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在2014年成立了“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推廣職業教育,未來澳門是否有必要成立類似機構提高公眾對職技教育的認知,進一步推廣職業技術教育?以及有否必要盡快訂立“職業技術教育法規”?
黃逸恆表示,澳門沒有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但有機構提供職技的認證考試,如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為“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澳門統籌單位”,負責組織本澳人士考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這其中一個原因是澳門很小,沒必要另立一套職業資格認證制度。而教青局主要是提供資源讓他們考取有關證照。
澳門現時設有9所職技學校,開辦33個課程,其法規基礎是第54/96/M號法令,規範了高中開辦職技課程,澳門規範地開辦職技課程應該是從1996年開始。法規至今已超過20年確有調整必要,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在2017年2月設一個專責小組,負責討論職技教育下一步發展。2014年,委託上海研究機構就澳門職技教育進行研究,報告於2016年完成。期間,接觸了很多的企業、機構、職技學校、高等教育學校等,去瞭解不同持份者的意見。2017年2月到10月間,專責小組共開會8次。2018年將會對職技法規進行諮詢,內容結合研究報告、溝通商談、8次會議,涉及中等教育如何跟高等教育銜接等。
現在33課程不少專業已有本地的高校銜接如中葡翻譯、中英翻譯、會展旅遊、資訊科技等等。澳門學生留在澳門升學的大概佔一半,外地升學學生佔一半,因此我們也希望拓展其他地區的高校,讓他們可以多渠道升學。
另外,這次法規修訂會將“校企合作”制度化。興辦職技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學校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培養社會、企業需要的人才。以時裝設計專業為例,我們不讚成所有學校都設置機器,或者搭建舞台。反而建議聯繫企業、機構,整合資源更好地運用;而“校企合作”更可為職技課程的規劃和實習條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澳門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模式研究》報告發佈後各持份者對法規很關注,教青局局方領導、專責小組曾到企業、高等院校、職技學校、培訓機構等進行深度訪談。澳門市場雖小,但持份者一樣多。不收集好這些意見,諮詢文本共融性不高,我們希望諮詢文本有相當高的民意基礎及共識。調研的過程中也有參考各國經驗,西方國家職技發展雖然有差異,但也會參考。制度會參考當地如何發展、發展總趨勢。我們有信心2018年做好這個工作。
梁成安認為,現在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並不高,間接造成職業中學生源不多。社會對職技教育的歧視不僅制約著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還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就業信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政府可以參照香港,制定宣傳策略推廣職技教育,提升公眾認知,明確職業教育的價值。
關於《職業技術教育法規》的制定,政府現在已經在行動。但是立法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過多關卡,多方面的考量與評估。政府就《職業技術教育法規》進行諮詢時可能採用縱向諮詢,花費時間比較長,建議政府可以彈性化、優化諮詢程序,進行平衡諮詢,同時讓不同部門提出意見。
鄭洪光認同,教青局對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非常重視,也在積極推動職業技術教育,但只依靠教青局推行職業技術教育是不現實的。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不同部門、企業、學校相互合作,共同推動。
香港職業技術推廣小組,是跨部門合作,澳門不必亦步亦趨,澳門面積小,成立小組不是很必要,而且現在教青局有專責小組負責推廣職業技術教育,至於《職業技術教育法規》出台是否能馬上改變現在的局面,個人不抱太大希望。不過立法起碼可以前進一步。政府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創造良好條件,增加誘因開辦課程、加強認證制度提高行業水平。澳門現在私校為主,政府推行學以致用的課程,學校開設裁縫課程、機械課程,可以仿照內地做法將所有課程集中開設,學生集中學習,這樣就沒必要每間學校都開設同類課程,可以節省經費。
李藹倫提議,推廣職業技術教育方面,無論是由一個專責小組或由現有部門去負責推廣職業教育,均需要制定一個有效的持續和系統性宣傳策略。當中,要特別針對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技術教育認知度不足、社會普遍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受性偏低加大宣傳,尤其是強調職業技術教育對經濟和青年一代的重要性,並建立和深化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形象。除廣告外,還可主辦或支持行業組織和職業培訓機構舉辦職業技能比賽。此外,亦要令學生及家長獲得有關行業發展和職業教育課程的資訊,例如學校在初中階段(例如最後一年)便與企業、行業組織及培訓機構合作進行“職業體驗活動”,並把對象從學生延伸至家長,以加深他們對職業技術教育及相關職業和進階路徑的瞭解,讓家長得知如何進一步瞭解子女的性格和興趣,以便日後引導子女作出職業和升學選擇。
