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后金融危机时代,浙江民营企业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做大做强与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成了必然选择。本文通过对当前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以期在新形势下推动更多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迈向一个新台阶。
企业国际化经营指的是企业为了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寻求更好的资源和优势、追逐更高的利润,突破国家界限,使研究与开发、原料采购、制造生产、信息传播、产品或服务等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生产过程国际化、信息传播与利用国际化的过程。从广义上看,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也就是俗称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向国际化是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而外向国际化是内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
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
浙江省作为典型的民营经济大省,是民营企业国际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浙江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一直在做着积极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外贸出口
自20世纪末以来,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主要新增长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外贸发展中表现突出。加入WTO以后,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异军突起,出口额逐年增长,2003年,浙江民企出口占比首度超过外企和国企,占全年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6%,而到2009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5.1%。民企出口已经占据全省出口的半壁江山。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口额相比2008年下降8.6%,但仍然达到732.3亿美元的水平。同时,在浙江,经营外贸出口的民营企业从数量上也是绝对的主力。根据杭州海关统计,2009年浙江省共有2.7万家民营企业从事外贸出口,占全省出口企业总数的74.6%。
以正泰集团为例,在国际化战略导向下,正泰各子公司分别组建了低压电器、输配电、仪表、汽配等产业的国际贸易部,积极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组建国际业务的专业团队。现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铺设了代理商网络,推动了国际业务的快速增长。2008年集团国际业务额突破10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总销售额约16%,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实现同比增长80%,超过18亿人民币。产品销往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境外投资
目前,浙江省境外投资的主体已从早期的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转变为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占总数的90%以上,境外投资企业数列全国第一。多数企业投资到了国外的资源能源型行业,在投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提升。境外投资领域由点到面,从以设立贸易公司和办事处为主,向以设立境外生产加工型企业、资源开发、营销网络、房地产开发、设立研发机构和商品专业市场等多领域发展。
同时,海外投资模式以境外合作区与集群式扩展为特色。浙江目前拥有4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占全国总数的20%,位居全国第一。合作区的发展模式,带动成批企业“走出去”形成产业集群,企业从单打独斗发展到集群式开发 。
海外上市融资
浙江民营企业高端介入,直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目前,在美国、英国、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的主板及创业板市场,均有相当数量的浙江民营企业直接挂牌或通过买壳上市。据浙江省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浙江全省共有201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1502.95亿,其中境外46家,境内155家。这些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民营企业通过境外上市的方式,不仅获得了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改变了浙江企业长期依赖、争夺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方式,而且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也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企业的品牌。
跨国并购
近年来,浙江省以万向、华立、雅戈尔、奥康、吉利等为代表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凭借其“体制优势”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通过跨国并购,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不断提高驾驭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比如华立集团2000年3月并购了美国 NASDAQ上市公司——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PFSY );2001年,又成功收购飞利浦集团所属的在美国SANJOSE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包括在美国达拉斯和加拿大温哥华的研发部分),获得了飞利浦在CDMA无线通信方面的全部知识产权(IP),研发成果,研发设备,研发工具和研发人员,并在此基础上设立组建了美国华立通信集团公司。
浙江民营企业国家化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指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以下就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相关SWOT分析。
优势
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即使面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依然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这为国际化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化产业区和专业市场为载体的商品出口模式浙江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聚、组合成一个庞大的专业性企业群体,形成专业化竞争优势、特色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据统计,浙江省拥有年产值超亿元“块状经济”区块601个,总产出占全省工业的64%。
拥有一批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浙商”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人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难万险)到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四千精神”(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浙商群体从不安于现状,“一遇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的文化基因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将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推动力。
劣势
企业产权与管理制度局限浙江民营企业在原始创业初期大多以血缘、地缘、情缘为纽带合作投资,原始资产绝大部分是靠业主投资积累或通过亲戚、朋友关系借贷而来,企业管理由此存在浓烈的“家族管理”色彩。这种普遍的“任人唯亲”的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创始阶段确实节省了管理成本、降低了信用风险,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
民营企业产品、产业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强的国际品牌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仍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鞋类和塑料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此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缺乏自主品牌,主要依靠价格优势,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动的冲击 。
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对的是比国内市场更加激烈、多变的竞争环境,客观上需要熟练掌握国际营销技巧、通晓国际文化背景、国际贸易规则、法律风险控制等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包括浙江民企在内的中国民营企业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制约,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国际人才队伍。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浙江民营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总数的73.6%,另外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分别占19.5%、6.9%。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相当数量的浙江民营企业依然没有突破传统的盈利模式,依然是“四低”打天下,即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和低附加值。普遍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
