的长相、气质、家庭背景等条件如何,都尊重他的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边界、没有选择、没有条件地爱他们,大爱无边。这样的爱,具有发展人、改变人的力量。
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克莱门特老师面对难缠的问题儿童,克服重重困难,用对学生的爱和对音乐的爱,重新创作音乐作品,组织合唱团,打开了学生们封闭的心灵,也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那样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信念。
2.优秀教师“学”之无限。
优秀教师深知生之有限而学之无限,不断地丰厚自己的内涵,拓展自己的视域,他们希望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已经铭刻在自己身上,举手投足之间都在践行着自己所传授的知识。“我就是语文!我生来就是教语文的!” 于漪老师在70岁生日之时,曾经说过一句感动了无数人的话:“与其说我教了一辈子语文,不如说我学了一辈子语文。”一个“学”字背后的真精神,是于漪老师之所以成为于漪老师的生命源泉。于漪年轻时和一般教师一样有常见的语言毛病,但她为了改掉这些毛病,上下班路上都在反复琢磨课堂教学语言:导入、衔接怎么说?学生有问题、有困惑提出来,该怎么回应?……多年熬炼之后,她的语言已经以“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和富有感染力”著称。
只有當我们把学习的触角触及优秀教师的精神根基,才可能把优秀教师的生命能量变成我们的生命能量。
三、优秀教师的“有为”与“无为”
有为,是在“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上有所作为。他们遵循让课堂教学回归教学的本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上出“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的好课上打磨,帮助学生开掘支持自己生长的源泉:好奇心、乐趣、方法、能力和习惯,从“教”走向“不教”。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乱为”,是“顺势而为”。
1.“无为”是教师对师生关系的理性确立。
优秀教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视教与学为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相信学生有自己的发展潜能,知识是由师生共同建构的。他们通常保持一种低调的自我形象,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的背景里,让学生在“前景”中自然生长。
优秀教师避免喧宾夺主的教学模式,避免在整节课中上下忙碌、率性而为、自我展示,以表面的“有为”抢占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占据了学生的思辨空间,这其实是以“有为”之心行课堂之“秀”。
在一次全国性的教学大赛上,一位男老师的教学赢得了广泛赞誉。他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的丰厚底蕴和语言机智赢得了多次掌声,获大奖呼声很高。结果公布,他却名落孙山。评审委员会讲评:“我们评价一堂课的标准,不是看课堂多么活跃、热闹,而是看一堂课下来,学生有多少变化,多少发展。”
2.“无为”是教师的教学勇气和智慧。
优秀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和学生的潜能都很有信心,把持有度,不过分干扰学生的自然生长。他们常做学生学习的协助者,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提供专业指导,提供学习资源。他们的教学通常看起来外松内紧,富有张力。
钱梦龙执教《死海不死》,在讨论完关于死海的知识后,他说:“关于死海的知识,同学们都已了解。这篇课文属于说明文,关于说明文的知识,估计同学们也已经知道了不少。你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还要老师重复地教,你们觉得有劲吗?(众:没劲)是呀,我也觉得没劲。因此,我想我们在决定这篇课文里哪些知识需要老师执教之前,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知识可以不教。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把这篇《死海不死》看一遍,然后根据课文后面练习题的要求想一想:练习题要求我们掌握的知识哪些可以不教?”
这种一反常态的提问,引发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讨论过后,钱梦龙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认为要学好这篇课文,哪些知识是需要老师教的?”
这样的导入没有花哨的形式,但基于学生立场,从学生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需要出发,确定教学起点,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真正的学习”的发生,因而被视为一堂经典课。这些“无为”恰恰是教师低调淡定的“隐巧”气度,是煞费苦心的“有为”之举,是大而化之、甘做绿叶的勇气和智慧。
优秀教师恰当地在“有为”和“无为”之间自然转换,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生长”,踏实作为,所以有为。
如果要绘制一幅优秀教师群体图谱,我更愿意从一个微小的视角,以写意的方式,勾勒自己所见、所知、所想的优秀教师的侧影。他们既有仰望星空、上下求索的格局与胸襟,也有“甘坐冷板凳”的耐力与能力;他们一边坚守教育的初心,清湛如水、不动如山;一边怀着火热的耐心、保持深沉的豪情踏实进取、沉潜蓄势;他们温暖、宽厚、可爱,他们有情、有趣、有味;他们在教育的原野上播种、耕耘、收获。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31-178.
[2]陈向明.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和行动特征探究[J].教育研究,2014(5):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