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完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单元,班上的智多星周翔宇找到我,问:“张老师,为什么要把第22课《古诗两首》放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没想到这小家伙竟对课文的编排感兴趣!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小子,研究得越来越深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哪能称得上研究,就是不懂想知道呗。”
这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第一篇《古诗两首》,包括《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第二、三篇分别为《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为什么要把22课《古诗两首》放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我们还是从第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说起吧。诗中的子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陆游为什么要专门在一个冬天的夜晚,训示儿子如何读书呢?”我问他。“因为那时陆游已经七十多岁了,饱经了人生的沧桑、宦海的沉浮,对读书、对人生有了很多自己的感受。对幼子的喜爱,使他面对在油灯下读书的子聿,油然说出训示儿子如何读书的话语来。”智多星周翔宇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说得很好,但不深入。 陆游对儿子读书的训示,循循善诱,极有层次。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訴儿子读书必须经历的三点。你能从这两句中读出来吗?”周翔宇愣住了,不知怎样回答。我笑了,颇为得意地说:“智多星也有失去智慧的时候吗?那我来告诉你:一是读书要竭尽全力,用出全部力量,即‘无遗力’。二是读书要持之以恒。‘少’下的工夫,‘老’才有成就,说明什么?读书要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三是读书学习不仅漫长,而且十分艰苦,绝不是一蹴而就。‘少’与‘老’又一次说明了这一点。陆游就是年少的时候,才华显露,真正成名是在他有了足够的人生经历之后。前两句陆游告诉儿子的是古人学习的间接经验,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但他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告诉儿子:读好书的第四点,读书与实践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一词,更突出了读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看着我谈诗时的神采飞扬,智多星的羡慕溢于言表,转而疑问又来:“张老师,您说了这么多,这与我问的问题有什么联系呀?”我故作神秘,“嘘”了一声:“别着急,还有下文呢。”智多星安静下来,托着下巴认真地听。“第二首《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朱熹读书之余看到的现象。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透过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去探究它出现的原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哦,我明白了。第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告诉我们读书方法,但仅仅掌握方法是不够的,《观书有感》引导我们还要在实践中善于观察、思考。就像大理学家朱熹那样,不仅饱读诗书,还要透过纷繁的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了。”“说得好极了!你知道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的原因了。”我大声赞叹。“那编者为什么要把《古诗两首》放在《学与问》与《大自然的文字》的前面?”我趁热打铁。
这时他猛地拍了一下脑门,大喊:“我终于明白了。《古诗两首》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有学问就必须读书、思考、观察,《学与问》进一步说有学问仅靠读书、思考、观察还不够,还要善问。《大自然的文字》是对前两课的总结,它认为有学问是读书、勤学、思考、实践、好问五者结合的结果,这叫读书有方。《古诗两首》讲的道理,是有学问的起点,当然要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三篇文章的排列,真有学问。”
我满意地点点头:“智多星先生,你学会了读书,读懂了这三课,读懂了编者们的良苦用心……”
这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第一篇《古诗两首》,包括《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第二、三篇分别为《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为什么要把22课《古诗两首》放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我们还是从第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说起吧。诗中的子聿,是陆游最小的儿子。陆游为什么要专门在一个冬天的夜晚,训示儿子如何读书呢?”我问他。“因为那时陆游已经七十多岁了,饱经了人生的沧桑、宦海的沉浮,对读书、对人生有了很多自己的感受。对幼子的喜爱,使他面对在油灯下读书的子聿,油然说出训示儿子如何读书的话语来。”智多星周翔宇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说得很好,但不深入。 陆游对儿子读书的训示,循循善诱,极有层次。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訴儿子读书必须经历的三点。你能从这两句中读出来吗?”周翔宇愣住了,不知怎样回答。我笑了,颇为得意地说:“智多星也有失去智慧的时候吗?那我来告诉你:一是读书要竭尽全力,用出全部力量,即‘无遗力’。二是读书要持之以恒。‘少’下的工夫,‘老’才有成就,说明什么?读书要坚持不懈,才能有所成。三是读书学习不仅漫长,而且十分艰苦,绝不是一蹴而就。‘少’与‘老’又一次说明了这一点。陆游就是年少的时候,才华显露,真正成名是在他有了足够的人生经历之后。前两句陆游告诉儿子的是古人学习的间接经验,是书本知识的学习。但他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告诉儿子:读好书的第四点,读书与实践结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绝知’一词,更突出了读书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看着我谈诗时的神采飞扬,智多星的羡慕溢于言表,转而疑问又来:“张老师,您说了这么多,这与我问的问题有什么联系呀?”我故作神秘,“嘘”了一声:“别着急,还有下文呢。”智多星安静下来,托着下巴认真地听。“第二首《观书有感》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朱熹读书之余看到的现象。可贵的是诗人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透过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去探究它出现的原因——‘为有源头活水来’。”
“哦,我明白了。第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告诉我们读书方法,但仅仅掌握方法是不够的,《观书有感》引导我们还要在实践中善于观察、思考。就像大理学家朱熹那样,不仅饱读诗书,还要透过纷繁的现象,进行理性思考。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了。”“说得好极了!你知道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的原因了。”我大声赞叹。“那编者为什么要把《古诗两首》放在《学与问》与《大自然的文字》的前面?”我趁热打铁。
这时他猛地拍了一下脑门,大喊:“我终于明白了。《古诗两首》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有学问就必须读书、思考、观察,《学与问》进一步说有学问仅靠读书、思考、观察还不够,还要善问。《大自然的文字》是对前两课的总结,它认为有学问是读书、勤学、思考、实践、好问五者结合的结果,这叫读书有方。《古诗两首》讲的道理,是有学问的起点,当然要放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三篇文章的排列,真有学问。”
我满意地点点头:“智多星先生,你学会了读书,读懂了这三课,读懂了编者们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