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534例肛门瘙痒,所有病例均先作全面的肛门直肠检查。其中461例有肛门直肠疾患,治疗原发疾病后瘙痒痊愈。其余73例采用各种霉菌和细菌抗原作皮试,进行变态反应学研究,并作大便和肛周局部的霉菌、细菌培养。大便和肛周局部培养结果与变态反应学研究结果一致者35例,占57%。73例中61例皮试结果阳性。在61例中,霉菌过敏27例,细菌过敏24例,霉菌和细菌都过敏者10例。最常见的过敏原是白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系统地研究了534例肛门瘙痒,所有病例均先作全面的肛门直肠检查。其中461例有肛门直肠疾患,治疗原发疾病后瘙痒痊愈。其余73例采用各种霉菌和细菌抗原作皮试,进行变态反应学研究,并作大便和肛周局部的霉菌、细菌培养。大便和肛周局部培养结果与变态反应学研究结果一致者35例,占57%。73例中61例皮试结果阳性。在61例中,霉菌过敏27例,细菌过敏24例,霉菌和细菌都过敏者10例。最常见的过敏原是白色串珠菌,其次是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表一)。
其他文献
本病于1964年开始报导,迄今作为Sweet氏病及其亚型报告的已有32例.著者等报告5例,同时结合文献对本病进行复习和讨论.本病临床特征十分明确:多见于中年后的女性;常有流感样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扁桃体炎、齿痛、咽痛等前驱症状;合并症有关节炎、关节痛、口腔炎、虹膜睫状体炎、血栓性静脉炎、外阴溃疡等;皮损好发于面颈及四肢,呈非对称性分布.
作者报告1例肉芽肿样类脂质性渐进性坏死,伴有溃疡。患者女性,64岁。自诉出现红色皮疹已17年。一部分萎缩,且伴有散发性溃疡。
作者对19例对称分布的白癜风患者,用双盲法进行试验。以50%异丙醇为基质的0.1%倍他米松17-戊酸醋(即Betnovate头皮擦剂,简称BV-A)治疗,每日外用两次,并与单纯基质用于对称白斑作对照。4个月的结果是:用0.1%BV-A治疗组痊愈者(指色素再生90~100%)6例,色素再生25~90%3例,开始色素再生者6例,无色素再生者2例,失去追踪者2例。用单纯基质者无效。
皮肤易于检查,它可为潜在的内脏癌肿提供“线索”或“标志”.皮肤病变可由转移而来或由肿瘤分泌的化学物质或内分泌产生,表现为特殊的皮肤综合征或炎性皮病、良性或恶性增殖性损害或痣样变化(它虽和内脏癌肿有关,但发生机理不明).
自1957年Dushinsky等首次合成氟尿嘧啶(下称5 FU)以来,已成为肿瘤系统化疗中广泛应用的有效药物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晚近在多种抗癌药物局部应用的探索中,发现5FU与其他抗癌剂相比,不仅在局部应用中日趋广泛,而且对某些皮肤病著有疗效。该药的作用机理是阻断尿嘧啶脱氧核苷向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转化,抑制了DNA的合成。使瘤细胞的增殖、分裂和分化等基本生命现象不能进行。
在有关资料中,对应用放射线治疗上唇基底细胞癌存在着不同意见。有的作者将上唇基底细胞癌列为放疗禁忌。认为放疗对此种皮肤癌不仅无效,而且可刺激使之成为一种生长更快的危险的肿瘤。而另一些作者认为其疗效好而推荐此种疗法。
药物剂型:局部应用1%灰黄霉素二甲基乙酰胺、1%灰黄霉素Aquacare霜剂、0.1%灰黄霉素二甲基乙酰胺和0.1%灰黄霉素酒精剂。0.5克微粒灰黄霉素片剂用于口服。方法:用半透明粘膏带反复剥离角质层采取角质层标本,然后将带有角质层标本的粘膏带置载物玻片上,加上皮癣菌悬液及培养基在平皿内进行培养观察。药物采用内服或外敷。在规定的不同时间反复进行角质层剥离采样,有时将角层分为底、中、顶三层进行剥离。
过去认为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危险而能致死的癌肿,近年改变了这种看法。作者等资料提出原发性黑色素瘤的10年生存率为64%。目前最常见的浅部扩散黑色素瘤大都有明显的浅部进行性生长的病史,平均为6年。长时期浅部生长,加以局限于皮肤,从而促使能早期识别,对治疗和预后都有明显的进展。
妊娠期的内分泌改变可引起包括皮肤的许多器官的改变。内分泌变化: 妊娠的头三个月由黄体维持。此后其功能由胎盘所替代。整个妊娠期血中黄体酮水平增加。雌激素在8周左右开始升高,最后10周下降。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第12周时达高峰,20周时迅速下降。肾上腺功能亢进致使血清中可的松水平和24小时尿17含氧类固醇增高。妊娠期中碘相对缺乏,引起甲状腺肥大。但甲状腺素并不增加。血中增高的α2球蛋白引起蛋白结合碘升高
作者对50例已经证实为耐氨苯砜的麻风病人用利福平长期治疗(有的已达7年之久),对其临床和细菌学进行了研究。除1例病人为利福平600毫克每周一次外,余均为每天600毫克。大多数病人采用联合疗法(利福平加丁氨苯硫脲,后者每周注射一次1克或每日口服二次,每次1克),以期减少耐药的发生。各种检查结果的评价表明,所有病人不管其利福平治疗方案如何,均显示了良好和稳定的进步。初期临床进步特别快,与氨苯砜治疗2~