机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欧美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腾飞的引擎。我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到决定国家未来的高度。这无疑为后危机时代的浙江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政府鼓励民企国际化相关政策出台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3月两会上表示鼓励国家“将在加快有关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给予了很多支持,早在1999年就出台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性意见以及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简化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审批程序的办法,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到了境外投资购汇的试点;2001年设立了“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2004年率先设立了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贸易专项资金。
威胁
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其影响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大幅减速,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都陷入衰退。尽管目前世界各国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但是国际市场整体依然低迷。外需不足对浙江外向型民营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短期内很难消除,民企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艰巨。
各种形势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依然存在,贸易摩擦不断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利益,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作为外贸大省,浙江省一直是我国受贸易摩擦影响比较大的地区,每年因贸易摩擦遭受的直接、间接损失巨大。
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 融资困难,成为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国际化发展的瓶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还是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项目,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调查数据表明,有80%的浙江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其中11.15%的企业表示“有很大资金缺口,急需融资”;在通过对企业现有融资主要渠道及各渠道的重要程度调查表明,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仍是目前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民间借款正逐步成为企业融资的一个补充。另外从重要程度来看,“自有资金”仍是企业融资的最为主要的途径,其次是银行贷款、民间借款。“银行贷款”虽然是对于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途径,但并非是企业的“第一选择”,可见“贷款难”的问题在民营企业中仍然属于普遍现象。
新形势下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困难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与职能部门能够与时俱进,积极为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国际化的主体在于企业。民营企业只有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不断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国际化道路上越走越好。
(1)建立与企业国际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彻底改变民营企业固有的家族式、粗放式管理模式,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企业规范化管理,把规范管理制度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国际接轨,塑造优良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凝聚力,变“家族企业”为“企业家族”。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了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浙江民营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民企应不断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增强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品牌。现阶段可以优先考虑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上下游企业结成跨国经营战略联盟,各自专注于整个产业链条中最有比较优势的环节,通过“产、学、研”优势互补来占领国际市场,并最大程度的节约研发、营销费用,降低创新、生产风险,缩短开发、推广时间,获取联盟核心竞争优势。
(3)创新用人机制,加快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国际化发展需要国际化人才。民营企业应以造就一大批懂外语、懂经济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企业领导人才和以具有国际贸易、金融、法律和财会专业知识的经营人才为重点,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以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引进国际化人才的投入。在培养本土国际化人才的同时,增强引进国际人才为民企服务的力度。
(本文节选自《正泰》杂志2011年第4期)
企业国际化经营指的是企业为了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寻求更好的资源和优势、追逐更高的利润,突破国家界限,使研究与开发、原料采购、制造生产、信息传播、产品或服务等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生产过程国际化、信息传播与利用国际化的过程。从广义上看,企业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包括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也就是俗称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向国际化是外向国际化的基础和条件,而外向国际化是内向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
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
浙江省作为典型的民营经济大省,是民营企业国际化起步最早的地区之一。浙江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一直在做着积极有效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外贸出口
自20世纪末以来,民营企业逐渐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主要新增长点,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全国外贸发展中表现突出。加入WTO以后,浙江民营外贸企业异军突起,出口额逐年增长,2003年,浙江民企出口占比首度超过外企和国企,占全年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6%,而到2009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5.1%。民企出口已经占据全省出口的半壁江山。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口额相比2008年下降8.6%,但仍然达到732.3亿美元的水平。同时,在浙江,经营外贸出口的民营企业从数量上也是绝对的主力。根据杭州海关统计,2009年浙江省共有2.7万家民营企业从事外贸出口,占全省出口企业总数的74.6%。
以正泰集团为例,在国际化战略导向下,正泰各子公司分别组建了低压电器、输配电、仪表、汽配等产业的国际贸易部,积极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组建国际业务的专业团队。现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铺设了代理商网络,推动了国际业务的快速增长。2008年集团国际业务额突破10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总销售额约16%,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仍实现同比增长80%,超过18亿人民币。产品销往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
境外投资
目前,浙江省境外投资的主体已从早期的以国有、集体企业为主转变为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占总数的90%以上,境外投资企业数列全国第一。多数企业投资到了国外的资源能源型行业,在投资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提升。境外投资领域由点到面,从以设立贸易公司和办事处为主,向以设立境外生产加工型企业、资源开发、营销网络、房地产开发、设立研发机构和商品专业市场等多领域发展。
同时,海外投资模式以境外合作区与集群式扩展为特色。浙江目前拥有4个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占全国总数的20%,位居全国第一。合作区的发展模式,带动成批企业“走出去”形成产业集群,企业从单打独斗发展到集群式开发 。
海外上市融资
浙江民营企业高端介入,直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作,达到直接融资的目的。目前,在美国、英国、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的主板及创业板市场,均有相当数量的浙江民营企业直接挂牌或通过买壳上市。据浙江省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浙江全省共有201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累计融资1502.95亿,其中境外46家,境内155家。这些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民营企业通过境外上市的方式,不仅获得了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改变了浙江企业长期依赖、争夺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方式,而且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也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企业的品牌。
跨国并购