李兆祖指出,我認為成立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不是很必要。社會文化司教青局轄下非高等教育委員會討論職技教育,轄下也有相關負責小組。如果政府規劃推出相關法律法規,當然有法律法規引導比較好。長遠來看,法律法規出臺可以推動職技發展,對澳門未來有所幫助。例如澳門推動語言教育,會有一些院校提供配套課程,讓學校知道應怎樣操作運作。
黃逸恆表示,澳門沒有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但有機構提供職技的認證考試,如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為“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澳門統籌單位”,負責組織本澳人士考取國家職業資格證書,這其中一個原因是澳門很小,沒必要另立一套職業資格認證制度。而教青局主要是提供資源讓他們考取有關證照。
澳門現時設有9所職技學校,開辦33個課程,其法規基礎是第54/96/M號法令,規範了高中開辦職技課程,澳門規範地開辦職技課程應該是從1996年開始。法規至今已超過20年確有調整必要,非高等教育委員會在2017年2月設一個專責小組,負責討論職技教育下一步發展。2014年,委託上海研究機構就澳門職技教育進行研究,報告於2016年完成。期間,接觸了很多的企業、機構、職技學校、高等教育學校等,去瞭解不同持份者的意見。2017年2月到10月間,專責小組共開會8次。2018年將會對職技法規進行諮詢,內容結合研究報告、溝通商談、8次會議,涉及中等教育如何跟高等教育銜接等。
現在33課程不少專業已有本地的高校銜接如中葡翻譯、中英翻譯、會展旅遊、資訊科技等等。澳門學生留在澳門升學的大概佔一半,外地升學學生佔一半,因此我們也希望拓展其他地區的高校,讓他們可以多渠道升學。
另外,這次法規修訂會將“校企合作”制度化。興辦職技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學校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培養社會、企業需要的人才。以時裝設計專業為例,我們不讚成所有學校都設置機器,或者搭建舞台。反而建議聯繫企業、機構,整合資源更好地運用;而“校企合作”更可為職技課程的規劃和實習條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澳門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模式研究》報告發佈後各持份者對法規很關注,教青局局方領導、專責小組曾到企業、高等院校、職技學校、培訓機構等進行深度訪談。澳門市場雖小,但持份者一樣多。不收集好這些意見,諮詢文本共融性不高,我們希望諮詢文本有相當高的民意基礎及共識。調研的過程中也有參考各國經驗,西方國家職技發展雖然有差異,但也會參考。制度會參考當地如何發展、發展總趨勢。我們有信心2018年做好這個工作。
梁成安認為,現在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程度並不高,間接造成職業中學生源不多。社會對職技教育的歧視不僅制約著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還影響學生學習興趣和就業信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政府可以參照香港,制定宣傳策略推廣職技教育,提升公眾認知,明確職業教育的價值。
關於《職業技術教育法規》的制定,政府現在已經在行動。但是立法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經過多關卡,多方面的考量與評估。政府就《職業技術教育法規》進行諮詢時可能採用縱向諮詢,花費時間比較長,建議政府可以彈性化、優化諮詢程序,進行平衡諮詢,同時讓不同部門提出意見。
鄭洪光認同,教青局對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非常重視,也在積極推動職業技術教育,但只依靠教青局推行職業技術教育是不現實的。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不同部門、企業、學校相互合作,共同推動。
香港職業技術推廣小組,是跨部門合作,澳門不必亦步亦趨,澳門面積小,成立小組不是很必要,而且現在教青局有專責小組負責推廣職業技術教育,至於《職業技術教育法規》出台是否能馬上改變現在的局面,個人不抱太大希望。不過立法起碼可以前進一步。政府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創造良好條件,增加誘因開辦課程、加強認證制度提高行業水平。澳門現在私校為主,政府推行學以致用的課程,學校開設裁縫課程、機械課程,可以仿照內地做法將所有課程集中開設,學生集中學習,這樣就沒必要每間學校都開設同類課程,可以節省經費。
李藹倫提議,推廣職業技術教育方面,無論是由一個專責小組或由現有部門去負責推廣職業教育,均需要制定一個有效的持續和系統性宣傳策略。當中,要特別針對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技術教育認知度不足、社會普遍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受性偏低加大宣傳,尤其是強調職業技術教育對經濟和青年一代的重要性,並建立和深化職業技術教育的專業形象。除廣告外,還可主辦或支持行業組織和職業培訓機構舉辦職業技能比賽。此外,亦要令學生及家長獲得有關行業發展和職業教育課程的資訊,例如學校在初中階段(例如最後一年)便與企業、行業組織及培訓機構合作進行“職業體驗活動”,並把對象從學生延伸至家長,以加深他們對職業技術教育及相關職業和進階路徑的瞭解,讓家長得知如何進一步瞭解子女的性格和興趣,以便日後引導子女作出職業和升學選擇。
李兆祖指出,我認為成立推廣職業教育專責小組不是很必要。社會文化司教青局轄下非高等教育委員會討論職技教育,轄下也有相關負責小組。如果政府規劃推出相關法律法規,當然有法律法規引導比較好。長遠來看,法律法規出臺可以推動職技發展,對澳門未來有所幫助。例如澳門推動語言教育,會有一些院校提供配套課程,讓學校知道應怎樣操作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