近年来,浙江省以万向、华立、雅戈尔、奥康、吉利等为代表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凭借其“体制优势”加快了海外并购的步伐。通过跨国并购,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不断提高驾驭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比如华立集团2000年3月并购了美国 NASDAQ上市公司——太平洋系统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PFSY );2001年,又成功收购飞利浦集团所属的在美国SANJOSE的CDMA移动通信部门(包括在美国达拉斯和加拿大温哥华的研发部分),获得了飞利浦在CDMA无线通信方面的全部知识产权(IP),研发成果,研发设备,研发工具和研发人员,并在此基础上设立组建了美国华立通信集团公司。
浙江民营企业国家化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指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以下就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相关SWOT分析。
优势
民营企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企业凭借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即使面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依然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这为国际化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化产业区和专业市场为载体的商品出口模式浙江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聚、组合成一个庞大的专业性企业群体,形成专业化竞争优势、特色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据统计,浙江省拥有年产值超亿元“块状经济”区块601个,总产出占全省工业的64%。
拥有一批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浙商”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人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遍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难万险)到应对金融危机的“新四千精神”(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浙商群体从不安于现状,“一遇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的文化基因和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浙江精神,将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推动力。
劣势
企业产权与管理制度局限浙江民营企业在原始创业初期大多以血缘、地缘、情缘为纽带合作投资,原始资产绝大部分是靠业主投资积累或通过亲戚、朋友关系借贷而来,企业管理由此存在浓烈的“家族管理”色彩。这种普遍的“任人唯亲”的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创始阶段确实节省了管理成本、降低了信用风险,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管理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
民营企业产品、产业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强的国际品牌浙江民营企业出口仍主要集中于纺织、服装、鞋类和塑料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此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缺乏自主品牌,主要依靠价格优势,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动的冲击 。
国际化经营人才缺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对的是比国内市场更加激烈、多变的竞争环境,客观上需要熟练掌握国际营销技巧、通晓国际文化背景、国际贸易规则、法律风险控制等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而包括浙江民企在内的中国民营企业由于历史与现实条件的制约,普遍缺乏高素质的国际人才队伍。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浙江民营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占总数的73.6%,另外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分别占19.5%、6.9%。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相当数量的浙江民营企业依然没有突破传统的盈利模式,依然是“四低”打天下,即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和低附加值。普遍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
机会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欧美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腾飞的引擎。我国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到决定国家未来的高度。这无疑为后危机时代的浙江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政府鼓励民企国际化相关政策出台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3月两会上表示鼓励国家“将在加快有关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给予了很多支持,早在1999年就出台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性意见以及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简化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审批程序的办法,并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到了境外投资购汇的试点;2001年设立了“走出去”战略专项资金;2004年率先设立了对发展中国家投资贸易专项资金。
威胁
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重大冲击,其影响已经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全球经济大幅减速,主要发达国家经济都陷入衰退。尽管目前世界各国经济有不同程度的复苏迹象,但是国际市场整体依然低迷。外需不足对浙江外向型民营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在短期内很难消除,民企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仍然艰巨。
各种形势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依然存在,贸易摩擦不断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利益,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作为外贸大省,浙江省一直是我国受贸易摩擦影响比较大的地区,每年因贸易摩擦遭受的直接、间接损失巨大。
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 融资困难,成为制约浙江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国际化发展的瓶颈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主要还是服务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项目,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求。调查数据表明,有80%的浙江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资金缺口。其中11.15%的企业表示“有很大资金缺口,急需融资”;在通过对企业现有融资主要渠道及各渠道的重要程度调查表明,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仍是目前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民间借款正逐步成为企业融资的一个补充。另外从重要程度来看,“自有资金”仍是企业融资的最为主要的途径,其次是银行贷款、民间借款。“银行贷款”虽然是对于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途径,但并非是企业的“第一选择”,可见“贷款难”的问题在民营企业中仍然属于普遍现象。
新形势下浙江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临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困难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与职能部门能够与时俱进,积极为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国际化的主体在于企业。民营企业只有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不断实现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国际化道路上越走越好。
(1)建立与企业国际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彻底改变民营企业固有的家族式、粗放式管理模式,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企业规范化管理,把规范管理制度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国际接轨,塑造优良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凝聚力,变“家族企业”为“企业家族”。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了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浙江民营企业只有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民企应不断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增强技术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品牌。现阶段可以优先考虑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上下游企业结成跨国经营战略联盟,各自专注于整个产业链条中最有比较优势的环节,通过“产、学、研”优势互补来占领国际市场,并最大程度的节约研发、营销费用,降低创新、生产风险,缩短开发、推广时间,获取联盟核心竞争优势。
(3)创新用人机制,加快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国际化发展需要国际化人才。民营企业应以造就一大批懂外语、懂经济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企业领导人才和以具有国际贸易、金融、法律和财会专业知识的经营人才为重点,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以适应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引进国际化人才的投入。在培养本土国际化人才的同时,增强引进国际人才为民企服务的力度。
(本文节选自《正泰》杂志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